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公孫弘是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在漢武帝一朝50多個丞相當中,公孫弘是其中還算比較出名的一位,不過公孫弘出名不是因為他做了些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在於公孫弘有些與常人不一樣的個性。

    公孫弘是齊地薛縣人,曾經做過薛縣監獄的小吏,後來因為犯了錯,所以被免了官。後來迫於生計,公孫弘去海邊養豬,這一養就好多年,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公孫弘因為朝廷開始表彰儒學,所以開始學習儒家經典《春秋》以及漢代各種解讀《春秋》的著作。大約學了十多年,到了公孫弘60歲的時候,他的機遇到了。

    漢武帝為了避免丞相專權,所以一則頻繁更換丞相,一則專門挑選一些社會底層平民,但有博學多才的人來擔任丞相一職,公孫弘就是這樣被漢武帝相中的。公元前140年,漢武帝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求賢,時年60歲的公孫弘被以賢良的身份保送至京。隨後公孫弘被漢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為表現不如漢武帝的預期,所以被漢武帝免官回家,公孫弘第二次被啟用的時候已經是已經是十年後。這一次公孫弘當了御史大夫,他向漢武帝建議不要在北部邊境設定郡縣,那樣只會勞民傷財。漢武帝隨後向公孫弘連續提出了幾個問題,但都沒有難倒公孫弘,因此隨後被漢武帝擢升為丞相。

    公孫弘因為節儉而出名,每頓飯只吃一個菜和一碗飯,但當他的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拿出自己的俸祿去幫助他們。《史記》記載公孫弘是:弘為布被,食不重肉。公孫弘雖然外表看上去很自然,沒有任何心機,但是內心城府卻是很深的,因此他也是一名漢代的厚黑官員。《史記》記載:“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這也是他被後人認為是狡猾的表現。主父偃被殺和董仲舒被調職都和公孫弘有關係。

  • 2 # 月望與東山

    在漢武帝時期, 總共有十三位丞相,而公孫弘是這十幾位丞相之中,少得的全身而退的人,其他人要麼被免,要麼自殺,要麼被殺,下場都挺慘。

    所謂,伴君有伴虎,公孫弘到底有什麼絕招完成他的傳奇人生呢?

    年輕時的公孫弘,曾經當過獄吏,因工作失誤被免,就此失掉了工作。因為家裡貧窮,無可生計,他便去海邊放豬。然而這麼一整四十年就過去了。 孔子說, 四十不惑。公孫弘就在四十出頭之時,猛然醒悟 ,人沒有夢想,跟鹹魚是沒什麼區別的。

    於是,他決定自省改過,選擇了一條坎坷而輝煌的人生。

    這就是讀書入仕。

    他開始研究《春秋》以及諸子百家雜說。然而一晃,二十年就過去了。就在他六十歲的時候,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機會。

    漢武帝向天下招賢良文學士,公孫弘以賢良被徵為博士。

    學有所報,大器晚成,不容易啊。

    但是,他似乎又高興了太早。六十歲才入仕途,似乎還是個新手。漢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回來報告的時候,因為不合漢武大帝的心意,大罵他無能,公孫弘羞愧異常,稱病免職回家。

    又過了幾年, 漢武帝再向天下招賢良之士, 公孫弘當地又將他推薦上來。公孫弘卻拒絕說,以前我已經試過一回,自己不是那塊料,還是算了。但是當地人還是挺固執,硬是將公孫弘推薦上來。

    結果是, 在一百人當中 ,太常將公孫弘的對策排在下等,但是漢武帝讀之,卻十分欣賞,將他對策拔為第一,並且召見,拜為博士,到金馬門任待詔。

    六十多歲的老人家,屢敗屢戰,頑強拼捕,這次終於實現了大器晚成之夢,最後一步步地做到了丞相。僅就這點同,公孫弘值得天下計程車子學習。

    經歷了第一次慘痛經歷,第二次再被拜為博士的公孫弘,是怎樣實現一個平民的名相之夢的?

    因為受到漢武帝的賞識,公孫弘大膽議政,上書告訴漢武帝 ,要想成就先王聖名,就必須整頓吏治。但是漢武帝看了以後,不以為然。後來,漢武帝派公孫弘去視察西南夷,公孫弘回來卻說,打通西南夷勞民傷財,不值得。漢武帝聽之,還是不以為然。

    兩次說話皇帝都不太聽 ,公孫弘似乎明白了什麼。於是,以後每次開朝會,他只負責議論,講出文案,然後讓皇帝選擇。這招果然好使,他這次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 。

    漢武帝觀察發現公孫弘為人厚道謹慎,說話談事留有餘地,且又習文法吏史,又通儒術,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大悅,將之提為左內史。

    但是公孫弘因為從不在皇帝面前頂撞,凡是由皇帝定奪,受到了諸多大臣非議,認為他這是對皇帝不忠。漢武帝問公孫弘你怎麼看待別人這句評價,公孫弘卻說,瞭解我的,認為我對皇帝忠誠;不瞭解我的,認為我對皇帝不忠。

    漢武帝覺得有理,以後凡是非議公孫弘的,他一概不理。

    但是,在漢朝四百年當中,最難伺侯的皇帝就是漢武帝。漢武帝絕頂聰明之人,不會因為公孫弘不當眾跟他頂嘴就喜歡他。公孫弘能夠被漢武帝欣賞,一步步的提拔,最後從御史大夫之位提到丞相位,並且破天荒的給他封侯,不僅是公孫弘潛藏多年的政治才華被發現,同時公孫弘有一種品德是當世諸多權貴所沒有的。

    這就是孝順及節儉!

