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說農村事

    適宜的播種密度、合理的麥苗群體是培育小麥健壯植株、秀出粗多麥穗、結岀豐滿麥粒、實現高產豐收的基礎。小麥適宜的播種密度主要是由行間距決定的。

    小麥播種行距間隔多少才有助於高產呢?

    小麥播種的方式主要有傳統的牛拉(或人拉)犁溝、人工溜種及現代的自動化機播下種,兩種方式都是需要將麥種播入溝內然後耙平壓實。撒播覆土的方式一般很少使用。所以播種溝的間距就是小麥的行距。

    人工犁溝溜種的間距和播量是透過人工控制的,所以行距很難做到直而均勻、播下的種子也難以做到勻而均衡,只有“老把式”才能做的相對的均勻一直。而現在推廣使用的小麥播種機,都能透過調節將行距和播量固定下來,實際播種時能達到行直距等、播種均勻,關鍵是行距和播量都能根據不同麥種的種性、不同水肥條件要達到的產量目標等做到行距、播量及播深按你所需,而且實現了精細播種,實現了一播多行或一播一畦,極大地提高了播種質量和效率,所以機耕機播的推廣應用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不管是人工犁溝溜種還是機播自動下種,確定適宜的播種行距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按照不同品種每畝合理的基本苗數及“斤種萬苗”來確定小麥每畝用種量。

    就是按照小麥品種每畝最合適的基本苗數量及一斤麥種播下去之後能出一萬棵基本苗的標準計算出每畝播種量。基本苗透過分櫱增加分枝、透過分枝增加有效穗數而實現產量目標。

    以前介紹過,可能大家也都清楚,小麥在適期適宜的播種條件下,對於分櫱成穗率較低的冬性大穗麥種來說,一般每畝最適宜的基本苗數是15萬至18萬,也就是每畝播15斤至18斤麥種。對於分櫱成穗率高的冬性中型穗麥種來說,一般每畝最適基本苗數是12萬至15萬,也就是畝播12斤到15斤種子。

    對於半冬性麥種來說,一般地塊畝播14斤至18斤,弱春性的麥種畝播18斤至22斤種子。澆不上水的旱田可畝播15斤至20斤,澆上水的地塊可畝播25斤至30斤。當然如果在適宜播種期之後進行播種的,要根據晚播天數適當增加播量。

    每畝用種量確定了之後就要設計好行間距。

    大多數情況下小麥播種實行的是等行距寬畦播種。一般行距為15公分~16公分,每畦行數以便於澆水施肥噴藥等生產管理來確定,播種的深度一般為3公分~4公分為宜。播種後要輕耙覆土並及時鎮壓以保墒促發芽。

    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是人工溜種“一條線”使麥種過於集中溝底使岀苗後苗株過於擁擠、過於鬱蔽,嚴重影響分櫱和生長。或者溜種“斷線”發生缺苗斷壟現象。機播時播種機行走時快時慢造成播量不準、深淺不一、間距或大或小,或者播種機漏種口堵塞而岀現斷壟缺苗等。這些問題必須很好地去解決以實現行均種勻深淺一致以使苗均苗勻。播種時播種機要以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勻速前進並保持準確的播量,深度宜保持在3公分~5公分,確保行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播後要多鎮壓幾遍,以保證小麥出苗後根系的正常生長、提高抗旱能力。

    對於高肥水高產地塊,實行精播半精播、提高播種質量是非常實用的高產栽培技術。一般使用小麥精量播種機進行播種,要求行距為22公分~25公分,播種深度3公分~5公分,而且要均勻下種、深淺一致。精播畝用種量10斤左右,建立基本苗每畝在8萬~12萬,冬前總分櫱要達到60萬~70萬,年後畝總莖數達70萬~80萬,成穗數達40萬~45萬,多穗品種可達50萬左右。當然這需要地力肥力、良種良法相互配套。各地要根據實際進行把握。

    另外推行的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是將麥種均勻布撒於播種溝內從而提高產量的一種重要方式。它使用的播種機叫做小麥寬幅精播機,它的行距也是根據地力水平、品種特性及當地生產條件而調整確定的。使用這種播種機播種一定要按照其使用說明進行調整播量和行距。它解決了老式播種機播下的種子過於集中、過於擁擠而使麥苗集中在一條線上導致爭肥爭水而營養不良的問題。

    總之,小麥要高產,把握好播種行距是十分重要的。合理的行距、適宜的播種量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有效降低用種成本,而且是建立小麥合理群體、有效提高成穗率的重要保障,所以一定要根據生產實際確定好小麥的播種行距。

  • 2 # 生產隊長老楊

    問:小麥播種行距間隔多少有助於高產?

