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把不滿說出來
-
2 # 澹奕
“宋朝到底有多垃圾”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的人自然也與垃圾無異。宋朝的確被塑造成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但“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對宋朝來說並不適用,因為宋朝相對於侵入中原的遼、金、蒙古,要發達得多得多。
先是經濟領域,北宋宋仁宗時代,當時財政收入已經超過9200萬兩,而偏安江南的南宋,最高峰時的財政收入每年超過1.2億兩,漢朝被載入《史記》中的富商,在宋朝只能算箇中等家庭。雖然每年都要給遼、金等歲幣,但與宋朝鉅額財政收入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文化領域,別的暫且不提,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獨佔了六個。因為“重文輕武”的制度,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而趙宋皇帝的文化水平也是歷代皇帝中所罕見的。宋徽宗雖然是個昏君,但不能否認的是,徽宗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讓人瞠目。科技領域,由於抵抗外敵與發達的經濟促進,再加上政府的支援,宋朝的各種科學技術不斷湧現,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出現在宋朝,火器廣泛應用於抵抗外地,而指南針大規模應用於海外貿易。各種航海、農業、水利科技紛紛出現。
更為人稱道的還是宋朝市民階層的崛起,中國古代維持千年的宵禁制度在宋朝崩潰,人們真正開始有了夜生活,城市商業也真正繁榮起來。
而為人詬病的軍事領域,宋對外戰爭敗多勝少大多因為內部鬥爭,而非軍事實力不行,否則弱小的南宋何以抵抗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長達半個世紀?
-
3 # 攻防敏控
宋朝並不垃圾,只不過宋朝比較偏科,強的科目一百分,不強的科目就不及格!宋朝不像漢唐明,漢唐明是十個科目,沒有滿分,每科80分,平均分還是80分;宋朝也是十個科目,有的科目一百分,有的科目不及格,但是平均下來也是80分。但是宋朝存在弱科,而漢唐明沒有弱科,所以,顯得宋朝整體也偏弱了。
-
4 # 撩車醜八怪
宋的國力並不弱,當時宋朝擁有全球最強的經濟實力與科技能力,就是這種國力才得以支撐宋朝孱弱的軍事力量如此之久,即使直接面對蒙古鐵騎的情況下(西歐、阿三他們都有特殊地理件和時間原因,避開了蒙古帝國最強大的時期,才躲過一劫,但金宋等國是直接面對蒙古擴張的第一線),宋朝也能支援許久,要知道宋是唯一一個連續對抗3支強大遊牧民族的朝代(這三支都是極其強大的)。正是因為其強大的國力讓宋可以長年支援戰事,而遼金卻在長年戰事中逐漸耗盡力量而被後者取代。 宋最受爭議的是他的軍隊,這有幾個原因: 一、對手實在太強,從契丹到女真到蒙古都是迅速崛起,以強大軍事實力著稱的力量,更連續出現許多優秀人物,如蕭太后、完顏阿骨打、鐵木真等,這許多風雲級的敵人出現,並且是首領級的,所以縱使宋有岳飛等名將,卻因為最高元首遠比不上敵人而只得處於下風。 二、如樓上所說,陳橋兵變導致宋室的“防武”政策傾斜,文風太重,不能應對這種亂世。 三、在這種混亂時期,宋室缺少強而有力的領導者,政治佈局比較自由,文人士大夫的自由政治為歷代最高,所以也阻止了一切軍事變革的可能性。在面對強敵特別是蒙古人的全新戰法、機動靈活的大迂迴時,一直沿用的防守戰法無法作出調整,從朝廷上根絕了任何軍事革命的可能,結果消極被動,堅城如襄陽等逐漸被攻破,舊式防禦體系在蒙古人狂潮式的新軍事前崩潰。 四、經濟相對全球各地高度發展,過於安逸,華人缺乏戰爭動力,偏安情緒很高,所以才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後庭花”的現象。這種現象和晚期雅典及羅馬很相似,華人習慣於安逸,討厭戰爭,過於安逸導致保護自己的慾望都逐漸消失。雖然藉助僱傭兵作戰的現象在宋極少,但是全國的這種情緒也導致了軍事的孱弱。
