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耷68581067
-
2 # Memphistlophis
我覺得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可以稱得上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一共有以下三位:關羽、徐庶、荀彧。而他們心之所屬的漢有所不同,關公和徐庶心之所屬的漢其實是劉備勢力,畢竟小說中劉備被漢獻帝稱作皇叔。而且小說中劉備一直是正面匡扶漢室的形象,自然而然也就作為了漢室的代表,更何況劉備確實在後續建立了蜀漢政權,且稱帝的時候國號繼續使用“漢”。而荀彧心中所屬的漢是漢獻帝,或者說是正式漢室朝廷。而本人認為荀彧比起關羽徐庶更能體現這點,因為荀彧正是因為心中存漢而投效曹操的。在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節目裡也說過,荀彧其實心目中一直認為曹操才是真正能匡扶漢室的忠臣能人,比起袁紹、袁術、孫策等軍閥更能發揚光大漢室。因此甘願投效曹營為曹操出謀劃策。直到曹操稱魏王后,荀彧覺得曹操並非心中原本那個以天下為己任的漢朝忠臣,因此竭力反對曹操稱王失敗後,他選擇了自己能報效漢朝的方式選擇證明自己仍是一個漢朝的臣子而不像王朗華歆等輩那樣要急切期盼成為魏國的開國元勳。而說到眾所周知的關二哥,其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好的表現就是在得知劉備未死棲身在袁紹處,果斷放棄曹操給他的優待,帶著劉備的兩個夫人過五關斬六將回到劉備身邊,展現出了自己桃園結義的初衷和忠於劉備的心意。而說到另外一位應該是徐庶徐元直。從字面意思解釋,其實原本說的就應該是徐元直。徐庶被劉備發跡後,就被劉皇叔拜為軍師,就幫助劉備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後來曹操聽從程昱的計謀,利用徐庶事母至孝的缺點,假借徐母的書信賺徐庶來許昌。從徐庶內心來看,其實是不願意效力曹操的,不然也不會在拜別劉備後策馬回頭力薦諸葛孔明。而實際來看,原本徐庶可能還會因為母親的原因為曹操出謀獻策,未曾料想是曹操的套路,小說中忠於漢室的徐母得知自己兒子因自己原因投入曹操懷下羞愧難當,自己了結了自己。這讓徐元直怒火中燒,更加恨透曹操,故立誓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小說中他是少數幾個曹營中能看穿龐統連環計套路的謀士,卻因“國仇家恨”不去和曹操點明。可以說徐庶的心在漢夾雜著一定的為母報仇因素。比起關羽少了一點義薄雲天。比起荀彧來又少了一點為漢鞠躬盡瘁的公義。這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不足之處希望大家能指正,謝謝。
-
3 # 歷史治要
身在曹營心在漢,首先想到的是徐庶。但全篇最能體現這句話的應該是荀彧,荀彧來自潁川大族,世受漢祿,他先隨袁紹,後跟曹操,只為完成自己的夢想,匡扶漢室。起初跟袁紹,四世三公,豪門望族,袁紹與董卓交惡後東逃,舉兵,此時袁紹的影響力就顯示出來了,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出現了迎請袁紹的情況,荀彧此時認為袁紹是個能匡扶漢室的人,投靠他,想輔佐他完成自己的夢想。但後來他看到了袁紹的剛愎自用等缺點,自己又不受重用。認為袁紹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後來他認識了曹操(此時袁紹和曹操關係屬於蜜月期),二人坐下一聊,甚是投機,他認準了曹操,認為曹操是能完成自己夢想的人,他投靠了此時混得不太好的曹操,荀彧的眼光不得佩服有遠見。此時曹操是想匡扶漢室,他們目標一致,共創大業,荀彧依靠自己的影響推薦了戲志才,荀攸,郭嘉。。。但是後來曹操變了,從匡扶漢室變成了代漢。而荀彧沒有變,他到死都沒有變,他的底線是匡扶漢室,無論權利在誰手,但是一定是漢室,漢皇帝,荀彧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曹操做什麼事他都會全力支援,但是不能觸碰他的底線。最後曹操封魏王,這是他不能接受的,觸碰了他的底線。他反抗,曹操打破了他的夢想,無論是曹操指示還是他自己憂鬱而亡,對荀彧來說都是一樣的,夢想破碎了,活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荀彧一生在曹營,一生向漢。
-
4 # 靈魂的感觸
先給大家出個謎語:“身在曹營心在漢”,謎底為一成語,大家猜猜看。
“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成語典故出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寓意:
“人的身體雖然在對立一方,但內心仍嚮往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有身不由己之感”。
關於“身在曹營心在漢”到底指的是誰?自古以來,絕大部分朋友會說是關羽,當然還有部分朋友支援徐庶一說,現如今也有少部分朋友認為荀彧更加符合,那麼到底誰最為貼切呢?