    小麥的行距決定了小麥成長和收穫時麥穗的密度,麥穗密度太稀,則稀苗稀穗的不會高產;麥穗密度太密,容易長很多小穗,通透不好還會出現假熟和假死。密度適中才會高產。

    看麥子的收成應該是橫著看,多麼次的麥子如果順著壟看都看不出次來,看著都很好,非得橫著看,橫著看看不出稀來那才叫好,如果橫著看看著稀稀密密的,那產量就不會太高,所以人們有俗語叫"橫看麥子順看谷″,看穀子和看麥子正相反,因為穀穗都是彎著的。

    橫看麥子看著好,那就是麥子的株距正適中。麥子的穗部和根部相比是二倍,那就是麥壟的根部有多寬,它的麥穗要寬出一倍去,麥穗寬出去多少,就是這壟的行距。

    通常割麥子時,麥壟的寬度一般是二寸,那它的行距就應該是四寸,

    一般種麥子都是大小壟,這大小壟就是大壟五寸,小壟三寸,這樣,到麥收時橫看麥子就是好麥子了。

  • 3 # 努力就好

    小麥產量的形成主要是由三方面構成的,穗數,粒數和粒重。而這一切都需遵循"三優二促一控一穩"的高產栽培方式來達到。三優是優良品種,優質分櫱和最佳化群體結構和質量。二促是促冬前壯苗,促進肥水管理。一控是控無效分櫱,一穩是植株穩長。而三優中的最佳化群體結構和質量,就關係到小麥播種行距的問題。

    中國小麥種植面積非常大,目前除海南以外,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小麥生產,因此播種方法各異,行距的選擇也不同。

    如等行距播種的有15釐米的。寬窄行播種的,大行20釐米,小行10釐米,或寬30釐米和窄15釐米。溝播的採用10–15釐米等。各有各的好處,也同時存在著一些缺點。如等行距播種容易保證一定量的基本苗,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植株生長一致等,但因行距太窄,不太適合高產田使用。而寬窄行又易生雜草等。

    像我們這裡,在小麥的適播期內,機械播種一般都是在23–26釐米的行距,因機械不同,各自調節的播種器間距不一樣。像我今年用的一寬播種機,它的行距是在25釐米,等行距播種。而我們村的另一個播種機,它的播種行距是在23釐米。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幾乎都不會去關心小麥播種行距的問題,也都不可能要求播種者單給你去調播種器的間距吧?我們一般都會問問播種量和下肥量,讓播種者給予調整,或多下或少下。

    小麥要高產,一定要有適宜的播種量,也就是要保證適量的主莖數,然後我們再補給足量的肥水,透過增加足夠的有效分櫱,別耽誤了澆水,注意病蟲害的防治,那基本上就可以保證高產。像我們這裡,在肥水足夠的情況下,畝產量能達到1000斤以上,那就屬高產了。沒有足夠的水分,你播的再精緻,再適宜的行距,就是把地裡整的像朵花一樣,無水照舊白搭,百來斤的產量也是它。在小麥的播種時你關心過行距嗎?

  • 4 # A森林老大

    小麥多大行距有利於高產?這個問題應地而易旱地應以七行條播機杆準行距為易。地力好水肥條件好的土地,特別是水澆地應該把播種機的外兩行同時問外調十公分,中間三行不動使其行成兩行通風道。防止爛苗與倒伏以迖到高產穩產。乾旱的土地儘量不用旋播機播種。乾旱少雨年份旋會造成嚴重減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維空間只對意識和靈魂存在,因為只有它們才能穿越時空。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