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夫舟

    漢朝畢竟是大一統王朝,大一統王朝基本上發展幾代人都能夠吊打北方的遊牧民族。比如唐朝,明朝皆是如此。但是宋朝是例外,唐朝末年以後中原大亂,失去北方。宋朝是繼承了後周的天下,基本的版圖是很小的,更重要的大部分領土都在南方。過去中國發展比較好的地方其實都是北方,比如漢朝末年曹操只是佔據了北方,但是仍然能夠吊打北方的遊牧民族。

    宋朝得天下其實本來不怎麼厚道,畢竟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坐上的皇帝。加之唐朝末年,軍閥割據,因此宋朝總體上都是透過一系列的措施壓制武將的。北宋首都離前線很近,但是有無險可守。因此需要維持很大規模的軍隊,國家負擔很重。水滸傳中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就可以反映出這個問題。

    另外,由於宋朝丟了北方,由於南方沒法產生優質的戰馬,所以對軍隊影響是很大。要知道,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沒有強大的騎兵就沒法進攻。只能防守。

  • 2 # 不正經鳩摩智

    都是兩個輝煌的王朝,面對議和,漢朝臥薪嚐膽,厚積薄發,打敗匈奴,一雪前恥。而宋朝則到滅亡,哪怕對手換了幾茬,還是無法改變這種局面,有很多原因。

    從地理位置上說,看漢宋地圖,你就可以發現,漢朝再不濟,可長城和北方燕雲地區是在自己手裡的,面對北方侵略,大部分時候可以憑藉北方要塞和防禦設施進行抵抗和遲滯敵方攻擊,進可攻退可守!而宋朝,由於沒有北方屏障,相當被動,這個鍋得從石敬瑭算起!燕雲十六州何其重要,無論是秦,漢,唐,很多次軍事行動,都是以這裡作為基地,!而宋朝,雖然曾有心北伐收回這些地區,奈何失敗告終,從此走向被動防禦了。

    政治軍事上來說,漢朝相當重視厲兵秣馬,很重視騎兵,漢朝明白,騎兵對騎兵是當時最好的策略了,從中央到地方,都是磨刀霍霍。而宋朝,奉行以步克騎,是覺得步兵花費少,好養,而騎兵太費錢了。還有就是當時最好的戰馬場地不在自己手裡,自己雖然有馬場,但是“馬政”相當腐敗,戰馬產量十分有限,就算有好馬也被倒賣卻到不了軍隊手裡!宋朝由於受唐朝和五代十國藩鎮割據影響,對武將相當警惕,經常搞文官帶兵,外行管內行。為了掣肘制約,讓文官有統兵之權無帶兵之權,讓武將有帶兵之權無統兵之權,客觀上削弱了軍隊職能!對地方軍事實力進行了很大的削弱,奉行“強幹弱枝”。這種國防策略,對內是可以快速震懾地方,但是面對外患卻是經常鞭長莫及,反應遲鈍,地方防禦一觸即潰!為了加強中央禁軍,削弱地方,宋朝想盡了法子,為了“釜底抽薪”,有個例子,中央經常選出“標兵”,按著標兵素質指標到地方遴選符合要求得士兵,有一個挖一個,長期下來,地方軍就幾乎是老弱病殘了!那麼禁軍該很厲害了?那也不是,作為中央直屬部隊,到了中後期,也是大變樣,腐敗,吃空餉,軍隊不滿編,軍備鬆弛。而且軍隊成分相當複雜,當時地方哪裡有災荒,中央就到哪裡豎起招兵旗,為了控制流民和事態,這樣的軍隊,多是成了國家收容所,戰鬥力可見一斑。軍隊,經常被貪官汙吏用來搞副業和看家護院,在全社會都重文輕武的格局下,軍隊能強才就怪了!

    忘了一點,補充,北宋中後期社會矛盾很尖銳,冗員嚴重,政府機構臃腫不堪,從中央到地方,全國都在養官,厚養仕人,能有多少雄心去重視軍隊的強盛呢!漢朝和宋朝統治者考慮的不在一條線上!

    漢和宋,因為各自的地理格局、政治軍事條件,面對議和,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漢好在有厚積薄發的條件,宋就沒有這個條件!漢朝就算亡了,按史學家的普遍觀點,那是強漢而亡,是在自己還很強大的時候倒下的,你看東漢末年軍閥雖然多,但是公孫瓚,曹操都先後吊打過胡人,地方軍閥收拾胡人都綽綽有餘,而宋朝,偌大中央也收拾不了北方,有點可惜!但也不能一味貶低宋朝,雖不是大一統王朝,但它卻也創造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一個經濟科學文化飛騰的時代!這個時代,北方遊牧民族層出不窮,契丹完了,來了女真,女真完了,來了蒙古,一個比一個兇狠,所以,北宋是生不逢時啊。在蒙古鐵騎橫掃世界的格局下,南宋能苦苦支撐五十多年,還在釣魚城下弄死一個蒙古大汗,最後崖山君臣民軍慷慨殉國,也是很了不起了!

