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旺鄉
-
2 # 大八三一
這種人我就見過 ,尤其在過去的年代生活枯燥落後 ,一些民間的說唱、音樂技藝最能打動人 、吸引人 ,這會引起一部分有音樂天賦的人的極大興趣 ,這些人在當時的生活中,比如紅白事兒 ,農村生產隊 之間鄉鎮之間 的文藝匯演 ,受到極力的追捧與尊重 ,有著相當的榮譽感 ,對年輕人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在他們學習技藝之前 ,他們對有關團體和個人都做出無償的努力奉獻 ,比如無償的幫助小演出團體 幹些力氣活 ,為未來的師傅個人及家庭幹一些困難的費力氣的活兒 。有了這種執著鋪墊,師傅感覺人品不錯又心靈手巧 ,方可傳授一些技藝,加上自己的苦練與摸索 ,逐漸成熟並得到認可 。至於系統的樂理知識師傅 都不會 ,有時候師徒兩人都不識字兒 ,就是靠的熟能生巧 苦練 加上天賦 。和西洋樂器相比 ,和其他民族樂器相比,二胡和笛子相對簡單 ,入門兒容易 ,當然 達到高水平也是需要超常的努力和悟性 ,更需要樂理知識和高人指點 。中國最著名的二胡曲《 二泉映月 》,是根據一個江湖盲人流浪者 阿丙的演奏改編整理 而成 ,這首曲子的最初發端起源都不得而知 ,當時的民間就有不同的版本兒 ,因為盲人阿炳的特殊身份 ,特殊的人生生活閱歷 ,使他對這個曲子有著不同他人的理解,熟悉他的人告訴整理者,他的每一次演奏都不完全相同 ,都有不同的發揮與變化 ,也許是刻意而為 ,更可能是自由發揮 ,只是有一個大致的版本 ,同樣 都是悽美動人 ,令人淚下肝腸寸斷 。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已經可以完美的回答我們 ,二胡 笛子這一類樂器 ,為什麼可以不學樂理 ,就可能演奏的讓人接受 ,甚至打動人心 。
-
3 # 壟上草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看上去還真是那麼回事。
其實,這跟以前我們在歌廳裡唱卡拉ok的道理差不多。有的人並不懂樂理,可也能唱的有模有樣的,有時還會自我陶醉。其實,這種演唱主要是靠模仿,並不理解歌曲旋律的特點和規律,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唱。
這與沒學過樂理照樣會演奏樂器的道理一樣,完全要靠聽、靠摸索、靠感覺、靠記憶。雖然聽起來好象也是那麼回事,但是並不能真正體現出曲子內在的思想感情,很多細節都不能完全的、很好的、準確的表達出來。
不懂的樂理知識而學習器樂一般是有困難的:第一,不能讀譜演奏,先得藉助別人演奏的錄音,自己再進行慢慢的摸索,效率很低。第二,學起來也比較費勁。懂樂理的人能看懂和理解曲譜的特點和要求,一支比較簡單的曲子,只需練幾遍就能上臺演奏了。但對不識譜的人來說,恐怕是很難做到的了。第三,進步和提高很慢。由於不懂樂理,在演奏曲子時不能好好地體現和把握其感情色彩,不能很好地展現樂曲的原貌。另外,由於樂理知識的欠缺,在接受新的曲子上也是很困難的。
所以,不懂樂理會演奏樂器只能是不斷的模仿、摸索,在較低的水平上進行自娛自樂,要想大幅度的提高演奏水平,或參加正規的樂隊,怕是很難實現的。
個人見解,請指教。
-
4 # 楊宇林745
我就是這種民間的沒學過樂理卻能吹笛子會拉二胡的,我還有一個年齡比較大的朋友,他還不識字,卻是我們那民間劇團的多面手。八九十年代,民間劇團的那種草臺班子根本就沒有生意,我這連識字都不會的朋友還混到我們那城市舞廳搞各種樂器去了。
對真正愛好樂器與音樂的來說,會一兩種樂器,其它的樂器摸準了音位,其實都會上手很快,最簡單的笛子,先吹響,摸到音孔的音位,就慢慢的通了哪個音孔對應的哪個音位,至於說換調,這是入門之後的事了,能夠哼出來的音調,都能夠在已經熟悉的不同樂器上摸到音位,這跟賣油翁裡面的那個說辭一樣,唯手熟耳。但任何樂器,識基本操作使用都不難,但精通卻都不易。。。
-
5 # 總想寫點什麼
樂理和樂器演奏是兩個獨立的問題,音樂理論可以更好的讓我們理解音樂與樂器演奏,樂理並不是我們學習音樂的前提,學習樂器必然會接觸樂理問題,但我們可以不知道那些專業名詞,就像以前大家都會說話但不一定都會寫音標,樂理的作用是讓我們學著去分析音樂的,而不是演奏某種樂器。
民間自學者沒有理論學習樂器演奏的話最主要還是靠耳朵,他們沒有所謂123的概念,而是純粹的音高變化,如果用樂理來解釋的話就跟首調概念差不多,至於樂器的相關技法學習,其實自學者會比系統學習的人更有優勢,因為他們更沒有顧及沒有被約束。
-
6 # 閒情散人1
除了個別人有天賦玩的比較好外,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是一種愛好而已。只圖自娛自樂,論不上有什麼水平。每天不厭其煩地只反覆演奏那麼幾隻曲子,並且大都不在調上。我曾經有一次與這些人合作過,提出讓他們演奏哪首歌曲全都不會。
-
7 # 老甘做三農
嗯,一般來說,民間有的人玩音樂,樂器。都是興趣和愛好的結果。他們悟性很高。比如像我自己,就喜歡二胡。在上初中的時候,一邊讀書。利用課外時間, 買了一本二胡方面的書,自己摸索著練習。就只是練習,熟能生巧。還可以這樣說,興趣和愛好,還需要天賦與靈性。有句話叫做心有靈犀一點通,有了這些就會學的快一些,效果好一些。
-
8 # 8擱淺Smile
其實這些人也不是一上手就會還是經過拿上手慢慢摸索出來的,比如說笛子簡單點就學得快一點很快就能學會,二胡難度大一點學會時間就會很長,一般都是先學會唱再練吹或拉。
-
9 # 獨行7022
我就是啊!沒學過樂理,更不識譜。有一次朋友送給我一把口琴,當時也沒當回事,只是閒下來的時候吹著玩,從《泉水叮咚響》開始慢慢練,說實話學習的過程很煩人的,夠了就往旁邊一扔,想起來就練練,就這樣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居然能完整吹下來了,感覺找到了再練其它歌曲也很容易了。我感覺這也沒什麼,就是個熟練工,功到自然成。快手上有我吹口琴的影片,水平不高,感興趣的可以來看看。
-
10 # 許科雲
民間有的人沒學過樂理卻能吹笛子拉二胡,他們是怎麼學會的?
