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3月19日,
就由本中二成為這問題的第二個回答者吧~
第一個回答者‘星火創業說’認為:
【高歡是鮮卑化漢人,高歡的曾祖父高湖,就是北魏漢族大臣高允的叔父】
這顯然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毫無獨立思考與真知灼見可言。
為了讓每一個對此問題具有深入探求興趣的朋友,
都能學會用充滿思辨智慧的方法判別史料的真偽,
我把讀過的一些正史原文和前輩學者的意見綜合了一下,
分四大點來駁斥北齊王朝的奠基者高歡是漢人的觀點。
目前史學界對高歡民族的認識,
主要有漢人說和鮮卑說這兩種。
持漢人說的:
剪伯贊先生的《中國史綱要》、周谷城先生的《中國通史》,
還有《辭海·中國歷史分冊》、《中國歷史人物辭典》這些常用工具書。
他們都認為高歡源出漢人渤海高氏,
這也是歷史上比較常見的傳統觀點,
判斷依據就是《北齊書·帝紀一》所收錄的高歡世系。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建議深入思考一下。
《北齊書》說高歡是‘渤海修人’,
其曾祖即北魏早期的名臣——高湖。
渤海高氏出自渤海郡修縣(即今河北省景縣)
是當時北中國鼎鼎大名的“冠胤著姓”。
(望族、閥閱、門閥、士族……指的都是同一群人)
五世紀初,先出仕後燕、後降附北魏的高湖,
頗受太武帝器重,立刻封為右將軍,賜爵東阿侯。
晚年更做到寧西將軍、涼州鎮都大將這樣的高位。
死後更得美諡‘敬’(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完全稱得上‘其生也榮,其死也哀’了。
以高湖為起點,
渤海高氏逐漸成為拓跋政權中的頂級豪門。
高湖之子高謐、高真、高雅等都身居要職,
高湖之侄高允即使放在歷史長河中也赫赫有名。
一直到高歡生活的六世紀中後期,
渤海高氏族中後輩也都位列朝班,
見於史籍者有高綽、高推、高濟、高師等十幾人。
稱得上是——樹大根深、枝繁葉茂。
但說高歡系出渤海高氏,有四點非常可疑。
眾所周知,高歡起兵前只是一個貧苦的普通邊鎮青年,
從小寄居在姐夫尉景家中的他窮到連一匹馬都買不起,
而渤海高氏一門全都是朝中顯貴,與邊鎮素無瓜葛,
二者不僅經濟狀況相差甚大,政治地位也相距懸殊。
為了讓二者產生聯絡,
《北齊書》如此編排道:
高謐“坐法徙居懷朔鎮”,
這才衍生出高樹生、高歡這一支脈。
我們不需要多麼高深的學術素養,
只要去翻閱一下《魏書·卷三十二》,
看看高謐的本傳是怎麼說的就可以了:
高謐自天安年間以功臣之子的身份入朝,
歷任秘書郎、蘭臺御史等要職,
一生備受獻文、孝文兩代皇帝的恩寵,
仕途順暢至極,從未有過任何波折。
可見,《北齊書》中高歡家世部分是經不起推敲的。
《北史》同樣稱高歡“家貧,及聘武明後始有馬。”
完全是靠老婆婁昭君的嫁妝才撐起門面,
總算是把最基本的軍事裝備給置辦齊了。
而《魏書》中高謐本傳卻稱:
“孝昌初北州大亂,詔發眾軍廣開募賞。
以樹生有威略,授以大都督,令率勁勇,鎮捍舊蕃。”
首先,老爹當了大都督,
高歡竟會窮到買不起馬?
其次《北史》又稱:
“孝昌元年柔玄鎮人杜洛同反於上谷,
神武(高歡)乃與同志從之”。
而如上圖《魏書》所載:同樣在孝昌元年(公元525)
老爹高樹生以大都督的身份統領大軍鎮壓邊民起義。
反觀《北史》及《北齊書》,
兒子高歡卻以窮困潦倒的社會邊緣人的身份,
跑去參加老爹正在率兵鎮壓的起義?