三衙(三衙俸祿基本上按照節度使、留後、觀察、防禦、團練使、刺史的官階發放)與宰執俸祿對照表 -
5 # 陽明山夫
南宋不垃圾,南宋其實不錯,面對蒙古騎兵能支撐這麼多年,看蒙古帝國的歐洲戰史要嚇死人,滅國無數,屠城無數的成吉思汗不愧為一代天驕,比拿破崙和希特勒還要牛比,當然我們只當他只能彎弓射大雕了,他的子孫忽必烈也只能繞道四川,沿長江順流而下,水陸並進如西晉滅吳那樣攻取南宋了,說明南宋的防禦是很成功的,只是畢竟沒有漢唐之雄風,沒有漢唐之版圖了,最後的崖山之戰,陸秀夫的縱身一跳,更是見證漢民族寧死不屈的鬥爭精神。北宋那就垃圾多了,重文輕武,貪圖享受,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會踢球會泡妞的皇帝,歷史上也只有這對父子皇帝了,居危不思安,這個汴梁都這麼危險,都在遊牧民族的眼皮底下,吃了一次虧,居然不遷都,即使不遷都那也得重兵把守,加固城防,援軍容易增援方面考慮,主要還是不倚重武將了,怕來個黃袍加身汴梁兵變的主吧,積富積弱也會亡國。
-
6 # 大蠍子王
辛棄疾、李清照、陸游……中下層軍官等,愛國軍人、男人、女豪傑很多。但是……()軟骨漢汗秦檜當道,以“莫須有”的大罪,殺岳飛父子,傷了愛國將士的心。誰再會為朝庭賣命?故文天祥只能哀嘆伶丁洋了。
上圖是南宋最後一個皇帝在中山南區的故居。已成一小廟。
此塑像就是南宋最後一個皇帝。他後來投降了,還是被毒死了。沒弄個好死。悲哀哉。。
-
7 # 寂雪無聲
宋朝垃圾?何出此言。經濟昌盛,政治開明。有宋以來,從未殺死一個文官,烏臺詩案這種在其它朝代蘇軾必死,諫官敢直言不諱,在其它朝代除非明君在世才有這樣的局面。在宋朝,皇權受到很好的制約,皇帝不能一家獨大,多花點錢都要經過內閣同意,臣權和皇權在宋朝達到了整個封建王朝最和諧的狀態,之後的王朝皇權一家獨大,臣子全都是奴才,要殺就殺要打就打,毫無尊嚴。按宋朝的政治制度下去,君主立憲制和走入資本主義指日可待。宋朝是所有封建王朝農民起義最少的朝代,僅僅是北宋末年發生了幾次,從側面能說明宋朝的經濟昌盛。至於經濟有多發達,有大量的資料可以說明,在這裡不再列舉,總之經濟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宋朝科技也十分發達,活字印刷術出現,火藥開始用於軍事,神臂弓更是戰場上的大殺器,據說把所有零件擺給外族人,外族人也無法重新組裝,科技的足夠領先使得宋軍是唯一可以在正面戰場戰勝遊牧騎兵的軍隊。
現在說宋朝為啥給人感覺很弱。歷史教科書上只說了宋朝兩次亡於外族,總是給周邊小國歲貢,讓人直接聯想到清朝末年各種給列強割地賠款。固然大漢雖遠必誅,大唐萬邦來朝是強盛的象徵,但是歷史教科書上從來不說歲貢支出遠低於戰爭成本,而且歲貢支出隨隨便便就透過邊關互市交易中賺回來。還有歷史書也沒有說過宋朝對外戰爭勝率達七成,澶淵之戰戰勝了全盛的遼,而遼當時在此之前東亞最強的國家,俄語中中國的發音都是契丹,而且在北宋亡國之前宋朝一直在擴張。歷史教科書也從來不說漢武帝窮兵黷武導致盜匪四起,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揮霍一空,幾乎達到民不聊生的地步,差點讓大漢亡於武帝。歷史教科書也從來不說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就藩鎮割據,中央政權統治力羸弱,大唐的後半段時間就是在這樣的亂世中度過。歷史教科書也從來不說強隋亡於煬帝三徵高麗的過度消耗。
