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冷雨天
-
2 # 馮瑋
如果說“政績”是指“政治業績”,那麼第125代平成天皇明仁沒有“政績”。因為,根據現行《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只是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的“象徵”,不能參與政治,更不能幹政。雖然天皇不是整天閒著,而是要參加各種國事活動,而且這些活動過於繁忙,是平成天皇明仁主動提出退位的主要原因。但這些活動不屬於政治活動,因此不能算作“政績”。
那麼,歷史上日本天皇是否擁有政治權力呢?美國著名的“日本通”、前美國駐日大使埃德溫·O·賴肖爾和馬裡厄斯·B·詹森在其合撰的《當今日本人——變化及其連續性》中寫道:“日本人經常宣稱,說他們民族的特殊性來自其獨特的歷史,即從朦朧的史前時期以來,日本從來就只有一個統治家族。其實,約從九世紀起,天皇就失去了對國家的實際控制權,而且在後醍醐天皇於1333年試圖重建天皇領導權失敗之後,再也沒有作過恢復天皇實際統治的努力。儘管如此,人們對天皇家系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尊敬。”
圖:日本國旗正式名稱是“日章旗”,通稱“日之丸”,8世紀由天皇最先使用,為“天皇旗”,1945年成為代國旗,1999年8月成為法定國旗。
在794至1192年的平安時代,長期由藤原氏家族任攝政和關白的“攝關政治”。藤原氏透過和天皇聯姻掌握朝中大權,類似於中國的“外戚專權”。之後,在1192年源賴朝建立第一個武家政權鎌倉幕府至1868年江戶幕府第15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日本屬於“至尊的天皇”和“至強的將軍”並立的“二元統治”。也就是說,天皇在日本始終享有至尊地位。正如魯斯·本尼迪克特所言:“曾經在日本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沒有什麼事情比侮辱和赤裸裸地攻擊天皇更容易激起日本人的仇恨和煽起他們的敵意了。”直至今天,日本的媒體依然有“菊禁忌”,即涉及皇室的報道等須額外謹慎。
天皇沒有“對國家的實際控制權”,但並不等於沒有權力。在古代,天皇主要擁有三項權力;第一,賜“姓”權。第二,授予“位階”權。日本“位階”制實施於推古十二年(604年)。,當時,推古朝由聖德太子主導制定了“冠位十二階”,將官員分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共12個等級。因採用不同顏色的絁製成的“冠”作為官位等級的標誌,故稱“冠位十二階”。各階官員不僅冠位顏色不同,衣服的質地和顏色也不同。氏族制強調的是血緣,冠位制強調的是功業。第三是頒佈詔書敕令權。詔書敕令主要有關外交事務,冊立太子、皇后,任命右大臣以上官員,授予五位以上冠位等事項。
1889年2月11日,日本頒佈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天皇擁有了包括立法權和軍隊統帥權在內的一切權力,成為掌控國家統治大權的唯一、絕對的主權者,成為“由憲法規定的政治和精神的絕對權威”。
圖:冠位十二階
1945年8月15日的“玉音放鬆”,即由天皇親自宣讀《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簡稱《終戰詔書》),是日本戰敗和明治憲法體制終結的標誌。但是美國為了避免遭到激烈抵抗,經反覆研究保留了天皇制。1946年11月3日,由美國主導制定的《日本國憲法》頒佈,1947年5月3日起正式實施。《日本國憲法》第一章第一條開宗明義地宣佈“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為依據”。因此,戰後日本天皇制被稱為“象徵天皇制”。也就是說,無論戰後的昭和天皇裕仁還是1989年登基的平成天皇明仁,均不擁有任何政治權力。平成天皇在位期間做過不少有益的事情,如慰問災民、公開表示應對歷史進行反思,但那均不能算“政績”。
圖:1889年2月11日(原為“紀元節”,現為“建國紀念日”)頒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
圖:2016年1月4日明仁天皇宣佈國會開幕
-
3 # 破破的橋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麥克阿瑟主導的民主改革剝奪了明治維新以來的二元制君主立憲的天皇實權。1953年後,日本就是真正的君主立憲國家了,天皇沒有實權。評價明仁天皇在位期間的政績,這樣的提法是不嚴謹的。只能說,評價平成年間日本的發展。
