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大大馬哈哈

    我是目前這個問題的第二個回答者。

    為了將精確、深入的歷史知識傳遞給廣大歷史迷,

    以下對王安石的諡號‘文’進行五個方面的分析:

    【1】‘文’在諡法體系中具有怎樣特殊的地位?

    【2】‘文正’從什麼時候成為最崇高的諡號的?

    【3】議定王安石諡號為‘文’時,朝局背景是怎樣的?

    【4】死後得到‘文’作諡號,王安石是獨一無二的嗎?

    【5】後世文集中怎樣稱呼王安石?‘王文公’很常見嗎?

    【1】

    古時帝王將相,死後都有諡號:作為對其一生言行的概括、功過的褒貶

    皇帝裡面,我們熟知的楊廣的‘煬’(隋煬帝)、劉徹的‘武’(漢武帝)、司馬懿的‘宣’(晉宣帝)——都是諡號。

    PS,司馬懿沒做過皇帝,但他的孫子司馬炎卻是西晉王朝的開國皇帝。

    司馬炎即位後把祖父追尊為帝,於是司馬懿也就有了帝王諡號。

    大臣裡面,南宋初期的嶽武穆(岳飛)、明代初期的徐武寧(徐達)、清代末期的曾文正(曾國藩)——武穆、武寧、文正,也都是諡號。

    諡號多由當時負責禮儀祭祀方面的官員商定。

    商議期間,皇帝的意見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議定諡號的參考標準除了死者的言行功過,《禮記》之外,還有一本《逸周書》。具體說,是這本書裡的一章:《諡法解》。

    裡面原原本本的告訴我們:

    一個普普通通的漢字,當它進入諡法體系,

    去用以評判一個帝王或名臣的生平時,具有怎樣別具一格的獨特意涵。

    這裡只給大家羅列一下《逸周書》對‘文’的解釋: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也;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也;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也。

    第一個回答者Vade說:

    【有人認為,這個諡號是極高的美諡,超越宋代文官極品諡號“文正”】

    這個所謂的‘有人’,其實是司馬光。

    而司馬光評判的是“文正”,而不是“文”。

    這是Vade搞混的第一點。

    史料原文:“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就是說,在文臣能夠得到的所有諡號裡,‘文正’是崇高的最頂點。

    其他的,都不能與‘文正’相提並論。

    文正不僅僅是【宋代文官極品諡號】,

    在此後的古代史中,它一直都是,

    直到辛亥革命爆發。

    這是Vade搞混的第二點。

    【2】

    從北宋中期開始,

    ‘文正’才成為最崇高的諡號。

    而此前,最崇高的諡號是——文貞。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

    因為北宋第四個皇帝的名字叫——趙禎。

    沒錯,他就是《狸貓換太子》裡被換掉的那個太子的原型。

    一年前穎寶主演的熱劇《知否知否》裡也有他的很多戲份。

    那麼這個皇帝與‘文正’成為最崇高的諡號的關係是啥子呢?

    這涉及到諡號之外、中國古代又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避諱

    一國範圍內,所有臣民都要避皇帝的名諱。

    否則,當談到某大臣的諡號時總是說‘貞’(與‘禎’同音)

    言來語去之間,你‘貞’過來、我‘貞’過去的,

    豈不是在開口閉口直呼皇帝的名字

    這是大不敬,要被治罪的。

    為避免犯諱,文貞就被改為文正了。

    而在趙禎當皇帝之前獲得‘文貞’作諡號的,

    通通要在官方記錄中修改成‘文正’。

    舉個栗子,趙禎的老爸宋真宗趙恆在位期間,

    兢兢業業輔佐趙恆的宰相王旦,死後所的諡號就是‘文貞’。

    王旦死於公元1017年,當時是宋真宗天禧二年。

    4年後趙恆駕崩、趙禎即位:王旦的諡號就得改。

    【3】

    王安石死後,他所主持的熙寧變法的成果,一度被全盤否定。

    否定他和他身後名山事業的,就是當時掌權的保守派。

    這個派系人多勢眾,這裡只和大家提兩個。

    一個是皇族內部的最高領袖,當時小皇帝趙煦的奶奶——太皇太后高氏。

    (金庸的《天龍八部》中提到,她被稱為‘女中堯舜’)

    另一個是朝臣中保守派的大牛、至今無人不知的砸缸小能手——司馬光(當然,此時他已垂垂老矣)

    這兩個人聯手朝中反對改革的勢力,把王安石的施政舉措一一廢除。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要想為已經去世的王安石求得一個‘美諡’,是不可想象的。

    等到高氏和司馬光雙雙離世,親政的趙煦才開始重拾熙寧遺政。

    這時,王安石昔年的親密戰友革新派大將章惇執政,與趙煦君臣合力之下,

    王安石才得到了‘文’的單字作為諡號,並將其靈位放進宋神宗的宗廟內‘配享’。

    北宋中後期,兩個派系的鬥爭涉及到非常複雜的人事沉浮。

    一方得勢之後,總是想在名譽上把對方搞臭。

    長期波橘雲詭的鬥爭讓分裂變得愈加不可調和。

    ‘元祐黨籍碑’後,這種分裂再也沒被彌合——直到北宋滅亡。

    【4】

    據我所知,僅就北宋一朝而論,

    獲得單字‘文’作諡號的也不止王安石一個人。

    稍早於王安石的北宋名臣楊億,死後所得諡號也是‘文’。

    而後世的筆記體私家著述:

    只要提到楊億,大多稱其為‘楊文公’。

    楊億本人的作品也以之命名,如圖:

    【5】

    按照我閱讀古籍的經驗,稱王安石為‘王文公’的少之又少。

    印象中甚至只有一則,被記載在蔡絛的《西清詩話》中,給大家看看原文:

    元豐間,王文公在金陵,東坡自黃北遷,日與公遊,盡論古昔文字,閒即俱味禪悅。

    公嘆息語人曰:“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東坡渡江至儀真,和遊蔣山詩,寄金陵守王勝之益柔,公亟取讀之,至“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乃撫幾曰:“老夫平生作詩無此二句。”

    又在蔣山時,以近制示東坡。

    東坡雲:“若‘積李兮滴夜,崇桃兮炫晝’,自屈宋沒世,曠千餘年,無復離騷句法,乃今見之。”荊公曰:“非子瞻見諛,自負亦如此,然未嘗為俗子道也。”

    耐人尋味的是,這個故事中提到王安石,最開始稱其為‘王文公’,

    最後卻將其稱為‘荊公’——‘荊國公’是王安石死後最初所受封贈。

    就是死後頒給大臣的一種名譽上的‘虛爵’。

    因為王是江西撫州人,而今天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區都處在戰國後期楚國疆域內(楚,別名荊)

    總結,古代典籍中談到王安石,最常見的稱謂就是‘王荊公’,

    其次是‘王介甫’(王安石,表字介甫)

    還有少數稱之為‘舒王’或‘王舒王’(這是北宋末期革新派重新掌握大權後為前任領袖爭取到的,非常少見。多數宰執死後虛爵都只能到‘公’這一級別)

    最少見的,就是王文公。

  • 2 # Vade

    王安石諡號:文王安石諡號“文”,在歷史上算是極少的了。有人認為,這個諡號是極高的美諡,超越宋代文官極品諡號“文正”。也有人認為,這個諡號明褒實貶,只說王安石的道德文章,避免對於王安石的政治做出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物質些就非得被人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