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老師呀
-
2 # 每日茶聞
是宋時期的畫,但是與很多名作一樣,這件也存在一些爭議,比如創作年份,作品中表現什麼時期的西湖,研究者的意見並不是一致
-
3 # 千指魔音
《西湖清趣圖》之影象學價值
從《武林舊事》、《夢粱錄》等南宋筆記,可見當時臨安城為滿足市民生活之需而供應豐富的公共服務,形成獨特的城市景觀。兩年前,收藏於美國福瑞爾美術館的《西湖清趣圖》公佈了全圖,讓我們有機會一睹南宋杭州一部分形象。畫卷前段為簡筆平面導示圖,後段圍繞西湖景緻。卷軸主體長1581.1 釐米,共十四接。圍繞西湖為中心,自錢塘門開始,經斷橋、孤山、蘇堤、南山路等地,逆時針繞湖一週,最後仍至錢塘門結束。畫面無款識印章,但繪畫者在酒店旗幡或橋樑等位置留下多處楷書題記,如在錢塘門酒庫旗幡上題寫“揀打諸庫上等高酒”,明顯是南宋時期臨安城的風貌特徵。此卷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幅堪比《清明上河圖》的宋畫,另一些學者則質疑此圖為清人的偽作。作為影象史料,《西湖清趣圖》蘊藏著文獻未記錄的豐富資訊,是瞭解宋代杭州城市歷史資訊的重要影象。
《西湖清趣圖》所見宋代城市設施南宋時,臨安的街道每隔二百餘步,即設一個消防站,叫“軍巡鋪”,每鋪佈置巡邏兵三至五人,“遇夜巡警地方盜賊煙火”。同時,宋政府又將杭州城內外劃分成二十三個消防區,叫做“隅”,各隅分別配備消防官兵一百至數百員,叫“潛火兵”;每隅又建望火樓一座,日夜派人瞭望,一旦發現煙火立即拉響警報,駐守該隅的“潛火兵”馬上出動滅火,不勞百姓動手。《西湖清趣圖》此處所繪,當是杭州“錢塘隅”的望火樓。按《營造法式》,望火樓由磚石結構的臺基、四根巨木柱與頂端的望亭三部分組成,臺基高十尺,木柱高三十尺,望亭高約八尺,整座望火樓高達四十八尺左右,接近16米。不過《西湖清趣圖》中的錢塘隅望火樓,看起來並非由四根巨木構成,而是更牢固的磚砌結構。
宋代望火樓南宋時,杭州成為國都,“四方輻輳,百司庶府,千乘萬騎,資於水者十倍昔時”;“百萬之眾,仰給此水,其所關係尤重”。因此,對六井供水系統的維修便成了歷任府尹的重點市政工程。淳祐七年,由於西湖六個水口一帶,多被居民佔為荷蕩,於是淤泥堆積,水質渾濁,嚴重影響供水。臨安政府用三萬貫會子贖回被佔用的荷蕩,“鋤掘菱荷”,“開掘深廣,瀦蓄湖中之水,以資京城日用之常”。又“用石砌結,疏作石窗,立為界限,澄濾湖水。舟船不得入,滓穢不得侵,使井口常潔,鹹享甘泉”。這六個水口是什麼樣子的呢?《西湖清趣圖》將它們都繪出來了,依次為湧金池水口、鑷子井水口、相國井水口、楊家府水口、激賞庫水口、小方井水口。
西湖六水口為淨化西湖水源,宋政府還在湖邊建設水閘,用於截留山洪,澄清泥沙。杭州的暴雨季節,鳳凰山的山洪挾泥沙而下,致使“泥滓侵濁西湖”,因此,臨安府“特置堤岸於湖側,引水直至澄水閘”,待泥沙沉澱下來之後,清水再排入西湖;“又有南閘者,亦分方家峪之水,故置閘焉”。這個“澄水閘”,也可以在《西湖清趣圖》中找到:
《西湖清趣圖》所見城市娛樂設施宋時杭州人喜遊樂,為方便杭州市民出遊,宋政府在西湖建造堤壩、橋樑、碼頭。宋人稱碼頭為“上船亭”, 《夢粱錄》、《武林舊事》提到的上船亭便有錢塘門外上船亭、湧金門外上船亭、楊郡王府上船亭、惠明院上船亭、賈府上船亭,等等。《西湖清趣圖》也畫了很多處上船亭,下圖是錢塘門外的一處上船亭:
