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於左
-
2 # 太史官
明朝的十六位皇帝,除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明孝陵,建文帝是下落成迷,此後除景泰皇帝朱祁鈺外其餘都葬在了明十三陵內。明代宗朱祁鈺為什麼沒能入葬十三陵?一切都得從他的上位史說起。
土木堡之變宣宗皇帝子嗣不多,只有朱祁鎮、朱祁鈺這兩個兒子,英宗朱祁鎮繼位後對這個弟弟是很放心、信任的,兄弟感情深厚。如果沒有發生那場驚天鉅變——土木堡之變,朱祁鈺會和其他宗室一樣做一個富貴王爺,是歷史把他推到了臺前。
正統十四年,瓦剌大舉入侵明境,明英宗朱祁鎮命弟弟朱祁鈺監國,自己則御駕親征,正式發動對瓦剌的戰爭。戰爭的結局是明軍全軍覆沒,英宗本人也成了瓦剌的俘虜。皇帝被俘,精銳盡失的大明王朝,此時岌岌可危,在這個危急存亡之刻是于謙力排眾議,擁立朱祁鈺繼位當皇帝,穩定大局,並在他的指揮部署下,連連擊退來犯的瓦剌大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京師保衛戰。
奪門之變此後瓦剌軍被明軍接連擊敗,英宗也在此後明廷與瓦剌和議後被迎回,對於哥哥英宗皇帝的歸來與安排,我們想到了當年宋朝的高宗皇帝趙構。
靖康之變父親徽宗皇帝、哥哥欽宗皇帝被擄,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後從來就沒有想迎回他倆,徽宗、欽宗直到死都沒能回來。而英宗同樣作為被擄的皇帝卻奇蹟般被安然地被放了回來,這對於此時已經穩坐皇位的朱祁鈺內心來說是非常矛盾的。
而好不容易歸來的英宗此時心裡也同樣矛盾,他雖然向弟弟一再表示絕無貪戀帝位之想,但朱祁鈺終究是不放心,最終將哥哥朱祁鎮幽禁在了南宮長達七年之久。
此後在經歷了易儲風波、太子夭折等事件的朱祁鈺這個時候身體已經越來越差。景泰八年,由大臣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的奪門之變使得英宗再次登上了皇帝寶座。
在經歷了長達七年軟禁生活之苦的朱祁鎮,這次對弟弟朱祁鈺可就沒有什麼感情之想了,不僅廢了朱祁鈺的帝號,降為郕王並加以軟禁,一個月後朱祁鈺便在病中死去。
朱祁鈺死後,明英宗下令搗毀了朱祁鈺生前為自己所修建的陵寢,只能以親王禮下葬。就這樣,明代宗沒能葬入明十三陵。
-
3 # 史無止境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明朝自開國以來,從明太祖朱元璋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即崇禎皇帝),共傳了16位皇帝。其中除了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還有那個在靖難之役中不知所蹤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之外,其餘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連亡國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檢,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唯獨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卻沒被葬入十三陵。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與明代宗和其哥哥明英宗之間的恩怨有關。明代宗朱祁鈺是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帝)之弟。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被瓦所俘。朱祁鈺被擁立為帝,年號景泰,並遙尊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代宗朱祁鈺即位後,用於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剌對北京的進攻,併成功地迫使瓦刺放回了英宗。英宗被放回後,自然不甘心當大權旁落的太上皇。代宗為怕英宗復辟,故將其軟禁,由此兄弟倆結下了很深的仇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危,在英宗朱祁鎮心腹黨羽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的策劃下,發動奪門之變,迎英宗朱祁鎮復位,改元天順,廢景泰帝,殺了景泰年間的朝廷棟樑—兵部尚書于謙,重用了一批忠於朱祁鎮的舊臣。 代宗病重期間,英宗不準太醫幫他看病,令其病情日益嚴重,最後駕崩。
至於他的死,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因重病而死,有的說是英宗命太監用白綾將其勒死,總之眾說紛紜。朱祁鈺被害死後,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陵墓被稱為景泰陵。
