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樹兒

    你試試就可以啦,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_^

    這是個人體驗的東西。

    冥想5分鐘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了。

  • 2 # 紅塵法遠

    冥想這個詞是冥和想兩個詞的結合:冥就是泯滅,想就是思想,冥想的意思就是泯滅思想。

    所以冥想想的是什麼的答案就在於這個名詞本身,也就是什麼都不想。

    冥想和禪那字面意思差不多,方式也比較類同。禪那的意思就是靜思維,坐禪就是透過打坐的方式來靜思維。

    這些修法的目的正是要將思想停下來,恢復心的本來面目,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思想是意識的作用,就如同湖水被風吹起的浪花,水被風吹動的時候無法看清萬物的真相,只有水面平靜下來後才能映出天地萬物清晰地影子。

    所以透過泯滅思想的方式來恢復心的平靜,見到宇宙人生真相,這就是冥想。

  • 3 # 弗學漫話

    冥想只是西方或者說現代的叫法,並且使人望文生義的理解為“想”,並且是冥冥之中的想,這樣理解的話,就真的想錯了。

    冥想與禪修

    冥想是西方的翻譯上的叫法,實際上找到英文的原意是指禪修,這一說,大家一下子就熟悉起來,那不就是打坐嗎。如果你這樣理解,就比冥想更接近禪修的意思了。

    但是這個冥想和禪修有什麼區別呢?禪修的方法很多,但冥想呢,在方法主要採用瑜伽方式來實現入定的。所以,把冥想說成是禪修是沒有錯的,但把禪修說成是冥想就不恰當了,因為範圍不一樣,禪修就是一個大系統,以南傳佛教來說,禪修所用的修止方法就多達四十種止業處,禪修者可以選擇其中一種適合自己的禪修業處來作為入門的方便,當中,最為禪修導師們推崇與教導的應該是入出息念,佛教稱為阿那波那。當然這裡包括以“八正道”為主,輔以四梵住的慈悲喜捨;七覺支的念、擇法、精進、定等等。

    這樣看來,冥想是禪修的一個方法,是透過瑜伽方式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冥冥的原始之初,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

    冥想與瑜伽

    既然說到冥想是透過瑜伽方式的一項技法和途徑的修練方法,就不得不瞭解一下瑜伽,在佛教裡有一本很有名的書《瑜伽師地論》,唐朝的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西去天竺取經,就是為了這部經。玄奘就是《西遊記》唐僧的原型,當時玄奘在研習佛教經典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譯本不善,有些義理含混不清,理解不一致,註疏也不盡相同,一些原則性的教理還存在著很大分岐,特別是對當時的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的各異,更是無法判斷和適從,於是就想西去天竺求彌勒論師解決這些重大理論問題。

    恰好就在此時,天竺僧人波頗抵達長安,玄奘從此人處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師地論》總攝三乘之說,此論就是彌勒所傳之論,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結果政府不批准,這可不像《西遊記》中是唐王李世民的御弟,更沒有國書關文之類的,於是就在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動身偷渡,經涼州出玉門關西行五萬裡到了天竺,這時邊的艱難險阻遠遠超出的西遊記的九九八十一難了。

    最後到達了那爛陀寺,見到戒賢法師,此時老法師年逾過百了,主持那爛陀寺,德高望重,尊號為‘正法藏’。史料記載,當戒賢法師見到玄奘時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原來三年前法師身患怪病,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痛風,所以就痛苦萬分想以自殺尋求解脫,後在定中見到文殊菩薩,指點他說‘這是前世苦報,本應墮落惡道受大苦報,由於你宏揚佛法的緣故,故轉變成人間小病苦,需忍受三年,等大唐國僧人到此拜師求受佛法時,你將《瑜伽師地論》等佛法傳授給他,然後身體就會痊癒。’就這樣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等佛法,後來戒賢的病痛也果然消除。

    這個《瑜伽師地論》總計100卷,共分十七地,十七地就是修成十地菩薩的十七個步驟。是彌勒菩薩所講的,相傳無著菩薩夜裡入定時到了欲界天的第四層天,也就是彌勒菩薩居住的兜率天,在內院聽了彌勒菩薩所講的這部論,白天出定後記錄了下來。

    瑜伽分為三種,身瑜伽、心瑜伽、聲瑜伽,現在的印度只有一點身瑜伽了,為什麼說只有一點呢。你看現在的瑜伽術了就是身瑜伽的一小部分,練好了也不了得,可以騰空而起的。身瑜伽的精華部分變成了密宗的金剛亥母拳了。聲瑜伽就是咒語,這個大家較熟悉但一般又不懂。心瑜伽就是心地法門,記錄心瑜伽的就是《瑜伽師地論》了。