船亭宋代西湖最著名的“蘇公堤”,為蘇軾任杭州太守時所築。其時西湖為葑田所佔,“湖南北三十里,環湖往來,終日不達,若取葑田積之湖中為長堤,以通南北,則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因此,蘇軾在整治西湖之後,又利用葑田的泥土、葑草修建長堤,“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圖畫,杭人名之蘇公堤”。展開《西湖清趣圖》,便可以蘇堤上不但種了芙蓉、楊柳,還建有上船亭、涼亭。顯然,涼亭是修建來供遊客憩息的。
蘇堤在《西湖清趣圖》的孤山路盡頭,有一處供遊客休息的公共設施:宋政府在路邊安置了幾張長椅、長桌。有遊客正在長椅上休息。從這個文獻似乎未有記錄的影象細節,我可以體會到宋代杭州市政建設的貼心:你如果遊玩累了,可以找張椅子坐下來,歇一口氣,吃些小點心,再隨意看看身邊的湖光山色。
孤山上的長堤從《西湖清趣圖》看宋代園林與建築
從南宋李嵩《西湖圖》和南京圖書館藏南宋鹹淳刻本《鹹淳臨安志》所附《西湖圖》看,南宋後期的西湖,別無今日所見之“湖中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湖中三島”形成於明清時期,近人鍾毓龍《說杭州》對此有明晰闡述,此為今日論西湖者的常識。南宋的湖心,除卻孤山,別無島嶼。這是《西湖清趣圖》符合南宋西湖的基本特徵之一。其次,南宋後期西湖的蘇堤、白堤、孤山的位置,與今大致吻合。從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吳自牧《夢粱錄》的相關記載,也可得出同樣的結論,即宋末蘇堤、白堤之位置,至今未有大改。
雷峰塔岳飛因“莫須有”罪名被害。紹興三十二年 七月,岳飛平反,在九曲叢祠覓得遺骨,將岳飛改葬於棲霞嶺下。嘉定十四年下詔改賜智果寺為岳墳的功德墳寺,並賜額“褒忠衍福禪寺”,此即今日岳廟之創基。景定四年至鹹淳三年,重建褒忠衍福寺,“計屋二十四間,過廊四間,僧舍四間,神祠四間,穿堂一所”,並別築數椽以備子孫上墳時休憩之用。畫中的岳墳,封土呈饅首狀,其外圍以圓形的圍牆,墳前無供桌、無石像生,亦無秦檜、王氏等奸佞跪像。今日岳墳的石像生、奸佞跪像,為明代以後陸續添修,南宋無之。
岳墳鹹淳八年成書的董嗣杲《西湖百詠》稱:“城之西有四門,曰錢湖、曰清波、曰錢唐。出此三門,皆不見湖,獨湧金門,正與湖水相對,建樓掩之,關閉風水。”南宋末,湖濱的四座城門,錢湖、清波、錢唐三門外是看不見西湖的,唯獨湧金門直面西湖,所以“建樓掩之,關閉風水”。此處的樓即湧金門外的豐樂樓,本系西湖邊的官庫酒樓,後為縉紳同年會拜鄉聚的著名場所。《淳祐臨安志》卷六記道:“舊名聳翠樓……樓據西湖之會,千峰連環,一碧萬頃,柳汀花塢,歷歷欄檻閒,而遊橈畫鷁,棹謳堤唱,往往會合於樓下,為遊覽最。顧以官酤喧雜,樓亦卑小,弗與景稱。淳祐九年,府尹大資政趙公與始撤新之,瑰麗宏特,高切雲漢,而運工敏成,民不知役。自是上延風月,下隔囂埃,遂為西湖之壯。旁為花徑曲折,亭榭參差,更與茲樓映帶雲。”
湧金門及豐樂樓《西湖清趣圖》的斷橋,橋上無亭子,橋堍設有四柱華表。
