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通天下一氣耳

    漢民族的“漢”字來源於秦末楚漢相爭時期劉邦的“漢中王”,劉邦建立的帝國順延下來稱為漢朝。漢民族由此而來,就像是唐人與唐朝有關一樣。英語之中把中國稱為China,而China並非講的是瓷器,而是來源於Qin,即西方人對大秦帝國“秦”的音譯“Chin”,後面加一個“a”,意思是秦那的人。

  • 2 # 美圖ABC

    漢族一詞,源自漢朝。漢武帝時代,朝廷對外的軍事強硬立場,使強大富庶的中原文明有了很強的民族自豪感。漢族後來就變成了中原先進文明的人民的民族名稱。用以和北方遊牧野蠻人區分。

    至於為什麼叫“漢人”,當時的國家名稱就叫“漢”。所以就叫漢人啊!就像現在我們的國家叫“中國”,我們就叫“華人”一樣。中原文明有史以來,最統一,最一致對外的朝代是漢朝,當時的一句話即可概括:“犯漢威者,雖遠必誅!”說明,自漢朝起,中原民族終於改變了之前幾千年一直被北方遊牧野蠻人欺辱掠奪的形象。

  • 3 # 時代傻瓜李博士

    在漢武帝之前,沒有漢人這一說法。漢武帝征戰匈奴、收復失地,使中原人一時威振四方,中原之外的人提到中原稱漢地、漢域。提到中原人時稱漢人。連夜郎國的國君都問漢朝使臣:“漢與我熟大?”這裡的漢指漢域。於是“漢人”的叫法至今,民國初年,“民族”的術語從日語借用後,才有漢族的說法。關於“民族”的稱法,我建議改為“族群”。

  • 4 # 友兒爸爸

    本來可能是少數民族,後來忘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最後連是哪個民族的都忘記了,一看周圍都我這德行一問民族一臉懵逼,那就都漢族吧!一百年後一個金髮碧眼高鼻樑的人問他哪個民族的,他用一口京片子口音說我吖純種漢族人你也不要感到奇怪。

  • 5 # 共跳滴水線子

    漢族在漢朝前叫華夏族,漢朝建立後,開拓西域,絲綢之路使得華夏文明遠播,所以世界史學界從那時起,又稱華夏族為漢族,稱呼沿用至今

  • 6 # 董海發

    中華民族是如何發展壯大的?

    陝西,華夏誕生之地。 這裡是中華民族“始祖母”、伏羲和女媧的母親、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華胥的故里。華胥譽稱為“人祖”,是中華文明的本源和母體,伏羲、炎帝、黃帝功勳卓著,在華夏文明史中位列“三皇五帝”,中華民族由此興盛。“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學界普遍認為,處於黃河流域上中游的華山方圓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而華山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與“華”同)之外,還因為華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華山之陽。因此,中華民族之“華”源於華胥之“華” 華夏在陝西第一次合稱。華夏合稱,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為無論中原華夏族還是偏遠的非華夏民族,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孔穎達疏曰:“華夏為中國也。”周武王建都之地,正是豐鎬二京,今陝西西安,即中國。 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也就是豐京鎬京即今天的西安。後演變為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自秦漢以來的中原王朝直轄地區為漢地,其周圍四夷多為臣屬或藩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章太炎千古名作《中華民國解》是對中國文明起源的一次大梳理,是對“華夏”、“中華”和“漢”等至關重要的中國文明概念的大考證大定義。章太炎先生在《中華民國解》裡認為,中國古代以夏為族名,以華為國名,夏從夏水(即陝西漢水)而得名,華從華山(陝西華山)而產生。 華復民族按其從事的主業不同而劃分為不同的族群,又按其共同認同中華文化而稱之為統一的中華民族: 從事農業的人主要分佈在陝西關中、河南平原一帶,從事農耕的人是人最多、最穩定的族群,歷史上稱之為漢人。 從事遊牧、狩獵、漁獵的人主要分佈在草原、森林、江湖一帶,從事放牧、打獵、捕魚的人是人最少、最不穩定的族群,歷史上稱之為夷人(即拿弓箭的人)。不管漢人、夷人都是認同中華文化的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大家庭有56個民族,其中漢民族不僅是主體民族,而且還是農耕民族,具有以下八大特徵:

