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透世穿塵能洞天
-
2 # 川渝滋味
一直很關心餐飲產品標準化的問題,正好答這個題,來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各位答題的老師都比我更專業、更厲害,我只講點基礎的)
1.餐飲產品標準化是什麼?
通俗的說,你在成都的麥當勞和在北京的麥當勞裡吃到的漢堡是一個味,這就是產品標準化。使每一種食品形成標準,不管是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一個廚師做出來,都是同樣的分量和味道。
2.產品標準化的重要性
餐飲行業是個入門門檻很低的行業,但同時,這也是個很難形成規模化的行業,就是說,進入餐飲行業很容易,想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很難。
其原因在於,餐飲業有一個特點,就是生產和銷售幾乎是同時、同地進行的。也就是廚師炒好菜,客人就在餐廳吃。
所以,富士康擴大生產,可以擴大園區規模,招更多工人,產品透過經銷渠道、物流傳到千家萬戶。網際網路企業擴大規模,可以增加更多伺服器,聘請更多程式設計師,資訊透過網線傳到千家萬戶。但餐飲企業擴大規模,不可能在原店面地址的基礎上擴大太多面積,必須要另外選擇地址開設分店。
在原址上擴大規模,和另選地址開分店,這兩種擴大規模的方式,區別是很大的。
第一,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分工提高效率,像一些生產服裝、電器、數碼產品的工廠,當它們的規模足夠大時,形成生產流水線,每個工人只加工一個零件,分工細,效率高,而且因為每個工人所做的事情簡單,培訓成本很低,產品質量好。也就是說,規模化能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但餐飲業不是這樣,規模再大,單店內的員工數量都是有限的,很難細化分工,工作效率很難增加,培訓成本也不會降低。
第二,當餐飲企業擁有分店之後,不同的店在不同的地址,甚至不同的城市,管理難度就會變得非常大。溝通成本也變得很高。
因為以上兩點,餐飲企業分店管理的難度比較大,如果沒有做好標準化就冒然開分店,很可能會出現分店的菜品和服務質量與總店不統一,大幅度降低,把品牌搞砸。
很有代表性的一個企業,90年代的紅高粱燴麵,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要趕走麥當勞和肯德基這些洋快餐,賺盡了媒體的眼球。剛開始生意特別火爆,造成創始人太過自信,短時間內開了很多分店,管理跟不上,標準化實現不了,分店的食品味道和服務越來越差,最後企業沒了,創始人還入獄了。(他在獄中還寫了一本書,總結自己的教訓,挺有意思的,比看成功者的經驗還有用,可憐的是,他出獄後重新創業,還是心太急,又給辦砸了)
3.為什麼產品標準化很難實現
前面說了,標準化就是讓不同的店,不同的廚師做出同樣的菜餚。
但是烹飪是個技術活,做出一道味道好的菜餚,要掌握好基本功、火候、調味等,這需要廚師具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術。而且菜餚其實沒有公式和標準,一道魚香肉絲在不同的地區甚至不同的餐廳都有不同的做法,所以,要培養很多既有技術,做菜方法又相同的廚師,就不容易了?
何況還是在不同的店址。
4.如何實現產品標準化
(1)火鍋的標準化
火鍋的產品標準化最容易實現,近些年火鍋發展的很快,也在於火鍋幾乎沒有產品標準化的壁壘,只要透過中央廚房生產出火鍋料,再配送到各個分店,然後每個店再僱一些負責切菜的廚工,就可以了。那本很有名的《海底撈你學不會》,我印象中整本書就只提過一兩次廚師的事,也很少提火鍋的味道,基本都在講員工管理和顧客服務,記得有一句話,大致是說,海底撈不缺錢開分店,缺合格稱職的店長,培養出來一個店長,我們就開一個店。可以說,培養廚師對於火鍋企業規模化發展來說,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培養出合格的店長和經理,才能夠培訓並管理好一批能勝任服務工作的服務員。如何實現服務標準化,又不顯得服務很做作,這才是海底撈最頭疼的問題。
(2)快餐的標準化
而做產品標準化的先鋒軍,應該就是快餐了。
說到快餐的標準化,大家可能相對來說熟悉一點的,就是麥當勞、肯德基這些洋快餐,半成品的牛肉餅、薯條等,可以設定溫度和時間的炸爐、細化到撒鹽撒幾下的流程要求。一個毫無廚房經驗的新員工,不到半天就可以熟練操作了。這就是神奇的標準化,讓麥當勞成為餐飲界的巨無霸。
但是,有人說了,洋快餐垃圾食品,容易標準化,中式菜餚博大精深,全靠火候和技術,實現標準化很難。其實,中式快餐的標準化並沒有那麼不可操作,高速發展的今天,當效率和品質出現矛盾的時候,品質更容易服從於效率。我曾問一個工作十幾年的業內人士,中餐工藝複雜、品種多,怎麼可能像麥當勞那樣實現完全的標準化呢?他開玩笑說:“再難,還能比造原子彈難嗎?”