斷橋清本《西湖圖》按照當時的理解,多有改繪,橋堍的華表,在清人筆下,被繪成楊柳樹。研究南宋西湖,在宋本存世的情況下,當然應該摒棄後世經改繪失真的本子。南宋末年的斷橋,橋上無亭,橋堍有華表,正與《西湖清趣圖》同。橋堍華表,是兩宋常見的名物。斷橋的華表,形制與《清明上河圖》虹橋兩側所見者近似。董嗣杲《西湖百詠·斷橋》:“繡轂青驄驟晚風,柳絲翠嫋石欄紅。彩篙刺水停飛鷁,華表侵雲截臥虹。”可知斷橋的華表、勾欄均作紅色,與該圖的斷橋設色也是一致的。可知《西湖清趣圖》所繪為南宋末年的西湖。
-
4 # 花小夭
首先回答是肯定的,宋代所作,具體應該是出現在南宋。
一、杭州在宋代時期有著很重要的地理位置。城市建設超前,也是南宋所定的首都,政治文化經濟都名列前茅,在南宋是舉足輕重的城市之一。
歷史上記載,在紹興元年(1131年)的十一月。南宋皇帝趙構派太監楊公弼在杭州開始營建宮殿,準備“定都”杭州。
次年正月,趙構回到杭州,杭州正式成為南宋國都。
從此便有了“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說法。
相傳趙構是特別喜歡杭州這個地方,即使是當年年底,杭州發生大火,燒掉很多官舍,趙構都沒捨得離開杭州。
其實真正的原因應該是杭州離金國的邊界比較遠,在他看來相對安全。
二、杭州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成為國都後發展更加迅速,它的城市景觀及園林設計和《西湖清趣圖》的佈局極其相似。
因而可以確定的是所畫就是當時的國都,現在的杭州。
1、整幅畫全長1581.1釐米,共十四段,是圍繞西湖為中心,自錢塘門開始,又到錢塘門結束,中間途徑斷橋,孤山,蘇提,南山路等地。
畫卷中沒有可標識印章,但是在多出位置有留下題記。
如極具南宋時期臨安城風貌特徵的在畫中有也出現,畫卷上有寫“揀打諸庫上等高酒”的句子,它出現在錢塘門酒庫旗幡上,這和當時的社會風貌特別符合。
2、在《西湖清趣圖》的畫中有繪六個出水口,分別是小方井,激賞庫,楊家府,相國井,鑷子井,湧金池六個水口。
這和當時的杭州如出一轍。
1247年,由於西湖六個水口一帶,水質渾濁,嚴重影響了當時的供水系統,於是“用石砌結,使井口常潔”。
3、南宋的湖心,除卻孤山,就沒有其他島嶼了,圖中也很符合這一景緻,而且宋末的蘇提等位置,至今也沒有大的改動。
由此了看出,《西湖清趣圖》和南宋時期的杭州西湖,甚至今天的西湖都異曲同工,可以斷定,此副畫是作於南宋,今天的杭州西湖。
《西湖清趣圖》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總長近16米。據介紹,《西湖清趣圖》系1911年從一位叫程寬(音)的中國人處購得,1931年由一名叫木下與吉的日本人在弗利爾藝術館作了裝裱。
回覆列表
這是一部描繪800多年前杭州西湖、總長近16米的浩浩繪畫長卷。畫卷可能是出自南宋畫院名手與後人增補的集合體,或元、明、清繪畫名家臨摹南宋西湖圖的仿作。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據弗利爾藝術館的介紹,《西湖清趣圖》系1911年從一位叫程寬(音)的華人處購得,1931年由一名叫木下與吉的日本人在弗利爾藝術館作了裝裱。目前,藝術館鑑定該畫為14世紀元末明初的作品,但同時承認,卷軸主體部分描繪的是南宋西湖的圖景。
下面請把手機橫過來欣賞《西湖清趣圖》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