    這樣轉了一圈,知道冥想是從哪裡來的了。但是這樣說,也不嚴謹,這裡還有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四禪八定,禪修肯定是與四禪八定脫不了干係,然而四禪八定不是佛教的專利,在佛教產生之前就有了,如六師外道里也有四禪八定,外道里到了最高定的層次,就定在那裡不出來了,貪求那個境界,所以佛教裡說那不究竟,你不能永遠定在那裡啊,佛陀在剛開始修行時也跟過老師“阿羅邏·伽羅”進行練習禪定,並且到了第六禪定,即“無所有處”境界!估計悉達多當時窮盡了老師的修證,也並沒有從中找到他所要的解脫生死的方法,又去尋訪了第二位老師“鬱陀羅摩子”(鬱頭蘭仙人)修行第七禪定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但修行至第七禪定境界。還是沒找到解脫的方法。所以需要定慧雙修才行,所以還要觀。

    所以禪定的禪法多的很,到了天台的智者大師那裡,把當時所能找到的佛教經典禪法收集總結了一下,寫了一本《釋波羅蜜次第法門》裡,十卷,看目錄井然有序,實際上確有些混亂,因為一個內容分佈在多個章節裡,理論上的東西太多,有點形而上了。

    智者大師是跨南北朝至隋朝人,而玄奘是唐朝人,所以這個《瑜伽師地論》裡的禪法有沒有總結進來,按理說是沒有的,但也沒有去考察過。

    冥想的想的是什麼

    這個想字也很有意思,注意這個想在古代可不是思維的意思,在佛教裡這個想屬於五蘊中的“想蘊”,因為人是由物質和精神構成的,在佛教裡,物質稱為色,精神稱為受、想、行、識,所以色、受、想、行、識全起來稱為五蘊。這個想蘊也算是一個精神層面的,類似於心理活動,我們從這個字的結構上看,上面一個相,下面一個心,拿眼來說,把外部人世界的像(相)取回來,交給眼識(心)來了別,就是想了,就是攝像機一樣;對於耳來說,把聲音取回來交給耳識(心)去了別,也稱為想,等等,所以這個想是“取像以為體”。

    這樣一來,我們就明白了,取個相,放在心上,也就是一個境放在心上,這樣說有點彆扭,就是把心(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主要是意識)專注到境(相)上,就是想了。這樣一說倒好像與現代的想有點相通了,不過所取物件與專注度是不同的。

    所以這個想,一是要有一個境,二是把心繫在那個境上,保持那個狀態,內住,安住,明靜而住。

    其實這種解釋難免有點牽強,即使意思對了,但拿一個後來翻譯的名詞進行折解,如果當時翻譯的人就是隨便一說,那就有點強加附義之嫌了。

    冥想怎樣“想”

    不怕你笑話,我一沒有練過瑜伽,二沒有練過冥想;但倒是練習過道家的功法和佛家的靜坐,所以關於這個冥想的事,只是說一點個人看法,方法上也不盡相同,請慎重對待:

    凡涉及到靜坐、坐禪、靜慮、打坐等等,無不是從身、息、心三方面進行調和的。這當然是指坐中修來說的,當然在這之前還有很多要準備的功夫,對於歷緣對境修可能要求會更高。

    先調身

    但不同的派別或許各有不同,但總舒適為要,當然對於冥想則以採用瑜伽方式來進行的。

    其次便是調息

    佛家把調息看得很重,在禪修中常以此為方便法門,所以談一點調息。但首先要明白息,息分四種,也稱為四相,稱之為:風、喘、氣、息。呼吸有聲稱為風,氣不順有滯結現象稱為喘,出入不勻不細稱為氣,這三種息皆不可以調,當達到出入綿綿若存若亡時則可以調息。那怎樣才能達到出入綿綿若存若亡呢?《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有

    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調息相也。

    “下著安心”就是說一心專注丹田也。這個專注可不是死盯著不放,要有個度,道家講似守若守,若有若無;同時放鬆身體,從頭到腳地放構,一切須出乎自然,不可過於拘束;接著就想像氣息隨八萬四千毛孔無障無礙地或入或出。這樣三方面達到了,則氣息知然從粗入細,自然心定神安。這時息就能微微出入若存若亡,給人的感覺不澀不滑,這個相就稱為調息。

