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我家孩子5歲,上大班,孩子總把精力放在別人眼裡的小事上,可能在她心理是非常大的事,比如老師每天定時給孩子兩杯水,她喝不了,但是她不敢和老師說,回家確磨叨不止,問她原因她說很久前她說喝不了老師曾揪住她衣領讓她喝完,我們聽了很是疑惑,她媽媽就和幼兒園溝通了,老師不承認,當面孩子確說沒有揪她,心裡不敢指認。我們理解老師可能有不得已的時候。然後老師同意每天少給她點水了。昨晚到今早孩子又說吃不了一碗飯,真是氣的我們沒有一點耐心了。和她說這些問題可以和老師反應,她不敢。回家卻無休止,分析可能是她厭學找的藉口。請有經驗的朋友指教,對於開導小孩子,我倆真的一頭霧水,無論耐心和她說還是訓斥,她好像都聽不進,而且孩子自理能力也差,讓她辦個事情你越急她越慢(比如穿衣服,讓她穿哪件她說哪件不好…),氣死人不償命!我們也知道子不教,父之過,但是想發現問題想盡早解決!改變現狀,請賜教!
9
回覆列表
  • 1 # 來啊搶名字啊

    五歲?你覺得她懂什麼?哄著她還好,你一逼她,她絕對跟你唱反調。孩子小,幾乎什麼都不懂,教她的話要耐心。慢慢來,千萬不要急,當然,也不是什麼都要向著她,該罵就罵,但最好不要打。這種年紀的孩子心理是最脆弱的,也是最敏感的,也許對大人來說的小事,在她眼裡就是大事了,不小心丟了一個玩具,被別人罵了一句,或是最好的朋友突然不理她了,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因為小,她怕你生氣,你如果生氣不理她了,是件大事。但你如果生氣直接罵她,她就覺得你在欺負她,所以她會跟你唱反調。

    孩子太過膽小的話,那你就要教教她勇氣的重要性了,本身她怕老師,所以老師讓她做的事她會努力去做,當實在做不到時,她就會怕,會著急。因為怕被罵,至於你說的老師揪她,也許只是她想讓你引起對她的注意,孩子越小,越不喜歡被忽視。要時刻關心她,她的一些小脾氣,在於她的每一個細節。如果你覺得她總是莫名其妙的發小脾氣的話,你就要好好想想,最近你是否沒有那麼關心她了。總之,越小,越應教育。但關心卻總是在教育之上,好好關心你的孩子吧,也許她缺的只是你的愛呢?

  • 2 # 王麗霞

    通常,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先處理自己的情緒。不得不說,孩子真的有時候是很鬧心的,尤其搞不懂她在想什麼,她想要什麼的時候。這種時候,往往會感覺自己胸口堵了一種能量。這種情緒能量就是要處理的部分。帶著這種情緒能量,你無法知道孩子真正要什麼,你也無法與孩子好好溝通,你所說的說教和訓斥也根本不能算溝通。

    這種情緒能量來自於您自己的過去,在您的孩子尚未存在之前,您就已累積了。想想看,當您還是孩子的時候,您的父母是如何對待您的?是不是也表現出了不耐煩?生氣?您和您的孩子,是不是在演化著您父母與您的關係?想想看,當您被您的父母如此對待的時候,那個小小的您的感受?如果您不想您的孩子也有如此的經歷,您就得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來。

    每次感覺到情緒能量的時候,就去找一個安靜的不被人打擾的私密的空間,讓您的情緒能量釋放出來,在這個空間中,這種能量可以痛罵任何人,這種能量可以痛扁"任何人"(找一個枕頭或沙袋之類的,不會讓自己受傷的物品),讓儲存在身體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當您這樣做的時候,您的身體將不再緊繃,用不了幾次,您的來自過去的情緒能量就會消失,或不再控制您了。您的思路會更清晰,處理問題會更平和更智慧。

    當您可以平和下來的時候,您再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孩子的事情無小事,孩子在意的事情便是大事情,孩子五歲,沒有比喝水,吃飯,穿衣再大的事情了,基本上她的情緒心結等會在這些"小事"上體現出來。

    關於喝水的事情,可以看出,您對幼兒園老師的態度是有懷疑的,可是您沒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來保護她,反而指責孩子膽小,這會使得孩子沒有安全感,這也會使她更粘纏你們。想想看,如果您作為家長都不能與老師有正常而有力量的溝通,而是帶著半妥協的態度去溝通,這對孩子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孩子被出賣,被拋棄,無價值。您都不敢維護孩子的利益,孩子這麼小,她還能指望誰呢?她一定是委曲求全的。孩子在18歲之前,家長要盡到保護孩子的職責,但這種保護也不是凌駕於別人之上無理取鬧,大吵大鬧的保護,而是依據法律,用平和態度溝通表達的保護。在這方面,我們中國的家長要學習很多,改變很多。正是您對沖突爭端的處理方式,在身體力行地傳遞給孩子這些隱形的知識。

    關於孩子的穿衣吃飯,一方面與孩子在自主期,想要自己掌控自己的行為有關,另一方面,她的各項能力還不能達到,就會顯得笨拙遲緩,所以,這種時期,第一,要允許孩子自己為自己的事做決定;第二,要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穿衣服等;第三,若還要考慮你們自己的時間的話,那你們得想些方法,在這二者之間做好平衡。

    最後,祝福您!為了自己的孩子尋求辦法,您是個好父親!祝福您的孩子!

