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尾有精華總結,實在沒時間的朋友,可以順滑直達)
我們有一些人是這樣的——
在公號裡看到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好酷,於是覺得一定要開始學英語,逛簡書看到有個大牛推薦書單,於是你覺得自己要跟上步伐,於是你照單買書,在朋友圈有人分享一個職場情商的課程,你覺得這個也是你需要的,你又報名參加,結果英語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沒什麼進步就放下了,書架上的書買來之後就一直放在那裡,報名了好多微課真正認真去聽的也很少,只是學點皮毛。
我們對什麼都感興趣,似乎學了很多,可是隻要認真一想,似乎比以前還要焦慮和迷茫。
很多人窮其一生也只能在一兩個領域做到卓越,我們卻妄想短頻快地成為十項全能,你以為你是超能洗衣液呀?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工作很舒服,那可能代表你在原地踏步或者走下坡路了,在社會競爭激烈的今天,一停下來就等於退步。
深度學習與深度工作本質相同,都是最大化利用自己的心智力量,保持專注。
這些APP用演算法精心安排人們感興趣的內容,爭奪注意力,好吸引金主砸廣告。時間就是生命,我們的生命就是由一個一個24小時組成的,網路就像一隻吸血蟲,不斷零零碎碎地吸走我們的血液,又讓我們毫無察覺。
而“深度工作”,就是要去掉一切干擾,把注意力和時間像聚光燈一樣集中起來,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的難以複製的價值,成為不可替代者。
“是時候改變了”,在看完《深度工作》之後,我對自己說。你會發現當真的做到專注之後(比如我在碼字期間,都是讓手機一邊待著涼快去),思維更開闊了,本來三小時的事兩個小時就做完了,古人說,靜能生慧,確實很有道理。
王通的《通知》一書中說,如若做到知則通之,通則智之,智則慧之,就不是一般人了。而深度工作,就是到達智慧的必經之路,放眼望去,哪項偉大的成就不是深度工作的結果?
董仲舒,這位漢代著名思想家曾有三年不窺園的故事,他的書房後面有一處新僻的花園,美不勝收,香氣逼人,但他潛心於讀書閱卷,竟三年不曾進院看一眼,這就是所謂的專注,而不是像我們那樣,不管在想什麼難題,只有手機滴答一下,毫無遲疑自動化地拿起手機......
比爾蓋茨每年都會安排兩次“思考周”,在這段時間他會隔絕一切人和事物(一般在湖邊小屋),只讀書,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週中,蓋茨提出了著名的“網際網路浪潮”。
這本書一共16萬字,240頁,不喜歡或沒時間看書的朋友看我這幾點,加上我上篇你安裝了這麼多APP,可有成就感?也就基本夠用了。
1、選擇最適合你的深度模式?
要將深度工作融入到職業生活中,就需要根據個人的工作性質和時間合理選擇深度模式。
禁慾模式:幾乎與外界隔絕,對目標和準備非常明確,超乎尋常的獨處能力,不需要過多與膚淺工作和與網路接觸。
劇作家兼導演伍迪艾倫在1969年~2013年這44年裡,編寫並且導演了44部點電影,獲得了23次奧斯卡獎提名——這個比例已經非常驚人。但他從來不用電腦,所有寫作都也沒有電子裝置的干擾,靠著一部打字機完成了所有作品。
雙峰模式:分析心理學大師榮格就是這種模式的粉絲,因為他需要開諮詢室和演講,所以他無法像伍迪艾倫一樣“禁慾”,所以他把時間分成兩段,一段進行深度工作(一般會隱居到柏林根偏僻的鄉野邊),另一段做其他不需要深度的事情。
具體哪段時間為深度工作,這就看個人情況了,可以按周,比如前四天深度,後四天開放,也可以按月,或者按季度、年度,很多做學術的就是按年度,他們會選擇夏季的時候做深度研究。
節奏模式:意思是規劃一天深度工作的時間,變成常規習慣,創造成一種工作節奏,不需要去想就可以自動進入深度狀態。
簡書上很多人說的一個寫作方法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每天定在晚上8點到10點或者7點到8點寫作,一到這個點,就把屁股坐到電腦面前,一是不給自己犯懶找藉口的機會,二是有助於度過“萬事開頭難”的艱難期,三是自動化的運作,好習慣的培養,終身受益。
靈活模式:在日程安排中可以隨時插入深度工作,也就是說隨時進入專注的狀態,在日常瑣碎中都能擠出深度工作時間,這就是境界了。
2、訓練自己的專注力,軟體斷舍離
記錄深度工作的時間,慢慢疊加,不斷提高,如果專注的時間不長,可以進行一些專注力的訓練,多做需要持久注意力的事情,比如記憶一長串的數字,或者背誦什麼內容。
有些經常加班的人其實是因為效率太低,加班成習慣,白天工作的時候總覺得還有足夠的時間,結果不斷地加班,人又累,沒有收到對等的回報,又會自怨自艾,陷入迷茫.....