    調心

    有沒有注意到,在調息階段時,有個“下著安心”其實就是調心,還有個“寬放身體”,其實就是調身,所以調身、調息、調心並不是非要分開的。

    調心,一般要分入、住、出三個階段。

    入:就是上坐後初調的階段,因為剛入坐,思想大多為亂想越逸階段,所以採用專注一境,如修止中的系緣守境止、制心止、體真止。系緣守境止又分“系意鼻頭”、系意於腹臍丹田間,或緣想諸佛相好三種,這時邊細節也多。

    中:如上所調之後,身、息、心處於一種極佳的狀態,如如不動,等待著達到境界臨界點之後的現象發生,處理好繼續就行了。

    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收功,有一定的程式,在此不再多說。

    然而特別強調的是,在這個坐中時,難免會出現一些情況,如心會有覺浮病、寬急病等等,要知道如何處理。所以就要了解一些處理的方法,這些都是禪修的內容。止法如上面說的系緣守境止、制心止、體真止,觀法如助觀(如不淨觀、慈悲觀等)和正觀。

    當然冥想中的調心可能別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多瞭解一些總是有益處的。

    總之,冥想的想可不是亂想的,也不是字面上表達的想,是用瑜伽方式調身,調息、調心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在西方稱為靈的東西,完全專注在一種冥冥的原始狀態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

  • 4 # 常行居士

    冥想也叫關照,就是用心去體驗,保持感覺的連續性。

    可以關照的東西很多,比如外界的聲音、影象,還有自己的呼吸、身體的感覺、心理活動,等等。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面,就是關照自己得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什麼上面,就是在關照什麼。

    吃東西的時候,可以體驗(關照)自己的味覺。聽音樂的時候,可以體驗(關照)自己的聽覺。

    總之,冥想就是用心體驗各種感覺。

  • 5 # 靜中乾坤大

    印度瑜伽有瑜伽語音冥想,我雖沒練過印度瑜伽,也沒練過瑜伽語音冥想,但因我對傳統的修練方法諸如氣功(瑜伽也有與中國氣功相同的特性)特別喜愛,但凡遇到這類書便不論貴賤,毫不猶豫地購買之。

    我練氣功歷史有近四十年時間,道家功、健身氣功、佛家氣功都有所涉及,對佛道兩家氣功研究的深度較別的功法要深一些。關於印度瑜伽術,雖紙上談兵地研究過一段時日,並未在真修實練上下過些許功夫。我記得印度瑜伽有瑜伽語音冥想,其中有一條瑜伽語音:“奧姆~哈瑞~奧姆”,實際上這條瑜伽語音中的“奧姆"即是佛教真言"嗡"的另一種發聲法。常念瑜伽語音:"奧姆~哈瑞~奧姆”,也會進入類似佛教打坐的禪定境界。中國的佛家氣功~淨土宗氣功,走的跟瑜伽語音冥想是幾乎相同的路,一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或四字洪名“阿彌陀佛”,無論是散念還是專修,皆可行持。只要具足信願行與戒定慧諸多要求,自會隨著修練時日的延長,智慧漸萌,最終開悟,乃至成佛。冥想可以把山川景色和雲海蘭天做為觀想的內容,亦可以把崇山峻嶺和紅日皓月做為自己冥想的意境。總之只要能引導你進入深層入靜狀態的東西或人物形象,都可以作為你冥想時觀想的內容。除了觀想大自然景物之外,還可以觀想各種有利身心寧靜的聲音,這種冥想方式與瑜伽語音冥想有類似之處,對人體健康極有裨益。

    總之修練之人不要固步自封,不要死守死練功夫。要活學活練活用功夫,如此才能使自己儘可能在較短的時日裡,進入較高的功夫境界。

  • 6 # 小天使FB

    冥想是中華養生氣功靜功的—種養生方法。冥想想的是全身放鬆,讓繃緊的神經系統得到徹底的放鬆,讓身體峰值迴歸自然,讓身體的大系統健康舒緩

    ,靜坐下的冥想,讓人的身心得到緊與松的配比平,充分利用消除因緊張引起的一系列的應激障礙引起的致病因子,讓人的八大系統透過冥想的放鬆整合,讓身體中的好基因開啟,壞基因關閉。讓身體透過意念的資源最佳化整合,讓身體透過冥想的放鬆修練,給身體提供健康的能量保障。冥想想的是自然呼吸下的輕柔緩勻呼吸,冥想想的是閉環下的一次心靈上的健康松靜昇華。降低因緊張引起的一系列應激障礙反應,減少致病因子的趁虛爆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馬獎提名影片《老獸》的塗們為什麼能拿到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