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死在春末夏初,有人說死在中秋,哪一種對?
8
回覆列表
  • 1 # 陌上花開143267682

    謝邀。紅樓夢中,黛玉的死可謂是整個小說的悲劇巔峰。我看的是程乙本,裡面描述的是在寶玉寶釵結婚的時候,在拜天地的時候也就是黛玉魂歸離恨天的時候。我認為這種時刻是符合故事發展情節的,也只有這樣,一個在歡天喜地的結婚,而另一個在悽悽慘慘的環境下含恨而終,使讀者更能感受到整部小說的悲劇色彩。也是這樣的對比,大悲大喜的對比,更加凸顯了黛玉悽苦的一生!淺顯之見,請各位朋友指教!

  • 2 # 愛聽戲的魯小淘

    其實在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七回和第七十回曹雪芹反覆暗示我們林黛玉死於暮春時節的同時,他已經在第二十七回給出林黛玉之死的具體時間。姑且分析之。

    1.第二十七回有這樣一段非常重要的話: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

    這段話,我們必須注意兩點:

    一是芒種節原來是祭奠花神的節日,所謂“花神退位”,表現是說花神的離開,其實就是暗指林黛玉的離開,呼應第七十回的《桃花行》的“行”。有朋友熱心的輔導我,行是一種詩歌體,謝謝。這我當然知道,好歹也是學中文的,但學中文不可太過拘泥,《桃花行》的行,既是一種文體,也有“桃花時節離開”的意思。所以,我以為,這裡,曹雪芹其實是在暗示林黛玉這位花神離開人世,也就是死去的具體時間;

    二是四月二十六日,是最典型的暮春時節,因為曹雪芹說了“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

    2.更為重要的是,第二十七回,關於林黛玉和芒種節的關係,有這樣的交代:

    “如今且說林黛玉因夜間失寐,次日起來遲了,聞得眾姊妹都在園中作餞花會,恐人笑他痴懶,連忙梳洗了出來。”

    第二十七回描寫林黛玉的時候,曹雪芹不忘特別交代,是“次日”,也就是剛好是“交芒種節”。而曹雪芹為什麼要這樣特別交代呢?

    一是林黛玉本來就是花神,她怎麼可以自己祭奠自己?所以,曹雪芹設計她起遲了,錯過了祭奠。等她出來時,小說描寫的,眾姐妹已經祭奠過了,正在玩耍呢;

    二是林黛玉就是在這一天,或者說林黛玉唯一的祭奠活動,就是寫了暗示自己死亡的著名的《葬花詞》(參見拙文《《葬花詞》隱喻林黛玉之死》、《黛玉葬花有何玄機?》、《再解林黛玉之《葬花詞》》),告訴大家,她林黛玉就是在這一天死的。

    曹雪芹這樣的敘事方式,不僅含蓄,而且精妙,端的是環環相扣吶!

    原作者部落格:風之子9881198198

  • 3 # 薇的深度文藝之旅

    事先說明,回答這個問題是按照曹雪芹寫的前八十回的推測,後四十回高鶚的續寫暫時不納入考慮範圍,畢竟高鶚不是曹雪芹,如果接受不了,請繞道。

    一直以來,林黛玉的死亡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春末夏初”,另一種說法是“中秋之夜”。我個人更傾向於“春末夏初”這個說法,而且是在賈寶玉離家之後的第二個春末夏初。

    理由如下:

    1、點睛之筆: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一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在前八十回中就出現了三次,除此以外,還有《唐多令》中的“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枉凝眉》中:“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林黛玉春天寫的《葬花吟》《桃花行》《唐多令》,和秋天寫的詞有很大的不同,秋天寫的詩詞強調離別相思而眼淚還債,而春天的詩詞突出的重點是“淚盡”,是死亡,而不僅僅只是離別。

    試想想,曹雪芹為什麼不說是“春流到夏盡,秋流到冬”,而是一定要反過來?為什麼不是一朝“秋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在暗示寶玉秋天離家,而黛玉哭到次年的春末淚盡而死啊。

    2、寫作手法:新意不可缺

    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黛玉的“影子”晴雯已經死於秋天,晴雯死後寶玉立即為此寫悼亡文,試想想未來黛玉也死在秋天,寶玉那麼喜歡黛玉,但是寶玉能為黛玉做什麼?如果也是寫文悼念,那實在顯得有些掉價,而且缺乏新意,對於曹雪芹而言,這麼做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3、時間:情節的混亂

    從時間先後來看的話,寶玉和寶釵成婚是在端陽,如果黛玉死於中秋的話,那她就是在金玉成婚之後半年才死,那就更可怕了。高鶚尚且能看出寶玉在黛玉沒有死的情況下絕不可能娶黛玉,黛玉的還淚之說也沒有實現……整個故事可能需要一個大的翻盤才能說清楚。但如果黛玉死於前一年的中秋,寶玉在第二年的端陽結婚,時間又太過漫長,於情於理都不合。

    4、醫學:黛玉肺病

    最後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林黛玉患病是女兒癆,也就是肺病。這種病一般在春天會加重,而且容易導致死亡,曹雪芹的中醫知識是比較豐富的,這可能也是他安排黛玉死於春末的一種考慮吧。

  • 4 # 娛樂愛好小姐

    “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直至淚盡而亡“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透過第二十三回寶黛葬花、第二十七回黛玉吟《葬花詞》和第七十回林黛玉所作《桃花行》所特有的季節特徵告訴我們,林黛玉就死於暮春時節,所謂“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第二十三回);所謂“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三月香巢已壘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第二十七回);所謂“一起詩社時是秋天,就不應發達。如今卻好萬物逢春,皆主生盛。況這首桃花詩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淚乾春盡花憔悴”和“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第七十回),都點出了一個不約而同的時間:暮春時節。也就是說,林黛玉是在暮春時節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同時說明,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姻是在暮春時節定下來的。

