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寶寶從一生下來就愛哭,白天晚上都愛哭,吃飽了也哭,抱著也哭,不知道該怎麼辦
1
回覆列表
  • 1 # 爽二張

    英國一位專門研究父母--嬰兒關係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表明嬰兒剛出生時是無法區分世界和自己,媽媽在這時細心照料能讓嬰兒體會到“全能感”,小寶寶們體會完心想事成的感覺後,才能更好的建立自我意識哦。所以在寶寶哭鬧上,我們要正確對待,不能讓我們的寶寶存在心理隱患,對吧!

    首先2、3個月大的寶寶哭鬧無非就兩種原因,媽媽們都瞭解吧,‘ 肚子空空的,屁股涼涼的,咦??’啊.....開哭,這時候我們也只能撩開衣襟,手換紙尿布,唉 我們的小祖宗。

    第二個階段,寶寶們繼續開始哭鬧,媽媽們要先確認,他/她是不是餓了?不然就是生病和害怕,這兩種情況並不衝突,在嬰兒哭鬧時,媽媽們先用肌膚的撫觸告訴寶寶‘媽媽在,媽媽在.....’,小寶寶還是哭泣的話,那就是生病了,但也別慌,這段時期的嬰兒常因為腸胃發育不完全引發脹氣,學名叫‘腸絞痛’,這種情況一般讓嬰兒爬在肩膀走一走就好了,如果一直哭鬧就喂點西甲矽油緩解一下。 孩子在8、9個月後,媽媽們照護就能輕鬆點了,可以把小寶寶放在爬行地墊上,讓他/她自己玩耍有助發育,小寶寶餓了一般也不哭,會自動爬到你身邊哦,超萌的。 孩子哭鬧不可怕,可怕的是媽媽的忽視!希望各位寶貝媽媽能學習更多關於照顧寶寶的常識,最後祝寶寶快樂成長哦! 謝謝閱讀!

  • 2 # 育兒網

    有研究表明,超過50%的寶寶一天要哭鬧2個小時以上。哭鬧其實是嬰兒與外界溝通的方式,新手爸媽遇到寶寶哭鬧的情況,也不要煩躁,只需要記住五個竅門就夠了:

    1.側抱

    美國有專家提出,新生寶寶剛剛降生時還沒有做好迎接新環境的準備,突然離開了熟悉溫暖的子宮就像是一個人突然從樹上掉了下來一樣,人體會產生“莫洛反應”,所以新生寶寶會哭鬧不止。很多新手爸媽會選擇讓寶寶平臥的抱姿,這樣的姿勢不能安慰寶寶,而讓寶寶側臥或是把寶寶豎直抱起可以停止“莫洛反應”,寶寶自然就會安靜下來了。

    2.包裹

    由於胎兒在媽媽的子宮中就處於被包裹的狀態,所以用襁褓把寶寶包裹起來能給寶寶安全感,就像在子宮裡一樣。爸爸媽媽們可以用長寬大約1.5米的包布將寶寶裹住,可以裹得緊一點,但注意不要影響寶寶的呼吸。

    3.輕輕地搖晃

    胎兒在媽媽的子宮裡隨著媽媽的行動會產生搖晃感,媽媽睡覺時翻個身或是走路,或是其他的行動,都會讓寶寶感覺像坐船一樣舒服,所以輕微的搖晃能夠讓嬰兒安靜下來。搖晃寶寶時最好注意幅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快,以免對寶寶的身體造成傷害。

    4.吮吸

    其實,胎兒在媽媽的子宮裡就學會了吮吸的動作,並且會經常常將手指放在嘴裡吮吸,吮吸也能讓他產生安全感。所以,在寶寶哭鬧時,將你的手指放在他嘴巴里或是使用安撫奶嘴,能起到安撫作用。對寶Bora說,吮吸其實是一種緩解飢餓的方式,但是這個動作還可以刺激寶寶的鎮靜神經,讓寶寶能夠進入平靜狀態,逐漸放鬆下來。

    5.適當地製造聲音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所感受到的環境並不是完全安靜的,有媽媽的血流聲,還有心跳聲,還有腸胃蠕動的聲音等等。這些聲音也會讓他們產生安全感。並不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新生寶寶的耳朵非常脆弱。其實寶寶的耳膜反而比普通人更厚,所以對很多成人來說有點大的聲音可能對寶寶就剛剛好。如果寶寶哭鬧不止,不妨製造出一點白噪音,比如使用吹風機、白噪音CD、收音機或是流水的聲音,都能起到作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寶寶的耳邊發出“噓”的聲音,也能夠安撫他們。

