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創業者做企業、投資人投資企業,什麼樣的企業能夠做到十億、百億、千億、萬億美金的市值?
6
回覆列表
  • 1 # 愛投資官方

    投資企業,什麼樣的企業能夠做到十億、百億、千億、萬億美金的市值?

    通常一家企業需要集齊以上不止一個要素,齊頭並進才有機會創造持久大價值。不僅科技很強,不僅模式很好,不僅管理非常有效,不僅生產資料很多,也不僅僅是創意很好。更多的是能夠將這些要素都做得很好,進而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有機會能做出非常大的價值創造,進而能形成一家體量大、市值高的公司。

    2.

    科技創新的9個面孔

    所有要素中,科技是最重要的,但卻是最難預估的要素。中國在過去的15年中,與美國相比科技通常不是最領先的,但我們的模式創新往往是領先全球:比如Marketplace模式,比如Freemium在遊戲方面的率先使用,還有云服務模式、租賃模式、以及透過併購產生價值等方式。

    科技的要素也是最有趣的,他有諸多面孔。今天就要來跟大家分享我們的或感性、或理性的一些總結。

    “打不死的小強”“憤怒的小鳥”“春天的小雨”“洪水猛獸”"年長的智者",剛柔並濟、穩健前行。

    科技創新的全貌認知起來很複雜,千變萬化。我們來看看其中的9個面孔。

    1. 光環曲線,也叫Gartner曲線。這個曲線大家很熟悉的,例如,現在的人工智慧行業就在光環之中,他的光環可能還會加深並且增多,但是通常是當光環開始退去的時候,價值才會最大的顯現出來,就像“蓮蓬”一樣,最終會浮現水面。

    這個現象在科技創造價值、科技改變行業時,常常會出現,是指人們會過於“樂觀”估計某個科技在未來1年、2年所帶來的影響,但是通常低估對未來10年、20年的影響。需要有一個從光環積累,到光環退去,到小荷初露尖尖角,最後碩果累累的過程。

    2. 三浪疊加。三浪疊加是指通常第一波技術驅動產生的影響正在勢頭上,第二波大的浪潮已經起來,有甚是第三波浪潮已在積蓄力量。科技行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尤其是在中國經濟發展迅猛的背景下。

    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的中國零售業。那個時候有三股力量,第一是傳統零售業透過科技手段不斷提高效率;第二是蘇寧、國美這樣的賣場透過“科技化”、“連鎖化”、併購等做全國性擴張。第三是淘寶為代表的電商的力量。

    2008年的時候大家都非常高興,似乎都在享受百分之幾十、100%、甚至更大的增長,但都沒有察覺到來自電商的競爭威脅。

    尤其第一和第二股力量,他們認為電商行業雖然增長很快,但是體量還小對自己的影響不大。大家都產生了這類幻象:站在第二波浪潮上的人覺得自己已經很高了,他沒有看到第三波浪潮在後面虎視眈眈。所以我們會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困在自己美麗的溫柔鄉中,這種情況在中國尤其會經常出現。

    3. 七顆龍珠:還有誰沒到?這個案例是我自己最刻骨銘心的。我在2004年入行做投資,100%時間全部投入在看移動網際網路的機會,那時還不叫移動網際網路,叫“手機網際網路”或者叫“無線網際網路”。當時上網的形態還是WAP形態,用手機瀏覽器透過功能機上網,大家熟知的移動夢網、3G門戶、易查等是第一波。過了幾年出現了Java、Symbian等第二波。

    第二波來得時候覺得是不是終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春天就要來了?手機終端越來越好,計算能力越來越強,表現功能越來越豐富,應該要來了吧,但其實還沒有來。當時還曾有一個大的假設,就是3G什麼時候來?如果3G來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春天一定來了,但是其實3G來了以後,春天也沒有來。

    到最後,大家等來喬布斯,他帶來了iPhone,這就是第七顆龍珠。當iPhone來了以後,七龍珠聯齊了,可以召喚神龍,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潮正式開啟。

    所以,我花了八年時間等待這七顆龍珠集齊,這件事對我個人來說非常刻骨銘心。最早的4、5年時間,不能說做了無用功,起碼是很蹉跎。

    4. 過度繁殖。大浪開啟後會有大量物種出現,並且同一種物種會有各種小變種。比如,說這張圖片裡的蝴蝶,都是蝴蝶,但形態有小差異。當一個領域開始機會爆發之後,就會進入到過度繁殖階段。

    在創業領域,這個時候會有幾百甚至幾千個公司來做同一件事情,有的公司會做小小的微創新,有的沒什麼創新直接複製。這一階段會有各類物種出現,可能有些物種生存幾天就被氣候變化淘汰掉了。比如家電行業,當電力革命的時候,出現了很多電器,但現在被人們在家中使用電器僅僅有少數幾種,當時很多有意思的“想當然”發明,最後都沒有留下來。

    再比如,電商行業。當電商大潮開始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電商爆發,垂直自營電商、發現電商、導流電商、平臺電商等,包括現在的社交電商等。再比如,移動應用行業現在大概有150多萬個APP,就像150萬個物種,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潮最後,應該留下來的就是前面的1%甚至0.1%,會留在移動網際網路生態當中。現在的O2O、無人裝置等,都正在經歷這個階段。網際網路金融已經過了這個階段,到了開始較快收斂的階段。

    5. 超級物種。經歷過幾萬、幾百萬種物種的過度繁殖之後,透過3年、5年的生態競爭、最佳化,最後會留下來非常少的幾個超級物種。比如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格局, “二超十強”。

    “二超”是指阿里和騰訊。還有一些有機會,能夠成為超級物種的第二梯隊,儘管超級物種會帶來一些負面的東西,比如壟斷,以及壟斷所產生的後果,但是最終,超級物種給生態創造了最大的價值。

