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月25日,來自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HHMI以及Broad Institute的David Liu教授實驗室在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Article)發表了題為“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A•T to G•C in genomic DNA without DNA”的突破性成果,報道了一種新型腺嘌呤鹼基編輯器 (ABE),它可以將A•T鹼基對轉換成G•C鹼基對,加之此前報道的將G•C鹼基對轉換成T•A鹼基對的成果,該技術首次實現了不依賴於DNA斷裂而能夠將DNA四種鹼基A、T、G、C進行替換的新型基因編輯技術。
9
回覆列表
  • 1 # 動脈網

    如今最常用的是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透過處理後的病毒攜帶基因片段,進入細胞內 DNA 替換原有基因。這種技術,需要切割 DNA 才能實現基因編輯。而「鹼基編輯器」的突破在於,它不需要切割 DNA,直接在 DNA 上進行化學反應,來精準編輯基因。區別在於一個是替換,一個是在DNA上化學變化。

    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就已經知道,DNA 的雙螺旋結構由 4 種鹼基組成: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與鳥嘌呤(G)。其中,A 和 T 配對,C 和 G 配對,組成了人類的遺傳資訊。一個問題是,胞嘧啶(C)容易發生脫氨突變,這樣一來,C-G 就變成了 A-T 組合。這種單鹼基變異可能會引起病變,高達一半的致病單鹼基變異來源於這種突變。而這種突變是可遺傳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遺傳病。

    想要根治這種病變,就要從基因層面進行糾正,也就是說要把突變形成的 A-T 組合還原成 C-G 組合。

    科學家人團隊:腺嘌呤(A)在出現脫氨反應後,會變成一種叫做肌苷的分子,而它與鳥嘌呤(G)的結構非常接近,也能成功騙過細胞裡的 DNA 聚合酶。簡單的幾輪 DNA 複製後,A-T 組合就能變回 C-G。

    目前,David Liu 教授的團隊已經有了把 C 變成 T,把 A 變成 G,把 T 變成 C,以及把 G 變成 A 的工具。

  • 2 # 科學閏土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首先透過蛋白質工程對腺嘌呤脫氨酶進行改造,因為現在已發現的發現腺嘌呤脫氨酶不可用。腺嘌呤脫氨酶能夠將腺嘌呤A脫氨轉變為次黃嘌呤I(下圖b),I在被細胞識別的時候識別為G,所以最原始的基因組上編輯的直接結果並沒有真正的實現A•T鹼基對轉換成G•C,而是I•T鹼基對,經過DNA修復或者複製後,才是G•C(下圖c),編輯過程如下。

    然而目前發現的腺嘌呤脫氨酶只有transfer RNA即tRNA才有活性,在正常的DNA鏈上沒有活性。因此作者透過蛋白質工程對大腸桿菌E Coli的腺嘌呤脫氨酶E. coli TadA(ecTadA)進行了改造,人工進化得到能夠對正常雙鏈DNA上腺嘌呤進行脫氨的酶。突變細菌能夠將抗生素抗性基因中的腺嘌呤轉化為肌苷,以抵抗抗生素,存活下來的細菌編碼了一種能夠在DNA上進行腺素-肌苷轉換的腺嘌呤脫氨酶。這個工作量是極大的,需要對蛋白質的結構知道得非常精細,並且瞭解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然後將改造後的TadA, Cas9外加一段識別靶位點的 guide RNA就組成了一個腺嘌呤鹼基編輯器( adenine base editor,ABE)編輯系統。這篇文章的作者寫道:“定向進化和蛋白質工程得到的第七代 ABEs(ABE7.10),它能有效地將A-T鹼基轉化為G-C鹼基對(人類T細胞中效率為50%),非常低的插入缺失突變(indels)率(通常是0.1%)。ABEs引入點突變比現有的Cas9核方法更有效、更乾淨,它比Cas9產生更少的非目標基因組修改,並且可以在人類細胞中進行疾病糾正或抑制疾病的突變。”

    ABE編輯系統可以直接修復人類基因組中單鹼基突變的型別,這大約佔人類疾病相關點突變的一半。這些突變與遺傳失明、鐮狀細胞性貧血、代謝性疾病、囊性纖維化等疾病。張鋒也表示:這個新系統是“基因組工程工具箱裡真正令人興奮的補充”。

    參考資料:Gaudelli N M, Komor A C, Rees H A, et al. 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A•T to G•C in genomic DNA without DNA cleavage[J]. Nature, 2017, 551(7681):464.

  • 3 # 不藥博士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基因編輯技術很火,也是生命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進展之一。以前只是在體外進行編輯,現在居然能在體內實現了。

    DNA由四種鹼基組成(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看到嘌呤,是不是特別熟悉?沒錯,他們就是引起尿酸升高的源頭。四種鹼基,兩兩可以配對,TA配對,CG配對。

    技術原理

    DNA的編輯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透過一種合適的酶,可以定向的把其中的一個鹼基脫氨,再經修飾就變成了另外一種鹼基。有的酶是人體內天然存在的,因為DNA在複製過程中,會產生一定數量的突變,錯配,就需要這些酶去進行DNA修復,保證人類基因組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通常,胞嘧啶的自發脫氨基後再經修飾,C就變成了T,也就從CG配對轉變為TA鹼基了,這是生物體內不用切割DNA就能實現鹼基替換的主要來源,但反過來,腺嘌呤A上的氨基脫氨研究卻幾乎是個空白。直到這篇文章發表,研究者發現了一個這樣的酶,能把腺嘌呤上的氨基脫掉,這個酶取名叫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s。

    技術服務人類

    其實任何好的科學技術的出現,都應該服務於科研,進而服務於臨床病人,乃至服務於全人類。

    假如鹼基脫氨基形成的DN A點突變得不到修復,就會是致病性的。但是如果把這些技術利用好了,讓它去針對病毒發揮作用,更可以造福人類。

    小編當年研究是的一個叫APOBEC3的酶,這個酶和這些文章報道的酶的功能類似,只不過它是人體記憶體在的一種核苷酸代謝酶,主要作用是使胞嘧啶C脫氨基突變成尿嘧啶U,實現對DNA/RNA的編輯,進行實現某些生理功能。這個酶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使乙肝病毒的DNA胞嘧啶C脫氨基,進而引起病毒DNA的降解。這個發現給了我們很大啟發,或許可以基於這個發現,研製一種藥物,徹底治癒乙肝。當然,科學遠比設想要複雜,這個課題目前仍在實驗室研究階段。

    【不藥不藥】簡介

    清華大學博士,主管藥師,高階營養師,擁有10年的用藥指導、營養諮詢和健康管理經驗。不藥不藥,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髮很油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