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說留學好,留學哪裡好?出國留學的人,與沒留學的人有哪些區別?留學之後,與留學之前,有哪些改變?
16
回覆列表
  • 1 # 卓越同行網

    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

    “出國留學值不值”是一本所有想出國、出過國的人都熱衷於算的帳。在你往下讀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所謂的“值”與“不值”究竟怎樣衡量?

    如果你說的“值”是指收入和事業上獲取更大的成功,那這也許是不值的。如果你說的“值”是想獲得一個更寬廣而豐富的人生,那麼這一切的付出一定是值得的。

    隨著留學生的爆炸式增長,單一的海外背景不再是“高薪”的100%必要條件。如果處理不當,反而會因為過高的期盼而在求職中受挫。一兩年的時間再加上數十萬的經濟投入,如果非要單從賬面上看這也許是存在一定風險的。所以我們絕對不可以用金錢去衡量留學的價值。

    當然,不可否認,“名校的招牌”的確為我們在日常敞開了很多大門。我們確實也體會到學位作為“敲門磚”的重要作用。雖然對此我們一定是心存感激,但也不禁會反思:海外私立大學高昂的學費和n年的光陰換來的除了敲門磚,還剩下些什麼?

    當名校的光環褪去,進入職場幾年之後,你才會發現以下的三個轉變才是真正讓出國留學值回票價的真實原因:

    1、獨立的思考

    筆者在經歷過兩次高考和四年中國本科教育後,在去美國之前並沒有意識到應試教育對我思維的巨大影響力。應試教育的兩大特點是:1、標準的答案;2、因為(1)的存在,所以依照這個標準做充分的準備便成為成功的唯一方式。

    而在美國的課堂,老師問的問題大多都是開放性的(尤其的人文學科類)。“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是應試教育下的孩子沒有準備好過要回答的問題。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大腦一片空白,而是因為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立場”去思考,或者覺得自己的想法是“非標準”的。

    好在兩年的時間足夠扭轉這個習慣,當我開始真實地表達自己想法,課堂裡的老師和同學不但沒有覺得這些想法很奇怪;反而會很特別欣賞一個和他們不一樣的見解。而當發現世界上很多事都沒有標準答案之後,最好的準備就變成了從自己知道的出發,不斷試錯。

    它為什麼重要?

    真實的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而獨立思考可以讓你迅速做出判斷,從而走出行動力癱瘓。而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意味著隨波逐流,陷入生活給別人看的洪流。

    關於這個話題,我強烈推薦美國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的畢業演講《這是水》(短版影片;演講全文)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角度。

    2、創造的可能

    因為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便有了創造的可能。生活不再是既定成形的選擇題A,B,C,D;而是由你參與創造的一條未知的路。

    在賓大的兩年學習時間裡,對我影響最大的課程之一就是談判學。它教會我要去construct一個deal,而不是選擇一個。看似非此即彼的困境,其實是我們不夠了解對方需求而造成。而生活也是如此,看似無法兩全的事情,其實是我們沒有問自己一些難以回答,需要直面自己的問題。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長大,我對生活的預設是一條固定的流程:學習,高考,找好工作,結婚,買房,生孩子。即使是出國,也是被看作為找到更好工作的一個手段。直到在學校裡,接觸到了形狀各異的生命,我看到了“活法”的無限可能。

    而這些不同的“活法”,彰顯出豐富強烈的生命力,很直觀的感染了我。如果你覺得“生命力”是一個抽象的東西,你想想你上一次和別人描述一件讓你興奮的事情,眼睛裡閃爍的光芒。它不是單純的成就,或者去某個地方,它是一種讓你身上每個細胞都開啟的東西。

    失去了“按部就班”之後,未來變成了一張空白的紙,雖然剛開始會戰戰兢兢的不敢下筆;但憑著對新事物的嘗試和麵對自己的勇氣,想要的未來也就越來越清晰。

    3、施比受更有福

    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所謂“成功”的陷阱。更高的工資,更大的房子,更奢華的假期;一切都和“得到”和“索取”有關。相信不用我贅述,你也同意,慾望的黑洞和無限的攀比只會像黑洞一樣吸光你的生命。而“給予”和“付出”則是唯一的療法。

    同樣也是留學期間,我體會到了這樣的道理。社群是美國社會非常強調的一個概念;而公共精神,正是美國大學的精髓。賓大是費城私有部門中創造最多就業的組織。而建校人Benjamin Franklin創校的初衷也正是為了給社群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

    在生活裡感覺不滿足不幸福的時候,退一步想“我還可以為身邊的人貢獻些什麼?”是教授不經意間教會我的人生智慧。

    畢業三年,出國留學的經歷給我帶來了什麼?

