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6哥教美食
-
2 # 無塵哈囉
我得家鄉在山西,有道美食叫莜麵栲栳栳。它是我們當地傳統美食,也是當地生存土壤,生活習慣,人文活動流傳下來的美食。有1000多年了。
“莜麵栲栳栳”的民間傳說是唐國公李淵被貶為幷州(太原)留守。途經靈空山時,不料夫人要臨盆分娩,只好滯留該寺。老方丈將莜麵“蜂窩”筒筒端了出來,李淵蘸上辣椒吃後,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麼飯。老方丈說是用莜麥面做的,形似“蜂窩”,所以當地老百姓稱其為“莜麵窩窩”。
後來,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麵食犒勞三軍,一舉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勞一詞流變而來。在雁北和呂梁山區,人們賦予吃莜麵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徵。
-
3 # 莆味
這就不得不說一下來自福建的光餅尤以福清的光餅最有特色。
在明朝嘉靖年間,福建沿海受倭寇(小日本在戰國時代的流浪武士、失業農民等形成的海盜集團)侵害,與中國海盜相互勾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致閩浙地區居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現在莆田還保留初二不上門、初四過大年的習俗(因倭寇常在大年三十侵擾,致家破人亡)加之朝廷腐敗,治倭成效不明顯。這時湧現出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戚繼光(山東篷萊人)在朝廷的授意下,前向浙江福建抗倭,戚迅速組建“戚家軍”(也不知道誰敢讓這麼叫,可能是百姓只認他),根據南方地理特點和海戰需要,戚發明了新的兵器、火炮和戰船,逐漸壓制了倭寇的銳氣。
遂倭寇改變策略,變以襲擾和游擊戰為主,打了就跑,搶了就走,這就對戚家軍的機動能力提出了新考驗,兵貴神速,長期奔波,為解決軍糧的問題,當地的老百姓烘烤光餅,其外表光滑並配上芝麻,中間有孔可以串成一串,儲存期長,適合行軍途中食用,戚繼光對此大加讚賞,訊息一傳開,大家紛紛製作光餅供應戚家軍。因明嘉靖帝感恩戚繼光抗倭有功,造福一方百姓,故賜名光餅。
光餅不僅是閩浙人民智慧的代表,也見證了戚繼光一代民族英雄、詩人、書法家、軍事家的美名。
光餅在閩浙各地逐漸演變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光餅,有福清光餅、建甌光餅、梅仙光餅、福安光餅,最有特色當屬福清光餅。原料僅為麵粉、鹼面、鹽,外加一點芝麻,可以加糟肉、紫菜或海蠣餅,外香酥內美味,絕對是一道平價美食。
-
4 # 觀餘美食
北京的小吃很多源自宮廷,而這部分大多跟慈禧老佛爺有關。這芸豆卷就是其中之一,據說有一天慈禧太后正坐在北海靜心齋納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給老太太嚇一跳。西佛爺心裡納悶,就問身邊的小太監是怎麼回子事呢?當值太監回稟是賣豌豆黃和芸豆卷的。慈禧一時高興,傳令將此人叫進園來。來人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並雙手捧著芸豆卷、豌豆黃敬請老佛爺賞光。慈禧嘗罷,讚不絕口,並把此人留在御膳房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卷。
咱也不知道這個小販是怎麼隨意溜達到北海後牆外的,民間傳說,一笑而已。
雖是傳說,但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老北京人是真的愛吃芸豆。
過去芸豆卷做得最好的,還得說是宮廷小吃專業戶——北海公園內的仿膳飯莊,茶餘飯後,來上一盤,真是美事兒一件。
回覆列表
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麵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麵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乾,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麵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麵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麵條放在沸水裡稍燙,撈起瀝乾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嚐,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