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渡
-
2 # 歐尼醬愛追劇
一部電視劇和電影第一遍和第二遍的感覺肯定不一樣,第一遍會讓你記住主要的點和編劇想讓你記住的部分,而第二遍你會發現情節的玄妙之處,每次看的感覺都不一樣,它給你的觸動還有它在故事中所傳遞的價值觀其實才是最重要的東西,會讓你覺得你看這部電影對人生,對自己有所感悟和省思,而我覺得真正的好電影才會帶動你有這種思考。
電影的話我以經典《大話西遊》為例,周星馳和朱茵、 莫文蔚等人主演。當年剛上映時候我還小,看第一遍,完全是把它當喜劇看的,劇裡的包袱埋的也特別好,周星馳的電影確實特別搞笑,那個時候就覺得情節狗血,這個電影就是搞笑電影,直到長大後又看了一遍,才看得懂周星馳,喜劇其實是悲劇的另一種表達形式,看完之後居然落淚了,“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或許他說這些話其實是真心話。特別是最後至尊寶站在城牆上看紫霞和他的告白時,真的心酸,想要救紫霞就必須打敗牛魔王,想要打敗牛魔王,就必須變為孫悟空,想要變為孫悟空就必須忘掉七情六慾從此不再有半點沾染。看似簡單,難的就是那一轉身。正何謂不戴緊箍,如何救你。戴了緊箍,如何愛你。
在第二遍看過才發現,它不是個喜劇而是個悲劇。是啊,看看自己,誰的樣子奇怪啊。我們不如狗。
喜歡的話
mua
-
3 # 二環觀影少女
雖然不是影視專家,但因為專業原因,常常需要看同一部劇或電影十遍左右,分享一些感受吧!
(之後還會介紹幾部自己百看不厭和影史上值得你反覆看的電影~)
以我很喜歡的一部法國愛情電影《巴黎我愛你》為例。
《巴黎我愛你》圍繞巴黎二十個區展開了十八個小故事,講述巴黎這座城市裡的愛情、親情、友情,以及人性。 一個還算小有成就的中年男友,在路邊停車時,突發感概,為什麼滿街上的人,只有自己形單隻影?就在這時,一個女人因為低血糖暈倒了在他的車旁,熱心的男人將她扶進了自己的小車後座休息,兩顆孤獨的心由此靠近。 塞納河畔,三個年輕人在調戲著路過的年輕女子。其中一個發現了就在他們旁邊有一個戴頭巾的漂亮女孩,女孩離開時不小心摔倒了,那個年輕人跑過去把她扶了起來。愛情在兩人中間慢慢滋長。 一間畫室裡,一個法國男孩對另一個男孩一見鍾情,絮絮叨叨的講著自己是如何抑制不住和他談話,講著自己是如何被對方的氣質所吸引……然而另一個男孩對他卻無動於衷,最後,法國男孩留下了自己的聯絡方式離開了。這時,男孩用英語問旁人,“剛才他在講什麼?我法語不好。”隨後,男孩衝出了畫室,奔跑著去追尋自己的愛情。 …… 一個美國中年婦女來到巴黎旅遊,她望著川流不息的人群,此時她多麼希望自己就是法華人,能長此居住在這個陌生而又極具魅力的城市。她想起了自己的前男友,雖然兩人已經分手了十一年,他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最後,他參觀了巴黎的公墓,看到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安靜的躺在那裡,她也感悟了。就個人來說,觀看的第一遍一般是把注意力放在搞懂劇情上,比如人物間是什麼關係,劇情是怎麼發展的,主人公的人生經歷等等。《巴黎我愛你》裡第一個小故事中中年男子孤獨渴望愛情,然後遇上一個需要幫助的女子,然後他們在一起了;第二個故事裡,一個戴頭巾的女孩吸引了一個男孩,男孩扶起摔倒的她,兩顆心開始慢慢靠近……
第二遍觀看,一般會帶著第一次留下的感受,比如,我記憶猶新的是《巴黎我愛你》中小丑夫婦的故事,那我可能就會為了回顧這個印象深刻的片段而再看一次影片。第二次觀看的途中,就會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整個影片的內涵,比如第一個小故事是不是想告訴我們愛情總會悄悄到來,你不是孤單一人?第二個故事是不是體現了一種跨越種族的愛情?等等。可以說,第一次的觀影你注重的是影片,第二次你開始關注編劇和導演賦予電影的內在涵義。
超過兩遍的觀看,則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出於精神的愉悅,單純地為了欣賞影片帶來的美感、衝擊感、人生價值……屬於日常的觀看。另一種,則是更加專業的觀看,例如剖析影片的畫面構成、鏡頭語言、音效特點、特技和剪輯手法等,我稱之為學術性的觀看。
日常的觀看——放鬆和愉悅因為影片某一瞬間或整部影片帶給你的感覺而不自主地想去回顧,並且是帶著欣賞和愉悅的目的的觀看。比如,和朋友的聊天中無意間提到的影片,或是閒暇時翻閱到的存片等。
學術性的觀看——痛並快樂著前面我提到了,“因為專業原因”,我們常常需要選擇一部片子,然後進行“學術性的觀看”,這是指什麼呢?其實類似拉片分析。
拉片分析:一格一格地反覆看、反覆倒帶,然後把每個鏡頭的內容、場面排程、運鏡方式、景別、剪輯、聲音、畫面、節奏、表演、機位等都紀錄下來,最後分析紀錄下你所看的、所聽到的、所總結的。在這個過程中,會得到電影專業修養的提高和影視知識的積累。那麼,哪些劇/電影值得看一遍以上?
