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悠然南山
-
2 # 逆流時代
“九子奪嫡”最後以四阿哥胤禛的勝利而告終,奪嫡失敗的阿哥們下場慘烈。大阿哥和廢太子胤礽被康熙下令圈禁,孤老一生。八爺黨主幹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雍正從宗籍除名、抄家,並被改名為“阿其那、塞思黑”,而十阿哥胤俄和十四阿哥胤禵亦被圈禁。參與奪嫡的阿哥得以善終的只有三阿哥胤祉和十三阿哥胤祥,而胤祥是胤禛的死黨。也就是說除了四阿哥的死黨胤祥以外,只有三阿哥胤祉誠親王得以富貴終老。所以雖然看似胤祉存在感不強,但他才是最聰明的人。
胤祉之所以能平安終老,與他看似中庸實則聰明絕頂的性格特點是有很大關係的。在胤禛從江南籌款回京之後,康熙大喜,封胤禛為雍郡王,並欲把追比戶部欠款的差事交付給胤禛。這可愁壞了借款的滿朝文武,這時候九阿哥胤禟給這些大臣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讓他們在朝陽門碼頭設宴宴請胤禛。
且不要小看這個計謀,當時在朝陽門碼頭上的不僅有欠款的文武百官,而且還有除太子以外的諸皇子。這場宴會看似普通,實則暗藏殺機,因為有人有意奏了皇帝才可以用的御樂,還用了十二面龍旗。這場宴會之上,各方勢力集結,單看胤禛胤祥如何出醜。倘若胤禛赴了宴,飲了酒,那麼胤禛的處境自會不妙。
這個時候諸位阿哥的表現這就很有看點了,其他阿哥只等著看胤禛的笑話。而此時胤祉搶上前來,和胤禛進行了一番頗有禪意的對話。胤祉先後問了幾句有意思的話,他先問胤禛:“居士,你從何而來?”,又問“從何而去?”,再問“勘破味識,不飲酒,汝能持否?”,最後又問“餓著肚皮,不吃飯,汝能持否?”
三阿哥胤祉這些話看似摸不著頭腦,其實他是在善意的提醒四阿哥胤禛。這四句話實際上就是在告訴胤禛,他是從江南籌款而來,到戶部追比欠款而去,此宴不可飲酒,亦不可吃飯。而胤禛果然也按照胤祉的指示,瀟灑而去。
從胤祉的所作所為其實可以看出來,胤祉看似中庸,實際上他對朝廷局勢有著非常敏銳的洞察力。太子還在位的時候,他每日沉醉書叢,整日“經史子集”和“之乎者也”,誰會把這位書呆子看做是對手呢?
但是看似中庸的誠親王卻並非對皇位一點想法也沒有。恰恰相反,在太子行將被廢之際,胤祉對皇位展現出了強烈追逐的意願。首先就是在康熙要指定一位皇子代替太子賜宴,此時的大阿哥和三阿哥皆表現出了強烈的意願。而在康熙指定八阿哥代皇帝賜宴後,胤祉的失落之情則溢於言表。而在回到自己的寓所之後,他連李紱的招呼都沒有聽到,只留下了一個孤獨落寞的背影。
而在八阿哥的“兩個聖君說”傳出來以後,胤祉故意將自己的解析透給大阿哥。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胤祉要報復八阿哥胤禩。故意把這個訊息讓大阿哥放出去,從而讓八阿哥成為眾矢之的。可以說康熙忌憚胤禩,三阿哥立有一功。只是錯算一步,讓大阿哥最後把罪名統統推到了自己的身上。
為了報復大阿哥,他在大阿哥被訓斥之際,將大阿哥設計太子的事情告訴給了康熙。這次報復,時機準確,直接點了大阿哥的死穴。這也直接導致大阿哥被康熙極度厭煩,最後被幽禁一生。
而到後來,胤祉認識到了自己無論如何不能與自己的這些兄弟相比,於是主動退出了奪嫡的鬥爭。在康熙去世以後,他既不像十七阿哥那樣公開支援四阿哥,也不像九阿哥那樣公開叫板,而是在一邊默默觀望。但是隨著十三阿哥帶兵進入暢春園護駕,大勢已定的情況下,胤祉卻第一個下跪,表示臣服。