    1、最大特點是:居住固定——形成家庭穩定、家族繁榮的溫馨家園;

    2、最美道德是:仁者愛人——形成孝敬父母、效忠祖國的家國情懷;

    3、最大優點是:安居樂業——養成勤勞致富、耕讀傳家的優良家風;

    4、最大缺點是:小富即安——形成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小農意識;

    5、最大樂趣是:順天而為——養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習慣;

    6、最大智慧是:以人為本——遵循以德治國、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

    7、最大幸福是:人旺糧豐——企盼人丁興旺、糧食滿倉的小康生活;

    8、最大願望是:國泰民安——構建風清氣正、休養生息的和諧社會。

    由此可見,漢民族不但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最自信、最善良、最勤奮的族群,也是最有文化、最有道德、最有信仰的族群。因此,漢族不但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同化入侵中原的遊牧民族、狩獵民族、漁獵民族的精神生活,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有道德、有信仰的文明人,而且用農耕技能改造遊牧民族、狩獵民族、漁獵民族的物質生活,使他們成為懂天文、知地理、會耕作的新農民。 正是漢民族透過對少數民族的文化同化、道德感化、技能改造使中華民族大家庭不斷髮展壯大,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 7 # 野叟雜談

    今天的漢民族是經過了漫長曆史時期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

    一提到民族融合就有人要求站出來反對,鼓吹漢民族的民粹。我想問問,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純種的漢族人嗎?誰敢於宣稱自己是一個純種的漢族人,站出來走兩步,讓我開開眼!

    眼下一些腦殘分子,動輒就宣稱元朝不是中國、滿清不是中國,甚至還鼓吹一個莫名其妙的民族英雄冉閔。他們的民族觀念非常狹隘!

    就漢民族而言,民族認同從來就不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之上的。且不說上古時期炎黃部落、東夷部落、苗蠻部落的融合,就說夏商周三代,他們也絕對不是同一族源。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看傅斯年先生的一系列文章,比如《小東大東說》、《夷夏東西說》等等。文獻之中也明確說,舜是東夷人,文王是西夷人。到了春秋時期,平王東遷,民族融合空前激烈。大量的少數民族與中原民眾融合為一個民族共同體。這個民族共同體由於後來存在著一個長達四百年的統一王朝漢朝,而被稱為漢人。在春秋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之中,主要是以文化,而非血緣和地域來區分不同的族群。比如,以地域來說,湖北人,當年的楚人曾經自詡自己是“蠻夷”,中原民眾也認為他們是非我族類。但是,離洛陽周天子所在的都城百里之外,就有陸渾之戎,他們也不是華夏族。西方的秦人,也被東方各國視為蠻夷。在山東地區則是有萊人,他們也是被視為夷狄。比如孔子的學生曾子,其先人就是東夷人。至於吳越,更是不用說的,肯定是蠻夷。但是,到了秦朝統一以後,不同地域的人們在民族認同上卻取得了相同的認識。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民族。在與匈奴人等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之中,他們以漢人而自稱,漢民族正式形成。

    從這個過程來看,漢民族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產物!

    當然,秦漢統一以後,民族融合並沒有停止。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先後進入中原,成為漢族的一分子。比如,匈奴人劉淵起兵的時候,他要建立的不是匈奴帝國,他的國號是漢,他要求恢復大漢江山。而鮮卑人從北方草原上南下的過程持續了一二百年,早來的鮮卑人已經接受了中原的文化、中原的生產生活方式,後來的鮮卑人就把先來的鮮卑人稱為漢人。而先來的鮮卑人也認可自己漢人的身份。南北朝民族融合的結果就是隋唐大一統帝國的出現。再比如南方地區,從中原南遷的民眾到了南方之後,與南方地區的原住民越人、蠻人相融合,使得大量的南方原住民也成為漢民族的一員。