下面說中式快餐實現標準化的方法:
中央廚房
中央廚房的好處主要有四。一是集中批次生產、分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是生產出半成品,降低了一線廚房裡廚師的工作難度;三是方便集中採購和配送;四是保證配方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比如深圳的一家快餐,他們的招牌菜是一款滷製品,就是在中央廚房滷熟,再送到分店加熱就可以了。麵條則是在中央廚房生產出湯料包、麵條和麵臊子,到店鋪裡分別加熱搭配起來就可以了。
但中央廚房不是任何企業都試用,只是具有一定規模、,而且需要進行半成品生產的餐飲企業,才需要建設中央廚房。
烹飪機械裝置
其實中式快餐早就開始用烹飪的機器裝置了。一些做大型食堂、團膳的餐飲企業,中央廚房裡都有碩大的烹飪裝置,把原料和調料放進去,按一些按鈕,過一段時間就炒好了幾百份菜餚。廣州的一家中式快餐,大多數產品都是蒸出來的,他們專門研發出了一種大蒸箱,把中央廚房的半成品送到餐廳裡,放入蒸箱蒸熟就行。而在另外一些快餐廳,小型的烹飪機器已經開始在餐廳內進行試用了。
我看一本2004年的快餐教材,裡面介紹的中式烹調器械的種類和功能,已經能讓人咂舌了。
現場製作流程控制
重慶的一家快餐企業,目前還保留著用炒鍋來製作菜餚的加工方式,中央廚房負責配送調料包,一個調料包炒1.5公斤菜餚,也就是說,廚師不需要自己調味了,炒一鍋菜就放一包調料包就行了。炒之前,廚房小工按照員工手冊上的標準,給菜餚的主輔料稱重,一份菜餚多少肉、多少菜,稱好後遞給炒菜的廚師。這樣,廚師只需要掌握好火候就可以了。相對來說,菜餚就標準化就容易多了。(小餐廳裡實現不了,但在大型快餐企業裡是必須的)
結合以上,中式快餐的標準化已經做得很好、很努力了。什麼?不好吃?其實麥當勞在西餐裡面也不算好吃嘛!還不是開遍全球。(我說麥當勞是西餐你是不是還覺得有點彆扭)
中式快餐之所以比不了麥當勞,一是國內經濟發展的程度還不支援快餐進入最黃金的時期,二是經營最久的中式快餐企業也才發展了一二十年,未來中式快餐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
(3)傳統的酒樓式中餐
這種餐廳的生命力在於高品質和特色風味。這是快餐取代不了的。但當他們要開分店,做到規模化,也一樣要實現標準化,它們更依賴於在企業工作時間長、忠誠度高的廚師。我瞭解的兩家餐飲企業,都在企業需要快速發展的時候,為了留住廚師,給每一位重要的廚師買套住宅房(估計得籤個N年的合同了)。
我講的只是個思路,真的要做到標準化,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把握好,遠沒有看起來這麼容易。
最後,我再猜測一下,就像早年的裁縫,隨著時代發展,一部分成為服裝設計師,一部分成為服裝加工廠的打工者。廚師可能也會出現這樣的分化,一部分成為“烹飪藝術家”,研發設計出美味的菜品。另一些成為“廚房工作者”,使用更方便先進的烹飪裝置製作出美食。
很多人反對標準化、工業化,覺得美食應該多樣化、手工製作。
首先,標準化是指同一種食物有相同的標準,品種還是會呈現多樣化。就像每一臺ipone5都是一樣的,但全世界還是會有很多種手機供選擇。
手工製作的食物當然好,但我們現在享受的一切都是工業化帶來的好處。說極端點,如果完全沒有工業化,那就等於回到古代,那時候百分之95以上的人口是農民,每日勞作。工業化帶來的利是遠大於弊的。工業化能使更少的廚師就可以滿足人們的就餐需求,讓其他的廚師去上大學,過上與大家一樣體面些的生活。而不是初中畢業就進入廚房,為了客人中午的婚宴,用紗布纏著流血的手指頭切土豆絲。
-
3 # 餐飲360
海底撈做中餐了,你知道嗎,瞄準家庭廚房,以半成品推出,線上下單隔天送到,保質期四天,翻炒三五分鐘就可以吃,比外賣便宜,你有什麼想法?
談談我的想法:非典時期,海底撈創造火鍋外賣,到現在一年銷售幾個億,這次進入中餐已經佈局三年了,肯定有一定道理和方向,它解決的是效率和味道的問題。現在僅在北京試點
現在大部分餐飲人為了自救都在被迫做外賣,產品不具備競爭力,準備也不足,我覺得炒菜可以這樣做,那餐飲的其他業態也可以做,半成品➕影片教學➕直播➕小程式下單是個外賣新途徑,你們覺得呢?
回覆列表
這個兩個體系
就跟賣拉麵的 不會順便賣餃子一樣
這會涉及到 產品、定位、運營、推廣等一系列的事情
覺得不是想象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