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子曰
-
2 # 銫媒體
任何一方大員,無論是軍隊的,還是開公司的,從中央下派到地方,尤其是做一把手的,都會遇到管理難題。
很遺憾,司馬懿就屬於這種人。司馬懿雖然統過兵,也就是個小隊伍而已。本身就在皇帝身邊做秘書,只是突然曹真死了,司馬懿才成為關中軍一把手。
但關中軍隊的人是好惹的?我大致把關中軍分為兩派人,一是張郃郭淮為首的功勳派,這些都是有實力的人;另一方是以夏侯霸夏侯威為首的皇親國戚派,這些都是有關係的人。這兩派人早盯著關中軍老大的位置留口水了,突然被皇帝的秘書給奪走了。
司馬懿之前那點功勞在張郃面前,還有世家大族的身份跟夏侯霸比起來算個啥。司馬懿肯定會引起兩派的不服,他們肯定會拿著放大鏡找司馬懿的過錯,然後趁機像皇帝參上一本,好讓自己取而代之。
司馬懿做的任何決策方案都會有人穿小鞋,使絆子。司馬懿在這種狀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出錯,不出錯不會被人抓住把柄,那麼不出錯的辦法就是窩在家裡死防守。
司馬懿在軍中大部分精力耗在官場鬥爭,一會這裡缺糧了,那裡不給糧食,一會哪裡兩個大頭兵打架了,一會張郃告狀了,趕緊寫奏摺給皇帝解釋。諸葛亮?是誰?關我何事?
-
3 # 手機使用者51956319052
最優秀的指揮員,都會楊長避短。儲存自己殺死敵人。那個方法有用就用那個方法。無疑司馬懿選出,避門不戰是最好的方法。看最後諸葛亮急火攻心累死在五仗原。因為諸葛亮知道只有速戰速決才能解決國小糧食運輸難的問題。但是司馬懿就是和諸葛亮耗。所以司馬懿選的這個方法是正確的有效的。結果是諸葛亮死了。司馬懿贏了。
-
4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司馬懿是諸葛亮的老對手。每當諸葛亮出師北伐,兵鋒正盛,威振遠近之時,魏國就搬出司馬懿來對付。
司馬懿的方法很簡單,就四個字“堅守不戰”。
真正高明的策略,不是什麼奇計,而是簡單有效,有的放矢,擊中要害。蜀國的戰略優勢,就是諸葛亮足智多謀,麾下有一支能征慣戰、培訓有素的軍隊,與之正交鋒,鮮有勝算。
魏國的戰略優勢就是國大地廣,資源充足,加上本土作戰,人員物資補充方便。魏國的戰略優勢卻是蜀國的戰略劣勢。蜀國國偏地小,資源匱乏,長途遠征,道路艱險,運輸困難,補給不便,故利在速戰,透過決戰,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如果雙方相持膠著,時曠日久,不但糧草不繼,而且師老兵疲,銳氣大減。
司馬懿的“堅守不戰”,避開對方的戰略優勢,不但堅守已方的戰略優勢,而且把對方拖進自己的優勢圈,用已方的戰略優勢與對方的戰略劣勢相較量。
你若強攻城池,就要消耗巨大的兵力、資源,打消耗戰,而打消耗戰是諸葛亮最不願意的,因為消耗不起。若不強攻城池,就只能透過巧計誘引對出戰,正面交鋒,消滅其有生力量。
然而,不管諸葛亮如何“示形”,如何“聲東擊西”、“圍魏求趙”,甚至“送婦人服飾”挑釁激將,司馬懿就是不為所動,堅守不出。最後諸葛亮因為師老兵疲,糧草不繼,無功而返。
孫子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這是一個戰略家的最高境界。堅守戰略優勢,時間在你這邊,勝算在你這邊,開局就已經決定了最後的勝利屬於你。
-
5 # 談古論金
因為後世諸葛亮相對地被神話,而司馬懿這個人汙名化得比較厲害,司馬懿的堅守不出被更多地理解為他自知不及孔明,這個極端的說法就是“死孔明能走生仲達”。
但實際的情況卻是:
從博弈角度,堅守不出是司馬懿最好的軍事戰略。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看諸葛亮生前駐軍的營寨感嘆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這說明司馬懿在與諸葛亮對陣之時是懷著十分敬畏,謹慎的態度的,這是他堅守不出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其實就是扎硬寨,打死仗。
後世曾國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勝的戰例,曾文正公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對手的智商,由此發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穩慎徐圖,穩紮穩打,反而一步步地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佔盡了上風。
魏蜀雙方綜合國力相差懸殊,對於諸葛亮而言,只有出奇制勝才是王道,所以諸葛亮也只能違背自己的本身性格,求戰甚急。
敵人要怎樣,我們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司馬懿正是這麼想的,所以他採取這種耗也耗死你的策略,很慫很龜,可是真有效。
不得不承認,他贏了。
-
6 # 明哥亭過客
和李牧一樣 死守 熬死了 耗死你 司馬守城無人能破。加上他知道 諸葛治軍無敵 但攻城拔地不是強項 所以就耗死他
-
7 # 魏忠賢大大人
第一:諸葛是司馬氏家族長者高人水靜先生關門弟子高徒,也就是幫助司馬氏家族做事的人,諸葛和司馬懿談不上誰及不及誰,兩人配合奪取天下而已。
第二:司馬懿和諸葛對戰只是演戲,必須表現出諸葛帶領的蜀國強魏國弱的態勢,這樣諸葛在蜀國才能獲得支援,司馬懿在魏國才能掌握兵權,反之,對雙方都不利。
第三:司馬懿避戰不出拖延時間,因為司馬懿需要時間在軍隊裡培植自己的勢力,而且也需要時間和機會分清楚或試探出哪些是魏王的人,哪些是可以收買的人,然後讓諸葛剷除魏王的人,剩下自己的人,出戰很難控制自己的人不死。
第四:司馬懿其實很想交戰,非常想魏王的將領出戰,只是魏王的人沒有分清楚而且起初魏王的人不戰,只想看司馬懿出戰,司馬懿必須引誘魏王的將領出戰去中諸葛的埋伏,這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
第五:蜀國糧草困難,諸葛亮運糧需要時間,司馬懿給諸葛運糧時間,自己也想配合諸葛奪走魏國糧食,然後有理由出戰搶回糧食,讓諸葛殺身邊絆腳石。
回覆列表
司馬懿為何多采取堅守不出的策略,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1.魏國國力較為強大,但是面臨的敵人更多。西南蜀漢,東南孫吳,北方烏桓,鮮卑,匈奴,西方羌族,所以魏國的戰線更長。在區域性戰場上,並沒有絕對的優勢。
2.諸葛亮六出祁山,勞而無功,就能看出,從諸葛亮進攻中原的路線,天然障礙太多,諸葛亮進軍魏國面臨的問題,魏國進攻蜀國,一樣會遇到。在為數不多的幾次進攻蜀漢的戰爭中,這個問題也暴露的很明顯。所以在有限的戰場有限的兵力下,魏國並不能如我們想象中的集結所有的兵力一舉攻入蜀國的。
3.司馬懿個人的謀算。鍾會滅蜀的後果是什麼?狡兔死走狗烹,如此而已。蜀漢的進攻不能給司馬懿造成真正意義上的損害,而只要這種進攻危險還在,司馬懿的地位就越加穩固。一旦滅蜀,司馬懿還怎麼掌握兵權。所以養寇自重的心思肯定還是有的。
諸葛亮長於謀劃,拙於軍爭,司馬懿離孔明,就算不如,也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