設定下班時間,能讓自己在上班期間保持專注,有時間的緊迫感,像作者5點半之後就不再工作,晚上陪伴家人和孩子,等孩子睡著,就開始寫自己的書。我們很多人忙於工作,根本就沒有閒暇時間,胡適說,“閒暇定終身”,所以要留一定的時間,給家人和自己。
研究證明,懂得深度工作後進行放鬆的人,創造力和專注力都會更強。
4、抓住重要的事情,確立引領性指標
80%的成就都是20%的事情決定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得去做,每天安排黃金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情,結果就不會差。
而引領性目標恰恰相反,它是指衡量了實現滯後性目標的新行為。還是以簽約為例,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專題重點寫,每週多少篇,一週的文章平均每篇喜歡數達到多少,如果沒有做到,就要分析哪裡有問題做調整,這就是確立引領性目標。
1、人精力和時間有限,需要聚焦關注,關注點在哪,成長就在哪,不盲目去學習,不什麼都去學,每一段時期學習1~2樣,做到精專,融會貫通,學到本質。
2、深度學習是學習事物背後的底層邏輯和執行規律,發散性地建立知識間的聯絡,有目的、有反饋地學習,而且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圈。
3、人工智慧時代,我們更需要深度工作,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讓我們提升技能,創造新的價值,變得不可替代。
4、深度工作最重要的幾點建議:
①選擇最適合你的深度模式。建議節奏模式,規劃一天深度工作的時間,比如早上7—8點深度寫作。
②訓練自己的專注力,軟體斷舍離。對一些無用但干擾你工作、讓你分心上癮的軟體說byebye.
④抓住重要的事情,確立引領性指標。
送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的話給大家:“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與君共勉
(末尾有精華總結,實在沒時間的朋友,可以順滑直達)
1,你有沒有越學習越迷茫,越努力越疲憊?我們有一些人是這樣的——
在公號裡看到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好酷,於是覺得一定要開始學英語,逛簡書看到有個大牛推薦書單,於是你覺得自己要跟上步伐,於是你照單買書,在朋友圈有人分享一個職場情商的課程,你覺得這個也是你需要的,你又報名參加,結果英語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沒什麼進步就放下了,書架上的書買來之後就一直放在那裡,報名了好多微課真正認真去聽的也很少,只是學點皮毛。
我們對什麼都感興趣,似乎學了很多,可是隻要認真一想,似乎比以前還要焦慮和迷茫。
很多人窮其一生也只能在一兩個領域做到卓越,我們卻妄想短頻快地成為十項全能,你以為你是超能洗衣液呀?
深度學習是學習事物背後的底層邏輯和執行規律,發散性地建立知識間的聯絡,有目的、有反饋地學習,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圈。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工作很舒服,那可能代表你在原地踏步或者走下坡路了,在社會競爭激烈的今天,一停下來就等於退步。
深度學習與深度工作本質相同,都是最大化利用自己的心智力量,保持專注。
這些APP用演算法精心安排人們感興趣的內容,爭奪注意力,好吸引金主砸廣告。時間就是生命,我們的生命就是由一個一個24小時組成的,網路就像一隻吸血蟲,不斷零零碎碎地吸走我們的血液,又讓我們毫無察覺。
而“深度工作”,就是要去掉一切干擾,把注意力和時間像聚光燈一樣集中起來,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的難以複製的價值,成為不可替代者。
“是時候改變了”,在看完《深度工作》之後,我對自己說。你會發現當真的做到專注之後(比如我在碼字期間,都是讓手機一邊待著涼快去),思維更開闊了,本來三小時的事兩個小時就做完了,古人說,靜能生慧,確實很有道理。
王通的《通知》一書中說,如若做到知則通之,通則智之,智則慧之,就不是一般人了。而深度工作,就是到達智慧的必經之路,放眼望去,哪項偉大的成就不是深度工作的結果?
董仲舒,這位漢代著名思想家曾有三年不窺園的故事,他的書房後面有一處新僻的花園,美不勝收,香氣逼人,但他潛心於讀書閱卷,竟三年不曾進院看一眼,這就是所謂的專注,而不是像我們那樣,不管在想什麼難題,只有手機滴答一下,毫無遲疑自動化地拿起手機......