英宗死後,其子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朱見深念代宗迎還英宗有功,恢復景泰年號,並將北京西山的景泰陵以皇帝之禮重新佈置。但代宗還是沒能進明十三陵,成為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唯一沒能葬入明十三陵的大明皇帝。
-
4 # 古今通史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唯一?可不是唯一。只能說是遷都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入皇陵的皇帝。
明朝三位皇帝未入“十三陵”(墓區),第一帝朱元璋,第二帝朱允玟,第七帝朱祁鈺。
大明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
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所以無法入陵。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於謙等人的推舉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做了皇帝。
明英宗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於西苑。不久朱祁鈺去世,享年三十。明英宗上諡號曰戾,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
-
5 # 密探零零發
實際上明朝有3個皇帝沒有葬入明十三陵,這三個皇帝之所以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原因各異,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朱祁鈺也就是景泰皇帝,天下掉餡餅成為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放著皇帝不好好做,非要做一個大將軍,在大太監王振所謂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沒想到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成為敵人的俘虜,損失了明朝最後的精銳。皇帝被俘位於北京的大臣們認為國不可一日無主,就立他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他不久放回來,成了太上皇,被囚禁於宮中。後來,發生率奪門之變,朱祁鎮又重新上位,而朱祁鈺被廢,不久後就死了。朱祁鎮一直怨恨死去的朱祁鈺,因此不允許他葬入明十三陵,他成為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個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朱元璋作為明朝皇帝,定都南京,死後,他就葬入位於南京的明孝陵,因為那時候沒有明十三陵,因此他老人家不可能葬入北京的明十三陵。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靖難之役,成為失蹤兒童,生死未卜,因此也不可能被葬入北京的明十三陵。
總之,朱祁鈺成為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個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就是因為他哥哥朱祁鎮的記恨,不允許他葬入明十三陵。
-
6 # 青米2018
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哥哥記恨他。他哥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因“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人抓去當了俘虜,于謙等為了拒絕瓦剌人拿被俘的皇帝當人質訛詐,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並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來瓦刺人放回朱祁鎮,朱祁鈺自然不肯讓位,表面上奉朱祁鎮為太上皇,實際上軟禁在南宮,還廢了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獨生兒子當太子,沒想到新太子不久就死了。于謙等勸朱祁鈺復立朱見深為太子,但朱祁鈺大概覺得自己還“年青”,可以再生兒子,一直不答應。沒想到朱祁鈺兒子沒生下來,自己先病倒了。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鈺病重之際,“太上皇”的朱祁鎮在文官徐有貞、武將石亨、太監曹吉祥支援下發動了“奪門之變”復辟,病重的朱祁鈺驚悸而死。明英宗復辟後,改年號天順(朱祁鈺年號是景泰,朱祁鎮原來的年號是正統),殺害了于謙,對“篡奪”自己皇位的景泰帝朱祁鈺自然不會有好“臉色”,不給皇帝的諡號,不按皇帝的禮儀下葬,自然也不可能葬入帝王陵區十三陵。後來還是明英宗的兒子成化帝(即曾被朱祁鈺廢太子位的朱見深,也就是那個寵愛比自己大十多歲的奶孃萬貴妃,搞的自己差點絕後的明憲宗,但這位皇帝的確算個寬厚的人)在位後,追諡為代宗景皇帝。此時朱祁鈺已下葬多年(明英宗復辟後又當了八年皇帝),也就沒遷葬了。