對於影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例如意識形態電影的首創之作、文藝電影的巔峰之作等等。
經典的影片。這類影片一般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都是在鏡頭語言、場面排程、聲畫結合等方面有出色之處的電影,亦或是揭示和刻畫了一個時代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不論是視覺上的還是情感和心靈上的。
晦澀難懂的電影。一般意識形態類的電影會比較難懂,情節比較跳躍,剪輯也比較有特色,帶有比較重的個人特色,還有一些電影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比如揭示一些社會問題題材的電影。
可以看一遍以上的影片推薦~《巴黎我愛你》
《天使愛美麗》
《肖申克的救贖》
《迷牆》
《這個殺手不太冷》
《阿甘正傳》
《海邊的曼徹斯特》
《辛德勒的名單》
《海上鋼琴師》
《天堂電影院》
《教父》
《放牛班的春天》
《羅拉快跑》
《但丁密碼》
《羅生門》
《怦然心動》
《瘋狂的石頭》
……
-
4 # 薛暖暖
感受當然會不一樣呀~
但是第二遍看時,一方面由於已經熟悉了劇情,另一方面也由於專業研究的需要,一般會用更加理性的視角去分析這部作品,稍稍抽離出來,反思為什麼我看到這個情節時感動了?為什麼我覺得那個角色很討厭?到了什麼地方我就不由自主想快進?帶著這些問題去看第二遍,就會發現,無論第一眼看上去多麼完美的作品,其實都隱含著內在的裂隙,而一部作品的價值,恰恰在於它如何隱藏了這些裂隙,形成了表面上自洽的敘事。這一過程中體現出的專業技巧,對觀眾心理、時代精神的把握,才是我們做文化研究想要探討的東西。
比如題主舉例的《琅琊榜》,第一遍看的時候,我們都會為林殊和靖王的兄弟之情、倆人對正義的不懈追求所感動。但是第二遍再看,就會發現,作為封建王朝統治者的梁帝,自身就是透過叛亂謀反,逼宮上位。他先背叛了倫理綱常,也就不相信這份倫理綱常能繼續庇佑他。因而梁帝登基之後,敏感多疑,心狠手辣,看到祁王勢力日漸強大,恐懼之下,借夏江和謝玉之手,鑄成祁王謀反、赤焰軍附逆一案,將自己最賢良的兒子,和曾經輔佐自己謀權上位的將軍,親手送進地獄。兔死狗烹、親父殺子,“正統大義”就是在這一刻,徹底宣告瓦解。
純直如靖王,曾經相信祁王謀反只是受到陷害、父皇殺子只是受到矇蔽,但在梅長蘇的條分縷析中,他才深刻地認識到,祁王與林帥的慘死,實則是個必然會發生的結局,如果不是言侯早早退出廟堂,這個輔佐父皇奪權的老臣,同樣不能倖免。曾經以為當證據確鑿,沉冤就能得以昭雪,然而事實是,那個“青天大老爺”,正是“幕後大BOSS”。
因而,《琅琊榜》所獲得的熱烈追捧,究其根源,並不在於主題標榜的忠義家國,而在於主人公的逆襲復仇。兩人明知並無絕對的“正義”,但仍然鋌而走險、揭示真相,正是用“情”解構了“權”,完成了作品自身的反轉。只有透過這種對作品的第二遍、第三遍重看、重賞,才能看到隱藏在情節背後的人們的情感結構與作品的表達技巧。
-
5 # 小夥子講故事
電影每看一遍就有新的感覺,這是一件正常到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當你第一次觀看這部電影時,你是抱著未知的心態去觀看,電影裡的一切都是新穎的,這時的你把重點放在劇情的發展上,和對電影結局的期待上;第二次觀看時你已經知道結局了,所以對劇情上的專注力會下降,而是把更多精力去放在那些令你感動或喜歡的語言上;當第三次觀看時(這時一定是因為你特別喜愛這部電影了)
回覆列表
除了拉片其實很少看一部電影很多遍。印象最深的是《末代皇帝》,上課看下課看考試還看,這部時長還超級超級長!!
第一遍感覺是個悲劇,他不能阻止奶媽的離開,他也不能有同齡人的歡笑,溥儀不像一個人而更像是一個象徵,在紫禁城裡,他的存在是宮裡幾百幾千太監宮女金錢的來源,在偽滿政府,他是日本人的傀儡。溥儀作為一個皇帝,一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從來都沒有左右自己命運的能力。
第二遍開始關注影片的色彩和音樂,包括有一幕小皇帝蒙著布摸太監找人的遊戲,這部劇中的光影也十分值得學習。
第三遍覺得之前只看到了溥儀想要自由,卻忘了從小的教育令他唯我獨尊渴望權利,如果說他的前半生不由自己,那麼從紫禁城出來的那一刻,便是他自己的選擇了。導演抓住了一個皇帝的本質:慾望的囚徒,歷史的人質。這一點讓溥儀的人物形象十分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