關羽千里走單騎
無論是在正史上,還是在小說演義中,關羽都曾有過一段在曹營的經歷。據正史記載,公元200年,曹操親率大軍出征討伐劉備,劉備敗逃而關羽則被生擒。來的曹營的關羽深受曹操器重,曹操也是一心想將關羽收於自己麾下,不但以厚禮相待,更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後關羽斬顏良文丑解曹操白馬之圍,被封為漢壽亭侯,此時的關羽也認為不在虧欠曹操,毅然決然離曹歸劉。歸劉途中,關羽曾遭到曹操左右之人的追殺,最後曹操出面下令放行關羽,關羽得以重回劉備賬下。後世將這一故事稱之為“千里走單騎”。“千里走單騎”彰顯的是關羽的忠義無雙。
儘管關羽當時身處曹營,然其內心確是無時無刻不思念劉備的,關羽在助曹操解白馬之圍時,曹操曾派張遼探察關羽的心思,時關羽向張遼說道:
“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如此忠義無雙之人,世所罕見。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還有句歇後語叫做:“徐庶進曹營,明珠暗投”,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想必對“回馬薦諸葛”這段故事應該印象深刻,當時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所抓,徐庶不得不棄劉投曹,辭別劉備時,還特意向劉備舉薦了曠世奇才諸葛亮,並表示自己終生不為曹營出一謀,獻一計,表明了自己對“大漢”的一篇誠心,因此徐庶也成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代表人物。
不過徐庶入曹營的故事還是被後世文學給誇大了,正史關於徐庶的記載並不多,但從陳壽和裴松之兩位史家的筆下,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徐庶是一個有才華而且非常孝義的人。他確實曾輔佐過劉備,後因老母被俘又歸到曹操賬下,但在曹操賬下後一直為得大用。這樣看來其實和演義差別不大,不過關鍵的一點是徐庶入曹營並非受曹操脅迫,曹操抓徐庶老母並非像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有意為之,而是在攻劉備時無意間抓獲的,而徐庶聽聞自己的母親被曹軍抓獲後,也是主動去投了曹操,至於“回馬薦諸葛”的事情也是虛構的。關於徐庶是否真的是曠世奇才,這點還真不好說,徐庶以一個降將的身份歸降了曹操,後來也確實沒有得到曹操重用,至於是不是徐庶故意為之,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的漢臣——荀彧
荀彧演繹了一版最悽悲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故事。荀彧出身於世家大族潁川荀氏,年少時便才能出眾,被稱為“王佐之才”,初為袁紹上賓,後因覺袁紹胸無大志,難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任,遂投奔曹操,後成為了曹操賬下的首席謀士,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深得器重。荀彧一路為曹操出謀劃策,終助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後官至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很多人誤解了荀彧,認為他是曹操的忠實幕僚,然荀彧卻在曹操妄想稱魏王時,公然站出來反對,才讓世人知道,原來漢臣還未死絕。後來荀彧也因此事被曹操疏遠,最後抑鬱而終。
荀彧一生確實看似在一心幫助曹操打天下,其實也不然,在當時的時局之下,要沒有曹操這樣一號人物,說不定漢室基業早就灰飛煙滅了,而荀彧選擇輔佐曹操其意也是想借助曹操的力量來興復漢室,畢竟年少時的曹操也曾有興復漢室之念,可謂是與荀彧志同道合,只不過後來曹操變了,這也是荀彧始料未及的,看到曹操背離初心,晚年的荀彧也已知無力迴天,唯有誓死捍衛漢室的最後尊嚴,反對曹操稱王,表明自己漢臣的身份。
說到這,筆者認為還是關羽和荀彧更符合“身在曹營心在漢”!
最後為大家揭曉謎底:“關懷備至”,你猜到了嗎?
回覆列表
說的是軍事天才徐庶。徐庶投劉備,連勝數仗,曹操得知,接徐庶老母進曹營,明騙徐庶進曹操軍營。徐老母自殺成全徐庶“忠"。於是,徐庶赤壁大戰中獻曹操"連環計",使曹操大敗赤壁,留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