-
7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明代宗朱祁鈺的一生就是個悲劇,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要是沒有驚天變故一輩子也就是個享盡榮華的太平王爺了。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身為英宗弟弟的朱祁鈺被大臣們推上皇位,也開啟了自己一生的悲劇。朱祁鈺悲劇源於兩點,一是哥哥朱祁鎮活著回到大明,二是自己後繼無人只能看著皇位被奪。1457年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剝奪明代宗朱祁鈺的皇帝尊位,以親王規制將朱祁鈺葬在北京西山,使朱祁鈺成為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沒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1449年,瓦剌太師率大軍進攻明朝,明英宗朱祁鎮在親信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立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皇帝朱祁鈺監國,這也為後來留下了隱患。明英宗朱祁鎮本身不會打仗,完全聽從太監王振的安排,最終將明朝數十萬大軍帶入死地,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軍突襲全軍覆沒,朝臣死傷慘重,朱祁鎮自己也被俘虜。“土木堡之變”的訊息傳回京城,天下震動,在是否遷都避戰的問題上明朝大臣們大打出手,差點人腦子打出狗腦子,就是在這種危機時刻,朱祁鈺被于謙等主戰派大臣推上皇位,穩定天下。
要說明代宗朱祁鈺也算是個有為君主,敢放權、敢用人,一方面清除王振餘黨,重新啟用被閹黨迫害打壓的忠臣良將,穩定朝局;另一方面讓于謙全權負責保衛京師的事務,帶領大軍和瓦剌作戰,明朝迅速恢復穩定,沒有給瓦剌可趁之機,鞏固了大明朝的江山,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明代宗朱祁鈺在位將近8年,勵精圖治,對外解決邊患、打退瓦剌侵襲,對內發展經濟、治理水患,不可抹殺的功績使得天下人認可了他的皇帝身份。要說皇帝這個天下之主的寶座真是吸引人,誰當上皇帝都不想放手,明代宗朱祁鈺坐穩皇位後既不希望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回來,又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要是皇位能夠在朱祁鈺這一脈一直傳下去,那麼史書中肯定將明代宗描繪為中興之主,可惜運氣不在他這一邊。
首先是明英宗朱祁鎮雖然被瓦剌俘虜,但是瓦剌掌權者也不是隻懂打仗的莽夫,對於朱祁鎮禮遇有加、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公元1450年朱祁鎮竟然完好無損的回國了;其次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朱見濟當上太子沒多久,就於1453年突然夭折了,朱祁鈺後繼無人,使得大明皇位必然回到朱祁鎮一脈手裡,這才有了朱祁鈺死後被剝奪皇帝尊位,只能頂著“戾”這個惡號沒能葬入皇陵。
很多史書上都說朱祁鈺貪戀權位,軟禁了哥哥明英宗朱祁鎮,還奪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這是其一生的汙點,只能說他們沒有站在朱祁鈺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朱祁鈺將皇位還給朱祁鎮就能避免悲劇麼?歷朝歷代凡是牽扯到皇位的就沒有溫情可言,身為皇族成員要麼就遠離皇位享受清閒富貴,只要沾上皇位的邊就沒有退路可言。比如大家熟知的清朝康熙年間“九龍奪嫡”,沒爭到皇位的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八阿哥等一幫皇子哪個有好下場,不只自己遭罪還牽連子孫後代。
再說一件和明代宗朱祁鈺有點相似性的事,西漢漢廢帝劉賀僅僅當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廢除了,但是漢宣帝劉病已登基後還是非常忌憚他,不但將劉賀弄成海昏侯,還將他的封地遷到邊遠的豫章郡,讓地方官員監視居住。而明代宗朱祁鈺登基後有威望、有功勞,還任用了一大批親信官員,就是將皇位還給哥哥朱祁鎮,朱祁鎮能對他放心麼?試問換你是朱祁鈺,是在有機會的時候為自己和子孫後代搏出一個好未來,還是甘心在別人的猜忌、監視中活一輩子。只能說權力誘人,親兄弟也會翻臉。
-
8 # 尚武菌
北京城有條中軸線,首尾兩端即是著名文化景區明十三陵和故宮。來到北京的遊客,一定會吃烤鴨,也一定會去這兩個地方。故宮坐落在北京城中心,而明十三陵位於北京郊區昌平區境內,坐落在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移都北京後,歷代的明朝皇帝仙逝後都葬在這片墓群。明朝共有16位皇帝,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朱由檢即是明朝的亡國皇帝:崇禎帝,他被迫吊死在煤山,之後被人埋葬在十三陵。朱元璋葬在當時的帝都南京的明孝陵,第二任皇帝朱允炆被朱棣奪權後不知影蹤。