在沒有對這個詭異現象做出任何解釋的情況下,
很明顯:
上述幾種史料中,
至少有一種沒說實話~
下面,我們再共同溫習一哈小學課程:一百以內加減法~
按照《魏書》對高謐、高樹生父子生卒年的記載,
高謐死於延興二年九月,即公元472年。
高樹生死於孝昌二年,即公元526年,享年五十五歲。
由此推算,高樹生出是在公元472年。
老爹死亡、兒子出生:發生在同一年。
也就是說,高樹生是高謐最小的兒子甚至可能是遺腹子。
而《魏書》又稱高樹生為高謐長子(如上圖),“樹生弟翻”云云。
高樹生之後怎麼還會有弟弟高翻出生?
莫非是高謐的夫人作風不正派,
導致亡夫成了北魏版喜當爹嗎?
所以這條史料,也是有問題的。
《北齊書》高歡世系中稱其為高湖的後裔,
而名臣高允是高湖的侄子,和高謐是堂兄弟,
按照古人的親族稱謂,高允是高歡的‘從祖’。
如此同宗至親,高歡父子執政後照理應予追封,
這是最起碼的政治倫理學(儒家思想)的要求:
但高允卻自始至終沒有得到任何追封。
歷代對此產生疑問的不乏其人。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就提出:“然則允之祖即歡高祖,允是歡五世內從祖,近親屬也。歡貴,執魏權,以允之名望,無所追崇,恐有亡佚。”
王先生是清代人,思想比較保守,還沒想到史料真偽這一層。
他只覺得納罕,最後推測說——恐有亡佚(細緻翻譯一下就是:可能是高歡父子追贈給高允官職,這件事卻沒被史官如實記錄下來吧)(doge)
論證至此,告一段落。
歷史的真相已經呼之欲出了——高歡絕非渤海高氏。
他、不、是、漢、人!
既然高歡是個連馬都置辦不起的高純度屌絲,
後來趁勢而起,利用高超的手腕整合六鎮降卒,
以此為基幹力量,北拒柔然騎兵、西伐宇文黑獺,
強勢到把委屈巴巴的孝武帝元修都逼得外出逃亡了,
更曾一度謀劃攻略江淮,與衣冠正統南梁蕭衍爭鋒,
為其次子高洋日後在華夏文明核心區建立北齊打下了堅實基礎。
答案很簡單:我們不能忽略當時中國獨特的政治生態——門閥。
除北魏皇族拓跋氏(元氏)及鮮卑‘帝室十姓’、‘功勳八姓’,
漢族‘閥閱’佔據了當時最可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資源。
民諺哀嘆道:“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
翻譯一下就是——
只要你生在閥閱之門哦,
不需要有多大的才學哦,
能夠穩坐在車上不掉下來,
就可以步入官場做著作郎;
能寫信問候一聲‘你近身體怎麼樣啊’,
就可以做秘書郎。
無論南北,當時整個中國都是醬紫嬸兒的。
門閥壟斷仕途竟到了這種令人無語的程度!
PS,著作郎和秘書郎在當時都是被視為‘清貴’的美差。
別說高歡了,比高歡出身好得多的庶族子弟都指望不上。
一刀一槍打出來的江山,高歡未必在乎姓氏郡望這些勞什子,
當然,頻繁的軍事鬥爭中,戎馬倥傯之際也可能來不及在乎。
但他事業的繼承者,具體來說就是高洋、高演、高緯這些人,
頭上放著一頂帝王的冕旒,總覺得自己家世太寒微、不體面。
出於面子考慮,就要花一番功夫,
把自家的起源編造得金光燦燦了。
正如陳寅格先生所言:
“此世系改易之歷程,實不限於李唐皇帝一族。
凡多數北朝、隋唐統治階級之家亦莫不如是。”
高歡所處時代正是北朝末期,也是偽造世系的高峰期。
因此,以此世系為依據稱高歡為渤海高氏漢人之說便不足憑信了。
所以呢,順便說一句:
隋文帝自稱是弘農楊氏、
唐高祖自稱是隴西李氏,
都不要輕易相信喔。
那麼問題來了:
北齊神武帝高歡如果不是漢人,
他是鮮卑人嗎?哈哈的答案是:
neither ~
那血統上他究竟是什麼民族啊?