    而這樣的民族融合也還沒有停止,後來還有沙陀族、党項族等先後融合到了漢民族之中。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分子,他認為除了漢族人都不是華人。我問他,你是哪裡人?他說自己是浙江人。我說,你閉嘴!你個蠻夷怎麼配談中國?當然,大家知道我這是故意和他吵架而這麼說的。不過,在春秋時期,越人的確是被中原民眾視為蠻夷的,他們和中原民眾語言都是不相同的。

    當然,民族融合的過程之中充滿了殺戮、動盪、痛苦,但是,他和近代的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卻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我們不能用現代國家民族的觀念套用到古代人的身上。

  • 8 # HuiNanHistory

    我知道大家喜歡使用“滾雪球”的理論,來描述漢族形成的過程。這當然沒什麼錯誤,任何一個民族都是在不斷擴大的。但是,我想要指出一點:一個民族,往往是在族際互動中形成,透過發現與其他人的不同,來界定自己的相同。

    如果要觀察漢族的形成,我們必須要觀察是否有明確的“族群意識”(ethnic consciousness),即漢人的族群效能否組織起人民的思想和行為,在與其他群體發生競爭時,這種族群意識足以進行內部的動員。

    下面我就舉一點相關案例,來說明漢族的形成過程。

    17-18世紀,清朝統治的穩固後向部分邊疆地區移民,包括雲南、新疆等地區,都有很多從各省遷徙而來的漢人(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清朝最初並不經常用“漢人”一詞,而是用“民人”來稱呼漢人)。

    以大理府雲龍州的白羊廠銀礦為例,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礦起,至嘉慶、道光年間,年產量達四十多萬兩,在前來開採的礦戶中,既有來自湖北、湖南、四川及臨安的移民,也有滇西各處的回民,其工頭均稱“客長”。當時,組織起這些來自不同省份礦工的,並非是對漢人身份的族群認同,而是一種基於家鄉情感的地域認同。例如,湖南客民建立“壽佛寺”,臨安人有臨安會館,以此作為公所。

    移民來到新地區後,很容易因為土地、礦產等資源開發歸屬權的問題,與當地舊有的居民(如回民)發生衝突。但是,縱觀這些衝突的過程,我們很難說是漢-回之間的矛盾。

    例如,道光元年(1821)白羊廠銀礦發生了一起礦丁械鬥,清朝在審問涉事人犯,獲悉參與組織械鬥的臨安籍“客長”秦賢中,曾有如下行為:

    秦賢中恐怕臨安人少不能抵禦,知道從前已經奏結的悉宜廠命棠,回子與湖廣人本有賺恨,想借此激怒楚民出頭幫助,就捏造回民先殺臨安人,後殺湖廣人,要抱悉宜廠舊仇的話,叫他硐夥未獲的李滿大照依寫了揭帖一紙,交給他未獲的工人張小二丟入壽佛寺門內。

    從這起案例來看,直到19世紀前期,雲南漢族移民在進行內部動員時,仍然不是以跨越地域的漢族認同為基準,而是以臨安人、湖廣人作為群體單位,與其他族群展開資源競爭。

  • 9 # 土豆149022743

    我們中國民族多。有的民族是外國傳進來的!比方回族,維族,他是於少數民族!他們都是阿拉波一個發原地,在封健社會里。恩為民族有份列!少數民族也份幾個教派。他們也內變!也桃向外地的,有經商來的中國的。少數民族以牧業為主產業!他們老祖宗是一個以牛羊為生活,他們也信仰?我們漢族也有幾個教如道佛!漢民族是一個大家庭!達摩老祖也來傳過教,佛擋舍利不是在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發門寺嗎?再到唐朝我們老祖宗吧文化傳到日本?還有其他周維,如家誰都是他的們下是老師?道家祖師!佛教祖師?大家可能知誰都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一對異地情侶堅持下來都是真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