除了這兩位,其餘的皇帝皆應埋葬在十三陵: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然而,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沒被葬入十三陵。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源於明代宗與其哥哥明英宗之間的矛盾。
明代宗朱祁鈺及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帝)都是明宣宗(宣德帝)之子,哥哥朱祁鎮繼承帝位,成為明英宗,本來沒有朱祁鈺什麼事,但是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中,明英宗被瓦剌所俘。明朝與其多次交涉無果,由於“國不能日無君”,弟弟朱祁鈺就被擁立為帝,年號景泰,成為明代宗。代宗朱祁鈺即位後,戰勝了瓦刺軍隊,併成功地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
英宗回來了,但是應該怎麼安置他呢?代宗為此十分頭疼。其實,代宗在做監國時並沒有取代哥哥的想法,但是正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今走上高位的代宗也很難下來了。而且他比哥哥有才幹,更加善於納諫。他覺得自己是更適合治國的人,而且也萌生了將皇位傳給自己後代的私心。
代宗想了一個辦法來防止英宗復辟,鞏固自己的皇權。英宗一回來便變成了虛設的太上皇,被軟禁在冷僻的南宮裡,並且一步不能離開。
代宗絲毫不顧及兄弟之情,對英宗不理不睬,太監宮人們也順著代宗的意思行事,根本不盡心侍奉太上皇。到後來,太上皇就連日常衣食都變得難以維持了。生活艱苦的英宗困在南宮中愁悶焦躁,度日如年,他對弟弟的仇恨越加深。
七年後,英宗終於等到了機會。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突然病危,英宗在心腹黨羽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的策劃下,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成功,重新當上了皇帝。
代宗病重期間,英宗不準太醫幫他看病,讓他最終病發死亡。不過也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是英宗命太監用白綾將代宗勒死。他死後,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不讓他埋在十三陵,而是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英宗死後,其子朱見深繼位,成為明憲宗。朱見深對叔叔代宗的仇恨不深,而且他念及代宗打敗瓦剌、迎還英宗有功,於是又承認了代宗的皇帝地位,恢復景泰年號,並重新為其修墓,以皇帝之禮重新佈置。不過,他並沒將代宗位於北京西山的景泰陵遷至十三陵。所以,代宗最終還是沒能進明十三陵,成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唯一一位未能葬入明十三陵的大明皇帝。
-
9 # 有書共讀
要說北京安葬了多少位明朝帝王,也許很多人會脫口而出13位,因為北京不是有著名景點明十三陵嗎?但其實真實情況是北京安葬了14位明朝帝王,除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而第二個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不知葬在了哪裡。剩餘14位皇帝都葬在了北京。為什麼安葬了14位,卻稱呼為明十三陵呢?
別急,聽有書君慢慢講來。之所以明十三陵安葬了十三位皇帝,而少一個皇帝,是因為這裡面隱藏了一位帝王的悲慘過往,他的功勳只因為他的哥哥明英宗的成功復辟,而全部抹煞。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鈺,那為什麼他明明當過明朝帝王,卻無法葬入明朝帝陵呢?
那有一件事情在這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明朝中期發生的一次可怕的王朝覆滅危機。為什麼這麼說呢?
公元1449年,瓦刺頻繁來侵犯我們大明的國土,而當時的明英宗卻不顧大臣的勸誡,在寵臣宦官王振的煽動蠱惑下,一意孤行的去北征。
在明英宗朱祁鎮臨行前,他將國家的一切權利托付給了弟弟朱祁鈺代為掌管。可是誰知道朱祁鎮親自率領了二十餘萬大軍,不僅沒能打敗敵人,反而在土木堡附近被瓦刺圍殲,自己也深陷敵方了。這次戰役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土木堡戰役。
明英宗被俘虜的訊息傳回朝廷後,整個朝廷是一片人心惶惶。就在這個時候朱祁鈺立即召集起了大臣來商討對策,也就從這次會議後,朱祁鈺在朝廷的地位有了上升,雖然名義上還是代理監國,但是手中掌握的權利卻與真正的皇帝權利差不多。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非常寵幸一個叫王振的宦官,宦官王振仗著明英宗的喜愛,在朝廷中為非作歹。
