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首部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柏林、威尼斯)主競賽單元動畫長片,頂著這麼多光環,《大世界》在上週五上映了。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其首日排片佔比只有2.3%,票房為64萬。
“成人世界”為何無法讓更多人走進影院看動畫片?
根據淘票票專業版資料顯示,《大世界》上映首日票房64.2萬,排片佔比為2.3%,由於首日票房表現欠佳,在上映的第二天,其排片佔比迅速滑至1.6%,全國場次也從7000場急劇縮水至4700場。與票房資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映之前《大世界》在豆瓣上的想看人數卻是遠遠超過《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無問西東》等熱門影片的。
《大世界》在豆瓣上的想看人數遠遠超過同期熱門電影
為何如此多文藝青年關注的影片,在上映後卻沒了聲音和票房?
“現在國內的動畫片主要還得是低幼型,小孩子喜歡可能才會有好的市場。如果是《大魚海棠》型別的,宣發必須做得很好才行。這片子口味不對小孩子,宣發也沒做好,很多觀眾都沒注意到這部影片,影院和院線的排片自然難以跟上。”
《大世界》與傳統中國產動畫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把一個現實題材故事高度還原到了動畫中,是一部“成人向”的真人動畫電影,這跟過往我們印象中《熊出沒》、《喜羊羊》等“低幼向”的中國產動畫有所區別。
不過,這一區別也成為了觀眾們口碑分化的分水嶺。
部分“不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認為,這是一個像《瘋狂的石頭》感覺的故事,用真人拍就夠了,而動畫電影就應該講像《尋夢環遊記》《大護法》這樣“夢幻的”,“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東西;而與之相反的意見,則是一眾影評人、影迷對影片藝術水準的高度認可,認為其創造了中國產動畫電影在藝術上的一個新高峰。
《大世界》劇照
事實上,正是因為認識到該片對於普通受眾具有一定的接受門檻,《大世界》在前期路演的路線上也一直是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為主,並希望從這群人中形成口碑發散。但是路演過後,透過資料平臺“想看人數”和“短評區”的反饋,楊城很快意識到“效果並不好”。
加上團隊也不想主創人員太辛苦,路演在進行到第五站之後便被暫停了。“可能一般的大學生沒有那麼容易去理解,它到底好在哪裡”,楊城對於路演的效果,也有點疑惑。
在董文欣看來,這部電影並不僅是一部成人就能看得懂的電影,而是有了一定生活閱歷的成人才能看懂的電影。影片臺詞中有相當一部分提到了哲學、人生觀、宗教信仰等話題,這些學生並不能完全感受到。“我覺得它的受眾應該是有過生活積澱的文藝片愛好者,大學生因為人生閱歷的問題對影片的瞭解應該並不會很深。”
這也讓董文欣想起來前幾天做過的一場李睿珺導演的《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放映,也是楊城作為製片人的作品,許多大學生和高中生會對李睿珺導演說,“不理解為何老人寧願自殺也要土葬”。
“我就說,你們都是一群花,你們根本不懂果實落到地上的那種迫切的心。”
中國動畫觀眾只能欣賞低幼的喜羊羊與精緻的好萊塢?
事實上,他所說的拓荒並非誇大。在此之前,低齡兒童題材中國產動畫與好萊塢“閤家歡”動畫一直是國內動畫市場的兩大主流,面向成人的現實題材動畫電影幾乎就是一片荒地。而此次《大世界》則是與《大護法》捆綁宣傳,意在共同開啟成人動畫市場大門。
《大世界》試圖開啟成人動畫市場大門
資料顯示,去年動畫電影總票房近50億元,僅佔中國產電影總票房8%,其中,中國產動畫票房僅佔3成,進口動畫電影票房佔比7成,《尋夢環遊記》 單片票房便佔了動畫電影總票房的23%。
當年輕人逐步成為票房主力軍的時候,動畫電影卻並沒有給予這個群體應有的關注。在《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出現之前,賣座的中國產動畫要麼是“低幼向”題材,要麼是《熊出沒》《喜羊羊》這些系列IP。正因其低幼向,這些電影往往都會在類似兒童節、暑期檔這樣的檔期扎堆上映。
是中國公司不願意投入去製作精良動畫嗎?