    不同的歷史格局條件,不同的境遇,兩者面對議和,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 3 # 宋安之

    漢朝走的剛柔並濟的路,實力不行認個慫,知恥而後勇發憤圖強,宋朝走的是過柔則易弱的路,實力不行服個輸,不行再給點錢(歲幣),得過且過的苟延殘喘,同樣維護和平的手段,漢朝是為了之後的反擊,宋朝是為了享受榮華富貴,同路不同道,最後反差太大也正常。

    西漢可以說是中國曆代王朝中整體君王素質較高的一個朝代了,前幾位皇帝都是頗有作為的,當然除了呂后立過的兩個少帝,自漢高祖“白登之圍”以後,面對咄咄逼人的匈奴,漢朝自知難以招架,採取和親等方式低三下四的維護和平,呂后當政時期,匈奴單于寫信調戲呂后,呂后大怒最後忍了,文景二帝時期,匈奴時常放馬南下掠奪糧草人口,也忍了,至漢武帝時期有了之前文景之治的基礎,國力強盛,馬上開始了萬里擊匈奴,而且並不是一味的復仇,還大力開疆拓土,西置西域,南吞百越,在今北韓半島設三郡之地,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一雪前恥揚眉吐氣,將剛柔並濟之道用的爐火純青。

    宋朝分兩宋,北宋可以說是以弱開國,太祖時期還可以馬馬虎虎,太宗燭影斧聲謎團後登基,根基不穩,為了走出其兄宋太祖趙匡胤的陰影,兩次北伐錯誤指揮將太祖時期的家底都打空了,而且宋朝的“重文輕武”徹底將漢唐的崇文尚武精神閹割,在思想上就造就了畸形宋人,面對軍事力量強大的遼國,宋朝打不過只能選擇給歲幣了事,宋真宗以此為恥,卻並沒有發憤圖強之心,只有透過不斷的天降祥瑞進而封禪泰山來安慰自己,要知道封禪泰山可是極有作為的皇帝才能乾的事情,宋仁宗時期西北邊陲的李氏徹底獨立,是為西夏,宋朝卻無可奈何,漢朝時,遠在萬里之外的西域大宛國殺漢使挑釁漢朝,最終被漢朝平定,殺死國王另立新王,成為漢之附屬,相比之下宋朝真是軟弱之極。

    宋朝皇帝真正有羞恥心,想一雪前恥也就是宋神宗、宋哲宗、宋孝宗這三個皇帝,都有心再復中原,徹底一統天下,卻能力不足,有心而無力,靖康之恥後,宋高宗南渡,面對大敵,為了保證皇權穩固將岳飛殺害,稱臣納貢割地,何其恥辱,將中國傳統的窩裡鬥發揮到極致,之後大部分皇帝也是陷於江南溫柔鄉,得過且過,苟延殘喘。

    同樣以各種方式議和,漢之和親,宋之歲幣,但是漢朝崇文尚武知恥而後勇,一時低頭只是為了有一天徹底打回去,宋朝屬於重文輕武得過且過,為了享受溫柔鄉的榮華富貴,一直低頭沒有尊嚴也無所謂,苟延殘喘,何其可笑。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 4 # 清水空流

    漢宋兩個朝代議和性質不一樣。漢事主動,宋是被動。一個是權宜之計,一個是長期國策。一個是伺機待發。一個是不思進取。

    更為準確的說,漢代的是和親而非議和。漢代最初的期望是透過和親加強雙方聯絡。以同化匈奴部族的方式最終解決匈奴問題。同時,漢朝積極加強戰備。積蓄力量。為武力解決匈奴問題而準備。從來沒有放棄武力征服匈奴的手段。漢朝始終相信。武力解決是最好也是最佳方法。所以漢武帝才能夠攜文景兩代皇帝的財富最終解決匈奴問題。

    宋代的議和是真正的議和。首先是宋代的國策決定的。崇文抑武是宋代的基本國策。兩宋的武將地位都不高。沒有武將的政治地位。如果說北宋的宋遼議和是雙贏的結局。但實際上從戰略角度來說,宋朝已經輸掉了,使得北宋徹底的喪失了進取之心。也讓後來的宋代皇帝有了花錢買平安的意識和想法。皇帝既然沒有進取之心。朝臣就更是得過且過。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也最終都使得兩宋都是亡於外族之手。

    由此可見,花錢永遠買不來和平。漢代的國防政策是值得借鑑的,但也不得不指出的是,漢代的匈奴只是一個部落而非國家,兩宋的金和元都已經是和宋朝一樣的國家了,性質的不同,也導致漢宋對外政策的不同。

  • 5 # 血色的蒼穹

    大慫朝只有東華門唱過名的才是好男兒。軍人都是最低賤的賊配軍。漢朝和宋朝的區別從皇帝的理念就能看出來,結局不同自然早就已經決定了。

    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宋真宗: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100級版本即將開啟,重新開個小號適合嗎?什麼職業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