那個時候遭王振禍害的朝臣不計其數。明英宗被俘後,朱祁鈺就把王振這個禍害給殺了。
這讓那些飽受王振迫害的大臣們是十分地感動,所以說這也為朱祁鈺繼承大統埋下了伏筆。
可以說朱祁鈺監理國政期間是勵精圖治,大臣們認為朱祁鈺會是一位明君。當前眼下皇帝在敵人之手,整個朝堂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而當今太子又只有兩歲。
所以以王文為首的部分大臣上書,希望朱祁鈺為了江山社稷,能登基稱帝。而大臣于謙這個時候也去勸孫太后,讓朱祁鈺稱帝,畢竟現在的情況是不允許國家無君的。
最後孫太后同意朱祁鈺當皇帝,而朱祁鈺也就臨危受命,成為了大明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鈺登基後,啟用於謙等大臣,是勵精圖治,加強練兵,最後擊破了瓦刺的進攻,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明軍的強勢讓瓦刺首領感到害怕,於是瓦刺首領決定放棄明英宗,以求和明朝和平發展。
明英宗的迴歸對於明朝來說原本是一件喜事。但是這明英宗一回來反而尷尬了,這怎麼整的自己的弟弟還取代自己當上皇帝了。那自己怎麼辦呢?而明代宗朱祁鈺這個時候也犯難了,權利這個東西還真能讓人迷失,大權在握的他不想鬆手放權了。
正在朱祁鈺兩面為難的時候,于謙給朱祁鈺吃了一顆定心丸。他出主意讓明英宗回來後當太上皇,隨即于謙率朝臣在朝堂上全都恭維朱祁鈺,說他把明英宗時期的混亂局面治理得很好。
而且朱祁鈺知人善任,廣開言路,清除閹黨勢力,重用賢臣治理國家。現在的國家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可以說假以時日朱祁鈺能恢復其先祖的盛世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朝臣們在朝堂上表態,皇位既然已經敲定,這就是天意,這就沒有更改的道理。而明英宗雖咽不下這口氣,但是他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只能當太上皇了。他可以說被朱祁鈺給軟禁起來。
而穩坐帝位的朱祁鈺卻又不滿足現狀了,竟然想廢了他哥哥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想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這可不得了,這當著太上皇的朱祁鎮可不樂意了,他認為這朱祁鈺還得寸進尺了。所以明英宗朱祁鎮也開始動手了。
在景泰八年,朱祁鈺身患重病,這個時候朱祁鎮找準了時機,他不讓太醫去給朱祁鈺看病,並且還發動了奪門之變。公元1457年正月下旬,明朝出現了二帝並存的奇葩局面。這個時候,明英宗朱祁鎮不顧他弟弟的生命,就再次登基做了皇帝。
重登皇位的明英宗開始忙於處置於謙等大臣,可以說當年以于謙為首保衛京師的大臣,全被他給處置了。而明代朱祁鈺也被他廢去帝號,封為郕王。在不久之後,朱祁鈺便駕鶴西去了。
在朱祁鈺死後,明英宗朱祁鎮並不承認明代宗朱祁鈺的地位,不承認他是皇帝。既然被廢除了帝王的稱號,朱祁鈺就不能以帝王的身份葬入明帝王陵了。所以明英宗就把代宗當時為自己在明帝王陵修建的陵墓給拆毀了,而把朱祁鈺葬在了北京西郊的山上。
所以明代宗朱祁鈺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 一個沒有被葬入明朝帝陵的皇帝。但是在明英宗去世後,明憲宗即位,他感念朱祁鈺的功績,又為其恢復了帝號,並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而且還下令按帝陵的規格重新修飾朱祁鈺的陵寢,就是現在我們所見的景泰陵。
話說當年明代宗若是狠狠心,也許今日局面就不會發生,可惜沒有如果。明英宗復辟一個月後,明代宗就死去,而且死因不詳,最後他沒有葬在明帝陵,而是葬在北京西山。
不過好在明憲宗恢復了他的帝號,並給他擴建了陵墓規格,所以這也算是得到了認可了。
只是權利利益這個東西太誘人了,竟然讓兄弟兩個人反目成仇,可憐了朱祁鈺成為了那個時代,鬧劇下的政治犧牲品。
不過這也真的怪不了誰,誰讓他們都利慾薰心了呢?如果他們兩個人都能以國家大局為重,能退後一步,承讓一個人當皇帝,而相互輔佐,估計明朝當時一定會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10 # 歷史漫談君
明代宗朱祁鈺,為何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其實這個說法非常的不正確,明十三陵裡只葬了明代的13位皇帝,而明代有16位皇帝。
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朱元璋的孫子朱允文下落不明,葬在何處也不知道。再就是這位朱祁鈺皇帝,根本不被他的哥哥朱祁鎮,也就是就是英宗復辟的那位承認,所以死後就沒有葬入明十三陵,而是放在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後來朱見深登基之後,又給叔叔修繕了陵墓。
