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就是我模仿不得
-
2 # 善責
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無疑是三國裡最多最好的,大夥熟悉的武將有:八虎騎(曹仁、曹洪、曹純、曹休、曹真、夏侯淵、夏侯惇、夏侯尚),五子良將(張遼、徐晃、張合、于禁、樂進),還有典韋、許褚、李典、龐德等。文臣最有名的當屬荀彧、荀攸叔侄,郭嘉,程昱,賈詡,還有戲志才、劉曄、毛玠、崔琰、司馬懿等。
要說曹操的文臣,最有名的肯定是荀彧和郭嘉,荀彧好比是劉邦的蕭何、朱元璋的李善長,郭嘉好比劉邦的張良、朱元璋的劉伯溫,一個擅長治理後方供應糧草,一個偏重隨軍征戰出謀劃策。而我們熟悉的司馬懿其實不應算到曹操的文臣裡,起碼曹操掌權期間司馬懿不屬於一線智囊序列(頂多是個幕後高手),司馬懿出彩是在曹丕、曹睿兩朝。
要說曹操手下第一謀士,我更推崇荀彧。
第一,曹操在外征戰經常是荀彧留守大本營籌備糧草(徐州打陶謙、官渡戰袁紹)。後方穩固曹操才有向前發展的可能。
第二,荀彧的荀氏家族是河北有名的豪門大族,得荀彧支援可不光是一個謀士那麼簡單,這本身就好比自帶資本和管理人才入股曹操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荀彧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功績容易被忽視,那就是薦人,據說郭嘉就是荀彧舉薦給曹操的。
-
3 # 星球圖書館
當然是荀彧,王佐之才。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荀彧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時人敬稱為“荀令君”。
這是他建安十二年便達到的成就。
郭嘉呢?建安十二年去世的時候才官至軍師祭酒,別說他死的早,你看他死的時候已經在曹吉利底下待了十一年,荀彧才比他早來幾天,看看他倆誰混的好?
荀令君堪稱謙謙君子,把一生奉獻在政治之中,卻為高門利益與漢室去留終於與曹操交惡,仰藥而終,晚節不保。荀公達號為曹魏謀主,卻過於玲瓏剔透,面目模糊了,沒有人說他半句壞話,但除了同出潁川的鐘繇之外,也沒人能進入他的封閉的內心。他的叔叔荀彧在政治上遭到打擊時,史冊中也沒有記載他的隻言片語。
這麼說吧,奉孝在國內的火,要感謝火鳳、感謝易中天、感謝馬親王、感謝各種遊戲的推崇。
-
4 # 洛囈羽
按照三國演義的情節,三場大戰中兩場以少勝多,官渡之戰的主戰派軍師就是郭嘉保持住了僵局,許攸來了後打破僵局贏了,荀彧投的好像也是反戰票。赤壁之戰兩大智囊周瑜和諸葛亮合謀算是贏了,曹操敗後感慨,奉孝在不會遭此敗,荀彧在沒卵用。所以說孰輕孰重立見分曉。
回覆列表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是曹操早期的智囊團的核心人物,這個人有超凡的戰略眼光,並且觀察能力也是特別的強。因為郭嘉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計劃經常會提出特別重要的建議,所以對於曹操來說郭嘉就是智慧之士。在曹操擊垮呂布和袁紹等幾個實力比較強大的對手之中,郭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郭嘉一直被世人稱為鬼才,因為他的計謀非常的出其不意和大膽,為曹操的作戰計劃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此外,郭嘉這一生在曹操的麾下出謀劃策,讓曹操從沒有打過失敗的仗。但是,在郭嘉死了之後,曹操從來沒有再取得過很重大的勝利,可以說郭嘉是幫助魏國奠定好了基礎。
不過天妒英才,郭嘉還是因為身體不好等原因在北征的路上就去世了。在這一年,曹操失去了郭嘉這個謀士,但是此時劉備卻得到了孔明,從此歷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在三國演義裡面,郭嘉出場的頻率並不是很高,導致我們都忽略了這一號的人物。其實在歷史上面郭嘉和諸葛亮都是同等地位的人物。他們都屬於少年的英才,雖然年紀比較小,但是思想都是非常的成熟。他們都為自己的主公鞠躬盡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歷史的記載之上,郭嘉雖然是曹操的人,但是一直沒有被羅貫中所扭曲,由此可見羅貫中這人也是非常賞識郭嘉的。因為郭嘉為曹操出了不少的策略,幫助他打贏不少戰役,所以後人都稱他為鬼才。
曹操和郭嘉是主公和謀士的關係,但是這是在明面上的,而實際上他們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可以說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兩個人之間是相互欣賞的,郭嘉欣賞曹操的主公氣勢,而曹操欣賞郭嘉的才華。
曹操對於郭嘉的喜愛超乎尋常,有一件事情是就能夠說明這件事情。郭嘉的行為不檢點,主要是喝酒等事情,所以他被曹操的一個屬下陳群彈劾,陳群在朝堂之上多次指責郭嘉,說道郭嘉的錯誤,但是郭嘉坦然自若。
而曹操面對這樣的局面,先是表揚了陳群,說陳群說的都對,郭嘉是存在這些錯誤。但是曹操就是不處罰郭嘉,甚至對他的倚重還更加提升,私下裡和郭嘉說這些都不算什麼。
曹操是什麼樣的人大家非常清楚,如果不是郭嘉真有才能,相比曹操是不會如此放縱他的。由此可見曹操是非常欣賞郭嘉的,其次是國家絕對是有很大才能的。從後來郭嘉為曹操出的諸多計策中也能看出郭嘉確實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在北方地區原來最為強大的是袁紹,曹操只能算一個小人物,但是曹操利用了很多郭嘉的計謀,於是曹操打敗了袁紹,不但打敗了袁紹,還將整個北方地區都統一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郭嘉居功至偉,可見郭嘉的能力是非常強的。