    所以,每一波漫長的等待之後,在經歷了物種大爆發,最終會聚攏,形成少數的超級物種為核心的生態,超級物種創造了生態的最大價值。

    6. 漫長冰河。冰河期是指超級物種對生態的統治力量太強了,導致其所在之處寸草不生,只有平原不見森林。這個時期的生態可以說是很有序,也可以說很乏味,也可以說是沒有生命力,而這個冰河期有可能會是很長的。

    比如汽車行業,特斯拉出現之前的80多年,這個行業是沒有新的公司出現的。領先的汽車公司安然度過了80多年,躺在那兒賺了很多錢。但是即使是像汽車這樣最重的,門檻壁壘很高的,超級物種特別強大的行業,也會在漫長的冰河期之後,出現變化和凍土層的解凍,開始有新的物種出現。

    我們相信,像特斯拉這樣的案例,也會在未來10年、20年或者是更久,在電商、社交、資訊搜尋等領域出現。顛覆者們會讓上一批超級物種開始下行,並逐步被新一代的生態所替代。我們看到在產業網際網路(B2B)在讓很多“古老”的穩定行業在發生根本變化。

    大家要有耐心,這個過程可能非常長,有可能是我們這代,有可能是我們的下一代能看到。冰河時期雖然漫長,但是一定會有甦醒的這天。

    7. 有大有小。有大有小是指,科技產生的影響在初期的時候,看著都是差不多大的,但是經過5年、10年之後,差異則會明顯顯現出來。同樣的行業中,科技產生的影響有各種強度,有的會很大就是一個巨大的東西,比如說社交、電商;有的會小一些,比如說同樣都做社交,熟人的就比陌生人的要大。不同維度的比如說移動電商和手機遊戲,移動電商就比手機遊戲大很多倍,移動網際網路比PC網際網路大。

    8. 有快有慢。有快有慢是指科技創新的影響速度會有快慢。比如說手機支付就比POS機刷卡的技術覆蓋起來要快很多;社交網路,例如Facebook、微信、Whatsapp這類應用比電子商務滲透快很多。智慧手機從iPhone之後,其普及率快速代替了功能機,比雲計算替代傳統計算、客戶端的計算要快。車的共享比房的共享要快。比如說Uber、滴滴這類車共享就比房子共享Airbnb要快。

    9. 有長有短。有長有短是指科技創新的影響會有長短。比如作業系統、辦公軟體影響期很長,而像MP3、卡片機、可穿戴裝置等等就會短暫很多。

    最後其實快慢並不重要,快一些、慢一些都沒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持久、真實、宏大。今天,有人說,網際網路已死、格局已定云云。作為投資人也好,作為創業者也好,我們希望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期待。我們要堅韌地去等待漫長的冰河期過去,過濾光環帶來的眩暈,細數七顆龍珠是否到齊,迎來寒武紀的物種大爆發,去偽存真最後來供養新一代的超級物種構建新生態平衡。創造持久真實價值。

  • 2 # 矽釋出

    如果就網際網路公司來講,Sarah Tavel 現在在 Benchmark Capital 做投資,她還在 Greylock 時曾經在斯坦福談過這個問題,她講了她們機構如何評估估值有潛力超過 10 億美金公司的評估框架,主要集中在“非交易類的消費級公司”的投資邏輯上,比如說社交類創業公司。

    (PS:Greylock 是 Facebook、LinkedIn 的投資者,曾經領投 Facebook 的 B 輪、LinkedIn 的 B 輪)。

    簡單講,Sarah 特別強調了“使用者參與層次理論”,並將這個理論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級,完成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使用者數增長情況怎麼樣。

    注意:這裡重點不是說“增加使用者數”,而是指那些能完成這個特定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使用者數增長情況。這是有區別的,比如社交影片分享軟體 Viddy 在 Facebook 宣傳後,使用者數有非常大激增,但是沒有發展出完成它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使用者數量,即那些會上傳影片的人。

    第二級:使用者留存率怎麼樣。

    這裡主要看兩點:第一,使用者參與後,產生的“收益”。比如說,使用者用得越勤,使用者收穫有就越多,這絕大部分表現在使用者新增自己資料資訊給到產品,然後公司用這些資料反過來為使用者增益,去提高產品體驗。

    第二,使用者離開後,使用者的損失怎麼樣。比如使用者用得越久,他停用後損失就越大,產品已經變得是他需要依賴的東西,成為他“身份”一部分;或者這已經是個使用者積累了某些價值的產品。

    第三級:是否產生迴圈效益。

    最高階的”迴圈效益鏈“應該是這樣的,比如說 Pinterest:當越多使用者透過 Pinterest 來收藏時,它上面就有越多內容,使用者也就可以探索到越多他們想要的東西。

    這裡還有另一些“迴圈效益鏈”。比如:使用者在 Pinterest 上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圖,然後把它分享給好友,他好友很感興趣,繼而註冊;又比如,B 使用者轉發了 A 使用者的收藏,A 使用者收到訊息提示,A 使用者登入 Pinterest 檢視訊息,不知不覺,A 使用者在 Pinterest 逛了好久。

    但是“迴圈效益鏈”非常難創造,很多產品甚至都不具備。比如 Evernote,它可以輕鬆增加使用者、留住使用者,但是卻在第三級落馬,因為它很難實現“迴圈效益”。其實,它更偏向於為使用者創造價值,而不是去找內在的迴圈效益。

    美國約會應用 Tinder 倒有些“迴圈效益鏈”,但是仔細一想:一段成功的勾搭,應該會讓男女雙方都不再使用 Tinder,因此迴圈效益鏈在這裡也就斷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簡單的上手單反數碼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