土木堡之變。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鎮王朝被漠北元朝餘部勢力之一的瓦剌部落來攻打。
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親率大軍20萬去攻打瓦剌。在去的路上並沒有找到瓦剌大軍,但是在回來的路上,本來可以走一條近路就可以順利回到皇宮,但是大太監王振知道那條近路正好走他的家鄉,怕大軍踩壞了他家鄉的麥子,於是走了一條遠點的路,被瓦剌大軍追上,在又飢又渴的情況下,又長期疲勞,在土木堡結果就敗了。
朱祁鎮被俘,郕王朱祁鈺本來在家坐鎮,替哥哥打理朝政,當時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不過才兩歲,臨朝議政的諸般事務,自然落在郕王朱祁鈺身上。
皇太后孫氏下詔立朱祁鎮二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又命郕王朱祁鈺為監國,總理國政。
朱祁鈺也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年輕的好皇帝,立即誅殺了大太監王振的黨羽,得到了朝廷大臣的擁護,並且積極佈置大軍很快打敗了瓦剌大軍,後來被用力為皇上,因為國不可一日無君。
瓦剌大軍一看朱祁鎮也沒有用了,於是又想到製造朝廷矛盾,現在明朝不是朱祁鈺在當皇上嗎?再把朱祁鎮給送回去。看你們怎麼折騰。
話說這可給大明朝出了一個大難題,本身有皇帝了,現在又把老皇帝送回來,可怎麼辦?在城門口,瓦剌大軍大喊說把你們的皇帝給送回來了。
於是守城的人就開始裝糊塗,有的說做不了主,有的說天黑看不清楚,氣的瓦剌大軍直接把朱祁鎮扔下走了。
就這樣大約一年,朱祁鎮又回到了明朝。大臣們建議,把朱祁鎮擁為太上皇,朱祁鎮也沒有辦法,於是只好聽天由命。
也說是朱祁鈺不夠心狠,直接把他哥哥給殺了的話,就不會出現後面的英宗復辟事件。
但是他也把他哥哥給軟禁了出來,《明史》記錄如下,
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透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就這樣,太上皇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七年之後,朱祁鈺病重。並且特別讓朱祁鎮生氣的是,朱祁鈺竟然廢了他的太子,也就是他的兒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為了後代,朱祁鎮也是拼了。
於是就趁朱祁鈺病重的期間,發動了英宗復辟事件,朱祁鈺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他死之前他的兒子朱見濟也死了。
就這樣,朱祁鎮又當上了皇帝,自然對他的弟弟朱祁鈺沒有好的看法,並且對他恨之如骨吧,怎會把他的骨灰葬入明十三陵呢?
自古至今,皇宮裡血腥的鬥爭就沒有停止過。如果沒有中間變故發生,朱祁鈺本身就不會當上皇上,但是因為土木堡之變,他當了八年的皇上,最後又把皇位還給了哥哥朱祁鎮。其實是是非非,誰又說得清呢?
-
11 # 亮仔學史
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和次子,二人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玩耍,年齡相差一歲的他們既是兄弟又是夥伴。宣德10年,一代明主明宣宗去世,把一個蒸蒸日上的大明帝國就給了未成年的兒子朱祁鎮,這一年,朱祁鎮9歲,而朱祁鈺只有8歲。
曾經的兄弟親密無間從小失去父親的兄弟倆,並沒有因為一個是皇帝另一個是藩王而顯露出尊卑,他們照樣一起讀書,一起習字。正統2年,朱祁鈺被封為郕王,但因為年紀尚小,便留在了紫禁城之中。
明英宗的前期,在“三楊”的輔佐下,政治清和,國家富強,然而在在明英宗親政之後,這個從小缺少父親管教的皇帝,漸漸有了些特殊的想法。英宗對繁瑣的朝政並不太感冒,每天與太監們在一起廝混,慢慢的被馬屁遮住了雙眼。
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宦官的權勢之大完全出乎了朱元璋的預料,雖然明成祖朱棣對這一現象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真正讓太監走上政治舞臺的還得數英宗,他貪圖享樂,讓大太監王振慢慢有了傲立潮頭的資本。
英宗雖然昏庸,但他的確是一個有親情有愛心的好人,他對弟弟朱祁鈺很是疼愛,朱祁鈺在舉行成人禮之後,按照祖制,本該就任藩國,但英宗出於對兄弟的關愛,遲遲不願意讓朱祁鈺就國,因為他知道,一旦離開,兄弟倆也許就天各一方,很難見到面了。
對於兄長的關愛,朱祁鈺很是感念,在朝廷之上,兄友弟恭的場面也被世人傳為一段佳話,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中,每個人都覺得前途特別光明。
晴天霹靂,亡國之危。由於朱祁鎮從小沒有經歷過挫折,他永遠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時刻活在自己的浪漫主義世界中。正統14年,蒙古瓦剌入侵邊關,朱祁鎮在馬屁聲中真的以為他有永樂之雄才,不顧群臣反對,貿然率兵御駕親征,臨行前,把弟弟朱祁鈺留在了北京,擔任監國,也算是一份特殊的信任。