    他長年奉養後母,後母死後,他還替之服喪三年。這是其一。

    其二,公孫弘還當眾說,當皇帝的最擔心的就是不瞭解下情,而身為臣子的,最擔心的則是不節儉。

    所謂靜能養氣,儉能養德。但是當朝又有人非議,說他身為三公,家中蓋的依然是布被 ,且吃的不過是脫皮之米,這明顯是欺詐。

    漢武帝也覺有問題,又將這問題拋給公孫弘回答。

    公孫弘舉了管仲及晏嬰之例,說管仲奢侈,齊國治;晏嬰節約,齊國亦治。奢侈或者節約,從來是個人的偏好,跟欺詐無關。

    漢武帝恍然大悟,更加佩服公孫弘了。

    而事實上,公孫弘也不是欺詐。他所有的俸祿都拿來支助賓客,家裡根本就沒什麼餘財。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難得的為官之道 。

    這就是明哲保身,不戀權位。

    公孫弘八十歲的時候,因為身體有病,不能管理國家,向漢武帝請辭丞相,並且歸還侯爵。但是漢武帝卻下詔安慰他,叫他好好養病,不要想太多。

    最後,公孫弘在丞相任上病死。

    而公孫弘之後接任的丞相,一個比一個慘,要麼自殺,要麼被殺。於是,公孫弘就成了漢武帝時期最能保全性命的傳奇賢相!

  • 3 # 一個人的歷史

    公孫弘是齊地薛縣人,自幼家貧擔任過監獄的獄吏,後來因為犯了罪被免職,便到海邊去放豬。他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春秋》和名家對《春秋》的解釋,屬於大器晚成型選手,他對待自己的後母十分孝順恭敬,有賢者之名。

    漢武帝繼位招攬天下人才,公孫弘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他被招進了京城,任命為博士。漢武帝讓他出使匈奴,回來以後公孫弘把出使的情況向漢武帝做了報告,漢武帝很不滿意,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便介面自己有病,免官回家休養。

    不就漢武帝又面向全國招賢納士,有人推薦公孫弘,公孫弘推辭說自己曾經被皇帝免職,就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在推薦自己是浪費時間。不過最後他還是決定去碰碰運氣,在寫的策論排在最後的情況下,漢武帝把他寫的策論點了第一名,並且接見了他。這裡公孫弘的一張能力發揮了作用,長得漂亮,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漢武帝封公孫弘為博士,公孫弘開始轉運了。

    公孫弘學識淵博,他經常說君主的問題在於心胸不夠開闊,人臣的問題在於生活不夠節儉。公孫弘是勤儉的典範,他蓋布被每次吃飯的時候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後母去世之後,他守孝三年,自己就成為了人臣的典範。公孫弘每次在彙報工作的時候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彙報的清清楚楚,然後讓皇帝做決定,從來不再朝堂上爭辯。公孫弘最大的優點是趨炎附勢,就算事先約定好了,如果皇帝不同意,公孫弘也會按照皇帝的意思辦,不會有一星半點的違背,漢武帝十分欣賞他,認為公孫弘會辦事有分寸。

    不過在很多人看來,公孫弘就是個馬屁精,自己沒有主見隨風倒,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不過在劉徹看來這樣的宰相很合自己的胃口,沒有什麼野心,老實本分挺好的。有人說公孫弘做人沒有原則,只知道順應君主,不是一個忠誠的人。公孫弘面對指責說了解我的人都認為我忠誠,不瞭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漢武帝十分認同公孫弘的說法,後來儘管有很多人在漢武帝面前說公孫弘的壞話,但是漢武帝卻越來越寵信公孫弘了。

    公孫弘這個人儘管外表寬宏大度,實際內心卻心胸狹窄,睚眥必報。主父偃的死就是公孫弘的傑作,董仲舒被外派也是公孫弘的主意。不過公孫弘這個人從不自己動手,他會採用迂迴的方式,主意都是皇帝的,自己就是提點參考建議,更多的是透過他人之口提的建議。他自己生活的極為簡樸沒有餘財,他用得來的財富去供養自己的老朋友和門客,因此大家都認為他賢明,沒有人認為他不好。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公孫弘病得很厲害,他知道自己沒有什麼大的功勞,況且二王造反做為宰相自己有難以推卸的責任。為了明哲保身,公孫弘給漢武帝寫了一封辭職信,裡面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評和檢討,這招實在是高明!先自己說自己的過錯,我搞自我批評,夠坦誠吧,認錯態度好。漢武帝十分受用,表示公孫弘還是很有辦事能力的,不同意他辭職,讓他好好休養身體繼續為國效力。公孫弘最後死在了宰相任上,做為漢武帝時期的七位宰相之一,公孫弘是兩個善終的宰相之一,另外一個是霍光。

    縱觀公孫弘的一生,他做人做事是有原則的,只是這個原則很多人不認同罷了。

    第一個原則和領導保持高度一致,漢武帝說什麼都是對的;

    第二個原則苦活累活我來幹,主意我來出,決定皇帝來做;

    第三個原則不貪汙不腐敗,有錢就給大家花有福同享;

    第四個原則對待敵人避其鋒芒,韜光養晦後發制人;

    第五個原則自我批評,先把自己說的一無是處,讓領導沒什麼可責怪自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翡翠越綠越值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