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升理財
-
2 # 無傭網
從出超的定義,出超現象,經濟體內部的收入,這三個方面可以解釋貨幣需求量的增加現象。
1、出超的定義出超是貿易統計術語,指一經濟體的國際貿易資料統計中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下面是2015年中國進出口額的官方統計資料。
若世界只有兩個經濟體,則一經濟體的出超,意味著另一經濟體是“入超”。美國長期保持著入超,說明美國在全球的貿易市場所佔的份額處於“相對下降”狀態。注意,相對下降不是絕對下降。
2、出超現象的產生出超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是經濟發展本身的結構,造成出口額較大,進口額過小。譬如一些國際貿易份額較大的經濟體即貿易大國,產品的國際經濟力較強,而所需的產品則主要是原材料。中國、日本、南韓、東盟即屬於此列。
二是政策上限制進口鼓勵出口。譬如尚未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的國家,或者加入之前,通常有較高的關稅影響到了進口。而在現代財政制度下,對於出口則不徵收關稅,即鼓勵出口。這種情況也會造成出超。
3、出超收入與現代貨幣管理制度在經濟體發生出超時,意味著該國的財富創造能力強,出超收入的增加意味著該國生產的商品更多,這通常體現在外匯收入的增加上。
但是,大家要明白,類似美國的出口創造的收入並非是外匯而仍舊是美元。所以使用大家常見的中國外匯管理制度中的“強制結售匯”規定,並不能解釋出超為何造成對本國貨幣的需求量增加。問題要回到本源來尋找答案。
出口額大於進入額,意味著該經濟體生產的物品價值大於進口物品的價值,總體上來說,該國的物品生產能力強,數量大,也就意味著需要發行更多的貨幣來保持物價的穩定。這才是一國出超現象下,本國貨幣的需求量增加的緣故。而類似中國的“強制結售匯”制度僅僅是外匯收入換成了人民幣本幣投放給了出口企業,就像外匯局從中過了下手,保證本國貨幣使用上的內部便利性。
希望我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
-
3 # 一號風手
既然問我了,就簡單說下吧!
出超 其實就是貿易順差。貿易順差就是出口額大於進口額。
再簡單點就是對外出口的貨物價值的金額大於進口貨物的金額。這裡是分時間段統計的,可以按月統計,也可以按季度統計,還可以按半年或者一年統計。
回到問題上來,出超時為什麼本國貨幣量增加?其實本國貨幣數量增加並不是按照出超來增加的。貨幣數量的增加是按照經濟規模和流通需求增加的。
要談貨幣數量的增加,這個是一個非常系統性的問題。
我簡單的說下,貨幣只是衡量流通勞動價值的符號。勞動價值通常是以貨物的形式體現。貨幣數量是根據貨物的交易量增加或減少的。如果貨幣數量不根據貨物的交易量來增加和減少就會出現通貨膨脹和通貨萎縮的情況。
打個比方說,如果整個市場上有價值一萬元的貨物產生交易,那麼就要有一萬元的貨幣數量。如果發行貨幣數量超過了一萬元,就會出現透過膨脹,物價上漲。如果發行貨幣數量少於一萬元,那麼就會出現通貨萎縮,物價下降。
上面這段話中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勞動力價值,貨物價值,和貨幣數量之間的關係。
如果勞動價值=貨物價值=貨幣數量,那麼經濟會很健康。那麼勞動價值=貨幣數量,這樣對勞動的發展是積極的。
如果勞動力價值>貨物價值=貨幣數量,那麼就會影響勞動力的積極性。
如果勞動力價值<貨物價值=貨幣數量,那麼就會起勞動價值交易的熱潮。現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經濟執行中都是這種情況。
再回到一萬塊錢的市場上。如果市場第一天交易和勞動力價值相等的貨物價值,市場需求的貨幣是一萬塊。那麼接下來,第二天交易的貨物如果也是價值一萬塊的話,按理來說,這個時候是不應該增加貨幣的,如果增加那麼就意味著貨幣貶值。如果市場一直維持價值一萬塊錢的貨物交易。那麼這個就叫交易持有量。這個交易持有量就是貨幣需求的數量。如果市場一直只維持一萬塊的交易持有,那麼這個國家所需要發行的貨幣就是一萬元。如果發行過少,那麼就會通貨萎縮。發行過多就會通貨膨脹。
假如市場一直維持一萬塊的交易持有量,發行的貨幣是一萬。如果有一天,交易持有量,變小,也就是低於一萬塊的貨幣在交易。這個時候要保持物價的話,正確的做法是回收貨幣。少於一萬塊多少就回收多少。才能保證物價不變。如果不回收就等於通貨膨脹。但是現實中往往是不回收。