下來再說北宋亡國的根本原因,首先石敬瑭拱手送掉燕雲十六州,北部屏障和中原的軍馬養殖地全在外族人手上。第二點北宋的首都在開封,一個無險可守,四通八達的四戰之地,北方遊牧民族能輕鬆地從現在的京九線毫無阻擋地長驅直入,直奔汴梁。所以開封常年要靠八十萬禁軍守衛。據說宋太祖當年因此想遷都洛陽甚至長安,可惜還沒實現就被他弟害死了。因此北宋輸不起,因為只要輸就很可能亡國,這也是北宋迅速亡國的客觀原因。
再者是宋朝的軍事制度,鑑於唐亡於藩鎮,五代十國中的各種武將奪權,包括宋太祖本人也是靠軍功篡權奪位的,在宋朝武將地位遠低於文臣,同品級的武將地位都低於文臣,而且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武將調動頻繁,以防止藩鎮軍閥割據出下。據說北宋期間有出現過一件很荒唐的欺詐案,一個官宦子弟只是偷偷騎了他父親的官馬,一路上以欽差的名義抓了十幾名將領,這足以說明宋朝的武將地位多麼底下。這也是為什麼中興四將雖然戰場上完虐金兵,卻在朝中卻被秦檜等奸臣肆意打擊的根本原因。另外宋太宗竟然還出了本打仗教科書,武將打仗要照教科書打,完全違背兵家要義,而且趙光義的軍事才能確實一般,遠不如太祖。
綜上,宋朝並不弱,如果有燕雲十六州,給宋朝足夠的時間,極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走向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國家,宋朝在經濟和政治上都極度接近,可惜被打斷了。軍事確實有缺陷,但並不是一無是處,拖垮當時世界上軍事最強盛的遼,經歷金的興起和滅國,和橫掃世界的蒙古鐵騎對抗數十年,在宋當時的客觀條件下,恐怕也只有李世民時期的唐才有可能做得比宋更好。至於說宋垃圾,那怕是覺得武力代表一切的憤青才這樣認為
-
8 # 說歷史的女人
宋朝時有2個縣,大宋和大遼都不敢得罪,福利極好,移民蜂擁而至
宋朝在我們的印象中,一直是軟弱捱打的可憐樣子,但是事實上到底怎樣,其實史書給予了比較詳細客觀的答案,只是很少有人去仔細審視史載的細節,反而喜歡被演義甚至各種流傳的說法所迷惑。今天我們暫且不論宋朝的真實情況,我們來看一下宋朝時的2個縣,這2個縣非常獨特,因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們的福利極其好,大宋和大遼兩個大國都不敢得罪,那麼這2個縣是什麼縣?在什麼地方呢?究竟它們有什麼獨特之處使得兩個大國都不敢得罪以至於移民都蜂擁而至呢?
這兩個縣一個叫容城縣,一個叫歸義縣,它們能夠得到如此待遇,都有賴於地理優勢。它們處於宋朝和遼國之間的邊境地帶。那麼都奇怪了,一般來看,兩國之間的邊境地帶都是最容易受到戰爭衝擊,或者說最易受到戰亂之苦之地,為何這兩個縣不但沒有受到戰亂之苦,或兩國士兵的雙向侵略,反受到格外的優待呢?
這主要跟宋朝和遼國的方略有關,不過若追溯源頭,倒是要追到五代時期,因為五代時戰亂頻仍,王朝更替的速度也特別快,導致了割據勢力和政權紛紛並立於世,當時後晉給遼國割讓燕雲地區的時候,這容城縣和歸義縣就在其中。到了後周時,軍事勢力強大了,就把容城縣的南部和歸義縣的南部都給收了回來,還專門設立了一個雄州,以管理這兩個縣。趙家奪取天下建立宋朝後,這一問題就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但是趙宋沒有更改,而是繼續實施舊策,也以雄州統管容城縣和歸義縣作為和遼國對峙的方式。
既然宋朝如此作為,那麼遼國方面自然也不示弱,照著宋朝的做,他們在拒馬河的北邊,即容城縣和歸義縣的另外一部分,也設立容城和歸義。這樣以來,在拒馬河的兩邊就出現了2個容城縣和2個歸義縣。
遼國對拒馬河北岸的容城縣和歸義縣有實際控制權,而宋朝對拒馬河南岸的容城縣和歸義縣具有實際控制權。但是對外喊的時候,雙方都對容城縣和歸義縣的老百姓說他們才是全部容城縣和歸義縣的統治者。