只不過朱祁鎮這個紈絝子弟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面對豺狼一般的瓦剌人,他只不過是一隻小綿羊,即使統領著大明的精銳,但一隻羊也很難領導虎狼之師。
果不其然,王振為了在家鄉人面前耀武揚威,回撤的途中還不忘搞一套“衣錦還鄉”,導致最佳的時機被錯過,被瓦剌太師也先包圍在了土木堡,後面的事情我們也很清楚,朱祁鎮被俘,大明精銳損失殆盡。
這真是晴天霹靂一般,要知道,大明建國剛剛半個多世紀,一切都在穩中向好,卻不曾想突然有了“靖康”之危。
好在天不亡大明,出了個救時宰相於謙,他勸導皇太后並聯結眾臣,將弟弟朱祁鈺推上了皇位,這遙遵朱祁鎮為“太上皇”,這瞬間讓也先認為手裡的“王牌”失去了作用。新君登基,朝廷上下同仇敵愾,不投降,不遷都,在北京城下打了一場漂亮的保衛戰,也先灰溜溜的逃回了草原,而朱祁鎮也被答應放回北京。
一尺布尚可縫 一斗粟尚可舂一國不容二君,一山不容二虎,沒有權力的羈絆,也許人們能體現出親情,可一旦嚐到了權力的甜頭,再親密的感情也會隨之破裂。
朱祁鈺顯然不願意把皇位再還給哥哥,朱祁鎮回到北京,就被弟弟安排住進了南宮,派人嚴加看管,名為太上皇,實則與囚徒無異。
朱祁鈺怕哥哥聯結大臣,不但把南宮的所有門窗封死,還砍掉了周圍所有的樹木。朱祁鎮忍了,畢竟,死後餘生的他能夠回來是一種萬幸。
小太監們也是見風使舵,為了迎合皇帝,時常扣發南宮的伙食,朱祁鎮的皇后不得不靠自己做點女工,託人拿出去賣,以貼補家用。朱祁鎮還是忍了,雖然他曾無數次內心暗罵弟弟忘恩負義,但眼下時局,他也只得閉緊嘴巴。
唯一讓朱祁鎮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兒子朱見深還是太子,即使自己不能再做皇帝,將來兒子登基,也算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但他人生的最後一絲希望也被弟弟無情的破壞了,朱祁鈺為了能讓皇位永遠在自己一脈延續,想方設法要廢掉侄子的太子之位,甚至不惜賄賂自己的大臣。可真等到自己的兒子被封為太子之後,也許是定數,新太子沒多久就夭折了,而這卻是朱祁鈺唯一的兒子。
在朱祁鎮看來,弟弟不光是謀害自己,還要掘了自己的根,這也是他後來痛下殺手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另一邊,朱祁鈺為了能夠再生出兒子,瘋狂縱慾,終於有一天,一病不起,大明王朝再一次迎來了轉折。
朱祁鈺為何沒有葬入十三陵?其實以上說了這麼多,答案也已經漸漸浮出水面。在朱祁鈺病入膏肓以後,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在朱祁鈺面前不得志的小人,就打起了投機的主意。
他們把朱祁鎮從南宮中接出來,透過“奪門之變”,順利篡位,朱祁鎮又一次坐上了皇位,而最後朱祁鈺的死因也成為了一個謎團。
有人說,他是聽到哥哥復辟的訊息後,又急又氣,沒多久就去世了,也有人說是朱祁鎮暗中派人弄死了弟弟,以解自己多年的心頭之恨。
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朱祁鎮不但殺害了大英雄于謙,還把朱祁鈺廢為了郕王,諡號“戾”,公然說他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無恥之徒,於是把他的屍體草草安葬在了北京的西山。
-
12 # 關河南望
主要原因是哥哥朱祁鎮,也就是明英宗痛恨朱祁鈺,不允許他葬入明十三陵。
以下是用十分精煉的語言來概括整個事件:
做兄弟親密無間哥哥朱祁鎮、弟弟朱祁鈺倆兄弟雖然是同父異母,一個是皇帝一個是藩王,但是兩人從小失去父親,一起讀書一起玩耍的日子讓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非常好。
國家大事託付給朱祁鈺正統14年,蒙古瓦剌侵佔邊境,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王振的話決定御駕親征。行軍之前把把朱祁鈺留在北京,擔任監國。
土木堡事變,危亡時刻朱祁鎮確實不是一塊打仗的好材料,只知道聽信老師王振的話。因為隨意更改行軍路線,結果在走到土木堡的時候,大軍被瓦剌包圍,幾乎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大明王朝陷入了生死危機時刻。
弟弟登上皇位,不再想歸還當時兵部尚書于謙勸導皇太后,聯結大臣,把朱祁鈺推上皇位,奉朱祁鎮為太上皇。在於謙的帶領下打了一場漂亮的北京保衛戰。瓦剌無奈之下只能回到草原,朱祁鎮也被送了回來。
太上皇的囚徒生活朱祁鈺已經適應了皇權,沒打算再把皇位還給哥哥,就讓朱祁鎮住在了南苑。沒有錦衣玉食,沒有交際應酬,甚至沒有人身自由。朱祁鈺甚至聯合大臣把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也給奪了,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奪門之變,哥哥重新做皇帝朱祁鈺病重,朱祁鎮在徐有貞、石亨的幫助下發動奪門之變,闊別7年的皇位又回來了。為了洩恨,朱祁鎮給死後朱祁鈺的諡號是“戾”,說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還把屍體草草安葬在西山,並沒有按照皇帝的規制葬入明十三陵。直到朱見深登基後,才重新修繕了朱祁鈺的陵墓。
-
13 # 亙古懷念說史
這種說法不準確!