有幾個原因,一個是交易持有量下降不是太多。另一個是下降的時間短,過幾天又會回覆到一萬的交易持有量水平。回收再發行是浪費人力物力。
但是如果交易持有量下降過大,或者時間持續過長,那麼是一定要相應的回收貨幣的,不然物價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上面是說回收貨幣的,下面說,增發貨幣的。
從一萬交易持有量開始,價值一萬塊的貨幣交易,需要一萬的貨幣數量。
如果交易持有量,超過一萬,那麼就會相應的增加貨幣數量的供應,超過多少就要增加多少,增加貨幣的數量少於增加的交易持有量,就是通貨萎縮,增加貨幣的數量多於增加的交易持有量就是通貨膨脹。這就是增加貨幣的原理。根據市場交易需求來增加相對應的貨幣,來保證物價穩定。
但現實中不能做到這麼完美。因為人民把貨幣當作財富來儲存。也就是把貨幣收入來不參與市場交易流通。那麼這個時候國家就要根據實際情況多發貨幣來維持貨物交易需要的貨幣來維持物價。也就是國民儲存了多少貨幣,就要相對的多發行多貨幣。(這裡所說的國民儲存不是存在銀行裡,放在家裡不動的貨幣)這樣才能保證交易需求,維持物價。
如果國民把他所有不動的貨幣都存到銀行裡,那麼國家是不需要多發行貨幣的。只要把銀行裡的錢轉到市場上交易就可以。原理是這樣。但現實並不是這樣。國家依舊根據存在銀行裡的貨幣利用率情況來增發貨幣。只不過發行量比存在銀行裡的數量相對的小點。
前面所說的所有關於貨幣數量的增加和減少都建立在貨幣和貨物跟隨流通的基礎上,也就是一對一流通的基礎上。但現實往往要考慮貨幣流通速度的問題。
在交易持有量不變得情況下,貨幣流通速度比貨物流通速度慢,那麼要保持物價,那必須增加貨幣的數量。
回到一萬塊的交易持有量上,如果市場的交易持有量是一萬塊,貨幣發行量也只有一萬,如果貨幣迴流的速度慢。那麼交易中就會出現“記賬”的情況,也就是貨物先走,等貨幣迴流再補上。其實這也是金融危機的禍根。如果貨幣迴流不及時,就是出現資金斷裂,也就是信用危機。就會引發經濟危機。這時候要非常準確的預測資金迴流的時間。回早了,沒有事,回的越遲,那麼危機就越嚴重。也就是說貨幣流通的速度比預測的要慢。這個時候國家只能增加貨幣的發行量來彌補貨幣流通速度不足,防止發生信用危機,從而引發金融危機。一旦市場上出現大面積賒賬情況的時候,國家要及時增加貨幣的發行量,用數量來彌補貨幣流通速度不足的情況。
反過來說,即使市場交易持有量不變,貨幣發行量和交易持有量價值一致。但是如果貨幣流通速度過快,遠遠大於貨幣的就通速度,也會引發因為流通速度過來而引起的通貨膨脹。也就是“貨幣流通速度過快通貨膨脹”。這個時候國家要相應的回收一定數量的貨幣,來減少貨幣的因為流通速度過快而帶來通貨膨脹效應來保持物價。
透過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貨幣的數量和市場交易持有量,還有貨幣流通數量,還有貨幣流通速度有關。但由於統計問題,國家往往算的不是那麼精準。所以物價一直都在上升。貨幣數量都是超發。貨幣一直都在貶值,物價一直都在上漲。
沒辦法的,由於貨幣的發行量和交易持有量,貨幣流通數量,還有貨幣流通速度三個變數相關。無法做到,短時間內精準計算,所以一直以超發的方式來提價交易的積極性。
現在正式回答題主的問題。貿易出超,貨幣量需要增加,簡單的回來就是,如果用人民幣結算話,貨幣增不增加,可以參照上面的情況。
如果用美元或其他外匯來結算的話。因為它們不參與中國的國內經濟流通。但是屬於中國勞動價值交易持有量的體現。所有會把相應數量的外匯轉化為人民幣,加入國內經濟流通之中,提高勞動價值的交易持有量,增加經濟總量,對帶動勞動價值交易的積極性。
(回答這個問題,又花了我二個半小時)
回覆列表
一是強制結售匯制度。
出口時,買方支付的是美元,也可能是歐元等外幣。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國內的出口商必需把外幣賣給指定銀行,銀行再賣給央行,央行用本國貨幣支付。所以,出口越多,央行要買的外幣就越多,需要支付的本國貨幣也就越多,貨幣發行量就越大。
二是流通幣種的原因。
即使沒有強制結售匯制度,出口商要用錢的話,還是得把外幣換成本國貨幣,最終還是把外幣賣給央行,效果和第一條一樣。除非中國和很多小國一樣,自己國家的貨幣不受認同,國內商業交易中也用美元。當然,這個是不太可能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