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楷書13
-
2 # 風雨林6
因為三國志比較原始現在的初,高學生不一定讀懂,繁體字很多字意深刻。但三國演義易讀在加上,易中天老師在影片精彩解釋太多人都喜歡!比如劉備公司或“曹魏集團等等,並且喜歡的人物繪聲繪色說上幾段。再比喻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妙不可語,大眾可讀三國演義。合口味,
-
3 # 我們的三國
紀錄片和連續劇的區別。
有多少人瞭解某個朝代的歷史或典故是透過看嚴謹寫實的紀錄片的?絕大部分人都還是透過相關題材的電視劇更多吧。原因很簡單,傳記體沉悶枯燥,小說體故事性更強更方便記憶和傳播——這跟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無關,哪怕現在有人直接把《三國志》翻譯成白話文,它的受眾群體和傳播範圍也非常有限。
儘管大家都知道連續劇改編和戲說的成分太大,有很多違背歷史甚至偽造歷史的成分,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是時下普通百姓最喜聞樂見易於傳播的媒體形式,真正考究歷史真相的可能會選擇看紀錄片或者是學術講座等,但那畢竟是精英知識分子們追求的境界。
如果要扯到小說或者連續劇這種通俗藝術形式對大眾百姓歪曲歷史的影響和毒害,那就屬於作家或者編劇這些藝術工作者的職業操守問題了。如果讓自己寫的小說或者劇本儘量通俗易懂、銷量高或者收視率高,又儘量尊重歷史真相不胡編亂造,是每個從業人員需要把握的一個“度”:歷史的真相往往是缺乏故事性或很難讓普通觀眾讀者接受的,必須要經過一定的藝術發揮,而這個度只能靠作者或者編劇導演自己去把控。
大家願意拿《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說事,就如同大家只知道生活常識而不懂物理化學原理一樣,對普通大眾而言,知道這件事就行了,至於是不是真相有什麼原理那是專家學者們考慮的問題。而怎麼樣把這些原理普及化教育,就屬於教育文化工作者的範疇了。
《三國演義》是小說,雖然三分事實七分虛構,,但也正由於如此,它較之《三國志》故事情節更生動,人物形象更鮮明,普及率高。而《三國志》的知之者甚少,基本都是一些專家學者。因此說事時普及率高的自然就多,有時甚至專家學者為取得讀者的接受而用“演義”而不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