  • 5 # 阿丹151014015

    寶黛愛情始於春天,大觀園中盛開的桃花樹下“共讀西廂”。黛玉孤寂的死於淒冷的中秋月圓之夜無疑。

    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

    原文: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後寶玉攜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樹下一塊石頭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看。正看到“落紅成陣”,只見一陣風吹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黛“共讀西廂”後,緊接著便是黛玉路過梨香院,聽到小戲子們正在唱崑曲《牡丹亭》中的“遊國驚夢”,杜麗娘“原來奼紫嫣紅開遍,………”、柳夢梅“則為你如美眷,似水流年………”。

    杜麗娘春遊後花園後,晝眠思春與夢中書生柳夢梅在後花園中交歡,被落紅一片驚醒春夢,而寶黛愛情的春夢也與崑曲《牡丹亭》的柳夢梅和杜麗娘一樣,始於春天大觀園中“落紅成陣”的桃花樹下。第十八回“元妃省親”點四折戲,第四折崑曲《牡丹亭》“離魂”,脂批“伏黛玉之死”。

    第七十六回湘雲和黛玉中秋聯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看過崑曲《牡丹亭》的讀者都知道杜麗娘的“離魂”,黛玉此句“冷月葬花魂”正是出自杜麗娘在淒涼孤寂的中秋月圓之夜因傷情而亡。第七十六回黛玉與湘雲中秋聯句“冷月葬花魂”之後僅僅幾天,晴雯被攆出大觀園於次日病亡,“晴為黛影”!

    第七十八回寶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兒誄”, 黛玉出現在芙蓉花叢中,黛玉的花名也正好是芙蓉花。

    寶黛共議,將“紅帩帳裡,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命薄。”改為“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成為黛玉命運的讖語。 黛玉之死因傷情而亡,“冷月葬花魂”與杜麗娘一樣在淒冷孤寂的中秋月圓之秋“離魂”,大觀園中瀟湘館(消香)“紅消香斷有誰憐”。

  • 6 # 微影悼紅

    關於林黛玉的死,據我所見的有沉湖說、自縊說、被毒害說還有淚盡而亡說。至於黛玉死亡的時間,因為《紅樓夢》字字都有深刻含義,而每位金釵做的詩詞都被當成她們的讖言。所以光從黛玉的詩詞中,就生出了不同的結局來。

    比如從“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中有人認為黛玉沉塘而死,冷血即是秋天以後時節。

    又有人從葬花吟中的“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猜測黛玉死於春末夏初,黛玉就是那朵落花,而寶玉卻因為遠在天邊不知佳人已逝。

    更有人從黛玉情急之下曾說過的:“你竟拿根繩子勒死我是正經……”猜測黛玉自縊而亡。種種說法不一而足。當然,通行本中的黛玉“焚稿斷痴情”雖然是一種大眾比較能接受的結局,但終歸也有反對者。

    那麼,根據前八十回,我們能推測比較靠譜的結局?

    像前文所言,如果光根據黛玉得詩詞判斷她的死亡原因和時間,就有很多種說法。所以我們得根據其他線索做推測。

    元春省親時曾點了四齣戲,其中一出《離魂》,脂批:“《牡丹亭》伏黛玉之死。”我們知道脂硯齋與原著作者交情匪淺,從很多脂批我們知道書中不方便描述的情節和細節,知道秦可卿去世一回被刪的“遺簪”和更衣”情節,更知道“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回目被改,也知道被攆的茜雪後來與寶玉相見與獄神廟等等。脂批被認為是《紅樓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牡丹亭》是中國古代一部傳奇劇本,劇情主要圍繞貴族少女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展開。其中的一出《離魂》講了女主角杜麗娘之死,杜麗娘溫文爾雅,才情俱佳,夢中與柳夢梅相愛後卻無緣相見,便柔腸百結,相思成疾,藥石無醫,於中秋之夜香消玉殞。

    而杜麗娘與黛玉時多麼的相似啊,兩個都出身名門,都深受封建禮教的壓迫,不敢有半點少女的情懷,杜麗娘更是十六歲前連自家的後花園都沒去過,所以在一個草長鶯飛的春日,第一次偷偷進園,看著肆意綻放的花兒,隨風搖曳的細柳,杜麗娘感慨:“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黛玉何嘗不是在春日裡跟寶玉坐在桃花樹下,任那花瓣落下肩頭,共讀那醉人心扉的《西廂記》呢?更有黛玉聽著梨香院飄來的戲文:“原來奼紫嫣紅開遍,都似這般付與斷井頹垣”“賞心樂事誰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黛玉不覺心動神搖。兩位少女都因春感情,忽慕春情,都經歷著古代最大膽的愛情。

    其次杜麗娘與柳夢梅是夢中相愛,而黛玉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夢一場呢?作者對其他釵多有樣貌、服飾方面的描寫,可是對黛玉卻只是一種精神似的描寫,她兩態之愁,她的嬌花照水、弱柳扶風的風流態度都彷彿一個夢裡的人,還沒回味過來她便消失了。

    故而,黛玉之死才會與杜麗娘之死相似,想來黛玉應是在中秋之夜,將欠著寶玉的淚水流盡了後,魂歸離恨天。此時月色如水,秋風惆悵,黛玉這朵純潔的芙蓉花豈不是如詩“冷月葬花魂”般,被埋葬於中秋月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壁思過是體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