同時郭嘉是一個身體非常瘦弱的人,但是他能為了曹操而長期在軍中奔波,可見郭嘉對曹操也是非常用心的。
易中天書第十四集《天生奇才》,用了很大的篇幅,對諸葛亮與郭嘉作了比較。說他倆都是同一量級的人物,對劉備、曹操同樣重要,兩個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怎樣相似呢?易中天認為:
第一, 他們都是少年天才,出山時都只有二十六七歲。
第二, 他們都“審於量主”(謹慎地選擇主公)。
第三, 他們都“謀功為高”。
第四, 他們都忠心耿耿、競競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第五, 他們和曹操、劉備的關係,也都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如魚得水”,甚至確有一些情意。
但我覺得:二人雖有若干相似之處,如上述之一、二、四項,但不同之處也不少。嚴格說來,在某些重要的層面上,二人是不能相比的。
首先,說郭嘉“謀功為高”是可以的,對諸葛亮卻不能這樣說。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幾乎劉備所有的政治、軍事活動,都有諸葛亮的出謀畫策,所有的戰役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參謀。他智計多端,料事如神,劉備無不言聽計從。關、張之輩開始是嫉妒、吃醋,後來就變成服服帖帖地接受領導了。但我們查閱史書,在劉備的有生之年,諸葛亮在軍事上多是靠邊站的,對劉備並沒有起到郭嘉對曹操那樣的作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去見孫權,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形成,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以後就跟隨在周瑜水軍的後面,回到了劉備的駐地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三國演義》上所寫的那些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情節,都是小說家之言,並不是史實。火燒戰船是周瑜和黃蓋謀劃的,並沒有諸葛亮參與謀劃。
當然,劉備方面作為聯軍組成部分,也配合作戰了,但我們在史書上並沒有見到諸葛亮提出過什麼奇謀佳策。接下來諸葛亮和趙雲隨劉備出征荊州南部四郡。因為這四郡原為劉表的地盤,又有被劉備推舉為荊州刺史的劉表的兒子劉琦的文書,進軍出奇地順利,幾乎是兵不血刃,四郡皆降。這時諸葛亮才第一次有了官職,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督管零陵、桂陽、長沙三郡(郡治分別為今湖南永州、郴州、長沙等市,諸葛亮住在臨烝,今湘南衡陽市東),一住就是二三年。
為什麼劉備信任諸葛亮不如曹操信任郭嘉?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一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看好。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出奇招、險招,這和郭嘉正好相反。劉備求功心切,不大欣賞這樣的謀士。所以劉備把他定位為相才,而不是帥才。劉備出兵時,常把他留在後方作為後勤部長。正如《三國志·諸葛亮傳》所說: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當然,這只是說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是穩健型別的,不表明他沒有軍事才能,劉備對他的使用是不正確的。如果夷陵之戰把諸葛亮帶在身邊,用諸葛亮的穩健來糾正劉備的狂躁,肯定不會敗得那麼慘。
劉備對諸葛亮並不那麼信任,這大約是和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吳官居要職有關。我們讀史書時發現: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孫權派諸葛瑾到成都來討荊州,從此以後,直到劉備逝世,劉備就再也沒有給諸葛亮佈置過軍事方面的任務,使他遠離了戰場。這內中應該有隱情,不一定就是巧合吧!關於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讀通鑑論》中有一篇論述,摘要譯述如下:
“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漢的,一定要滅曹的。不交結東吳,則要受東吳的牽制而難以興起北伐之師。……而先主的心志則與此不同了。先主開始時想自強,後來則想自立為王,這種雄心不改,便與關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諸葛亮不如信任關羽,而且不如孫權之信任子瑜(諸葛瑾)。懷疑諸葛亮與東吳的交誼太深,而且還懷疑他與子瑜相勾結……。先主不死,吳禍不止,北出祁山的軍隊也走不出來啊……”
在諸葛亮初出山時,劉備和諸葛亮相處得過於親密,引起了關、張二人的不滿。劉備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三國志·諸葛亮傳》)
人們根據這個記載,多認為劉備和諸葛亮是魚水關係。但不知這話僅僅適用於“蜜月”期間,過了“蜜月”,便未必如此了。那麼,郭嘉和曹操的關係是不是魚水關係呢?也許一個時期是這樣的。但如果不是郭嘉英年早逝(死時38歲),再活上若干年的話,事情就難以預料了。荀彧功勳不亞於郭嘉,最後還不是因為觸犯了曹操,而死於非命嗎?也許另外還有一個空的食器是給郭嘉準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