並不是。前有投資高達1.3億元的《小門神》,卻輸給了同檔期的《熊出沒之熊心歸來》,網上大量影評指出其劇情不連貫,而出品公司追光動畫也透過微博迴應,會引入更多編劇人才;後有老牌電影公司華誼兄弟主推,無論是投資還是豆瓣評分均高過了《大魚海棠》的《搖滾藏獒》,然而,它還是以5億的票房之差輸給了同檔期的《大魚海棠》。
華誼兄弟主推的《搖滾藏獒》
“大家還停留在我們要去模仿好萊塢、迪士尼這個階段,但其實我們和國外的差距不光是在動畫製作層面的基礎,還包括它們編劇的技巧,都是非常強的,像日本動漫,他們跟日本的文化是緊密相關的,但我們去模仿做出來,總覺得很怪。”
中國對迪士尼、日漫的嚮往無可厚非,與它們動輒幾百人工業化流程土壤不同的是,中國土壤給動畫人的滋養往往帶著“孤單感”——無論是《大護法》還是《大世界》,創作者們往往會因為資金斷鏈、缺乏同伴而選擇孤軍奮戰,也因此,多數動畫電影背後都有一個情懷故事的營銷。
除了動畫電影本身存在的問題之外,觀眾是否買單或許才是這個產業興衰的決定性因素。近年來,相關資料顯示,“中國產動漫的消費人群往往以家庭消費為主”,而且是父母為孩子決定內容,而非“小手”拉“大手”的消費導向。可以說,新一代的觀眾並非對內容缺失判斷力,更關鍵的一點,反而是對內容的包容力——“閤家歡”固然喜聞樂見,但動畫既然是一個“超現實”的世界,它也就不該只存在一種想象力。
楊城透露,他目前已經在和劉健導演合作下一部動畫長片,依然是成人向的,當被問及是否擔心市場表現再次失利,他迴應道——
“我覺得這個行業有一個很核心的規則,就是你只要一直在做好電影,你的機會一定是越來越大的。像《芳華》,放在幾年前,你覺得它會像現在這麼成功嗎?”
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首部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柏林、威尼斯)主競賽單元動畫長片,頂著這麼多光環,《大世界》在上週五上映了。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其首日排片佔比只有2.3%,票房為64萬。
“成人世界”為何無法讓更多人走進影院看動畫片?
根據淘票票專業版資料顯示,《大世界》上映首日票房64.2萬,排片佔比為2.3%,由於首日票房表現欠佳,在上映的第二天,其排片佔比迅速滑至1.6%,全國場次也從7000場急劇縮水至4700場。與票房資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映之前《大世界》在豆瓣上的想看人數卻是遠遠超過《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無問西東》等熱門影片的。
《大世界》在豆瓣上的想看人數遠遠超過同期熱門電影
為何如此多文藝青年關注的影片,在上映後卻沒了聲音和票房?
“現在國內的動畫片主要還得是低幼型,小孩子喜歡可能才會有好的市場。如果是《大魚海棠》型別的,宣發必須做得很好才行。這片子口味不對小孩子,宣發也沒做好,很多觀眾都沒注意到這部影片,影院和院線的排片自然難以跟上。”
《大世界》與傳統中國產動畫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把一個現實題材故事高度還原到了動畫中,是一部“成人向”的真人動畫電影,這跟過往我們印象中《熊出沒》、《喜羊羊》等“低幼向”的中國產動畫有所區別。
不過,這一區別也成為了觀眾們口碑分化的分水嶺。
部分“不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認為,這是一個像《瘋狂的石頭》感覺的故事,用真人拍就夠了,而動畫電影就應該講像《尋夢環遊記》《大護法》這樣“夢幻的”,“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東西;而與之相反的意見,則是一眾影評人、影迷對影片藝術水準的高度認可,認為其創造了中國產動畫電影在藝術上的一個新高峰。
《大世界》劇照
事實上,正是因為認識到該片對於普通受眾具有一定的接受門檻,《大世界》在前期路演的路線上也一直是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為主,並希望從這群人中形成口碑發散。但是路演過後,透過資料平臺“想看人數”和“短評區”的反饋,楊城很快意識到“效果並不好”。
加上團隊也不想主創人員太辛苦,路演在進行到第五站之後便被暫停了。“可能一般的大學生沒有那麼容易去理解,它到底好在哪裡”,楊城對於路演的效果,也有點疑惑。
在董文欣看來,這部電影並不僅是一部成人就能看得懂的電影,而是有了一定生活閱歷的成人才能看懂的電影。影片臺詞中有相當一部分提到了哲學、人生觀、宗教信仰等話題,這些學生並不能完全感受到。“我覺得它的受眾應該是有過生活積澱的文藝片愛好者,大學生因為人生閱歷的問題對影片的瞭解應該並不會很深。”
這也讓董文欣想起來前幾天做過的一場李睿珺導演的《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放映,也是楊城作為製片人的作品,許多大學生和高中生會對李睿珺導演說,“不理解為何老人寧願自殺也要土葬”。
“我就說,你們都是一群花,你們根本不懂果實落到地上的那種迫切的心。”
中國動畫觀眾只能欣賞低幼的喜羊羊與精緻的好萊塢?
