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魏徵原來是太子李建民的舊人,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長兄李建民和兄弟李元吉!逼李淵退位!李世民自知皇位來得不正,為了懼怕後人評價,一心想做個明君,而魏徵自知,難免一死!而魏徵了其心意,就故意犯顏直諫,即使被殺也讓李世民擔上殺忠臣的罵名!所以魏徵和李世民就是一對演員,都在做表演!其實內心之中,李世民對魏恨之入骨,但又不願做一個殺忠臣的昏君!所以魏徵一死,李表面哀之,內心甚喜!原來答應和魏徵做兒女親家,也賴帳不給,為魏徵豎碑立傳,也不:信守承諾!

  • 2 # 橘子工鋪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用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洗白自己鞏固皇權。洗白自己的的最好方式就是,證明自己是不世出的賢君,而恰好魏徵給了他機會,臣敢直柬君肯納諫,多美。可是貞觀末年,發生了兩件事,一個是太子叛亂,侯君集協犯,而這一人是魏徵的學生,一人是魏徵力薦的,兩人出事,心裡本來就有點怨念。另一件事情,有人報告李世民,魏徵把平日怎麼勸諫李世民,自己怎麼對,皇帝怎麼不對,但最後多數都被自己說服的事情記錄了下來,還給了史官留檔。皇帝的神經立即敏感了,你魏徵敢情之前都是為了讓自己名垂青史,而不是給陪我唱雙簧成就我的名聲,居心何在?你都是對的,我全是錯的,我聽你的,是你本事,而我是傻逼,你留名,我留傻,虧我忍你那麼久。於是,一時怒氣難嚥就把他碑給砸了。後來緩過神來,覺得不對,這樣不就更成就魏徵的好名聲,坐實了自己最終昏庸的行徑嗎,於是就又立了,最終不管李世民甘不甘心,魏徵始終是贏的。這就是一代帝王,為名所累的註定劇情啊。

    當然也有陰謀論,即太子叛亂失敗後,政局動亂,為了再次安撫三大門閥實力,做出雪藏以魏徵為首的寒門士子黨的姿態,雪藏其實又是保護,只能暫時犧牲下魏徵的碑,換得朝堂一時反魏(實際是門閥反撲寒門一黨)的暫時平息,保留寒門一系。

  • 3 # 長河落日圓1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不久之後,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後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後開始懷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黨的。於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東征高句麗失敗後耳邊重又響起自己大言不慚地批評魏徵的話,對群臣說:“如果魏徵在,決不會讓我有今天。”他一邊承認錯誤,一邊又下令重修了魏徵墓,並且讓魏徵的兒子承襲了國公的爵位。(李世民知錯能改,不愧千古第一明君)

  • 4 # 酉長夫人

    歷史書上對魏徵的評價,總結起來四個字:直言敢諫。他敢諫到什麼程度呢,別人不敢說的話,他敢,別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是君明臣賢的典範,換了其他任意君王,都很難成就魏徵。

    魏徵剛出道時,跟著武陽郡丞元寶藏混,後來元寶藏投靠瓦崗李密,魏徵也就跟著過去了,後來李密被唐軍擊敗,魏徵又跟了李淵,沒多久魏徵被竇建德俘虜,他又投靠了竇建德,竇建德被唐軍擊敗後,魏徵順勢投靠唐朝,在太子李建成門下。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掉了兄弟,逼退了父親,順利上位。魏徵只好改投李世民門下。

    細數一下,魏徵這一生,先後換了六次主人。說實話,這樣的人生經歷,也足以被詬病到死了,但好在魏徵遇到的最後一位主人是李世民。

    大唐剛剛建國,百廢待興。李世民一見到魏徵,就知道這老小子不一般,他心中有百姓,啥話都敢說,而且還很有智慧,不像有些人只會順著皇帝的意思。對於剛剛建立的大唐來說,這太重要了,因為有魏徵這樣一個人在,李世民才不會被糖衣炮彈矇蔽了雙眼。

    據記載,魏徵一生,直言進諫200多次。有時候皇帝搞不定的事,直接衝到魏徵家中,說你個老小子,快給朕說說該怎麼辦?魏徵略加思索,侃侃而來,一針見血。

    可以說,魏徵對貞觀之治的貢獻非常大,也難怪李世民會有著名的“鏡子理論”,因為魏徵就是他的鏡子。

    魏徵遇到了李世民,是他的運氣,但運氣不可能永遠眷顧一個人。魏徵啥都好,就一點不好,他不通人情世故,同為朝廷重臣,魏徵和許多同僚關係都不是特別好。這一點說明,魏徵在識人之明上,有些問題。

    魏徵推薦過兩個人給李世民,一個是杜正倫,當了太子的老師,把太子李承乾教到直接謀反;另一個是侯君集,唐朝的開國大將之一,後因為生活不如意,直接參與了太子謀反——他真正的想法是:先支援這個傻太子,等他上位後再廢掉他,我老侯來當皇帝。

    你說魏徵是不是有點眼瞎?推薦太子老師,太子謀反,推薦個將軍,和太子一起謀反。

    按理說,以唐太宗的英明,是不會因為這事兒遷怒魏徵的。但是,這件事對唐太宗的打擊很大。第一個太子謀反,兒子造老子的反,不免讓唐太宗想起玄武門那場血案,難道是報應?

    第二個,就在這事兒搞得唐太宗心情很不爽的時候,有人打小報告說:“皇上啊,您別看魏徵啥都敢說,其實他就是為了給自己博個好名聲,你看魏徵平常那些諫言,實際上他都私下抄錄了兩份,一份是您看到的,另一份添油加醋,說您怎麼怎麼不對啦,他自己透過直言敢諫,及時糾正了您的錯誤啦之類的”。

    李世民一聽就火了,心想魏徵老小子,你這是透過貶低他人的手段來抬高自己啊,你居然是這樣的人,氣死朕了!

    於是一道令下,先取消了魏徵長子與衡山公主的婚約,還不解氣,但魏徵已經死了啊,咋辦呢?乾脆把墓碑推了吧。

    要知道,魏徵死的時候,李世民那可是非常傷心啊,各種追封就不提了,諡號“文貞”也是文官中最高的美諡。更讓人羨慕不來的是,因魏徵之死,李世民廢朝五天,還親自為魏徵寫碑文,厚葬魏徵,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併為魏徵畫像,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列第四位。

    一頓騷操作後不久,唐太宗清醒過來,就後悔了。但畢竟是皇帝,九五之尊,哪能拉下臉對一個已經死去多時的臣子道歉呢?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這一仗說起來是大勝,繳獲的戰利品無數,攻破高句麗十座城池,遷入中國百姓數萬。但終究沒能滅亡高句麗,唐軍也為這一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李世民覺得這一仗不是完勝就算輸,他感嘆道:“哎,魏徵在就好了,他一定不會讓我打這一仗”。順便也給自己之前的衝動找了個臺階,於是下令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並重立墓碑。

    不得不說,李世民真的是個了不起的君主,雖然沒有及時認錯,但找到臺階後立馬認錯一點也不拖沓,自己翻自己的案,自己打自己的臉,對於皇帝來說多麼難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如何種植黃瓜?該如何防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