整個明朝276年總共有16位皇帝,而明十三陵當中,只安葬了13位皇帝。 除了朱祁鈺之外,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也沒有葬在明十三陵。
究其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大明帝國的開國首都是在南京,而不是在北京。至於遷都北京,那是大明開國50年之後的事情,也就是在永樂17年的時候。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31年,死後葬在南京的明孝陵。
朱元璋死後並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而是直接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之後,為了解決尾大不掉的藩王問題,而實行削藩的政策。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經過4年的內戰,建文帝兵敗失蹤。兵敗後建文帝的去向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所以建文帝朱允炆也沒有被葬在明十三陵。
另外一個沒有被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就是問題當中提到的明代宗朱祁鈺。說起朱祁鈺能夠當皇帝也是機緣巧合,本來皇位是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的。但是明英宗朱祁鎮因為聽信太監王振的讒言沒有進行充足的準備就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導致土木堡兵敗被俘。在國家的危急時刻,朱祁鈺在於謙等人的力推下登上皇位,遙尊哥哥朱祁鎮為太上皇。
但是僅僅一年之後,朱祁鎮就被瓦剌放回明朝,反而被朱祁鈺幽禁在南宮達7年之久。7年之後朱祁鈺病重,朱祁鎮趁機發動奪門之變重登皇位。朱祁鈺死後並不被複位後的明英宗朱祁鎮所承認,僅僅以親王之禮安葬。所以明代宗朱祁鈺也沒有被葬於明十三陵之中。
回覆列表
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但在北京昌平的明朝皇家墓地當中只有十三座陵墓,缺少了三位皇帝。
其中,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埋葬在南京的孝陵。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被朱棣篡奪了皇位,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所以沒有陵墓。另一位明代宗朱祁鈺的墓地也不在十三陵,其中原因說來令人慨嘆。
明代宗(也稱明景帝)朱祁鈺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正統十四年七月,蒙古軍隊進犯宣府、大同等地,明英宗朱祁鎮草率決定御駕親征,命令比自己小一歲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
結果明軍在土木堡慘敗,幾十萬將士和隨行的大臣遇難,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也先俘獲。九月,皇太后命令郕王臨危登基,就是明代宗,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帝,以明年為景泰元年。
這以後,在於謙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明朝度過一次嚴重的危機。
景泰元年八月,太上皇朱祁鎮回到北京,住進了南宮,在以後的幾年中一直被幽禁在那裡。
八年之後的天順元年正月,明景帝朱祁鈺染病,接連幾天不能上朝。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張軏、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政變,迎回太上皇朱祁鎮,史稱“奪門之變”。
病中的明代宗被趕下了皇位,曾經受到他重用的于謙、王文、舒良、王誠等六位大臣被處決。
二月,明英宗正式宣佈明代宗被廢為郕王,遷往西宮居住。二十天之後,郕王朱祁鈺死在西宮,這一年他只有三十歲。
實際上,被奪去皇位之後,朱祁鈺的病情已經慢慢好轉,所以他並不是病死的。明人筆記《病逸漫記》中認為他是被太監蔣安用帛帶勒死的。
明英宗給朱祁鈺的諡號為“戾”。
此前朱祁鈺已經為自己營造了皇陵,位置也在皇家陵區之內。但因為他現在的身份是親王,只能把造好的陵墓廢棄,重新按照親王之制埋葬到金山,那裡通常是夭折的皇子、公主的葬身之地,朱祁鈺生前的寵妃也被迫殉葬。
明代宗朱祁鈺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刻登上大位,帶領臣民度過危局,在位的八年也做得不錯。所以後來的明朝皇帝肯定他的貢獻和地位,恢復他的帝號,對他的墓地加以擴建,使其達到帝王的規格,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景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