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在清代,有漢語需要的外華人基本有兩類,一是西方傳教士;二是西方外交商務官員。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傳奇特色的則是傳教士。鴉片戰爭前,學習漢語的以傳教士居多,雖然他們在國內的大學中也有相應的漢語講座,但是價格昂貴,效率低,致使學生很少,實際運用不盡理想。所以,傳教士基本上都是從來到中國之後開始正式學習漢語的。

    我們知道,漢語屬於表意文字而非西方的表音文字(看詞能發音,有詞根能推導詞的意思),對外華人來說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它的難學程度使新教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年,1807年來華)認為,沒有華人的幫助,要成功地學會中文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清朝的閉關政策和各種條文的限制下,外華人學習漢語的客觀條件也是十分惡劣,延請漢語老師比較困難。即便支付高薪酬,漢語教師教地也是膽戰心驚。據說有位老師身邊常帶著一雙鞋和一瓶毒藥,碰起別人詢問,就說去買鞋了;如果被識破告官,就喝下毒藥自盡,以免被捕受酷刑的折磨。為了教學安全,教學活動也必須秘密進行,一般利用晚上時間,並要擋住屋內的光線,以免為人發覺。這些主客觀條件都使漢語對外華人來說十分困難,但也算艱辛起步了。

    (西方首位新教來華傳教士——馬禮遜)

    為了減少後人的學習困難,傳教士們也開始著手進行中英語言工具書的編纂工作。1807年(嘉慶十一年),派遣馬禮遜來華的倫敦傳教會指示他,完全學會中文後,可以編纂一部中文字典,以供後來者使用。歷經數年之後,馬禮遜編纂成功中國第一部英漢字典——《華英字典》,他的這一功績也久久為人們所追述。日後也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字典,極大解決了西方人的漢語學習問題。也隨著清朝國門的大開,對傳教士限制的鬆綁,他們也可以自由的學習漢語了。

    (商務書館出版的《華英字典》)

    相對而言,傳教士的漢語水平遠超當時華人的英語水平。而令人遺憾的是,有了語言工具後,一部分傳教士充當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馬前卒”的角色。他們被侵略者聘為翻譯,但卻發揮了公使或是領事的功能,他們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中國的語言特點,知道在條約和合同中如何表述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如在簽訂中美《望廈條約》時,美國傳教士伯駕(1804—1888年)就將“允許設立教堂”硬塞進條約之中,後來並鼓動美國佔領臺灣。國家以武力支援,傳教士以智力保證,齊頭並進地侵略中國,成為了那個時代中國悲慘的命運。

    (美國首位來華醫療傳教士——伯駕)

    參考文獻:

    1、季華:《鴉片戰爭時期來華傳教士漢語學習語境探析》,2013年南京大學碩士論文。

    2、季壓西、陳偉民:《來華外華人與近代不平等條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范冰冰和柳巖讓你選一個娶回家,你會選誰?理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