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次日,皇太子明仁即位,並自同日起改元平成。從1989年到如今,明仁天皇在位的近三十年的時間裡日本的發展是非常不錯的。
先看看平成初年日本面臨的形勢。
首先,是國際形勢的變化。明仁在1989年即位。而這一年,東歐劇變。兩年後,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開始走向多極化。由此開始,日本失去了冷戰中自由世界遠東橋頭堡的地位。
另外,美國對日本的軍事佔領並未完全結束。日本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承擔了兩次海灣戰爭鉅額軍費的一部分。
而且,在1997時,日本也經歷了的亞洲金融危機的重創。亞洲金融風暴直接導致日本的經濟基礎遭受沉重打擊。日本的財富在日元升值後再次流向美國。金融危機的另一個直接影響是導致日本國內右翼政治勢力的抬頭,造成日本政局不穩。
再看看平成年間日本的經濟轉型
在戰後50多年時間裡,日本共完成了四次經濟轉型。在昭和時代,日本已經完成了三次經濟轉型,經歷過從一切靠進口到貿易立國的轉變(1945-1955年),從出口拉動向消費主導轉型(1955-1972年)從勞動、資本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型(1973-1985年)。
到了平成年代,日本對其產業結構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造,推動以“成本主導型”產業轉型升級。在國家戰略上,實行“IT立國”戰略。
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以資訊產業和文化產業為主導。在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確立了 “文化立國”方略,以日本文化廳所確立的《21 世紀文化立國方案》為正式啟動標誌。在資訊產業方面,2001年1月日本政府公佈《IT基本法》,提出五年內把日本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IT國家”的戰略目標。經過五年的努力,資訊產業成為日本第一大產業部門。
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日本在轉型過程中經濟發展向資源節約和高附加值轉變也較好地解決了能源環境危機。
明仁天皇的“政治成就”
2019年,退位後的明仁天皇將成為“上皇”,皇后將成為“上皇后”。 天皇退位後並無再度繼承皇位的資格,也沒有就任代行“國事行為”的攝政資格。現在的天皇作為憲法規定的“象徵”的行為將全部移交給新天皇。
雖然主動退位是近代日本為數不多的可以由皇室做出的決定。但是,這是日本約200年以來首次不因天皇逝世而更新換代。從這個意義上講,明仁天皇的政治成就已經相當偉大。
回覆列表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措辭本身有點不合適。日本天皇現在並不是國家元首,按照《日本國憲法》的定義,天皇現在只是日本國以及日本國民的象徵。如何理解這句話實際上日本人自己也說不清,可以說是從明治維新之後天皇被政治利用來作為日本對外擴張的工具反思後的一種行動,在保持天皇制的前提下儘可能地使得天皇及其皇族遠離國家政治。
也就是現在的天皇不但沒有政治權力,有時候甚至連是否擁有人權都有人在懷疑。天皇以及皇族不但不能干預政治,為了省得出麻煩,天皇連在公開場合下的言行都全部事先被安排好了,走什麼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和誰說話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天皇以及皇族甚至沒有挑選自己食譜的權力,都是宮內廳在一星期之前就全部安排好了的。因此才有原來的昭和天皇特別喜歡東京車站出售的一種炸雞塊便當的軼話,因為昭和天皇發現了購買便當是唯一能夠自己做主的一件事。
(昭和天皇特別喜歡吃的東京車站的炸雞塊便當)
所以日本的平成天皇談不上“政績”,特別是1989年才即位的平成天皇。他只是一個完全受控的主持一些國事行為的提線木偶,在政府和執政黨的指導下由宮內廳具體操作,國家的政治和他沒有關係。他前面的明治和昭和兩位天皇在明治維新“大政奉還”之後太平洋戰爭戰敗之前還有過自己做主的事例,比如昭和天皇有好幾次對首相人選表達過意見,2.26事件之後很強硬地要求鎮壓叛亂,最有名的是決定了接受波茨坦公告。但這位平成天皇真的沒有表達過任何自己的意見。這次表示要退位的要求可能是唯一的一次表達自己意見,事實上日本有人甚至認為這都屬於出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