識時務,不逞強,不出頭,善於守拙,才能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得以善終。
以上。
-
3 # 待我施為地煞變
誠親王胤祉是整部《雍正王朝》最讓人敬佩的一個人。
李紱給他弄到一方上好的雞血石,他非常喜歡,拿在手裡賞玩愛不釋手。但聽說是從湖北一縉紳那裡得來的,胤祉立馬讓他把雞血石還回去,說你怎麼能搶別人心愛的東西呢,這也有損你清官的清譽。李紱解釋說這不是搶的,老三仍舊不滿地拒絕說〖巧取也不行啊〗。
看看《紅樓夢》裡的賈赦,為了幾把扇子,把人逼得家破人亡,權貴大多如此。胤祉身為一個親王,卻設身處地為小民著想,不肯仗勢欺人。實在是將書裡的仁義都吃透融入到身心裡了。
別的皇子要麼爭權奪利,要麼吃喝玩樂,修戲樓,養妓女,自己錢不夠就借國庫裡的揮霍。胤祉卻沉心於學問,在書中昇華自己。
就算是讀書人也大多數都是滿嘴仁義道德,吃起人來不吐骨頭。國庫空虛,修個河堤,賑個災,用個兵,百姓負擔更加沉重,有時被逼得要賣兒賣女。這些讀書作官的人,田是他們的多,錢是他們的多,賦稅一文錢也不納。讓他們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減輕點百姓的負擔,他們立刻用高大上的理由壓過來。彷彿讓他們少吸點血,就惹得老百姓活不下去,天怒人怨,將要亡國了一樣。古今GZ,都是一個德性。
然而誠親王卻不像他們,他召集一群文士,蒐羅古今圖書,編纂一部《古今圖書整合》,實實在在地為後世做點貢獻。書成之後,康熙讚賞,群臣驚歎,紛紛稱之為〖千秋功業〗。
他還重情義,為救老部下一命,寧可放棄親王的爵位。
若論人品,十三爺光明磊落,三爺也不遜於他;若論功業,誰有再大的政績也是過眼雲煙,《古今圖書整合》卻有難以磨滅的價值;在此向歷史上以及電視劇裡的誠親王致敬。
-
4 # 達摩說
在《雍正王朝》中,誠親王胤祉在九子奪嫡中是一個沒啥存在感的角色,似乎捲入其中,但又置身事外,若即若離。
之所以被捲入其中,是因為他畢竟是康熙的兒子,想不被捲入都不行。但之所以又說他置身事外,是因為他幾乎不參與皇子之間的你爭我奪,專注於編纂書籍之類的文人雅事,而且還刻意去躲避爭執,不去結黨。
他顯然知道,當皇帝是個苦差事,自己也沒這個能力,父親傳位給誰,他就順勢而為,表示效忠。比如康熙去世後,隆科多取來了先帝的遺詔,宣佈由皇四子胤禛繼承大統,而第一個跪下來表示效忠的就是胤祉。
當然,這並不是說胤祉是個政治雙商奇低的王爺,在關鍵時刻,他也是不好惹的。比如老大陰了他一次,他立刻還以顏色,直接把老大魘鎮太子的事抖了出來,一舉摧垮了康熙對老大的信任。還有恩科洩題案,李紱情急之下找到胤祉求援,胤祉既不想管太多,又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他向李紱推薦了李衛這個既能管又敢管的人,這才揪出了一宗驚天大案。
總的說來,在《雍正王朝》中,胤祉是一個不錯的人,顧大體,識時務,沒什麼權力慾,又有自己的雅好,於國有利,於家無亂,但掩藏在一個閒散靈魂之下的,卻極有可能是一顆細緻縝密、精明過人的心。