  • 3 # 美美備孕0

    一般來說,寶寶哭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 孩子先天多愁善感,喜歡哭,認為哭能夠最大化的表現自己的情緒

    以天生氣質來說,就是“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時,通常會以負向的情緒:如哭鬧、發脾氣等來表達。這是他的個性傾向,但家長不瞭解,就容易跟著孩子鬧脾氣,以致於親子之間經常鬧得不愉快,而無法心平氣和地教導。

    2. 哭只是獲取的手段,往往透過哭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久而久之哭就成了孩子的一種手段。

    3. 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想法

    由於家長或帶孩子的人照顧太周到,從小孩子不必說話,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麼,使孩子的語言表達應用能力無法成長,於是慣用哭鬧動作來表達。

    4. 父母的態度過嚴厲,讓孩子產生了恐懼感,內心的害怕讓寶寶忍不住哭泣,希望透過哭泣來安慰自己恐懼的內心。

    5. 常常被父母所忽略,寶寶提出的合理的要求不被迴應,父母忙著自己手上的事情,對寶寶的疑問或者是要求不做迴應。寶寶認為哭泣的方式能引起你的注意力。

    那麼寶寶容易哭,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1. 與寶寶的溝通多點溫柔和幽默,當寶寶做錯了事兒,儘量不要大聲呵斥,而是應該溫和的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應該怎麼做,做錯事兒的後果是什麼,採用幽默或者講故事的手法告訴寶寶應該怎麼做。

    2. 父母自身應該學會在寶寶面前控制情緒,社會壓力大,父母難免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情緒,但是這種情緒儘量不要帶給寶寶,把寶寶當做出氣筒,這是很不合適的,寶寶本來內心就很脆弱。寶寶需要的是父母給予更多的愛,而不是情緒的發洩點。

    3. 多點鼓勵,少一點批評,作為父母應該鼓勵寶寶去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兒,並對寶寶的成果給予肯定。

    4. 讓寶寶正確的表達的自己的需求與觀點,強化語言天賦。比如寶寶哭了,要讓寶寶說,為什麼哭,哭的原因是什麼,並適當的給予安慰。

    5. 培養寶寶的自尊心,讓寶寶有自我認同感,瞭解哭是一種錯誤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只有透過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才能讓父母滿足他的所求。

    6. 對於情緒比較敏感的寶寶,要給予合理的理解,並作出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寶寶一開始哭,父母就開始罵,這樣會讓寶寶的情緒加劇。

  • 4 # 生了麼
    1.寶寶大便或小便

    我們通常所說的,早期如果說紅屁屁的話,小孩子如果再有大便或者小便,反反覆覆的刺激小孩子也會很難受,難受的過程中他也會哭鬧異常。

    2.寶寶餓了或太熱

    如果發現寶寶哭鬧的時候,第一個首先要檢查一下大便,第二個要看一下上一次的吃奶時間。馬上夏季要來臨了,很多的家屬,就是我們網上通常會有一種餓,叫做“爺爺奶奶覺得我餓”。然後有一種冷,叫做“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覺得我冷”。會給寶寶穿很多衣服,這個時候我們要有一個基礎的判斷。基本上我們成年人的著裝要求,跟小孩子基本上是一樣的,其實新生兒早期他的基礎體溫比我們成年人要高,所以說小孩子穿衣服跟我們差不多就可以了。

    3.寶寶熱疹

    剛出生頭兩天可能會稍微多一點點,這個時候媽媽一定要看一下,寶寶身上會不會突然有一些紅點點的出現,面部也好,身體上也好。如果說有一些紅點點的出現,就證明可能這個寶寶是因為太熱,長了一些熱疹。這個時候,寶寶也會反反覆覆的哭鬧。

    隨手附上小影片方便觀看

  • 5 # 蜜桃姐姐

    我們沒辦法讓寶寶完全不哭,因為哭泣就是他們的一種表達方式,他們透過這種方式告訴我們他的飢餓、疼痛、恐懼、睡眠的需要等等。那爸爸媽媽怎麼知道寶寶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解釋孩子的哭聲確實很難,尤其是新手父母。

    1.飢餓

    這可能是嬰兒哭時我們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學會識別寶寶飢餓的跡象有助於在哭鬧階段開始前給寶寶餵食。新生兒需要注意的一些飢餓症狀包括:撫摸嘴唇、打鼾、當我們撫摸寶寶臉頰時,他會把頭轉向我們的手,並把手放在嘴邊。