    這是我回國之前在紐約買的一本小書,放在辦公桌上提醒自己在dayin&dayout的日常生活裡不要忘記了自己最初選擇developmentwork的理由。

    能從自我中解脫出來,哪怕只是一小段時間,也是一件另人舒心和自由的事。

    結語

    最後我想說明的是,以上這三個思維方式絕不是隻有去美國名校留學才能實現;只是我恰巧是在那樣的環境下被感染和改變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除非有驚人的意志力和時刻清醒的思考;不然要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作出重大的轉變是及其困難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透過留學收穫一個更加豐富寬廣的人生是一個划算的買賣。

  • 2 # Milo的午後時光

    能力可以不因環境因人而異,但思維和文化是隻有你親身接觸到(包括讀書和實際生活),才會意識到不同。

    自己在美五年,學校全美Top25,世界排名Top12。結合我認識的留學生寫下的觀點不代表全部。

    美華人與華人的思維不同。從生活、學習、工作方方面面都可以強烈感受到。這種直線思維以及思考、做事情方式的不同,聽別人說和自己體會是兩碼事。當然中美雙方的這種思維文化各有優劣。而留學,則讓人接觸到不同的思維,可以根據情況擇優採取。個人感覺思維方式的拓展是對我而言(不代表其他人的想法)留學獲得最寶貴的財富。

    很多人提到自立能力。在國外和在國內外省就讀幾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講直白一點就是,國內不管我在哪裡,只要我有錢基本可以解決大多數問題。就算真的解決不了,沒事,父母分分鐘一張機票趕過來可以幫你處理。在國外就是你要按著對方國家社會規定去做。父母往往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也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相信每個留學生都有求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悲催時刻。(超級土豪我愛讀不讀書想每週末回家都行那種忽略不計)然後硬著頭皮繼續解決。在國內從小沒洗過碗沒做過這做過那的,相信在國外都嘗試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

    思鄉和愛國。在外省讀書和在國外讀書的思鄉愛國真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留學生一致對某人演講反應如此激烈。國內的你也許覺得這不好那不好,但一頓地道的中國飯可以打動所有留學生的心和胃。大多數國外留學生被問到中國好還是美國好,都會覺得各有各的好,回國和留下只是個人綜合考慮後選擇了對自己最好的結果。只有極少數留學生不知道為什麼一味抨擊中國的,大家表示不能理解…美國真的不是天堂…當然它也不是地獄。

    大多數地方都很村,生活單一。因為彼此注重邊界和隱私,不會天天纏著問你結婚工作這種私人的事情。因此也造就了彼此禮貌相待但難以親近的局面。簡而言之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去打擾和“過度關心”是基本尊重和禮貌。我懷念國內的熱鬧,然而也真心被親戚們問到一些很私人的比如婚戀等等的事情,感到被冒犯了…

    但我不否認美國還是有很多好次好玩的我也很喜歡。無聊的生活也吐槽過。回國也覺得有很多要吐槽,有很多我也超級愛,國內很方便,真的。

    然後國外學到了善意和信任吧。比如路上有人不舒服大家會主動去問需不需要幫助;開門會撐著門直到下一個人出來。比如會有人看到你衣服漂亮主動贊你之類的(然後心情就會很好啊)。這些很多的小細節,個人覺得挺溫暖的,以前沒怎麼注意過,往後都會學習採納的。當然我也非常不能理解外國為什麼不打傘…

    最後來說一點最喜歡美國的。就是因為大家比較注重對方的隱私和空間,很少有Judge。比如沒人會覺得30歲去讀研究生很奇怪。大家基本就是覺得人各有各的生活,不輕易評論。感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不會像中國大家覺得30歲一定要結婚;大學四年一定要一口氣讀完;或者成功就是像某馬某土豪一樣之類的。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不一樣。鼓勵也尊重這種不一樣,啊,這點真的超愛的。

    最後,懷念日料和Brunch。以後我最愛的Wholefood。筆芯~

  • 3 # 我在美國等你來

    環境很能改變一個人。

    但是改變可以是成就,也可以是摧毀。最主要是在於個人,留學的話,如果能夠透過這個平臺自己自主的去獲取一些東西,那絕對是能夠比在國內成長的多,因為畢竟在外是不得不獨立的。但意志不堅定的人也容易誤入歧途。

    所以,要問留學能改變什麼,先要問自己,你希望透過留學得到什麼,你想要什麼。

  • 4 # 陸燕青

    出國留學首先能夠改變身份。本二、本三大學文憑“鍍金”之後,變成了海歸碩士研究生學歷。否則。這麼多家長怎麼會不惜巨資,來進行這項風險較大的投資呢?

