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困知勉行

    個人以為華人是一個忌諱談論死亡的民族,但是死亡並不會因為你的避諱而不發生。身邊時時刻刻都會上演各種生離死別。

    我們很多人都缺乏面對死亡的這一課,最近閱讀了畢淑敏老師寫的《預約死亡》,看到畢老師深入臨終關懷醫院瞭解老人的最後生命旅程,非常震驚,生命到最後,會有難以割捨,也會有生不如死的,也有到了彌留狀態的萬念俱灰的 ,總之是一個讓人悲傷又無能為力的時刻,所以能健康活著的時候,就要珍惜每一天,享受這個酸甜苦辣的過程。

    現在很多繪本都會有這方面的教育,比如《奶奶變得不一樣了》,會用非常唯美自然的方式告訴孩子,人老了會生病,會去天堂,表達的十分唯美,在孩子認知的範圍內,告訴孩子這種生理現象。孩子應該從小就知道生命這一堂課。死亡是一個殘酷的命題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命題。

    事實上死亡要殘酷的多,這種痛楚孩子是很難領會到的 ,生命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告訴孩子,死亡是終點,我們要把活著的時光,過得幸福有意義,死亡來臨的那一刻要勇敢面對,活著的人也要積極生活,死去的人才會不牽掛。

    死亡就是從此 以 後再也不能相見,但是我們還有記憶,想念的時候,幸福的記憶就會回來。

  • 2 # 響果媽媽

    對於這種沉重的問題,作為大人,我們大多都是有所避諱的,可是之於孩子,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疑問。我相信有很多孩子都向父母提問過這個問題。當然,我們也不例外,前段時間我家孩子就向我們問起過這個問題。

    當時,我在與孩子的爸爸談論著一起車禍,剛好孩子走了過來,突然孩子問:媽媽,‘人死了’是怎麼回事?我和寶爸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回答她。因為我們認為這麼沉重的話題對於一個才四五歲的孩子來說是不是太過於殘忍了。不過,我們思考了一會兒答覆了孩子:就是這個人從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消失了,我們永遠也見不到他們了。孩子聽後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後來,孩子對我說:是不是像媽媽的姥姥那樣離開了我們。我點了點頭。

    也許讓孩子早知道這個問題是很殘忍,可是,當孩子問起時,我們家長一定要認真的對待。隨著孩子的成長,她們會慢慢了解的。

  • 3 # 河樹84194253

    這要看對什麼年齡段的孩子了,如果是幼兒園的話,我想死就是看不到自己心愛的玩具,吃不到好吃的食物,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這種可以理解的答案。如果是已經上了小學,那麼死的含義可以再深刻點,從出生到死亡一個人活100年,那就是36000天。除去吃喝拉撒睡,只剩12000天。在除去自己每天浪費的時間,玩耍的時間等等,也就還有幾千天,那麼就是珍惜時間。未知生,焉知死。珍惜時光好好的活,才能明白死的含義。大家點個關注吧,謝謝啦!

  • 4 # 冬九魚

    最近特別火的《尋夢環遊記》,在電影院裡見到冥界的第一眼就哭了。如果冥界真的如此比我們人間美得多就夠了,在經歷過很多事情之後尤其覺得。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過節供奉的價值,只覺得長輩每逢節日都張羅一番,那我以後大概都會延續這些習慣。可是電影裡告訴你,原來你對親人的記憶不僅會影響著你,你對親人的記憶仍然影響著他們....這樣的設定叫人怎麼不哭。

    故事發生在極具異域風情的墨西哥,關於死亡基調卻並不悲傷,萬壽菊花瓣濃烈的香味還有彩色骷髏頭能指引逝者的靈魂歸家,一起慶祝生的希望與美好。在亡靈節的凌晨,死亡之地的人紛紛透過關口,穿過萬壽菊鋪成的陰陽橋,穿到生的世界和家人團聚,他們歡欣喜悅的看到家人很好。一切都很好。

    死亡,看似遙遠,卻又如此接近。“孩子有一天突然問我,什麼叫‘死’,我當時一愣,想了半天才告訴他,‘死’就是到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不知道這樣回答孩子行不行。許多大人常常刻意迴避和小孩談論與死亡有關的事,或許認為他們和死亡距離遙遠,也或許因為不知該如何向小孩啟齒。

    應當如何回答孩子的這一問題呢?專家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覆。

    4歲以前的孩子,一般不會主動提出這個問題,第一次主動發問死亡問題一般是4到5歲之間。“他們對死亡的概念,主要還是從動畫片裡得到的。比如他們會說機器人死了,就是再也修不好了,以後在動畫片裡都不會出現了。…”

    這一階段的孩子對人生的許多問題都表示出興趣,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講,“死”只是一個詞彙,他並不太懂這個詞彙的含義,他能理解的往往只與他經歷的具體過程相關。比如他在醫院接觸到過這種事情,就有可能把醫院當作“死”的歸宿了。

    6到7歲的孩子一般不認為死亡是一個生命的終結,有可能會認為“死”只不過是一個暫時睡著了的現象,現在不吃不喝,不喘氣了,過一段時間他還會再醒來。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當注意一個原則,那就是教育者儘量不要主動向孩子解釋這個問題。如果他問到了,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時要簡單明瞭,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騙的回答,比如“他走了”“他睡著了”等等。

    針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要告訴孩子,危險的東西很疼,不能去碰,哪裡有危險,都要說清楚。

    還有一個問題是孩子經常提到的,就是問:“媽媽(爸爸或其他親人),你會死嗎?”因為孩子對時間的概念還不成形,如果家長直接答說“會”,將使孩子誤以為近期就會發生。所以在回答該問題時務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會死”。透過多次強調“很老”這個字眼,使孩子覺得時間很長,不會因為他的親人受到死亡威脅而感到不安。

    7到9歲的孩子已經對死亡有了較客觀的認識。但他們多多少少還是具有一些幻想的成分,也往往對死亡的可能性把握不準,比如得到訊息說,地震傷亡若干人,他雖然在北京,但因為對自然知識的掌握有限,也會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懼。

    10到13歲的孩子對死亡的態度接近成人。這是父母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不過,家長們切記,和孩子們表達“死亡”的言論時,千萬不要去嚇孩子,不要讓他們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娃更容易加劇婚姻危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