這樣以來,這兩個地方的老百姓一時間反而變得非常吃香,因為兩國都在爭取此地的民心。這就有意思了,有史學家說宋朝的這兩個縣就像我們今天國際上常說的“共管地”,比如歐洲的雉島,屬於法國和西班牙共同管理的地方;再比如摩澤爾河區域,則屬於德國和盧森堡的共管地。
那麼宋朝和遼國是如何在這塊共管地上展開沒有硝煙的戰爭呢?話說當時的宋遼形勢基本處於勢均力敵狀態,大宋朝一直渴望北伐收復燕雲故土,而大遼則想透過南征搶得雄州失地。但是最後雙方打了很多年,互有勝負,結果還是僵持,最後在公元1004年簽訂了澶淵之盟。這個盟約非常重要,無論對於大宋還是對於大遼。
澶淵之盟的主要焦點,就是以拒馬河為界限,拒馬河之北屬於大遼,拒馬河之南則屬於大宋。因此以來,拒馬河兩邊的地區便成了緩衝區。那麼處於這塊緩衝區的老百姓生活到底怎麼樣?根據史載來看,這兩個地方的老百姓被稱為“兩屬戶”,即同時要向大宋和大遼納稅,同時要為兩國服差役。後來,宋朝方面還對自己管轄內的容城縣、歸義縣老百姓做出更為苛刻的限制,比如禁止和遼人通婚,比如不準私自離開本州界。大遼方面也有限制,跟宋大同小異。
既然如此,為何還說這兩個地方吃香呢?那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想象欺騙了,因為在我們通常的認識裡,納雙份稅,還限制自由,肯定生活很苦,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所謂的稅,其實都是象徵性的稅,叫“馬椿火牛草”。另外如果一旦遇上荒年,或者稍微守城不好的年景,這“兩屬地”的老百姓幾乎就發了,為何?因為宋朝和遼國都要為了體現自己的意志和爭取這兩地老百姓的民心,都紛紛撥出鉅額的物資進行救助,以體現自己的大國之恩。比如宋徽宗時,一年雄州發生災荒,老百姓不僅要求免稅,宋朝還趕緊給予了大量的物資救助。再比如在公元1076年,雄州老百姓要求軍糧二三萬石,宋朝政府不僅立即答應了要求,直接撥給3萬石,還把很多物資減價甚至半價賣給容城縣和歸義縣的全體老百姓。
而與此同時,遼國方面也宣佈賑濟“兩屬戶”,宋朝方面知道這個訊息後,立即向當地官府下達命令,密切關注遼國的舉動,絕對不能在物資賑濟上輸掉而因此失去了民心。但是到了第二年,就是公元1077年,遼國果然採取了行動,遼國宣佈向兩屬地58村的首領和154戶給予官吏賑貸。宋朝方面的雄州政府一看趕緊報告朝廷,朝廷立即就給予了回覆和批示,免除所有雄州地區兩屬戶的賦稅,同時向他們賑濟大米大豆等糧食物資。
這種情況很有意思,不過這還不算什麼,比如到後期還有更神奇的事例,比如遼國方面要在自己控制內的容城縣和歸義縣實行徵兵,遼國內的容城縣和歸義縣老百姓極其不滿,不堪其苦,於是紛紛棄家投奔雄州,據史載最多一次人數高達2萬。雄州方面一看,立即撥糧米進行安頓,同時還寫信譴責遼國方面的容城縣和歸義縣管理者。從這起事件之後,遼國方面再也不敢讓“兩屬戶”服兵役了。
容城縣和歸義縣這兩地的居民能夠得到這樣的待遇,主要得益於宋朝和遼國雙方政府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智慧,因此使得這兩地百姓雖為“兩屬戶”,卻福利極好,許多其他地方的老百姓看到後,大量移民蜂擁而至,這兩地的人口也越來越多。關於宋朝這個“兩屬地”之事,在歷史上也成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特例。
回覆列表
做為漢人四大王朝之一,宋朝至少排第三。也就是說,明朝墊底的命運是改變不了的。
所以你把宋朝罵的太慘,那爛明怎麼辦?提這個問題百分之百是太監王朝的崇拜者。
北宋至少找不出大缺點,可明朝呢?就前四個值得說,還有一大堆毛病,如殺功臣,殺大臣,庭杖,酷刑,殉葬!剩下的都是豬狗不如,除了太監,還有什麼可炫耀的?一個朝代二百七十年,能說出口的不足七十年。論爛,論噁心,在歷史上還能找出比他還下賤的麼?
所以,這麼一比較,宋朝算完美了,至少在爛明面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