  • 3 # 有道有方張旭玲

    很理解你現在焦慮的心情,確實,我們很難確定到底是不是老師揪她脖領了,也很難確定到底幼兒園的一碗飯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太多了。

    說教和訓斥孩子都不太有用,說得多了孩子就開始主動遮蔽你了,像聽不見一樣,訓斥則會直接讓孩子站在你的對立面,反而更聽不進你說了什麼,甚至開始跟你唱反調、反叛,更會影響親子關係。

    那我們應當怎麼辦呢?

    學校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處理。我們首先要明確我們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在哪裡,學校的事情,家長其實幫不上忙。飯多了、飯少了這種事情是孩子與老師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介入,體現出的是孩子不能為自己負責,長大了更無法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的能力來。就像現場當你帶著孩子去質問老師時,孩子依然不想為自己負責一樣,這種事情家長的插手是很無力的。

    當然如果真的發生了暴力事件,揪了孩子的脖領,那整個事件的性質就不一樣了,家長不妨去幼兒園觀察一下,花點時間從監控上看看孩子到底在幼兒園的狀態是怎樣的,如果老師真是這樣對待孩子的,那儘早轉學。

    把說教和訓斥替代為問問題,開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您自己和孩子情緒都平穩的時候,您可以問孩子:“你在幼兒園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啊?”“你說老師給你的水太多了,你喝不了,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呢?”“你覺得你可以做些什麼呢?”“你希望媽媽怎麼幫你呢?”讓孩子自己找解決辦法,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辦,你也可以問她:“你想聽聽媽媽的看法嗎?”然後再跟孩子分享方法。同時,如果問題沒有上升到孩子身心健康的程度家長就不要介入,相信孩子他可以應對,發展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畢竟我們不能一輩子陪在她的身邊。

  • 4 # 大少爺小公主

    文字很多,但其實整理出來只有兩個問題:

    一、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瞭解,在某些方面無法對孩子做到有效的支援。

    二、孩子在幼兒園遇到問題時,家長如何與老師及園方做有效溝通?

    首先談第一個問題: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各有各的特質。比如有的孩子更好動有的孩子偏安靜,有的孩子大方寬容,有的孩子偏愛吹毛求疵。這些只是特質,無關乎優缺點。

    不喜歡這件不喜歡那件,那麼,"你喜歡哪一件?顏色?款式?"五歲的孩子自然有自己的喜好,去尊重孩子,不把父母的喜好強加給孩子。當然我們可以建議,或者試圖說服,當無效時,需放棄控制,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在園裡被老師揪著衣領強迫喝水。如何確認是否屬實?去耐心詢問孩子,問細節,不斷求證。比如:老師是這樣做的嗎?可以做動作演示。這樣問的目的,一是看孩子是否誇大或撒謊,二是確認細節。如果撒謊,那麼孩子可能是更多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如果誇大,也正是時候告訴孩子,要如實告訴父母事情經過,做正向教育。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如何與老師溝通。

    當然如果我是父母,我會首先選擇相信孩子,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談到了一些細節或動作,發生的大多就是事實。

    和老師溝通,我一直主張溫和而堅定。

    不要有太多顧慮。比如:如果我說了老師以後會對孩子不好等等。

    當你顧慮這些時,你和老師不在平等的位置上,老師高父母低,你們之間不可能有更有效的溝通。當家長都在顧慮這些時,你又如何要求一個五歲的女孩會直接向老師說出她的需求?

    以我的經驗,當我們對老師保持足夠的尊重,對自己的孩子懷著滿滿的疼惜和愛時,有效的溝通就會發生。

    如果老師並不承認,也沒關係,請老師倒水或盛飯時多詢問孩子。只是讓老師更尊重一下孩子的需求。

    確認老師有沒有粗暴對待孩子,只需詢問同班小朋友及父母即可。如果老師一段時間內沒有改善,可以與園長做溝通,尋求支援。一切以孩子擁有安全快樂的環境為主。

  • 5 # 楊子的天空

    看了你所描述的問題和你用的詞句,其實我很心疼你的孩子。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你的不耐煩和各種指責、否定。當然,我相信你一定也是愛孩子的,要不然你也不會來求助,你只是需要改變一些觀念,學習一些技巧和了解孩子的心理。

    首先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否則是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為的。每一個行為背後一定有原因,而且一定有解決的方法。但前提是作為父母你必須去了解你的孩子。有時候可以透過觀察孩子某個行為產生的結果,發現這個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不是平時孩子感到不受關注和孤獨,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而採用這種方式?

    一般來說,出現不良行為的孩子大多是個氣餒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們缺乏鼓勵,他們在努力嘗試的過程中,不斷遇到挫折和困難,從而使他們沮喪氣餒。而作為父母常常無心地透過講話語氣、行為動作等,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沒用、做不了大事,並且低我們一等。但是孩子還是在不斷地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於是他透過拒絕張嘴吃飯來表達他的反抗和不滿,然而此時你卻對他生氣、懲罰、逼迫,漸漸的孩子就越來越受挫。

    一個懷疑自己能力和價值的孩子更會表現不端。因為氣餒會讓他的行為轉向對他人無益、讓他人惱怒。因為在他心裡堅信自己不夠好,沒有能力。不良行為雖然不好,卻能夠讓他得到關注。於是就越演越烈。

    所以當孩子犯錯或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儘量避免使用那些讓孩子覺得他是失敗者的言語和行為,應儘量避免批評。給他空間和機會,並表達對他的信心,讓他找到自己的勇氣。

    家長的注意力應放在孩子的長處而不是短處上。平常要常表達對孩子的信心和信任,努力幫助孩子克服任何問題。

    以上是我的一點建議。希望每個父母都能與孩子形成親密無間、共同合作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在本地做一個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可是不知道怎麼入手,怎麼辦,求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