    然而,隨著出國留學生數量激增,出現了“海歸”留學生貶值的跡象。但是,對於“富二代”來說,讀成歸國後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考入”事業單位、銀行、保險公司等熱門單位。這一些單位文憑就是門檻、海歸更是“金字招牌”。而沒有社會關係的海歸留學生,就業顯得比較麻煩,因為“市場”已經供大於求。

    最早公派出國留學的學子,他們在國外餐廳刷盤子勤工儉學,學成後回國得到國家或者單位的重用。留學的經歷,鍛鍊了他們的意志以及獨立生存的能力。

    然而今非昔比,如今家長給留學國外的子女買房、買車不再是新聞。培養吃苦耐勞精神之說已經成為歷史,倒是在國外“奢侈消費”的現象比比皆是。

    很多留學生,在國外沒有好好讀書,而是借了外國素質教育的名頭四處遊玩,反正花了父母親的錢不知道心疼。還有一些留學生做“代購”賺錢,在國外基本沒有學到真正的專業知識,回國後高不成低不就。

    還有一些出國留學生,是國內知名高校畢業生,他們憑藉考“GRE”的獎學金出國,在歐美高校接受系統性教育。但是,由於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如今已經超過歐美國家;雖然獎學金讀書無需庭支援,但是學成後在西方的發展的機會反而不如國內。

    這一批留學生回國之後,進入國有單位,反而不如那些“有關係”的本三學歷出國留學生。這類優秀留學生,需要經歷一段痛苦的磨合期,選擇大型外資企業或者民營企業,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 5 # 毛毛蟲Claire

    我認為留學可以給人帶來世界觀的改變。留學之前,在我的腦海裡總有一些條條框框,小到英語老師教我的“Toilet已經取代WC了”,用手直接拿披薩不高雅,大到認為“在國外工作就是不愛國”。現在想起來,以前在國內,時時刻刻都有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我自己要做什麼事都要考慮別人的看法。可以說,剛出國那段時間,對我固有的世界觀的衝擊是巨大的。

    首先是語言上的衝擊。很多以前英語老師教我的條條框框我發現已經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就拿“Toilet和WC”舉例子。我相信還有很多人像我一樣,他們的英語老師很可能也說過WC是比較過時、比較粗魯的說法,相當於中文的“茅坑”。Toilet算是比較“儒雅”用法,更優雅的用法也可以是“Washroom、Restroom”等。然而等我來到國外才發現,就算是非常高檔的購物場所,廁所門口也會清清楚楚地寫著“WC”,這無疑對我打擊非常大,我開始對我以前深信不疑的東西逐漸產生懷疑。

    慢慢地,很多其它事情也逐漸顛覆了我以前辛苦構建起來的世界觀。國內很多人一看到有關中國普通民眾的負面新聞的時候就會大談“華人的劣根性”,就好像華人素質低下是出生時就註定了一樣。去了國外我才深深地感覺到,即使是那些印象中一直“高高在上”的白人,也有素質很低的。國外的環境好,很大程度是因為人少,就算亂扔垃圾也收拾得過來。

    類似這種例子想舉多少就能舉多少。

  • 6 # 貝加兒文化藝術中心

    1.氣質。胡歌前女友江疏影就留學英國,流利的英語加上自信的微笑。讓她在演員群裡閃閃發光

    2.經歷。留學經歷是刻骨銘心的,也是豐富多彩的。可以在上學期間打工賺錢也可以去異國他鄉瞭解不同文化習俗的差異,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在今後面對困難就不再感覺到害怕。

    3朋友。留學是遇到的不同國家的朋友會讓你怎長見識,你在侷限於眼前,更會有自己的想法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

    4學歷。去國外留學(正經大學)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就算以後回國發展,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合適的崗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爸爸帶娃哪些瞬間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