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混元形意掌門人
-
2 # 強哥和你聊電影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意圖將曹操樹立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詐多疑、兇暴殘忍、假仁假義於一身的封建統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為受封建正統思想的約束,二是因為三國故事在民間經過隋、唐、宋的流傳後,已經具有了明顯的“尊劉抑曹”的傾向。如蘇軾《東坡志林》載王彭語云:塗巷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說明擁劉反曹的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只是這種思想傾向的總結和發揮。其實,曹操並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一、天資聰慧、謀略過人
《三國演義》第一回講到“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 曹操的叔父看不慣他放任無度,便屢次向他父親告狀,曹操也因此受到責備。於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見叔父,便假裝中風之狀。他叔父驚慌跑去找他父親,可當他父親到來時卻見他完好如初。從那以後,叔父再說曹操的壞話,他父親都不相信了。作者羅貫中採用此種方式向世人介紹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訴人們曹操的奸詐是天性,與生俱來的,然而世人也就這麼認為。一個小孩子見了自己討厭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辦法不與其謀面,這不是一般小兒所為,僅憑這一行為就說其“奸詐”,未免太過牽強了些,充其量只能說明其頑皮,從另一層面看又恰恰說明了曹操幼年時的天資聰慧。曹操征戰張繡的途中,天氣炎熱,道上嚴重缺水,將士們都口渴難耐,軍心渙散。此時曹操心生一計,用鞭策指前方說:“前面有梅林,可取來解渴。”軍士們聽了無不口內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現出了曹操的聰明才智,他能在大軍斷絕水源、士卒渴難忍的危急情況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僅使士卒引起條件反射、暫解乾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氣。再比如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他卻來個跪地獻刀,瞞過董卓,潛逃鄉里,保全性命,反應如此機敏足以證明其聰慧過人。正如魯迅所說“作者所表現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寫曹操的奸,而結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懷大志、勇於進取
董卓作亂,公卿大臣們措手無策、只得抱頭痛哭,此時曹操站出來說:“從早哭到晚,從夜哭到明,就能將董卓哭死嗎?”群臣異樣,曹操便提出了刺殺董卓的主意,並由他自己去執行。不料行刺失敗,後來在逃回鄉里的途中,被中牟縣令陳宮所擒。陳宮問到:“我聽說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與丞相?”曹操回答說:“‘燕雀安知鴻鵠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應該去丞相那裡領賞。問這麼多有什麼意義啊!”又說:“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權,禍害朝廷,如果不殺賊報國,不就是禽獸了嗎?”曹操這一番說辭表達了其遠大的志向,令陳宮深受感動,棄官追隨曹操而去。曹操逃回鄉里後,並沒有銷聲匿跡,苟全性命,過普通人的日子,而是召義兵,會合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曹操沒有知難而退,而是勇於進取,是政治家應有的風度。曹操所期望的是結束“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戰亂場面,此等志向豈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敢奢望的。也是為封建禮教不能容忍的,做一個忠臣良將是何等榮耀的事情,為什麼要去過多的奢望呢?如果他真象其他普通人一樣悲天憫地,憤世嫉俗,恐怕就難以成就其後來三國鼎立之業。
三、智勇雙全、軍事天才
作為軍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謀。他胸懷豐富的實戰經驗,在眾多戰役中都顯示了他非凡的軍事天才。曹操對各路諸侯的戰略戰術,人力物力均瞭然於胸,做到了知己知彼。所以他在軍事決策上時時會料事如神,數年間軍力擴大數倍,領地增加數十倍。小說第十二回曹操用計大破呂布於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連續數日不戰,而是引軍退四十里安營紮寨。當時正是麥熟時節,曹操軍中也確實缺糧,就命軍士割麥為食。呂布得此訊息後帶領人馬趕來,快要到曹軍營寨時,發現左邊有一大片茂密的樹林,擔心林子裡有伏兵,而返回了。曹操便用疑兵之計,在林子裡插了大量的旗幟,命部隊第二天埋伏於營寨西側沒有水的河堤中,他料定呂布會來燒林。果然第二天,呂布中計戰敗,落荒而逃。此戰,可見曹操對敵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對作戰地形的觀察已面面俱到,做到了天時、地利,因而他料事如神,行軍佈陣井井有條。
四、愛才如命、胸懷寬廣
自古以來,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愛才,用才之人。古語有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那個諸侯群起,四方割據的亂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從一個起初只有五千人馬的小小地方軍閥迅速成長,歷經幾十年的東征西討,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從而統一北方的大片土地。應當歸功於他的愛惜人才,心胸開闊。
五、功大於過、堪稱英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那麼小說中的曹操有那些過錯呢?殺呂伯奢全家;在官渡之戰中,借糧管首級平眾軍士對自己的怨憤;“楊修之死”„„所犯這些過錯,在小說中就是曹操 “奸”的一方面,然而,曹操身上的“雄”與“奸”是相輔相成的,“雄”是其目的,“奸”只是其手段而已,曹操為了儲存和發展自己,不得不採取一些行動,這對於曹操恐怕是時勢之所然也。曹操雖然殘酷但並不暴虐,冷酷但並非無情。他雖然殺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殺,他原本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對一個個兇險的敵人,他不得不搶先一步要了別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錯殺無辜。但熱愛生命重感情還是他的本性。他殺人不眨眼但並不以殺人為樂。執法不講情面但又通情達理,慷慨多情真豪傑。文中描寫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對為袁譚,孔融哭屍的王修,習脂就很放了一馬,甚至還送去了禮物。對典韋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來的描寫就更別提了。所有的這些描寫都是作者為了表現曹操作為偉人而不同於別的偉人的一面。
魯迅先生評價曹操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色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在三國那個戰火紛飛,軍閥割據的動亂年代,曹操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軍閥,能胸懷大志,愛惜人才、文武兼備、策馬馳騁華夏、揮鞭平定北方,堪稱一世之英雄。其歷史功績不可磨滅,英雄本色不容詆譭。
回覆列表
從時代的背景考慮,儒家思想提倡的是忠君思想,所以《三國演義》必須要體現出這一點,而歷史的結局恰恰是劉備擁漢而曹操最後篡漢,這就導致人們把劉備當成忠君的化身,把曹操當作奸賊的象徵。
男主角和反派都定調後,作者畢竟是寫小說,而小說不是歷史,它主要考慮怎麼樣寫才能更有藝術性更能吸引人。所以,作為小說的《三國演義》新增虛構了很多子虛無有的事件來襯托人物的好或者壞。如劉備的哭荊州,諸葛亮的空城計,曹操的殺呂伯奢殺華佗等等。
小說最常見的是誇張手法,不誇張點誰來看?所以,劉備會越來越好人,曹操會越來越壞人,形成顯然對比,這樣才有噱頭,這跟現在的標題黨是差不多的。
真實的曹操雖然比較奸詐,但是基本不會亂殺無辜。他對政敵比較狠、對戰爭對手比較奸,但是對待擁護他的人很知人善任。非政治方面,他對待百姓很仁慈,他手下的兵將從不敢冒犯百姓,否則一律處死。這是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基礎,所以曹操雖然奸詐,但決不是暴君。政治方面你反對曹操,曹操肯定要殺你;但是非政治方面,你怎麼冒犯曹操,曹操都不一定殺你,例如有個叫禰衡的浪蕩才子幾次辱罵曹操,曹操都不計較不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