比爾蓋茨每年都會安排兩次“思考周”,在這段時間他會隔絕一切人和事物(一般在湖邊小屋),只讀書,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週中,蓋茨提出了著名的“網際網路浪潮”。
3、《深度工作》最重要的幾點建議這本書一共16萬字,240頁,不喜歡或沒時間看書的朋友看我這幾點,加上我上篇你安裝了這麼多APP,可有成就感?也就基本夠用了。
1、選擇最適合你的深度模式?
要將深度工作融入到職業生活中,就需要根據個人的工作性質和時間合理選擇深度模式。
禁慾模式:幾乎與外界隔絕,對目標和準備非常明確,超乎尋常的獨處能力,不需要過多與膚淺工作和與網路接觸。
劇作家兼導演伍迪艾倫在1969年~2013年這44年裡,編寫並且導演了44部點電影,獲得了23次奧斯卡獎提名——這個比例已經非常驚人。但他從來不用電腦,所有寫作都也沒有電子裝置的干擾,靠著一部打字機完成了所有作品。
雙峰模式:分析心理學大師榮格就是這種模式的粉絲,因為他需要開諮詢室和演講,所以他無法像伍迪艾倫一樣“禁慾”,所以他把時間分成兩段,一段進行深度工作(一般會隱居到柏林根偏僻的鄉野邊),另一段做其他不需要深度的事情。
具體哪段時間為深度工作,這就看個人情況了,可以按周,比如前四天深度,後四天開放,也可以按月,或者按季度、年度,很多做學術的就是按年度,他們會選擇夏季的時候做深度研究。
節奏模式:意思是規劃一天深度工作的時間,變成常規習慣,創造成一種工作節奏,不需要去想就可以自動進入深度狀態。
簡書上很多人說的一個寫作方法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每天定在晚上8點到10點或者7點到8點寫作,一到這個點,就把屁股坐到電腦面前,一是不給自己犯懶找藉口的機會,二是有助於度過“萬事開頭難”的艱難期,三是自動化的運作,好習慣的培養,終身受益。
靈活模式:在日程安排中可以隨時插入深度工作,也就是說隨時進入專注的狀態,在日常瑣碎中都能擠出深度工作時間,這就是境界了。
2、訓練自己的專注力,軟體斷舍離
記錄深度工作的時間,慢慢疊加,不斷提高,如果專注的時間不長,可以進行一些專注力的訓練,多做需要持久注意力的事情,比如記憶一長串的數字,或者背誦什麼內容。
有些經常加班的人其實是因為效率太低,加班成習慣,白天工作的時候總覺得還有足夠的時間,結果不斷地加班,人又累,沒有收到對等的回報,又會自怨自艾,陷入迷茫.....
設定下班時間,能讓自己在上班期間保持專注,有時間的緊迫感,像作者5點半之後就不再工作,晚上陪伴家人和孩子,等孩子睡著,就開始寫自己的書。我們很多人忙於工作,根本就沒有閒暇時間,胡適說,“閒暇定終身”,所以要留一定的時間,給家人和自己。
研究證明,懂得深度工作後進行放鬆的人,創造力和專注力都會更強。
4、抓住重要的事情,確立引領性指標
80%的成就都是20%的事情決定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得去做,每天安排黃金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情,結果就不會差。
而引領性目標恰恰相反,它是指衡量了實現滯後性目標的新行為。還是以簽約為例,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專題重點寫,每週多少篇,一週的文章平均每篇喜歡數達到多少,如果沒有做到,就要分析哪裡有問題做調整,這就是確立引領性目標。
總結:1、人精力和時間有限,需要聚焦關注,關注點在哪,成長就在哪,不盲目去學習,不什麼都去學,每一段時期學習1~2樣,做到精專,融會貫通,學到本質。
2、深度學習是學習事物背後的底層邏輯和執行規律,發散性地建立知識間的聯絡,有目的、有反饋地學習,而且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圈。
3、人工智慧時代,我們更需要深度工作,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讓我們提升技能,創造新的價值,變得不可替代。
4、深度工作最重要的幾點建議:
①選擇最適合你的深度模式。建議節奏模式,規劃一天深度工作的時間,比如早上7—8點深度寫作。
②訓練自己的專注力,軟體斷舍離。對一些無用但干擾你工作、讓你分心上癮的軟體說byebye.
④抓住重要的事情,確立引領性指標。
送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的話給大家:“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