事實上,他所說的拓荒並非誇大。在此之前,低齡兒童題材中國產動畫與好萊塢“閤家歡”動畫一直是國內動畫市場的兩大主流,面向成人的現實題材動畫電影幾乎就是一片荒地。而此次《大世界》則是與《大護法》捆綁宣傳,意在共同開啟成人動畫市場大門。
《大世界》試圖開啟成人動畫市場大門
資料顯示,去年動畫電影總票房近50億元,僅佔中國產電影總票房8%,其中,中國產動畫票房僅佔3成,進口動畫電影票房佔比7成,《尋夢環遊記》 單片票房便佔了動畫電影總票房的23%。
當年輕人逐步成為票房主力軍的時候,動畫電影卻並沒有給予這個群體應有的關注。在《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出現之前,賣座的中國產動畫要麼是“低幼向”題材,要麼是《熊出沒》《喜羊羊》這些系列IP。正因其低幼向,這些電影往往都會在類似兒童節、暑期檔這樣的檔期扎堆上映。
是中國公司不願意投入去製作精良動畫嗎?
並不是。前有投資高達1.3億元的《小門神》,卻輸給了同檔期的《熊出沒之熊心歸來》,網上大量影評指出其劇情不連貫,而出品公司追光動畫也透過微博迴應,會引入更多編劇人才;後有老牌電影公司華誼兄弟主推,無論是投資還是豆瓣評分均高過了《大魚海棠》的《搖滾藏獒》,然而,它還是以5億的票房之差輸給了同檔期的《大魚海棠》。
華誼兄弟主推的《搖滾藏獒》
“大家還停留在我們要去模仿好萊塢、迪士尼這個階段,但其實我們和國外的差距不光是在動畫製作層面的基礎,還包括它們編劇的技巧,都是非常強的,像日本動漫,他們跟日本的文化是緊密相關的,但我們去模仿做出來,總覺得很怪。”
中國對迪士尼、日漫的嚮往無可厚非,與它們動輒幾百人工業化流程土壤不同的是,中國土壤給動畫人的滋養往往帶著“孤單感”——無論是《大護法》還是《大世界》,創作者們往往會因為資金斷鏈、缺乏同伴而選擇孤軍奮戰,也因此,多數動畫電影背後都有一個情懷故事的營銷。
除了動畫電影本身存在的問題之外,觀眾是否買單或許才是這個產業興衰的決定性因素。近年來,相關資料顯示,“中國產動漫的消費人群往往以家庭消費為主”,而且是父母為孩子決定內容,而非“小手”拉“大手”的消費導向。可以說,新一代的觀眾並非對內容缺失判斷力,更關鍵的一點,反而是對內容的包容力——“閤家歡”固然喜聞樂見,但動畫既然是一個“超現實”的世界,它也就不該只存在一種想象力。
楊城透露,他目前已經在和劉健導演合作下一部動畫長片,依然是成人向的,當被問及是否擔心市場表現再次失利,他迴應道——
“我覺得這個行業有一個很核心的規則,就是你只要一直在做好電影,你的機會一定是越來越大的。像《芳華》,放在幾年前,你覺得它會像現在這麼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