回覆列表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也許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始終處於奪嫡熱門人選的四爺、八爺還有他們身後的一幫皇親貴胄、朝中重臣,也許對於劇中的三王爺誠親王基本沒有什麼印象,但細細品之,竟然發現,誠親王能夠在劇中獨善其身並最終得以善終,不乏他自己的手腕與智慧。
首先,毫無疑問,誠親王是諸王爺、皇子中最有學問之人。
再者,其人雖不好爭鬥,不屑於俗務,但也絕不是懦弱無能、遇事就避的之輩,從下面的幾件事情中便可看出端倪:
一、大爺暗中算計他,結果被康熙直接一語點破,而後來誠親王也不失時機的藉機地報了此仇;
二、在熱河之時,康熙沒有讓他代替自己招待蒙古王公貴族,他雖有些失落地走進屋子,甚至連李紱的招呼也都沒回應,只是輕輕掀起衣角坐在椅子上,但終究一言未發,終未知可否,有的,僅僅只是一個能夠反映出其內心落寞之情的背影。
三、在康熙皇帝賓天,一群皇子正在床前為立儲之事扭打成一團之時,誠親王卻沒有任何動作,僅僅只是靜靜的摟著幾歲的小弟弟,默默唸佛。他既沒有公開站出來,像十七弟那樣信誓旦旦的說遺詔是傳位給四阿哥,也沒有站在八爺那邊,對康熙皇帝賓天之前所說的話語進行任何解讀。但當詔書宣讀後,誠親王卻又是第一個俯身稱臣,擁立四王爺即雍正皇帝位,從中,也不難看出他明哲保身的性格。
四、後來李紱先給他透露了伯倫樓考題洩密之事,誠親王在認真分析時局後,勸李紱先暫時把事擱下,不要稟報,這麼做,一是因為尚未確定考題是否真的以被洩露,二是知道雍正皇帝正為了諾敏的事而雷霆大怒,此時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貿然覲見,一旦所報之事與事實不符,自己也極有可能引火上身。待後來正如李紱所料,果然東窗事發,此時他能夠非常明確的建議李紱去找李衛幫忙,一事因為李衛確有能夠調兵的權利可助其搜查考場,二來考題洩密之事非同小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的出來的,誠親王在沒有確鑿證據指認是何人所為的情況下,只能冀希望透過李衛,這個雍正皇帝身邊的親信之人,先來捅一捅這個馬蜂窩,換做旁人,不僅沒有這個膽量和魄力來接手這個差事,況且事情一旦辦砸,就不單單是一顆人頭落地的大事,但李衛畢竟是雍正皇帝一手調教出來的、是皇帝身邊的紅人,膽大、心細又有手段,而且對雍正皇帝忠心耿耿,就算出了什麼岔子,也完全可以藉助於雍正皇帝對李衛的感情來抹平一些事情。所以在關鍵時刻,誠親王指點李紱去找那個被正統文人(當然也包括李紱在內)所瞧不上的李衛幫忙,不僅說明誠親王有識人之明,還對複雜的朝局有著深刻的瞭解。
五、再到後來,雍正皇帝派誠親王、弘時、弘晝一起,去抄八王爺的家,弘晝以活出喪為名,硬是在家閉門不出以謝絕這個差事。當時的誠親王已然看出弘晝的心思卻未點破,其實,看著誠親王一臉的無奈,在他的心中,何嘗又不想學學弘晝,免得落那個無情無義的罵名,但是他知道,這是雍正皇帝親自安排的,也許事情本身的意義已經超出了抄家的範疇,弘晝作為雍正的皇子,可以不去,但誠親王作為雍正的兄弟,如果自己硬要推辭不去,尤其是在那個敏感的時刻,就不能不引起雍正的猜疑,自己能否善終也就不得而知,所以,誠親王也只得硬著頭皮,和弘時一道去辦這個棘手的差事。
縱覽看出誠親王的所作所為,儘管其熱衷於文學、編書,但他依然保持著對朝局的清醒的認識,這也是他能夠得以善終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