    2.肚子不舒服

    與氣體或絞痛相關的腹部問題會導致寶寶大聲哭泣。如果寶寶在被餵食後經常會哭鬧,他可能是肚子痛,爸爸媽媽不要用所謂的民間方法給寶寶治療,嬰兒腹痛的其他可能原因包括反流、胃流感、牛奶過敏、乳糖不耐受、便秘和腸阻塞,還是請醫生檢查一下為好。

    除了肚子痛,如果寶寶體內有氣體也會讓他不舒服。試著輕揉腹部和尾骨位置讓寶寶放屁,會舒適很多。

    如果寶寶穿著褲子,特別是有點舒適的彈性腰帶褲子,試著脫掉褲子,看看是否有幫助。有時那種壓力會傷害他們的肚子。

    3.需要打嗝

    打嗝不是強制性的。但是如果寶寶在餵食後哭,可能他需要打嗝。嬰兒在哺乳或吮吸奶瓶時會吞食空氣,如果空氣不釋放,這可能會引起不適。

    4.髒尿布

    有些嬰兒在需要換尿布的時候會馬上“提示”爸爸媽媽。其他寶寶可能可以忍受髒尿布相當長一段時間,不管是哪種情況,爸爸媽媽檢查一下就能知道,也不費時間。

    5.需要睡眠

    似乎疲倦的嬰兒應該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睡覺。但是他們比我們想象地更能睡,想睡但卻被環境或者其他原因鬧得睡不著,也會讓他們哭泣。

    6.需要擁抱

    嬰兒需要大量的擁抱。他們喜歡看到父母的面孔,聽到他們的聲音,傾聽他們的心跳,甚至能察覺到他們獨特的氣味。哭泣可能是他們要求親密的方式。

    7.太冷或太熱

    如果寶寶覺得冷,比如當我們脫下他的衣服換尿布或用水擦拭乾淨他的屁股時,他可能會哭哭啼啼。新生兒喜歡被捆紮起來保暖,但也不能太熱。

    8.痛苦和難以察覺的事物

    嬰兒可能會被一些難以察覺的東西困擾,比如媽媽掉落的髮絲或什麼線頭緊緊包裹在寶寶的小腳趾或手指上,從而切斷了血液迴圈。(醫生稱這種疼痛情形為“頭髮止血帶”,如果嬰兒似乎無緣無故地哭,這是他們尋找的第一件事。)

    有些嬰兒對諸如瘙癢的衣服標籤或布料之類的東西非常敏感。爸爸媽媽可以注意這些方面。

    9.牙痛

    當每個新牙齒從嫩嫩的牙齦長出時,寶寶可能會有些不適,有些寶寶比其他寶寶會更受苦,甚至所有的寶寶都可能會因出牙而變得煩躁和眼淚汪汪。

    如果寶寶看起來很痛苦,你不知道為什麼,試著用手指感覺他的牙齦。可能會發現問題。

    10.受到刺激

    嬰兒從周圍的世界中學習,但有時他們很難處理所有的事情-燈光,噪音等。哭是嬰兒的一種表示“我受夠了”的方式。

    11.想要更多刺激

    有這種“要求”的嬰兒可能是外向的,渴望看到這個世界。通常,讓他們停止哭泣和激動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活躍。雖然這可能會讓我們筋疲力盡!

    試著把寶寶的視線面向前方,這樣他就能看到他周圍的一切活動。計劃大量的活動,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定期去郊遊,到適合孩子玩的的地方,比如當地的操場、兒童博物館或動物園。

    12.感覺不好

    如果爸爸媽媽覺得自己已經滿足了寶寶的基本需要,安慰了他,他還在哭,可能需要檢查一下他的體溫,以排除發燒的情況,並注意有沒有其他疾病的跡象。生病嬰兒的哭聲往往與飢餓或沮喪引起的哭聲不同。如果寶寶的哭聲聽起來“不對”,相信自己的直覺,打電話或去看醫生。

  • 6 # 軒軒媽育兒團隊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寶寶睡眠哭鬧問題,每一個媽媽也都曾被寶寶的睡前哭鬧問題困擾過 面對寶寶的哭鬧,作為母親,特別是新手媽媽,總是顯得特別的束手無策,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也跟著著急,孩子一哭,負罪感就上來了。哭是寶寶表達的唯一方式,因為她不會說話,不會做動作,也沒有過多的眼神等面部表情的交流。所以,哭不一定代表了不好的東西,無論孩子怎麼哭,哭得多麼嚴重,我們都要儘量地保持好自己輕鬆、淡定、冷靜的心態,才能更好的傾聽孩子透過哭聲來傳達的資訊,瞭解孩子的需求,媽媽的冷靜也能傳達給孩子,從而適當的安撫孩子,解決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代宗朱祁鈺,為何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