1⃣️薰陶
家庭或他生活的周圍環境有人玩樂器或有民間藝術團體,比如阿炳的父親是道士,阿炳從小跟隨父親出入這些吹拉彈唱的場合多了就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閔惠芬大師是兒時撿的鄰居老師搬家扔掉的一把二胡產生的興趣、趙寒陽老師是鄰居有人拉二胡而感的興趣、回憶這些名人走上藝術道路都離不開這些環境影響。
看民間那麼多的藝人都沒有正規的理論學習,我老家弟兄倆位吹鼓手就是從小跟父親學的,他的父親是民間藝人,紅白喜事都離不開他,他唱的是工尺譜,不會簡譜,他給你哼唱的是"當勾兒丁勾兒當"356 i 35、這就叫調,因為他耳音靈不跑調,象說普通話一樣能說出平上去入四聲調就行。
現代人有些看不起他們,以為要唱準樂譜才叫正統,古人都是聽調奏樂,象這些前輩們只要你在唱歌,他一聽,拿起二胡左拇指上下一撥弄千斤立即跟你配奏,或者拿起一支笛子能熟練地轉出五種調與你伴奏。
有人說他是大框框拉的音,譜子不對應,你可不知,音樂的伴奏象吉他一樣,只要能拉出你的唱的三個音其中一個音135或246.或357,另兩個音都屬於和絃音,比如你唱1音,他擦了兩下外空弦5就與1音諧和好聽。那些搞評彈的,賣藝的自唱自拉在道白之間就這樣來幾下空弦。比如《二泉映月》的51音、5是左手輕盈的一外撥空弦(弓毛貼內弦)而後弓毛輕擦裡空弦1音,隨即弓毛離弦叫"輕輕帶起",這都是民間左手技法廣為流傳的風格,被二胡理論認可的。
2⃣️條件
總結民間藝人的成長經歷,因為過去人們文化生活太簡單,有的是空餘時間打發自己,也叫心無二用,我家族裡有一位上了個初中畢業,因為大隊搞文藝宣傳隊人手緊缺,他也去參與,天天聽人唱,看人拉二胡,休息時他就拿人的二胡象殺雞,一年後他還參加了樂器組,開始濫竽充數,後來還拉得不錯,如今還能跟吹鼓手一起出入於民間紅白喜事。
民間藝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他們也算民間百裡挑一的,因為那99人不喜歡音樂,就沒興趣靠邊,凡愛好音樂的都是環境薰陶產生了興趣的動力、所以我看到民間這些藝人中還是比較文雅的,沒見到喜愛賭博不務正業的,他們中的姣姣者辦教學點為大學輸送了好多藝術人才。
-
11 # 吾愛二胡
這個和個人天賦、興趣愛好、周圍環境,都有一定的關係。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不是每個人都具備有哪一方面的天賦。
如果身邊有不少會樂器、吹笛子或者拉二胡的朋友,平時自己又經常身在其中、耳聞目染,那麼無疑就會吸引到自己,引起想學樂器的興趣。
即使不會樂理知識,可以把身邊的這些朋友們當成自己的老師,買把笛子或者二胡開始向身邊的師傅們請教學習。
一般平時能有時間玩樂器的人們,多數是已經從工作中退休下來,平時沒有生活上的壓力和負擔,玩樂器就是他們每天生活的主旋律和最大的樂趣。
或者是幾個人湊成了一個小樂隊,經常在一起切磋技藝。所以,請教他們,他們會很樂意地指點一二。
當然,在學習二胡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離不開自己的勤奮和悟性,“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沒有學過樂理知識,民間仍然有人能學會吹笛子或者拉二胡,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覆列表
這問題很有趣。就象古代沒有樂理不是音樂也創造出來了嗎。農民愛好音樂慢慢的摸索,功夫不負有心人。就能奏出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