題主既然沒問,我也不便回答~
有緣自會相見,請聽下回分解~
今天是2020年3月19日,
就由本中二成為這問題的第二個回答者吧~
第一個回答者‘星火創業說’認為:
【高歡是鮮卑化漢人,高歡的曾祖父高湖,就是北魏漢族大臣高允的叔父】
這顯然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毫無獨立思考與真知灼見可言。
為了讓每一個對此問題具有深入探求興趣的朋友,
都能學會用充滿思辨智慧的方法判別史料的真偽,
我把讀過的一些正史原文和前輩學者的意見綜合了一下,
分四大點來駁斥北齊王朝的奠基者高歡是漢人的觀點。
【主流觀點綜述】目前史學界對高歡民族的認識,
主要有漢人說和鮮卑說這兩種。
持漢人說的:
剪伯贊先生的《中國史綱要》、周谷城先生的《中國通史》,
還有《辭海·中國歷史分冊》、《中國歷史人物辭典》這些常用工具書。
他們都認為高歡源出漢人渤海高氏,
這也是歷史上比較常見的傳統觀點,
判斷依據就是《北齊書·帝紀一》所收錄的高歡世系。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建議深入思考一下。
《北齊書》說高歡是‘渤海修人’,
其曾祖即北魏早期的名臣——高湖。
渤海高氏出自渤海郡修縣(即今河北省景縣)
是當時北中國鼎鼎大名的“冠胤著姓”。
(望族、閥閱、門閥、士族……指的都是同一群人)
五世紀初,先出仕後燕、後降附北魏的高湖,
頗受太武帝器重,立刻封為右將軍,賜爵東阿侯。
晚年更做到寧西將軍、涼州鎮都大將這樣的高位。
死後更得美諡‘敬’(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完全稱得上‘其生也榮,其死也哀’了。
以高湖為起點,
渤海高氏逐漸成為拓跋政權中的頂級豪門。
高湖之子高謐、高真、高雅等都身居要職,
高湖之侄高允即使放在歷史長河中也赫赫有名。
一直到高歡生活的六世紀中後期,
渤海高氏族中後輩也都位列朝班,
見於史籍者有高綽、高推、高濟、高師等十幾人。
稱得上是——樹大根深、枝繁葉茂。
但說高歡系出渤海高氏,有四點非常可疑。
【一】眾所周知,高歡起兵前只是一個貧苦的普通邊鎮青年,
從小寄居在姐夫尉景家中的他窮到連一匹馬都買不起,
24K高純度屌絲一枚,有木有?而渤海高氏一門全都是朝中顯貴,與邊鎮素無瓜葛,
二者不僅經濟狀況相差甚大,政治地位也相距懸殊。
為了讓二者產生聯絡,
《北齊書》如此編排道:
高謐“坐法徙居懷朔鎮”,
這才衍生出高樹生、高歡這一支脈。
歷史——果真如此嗎?我們不需要多麼高深的學術素養,
只要去翻閱一下《魏書·卷三十二》,
看看高謐的本傳是怎麼說的就可以了:
高謐自天安年間以功臣之子的身份入朝,
歷任秘書郎、蘭臺御史等要職,
一生備受獻文、孝文兩代皇帝的恩寵,
仕途順暢至極,從未有過任何波折。
“坐法徙居懷朔鎮”這七個字——根本沒有。可見,《北齊書》中高歡家世部分是經不起推敲的。
【二】《北史》同樣稱高歡“家貧,及聘武明後始有馬。”
完全是靠老婆婁昭君的嫁妝才撐起門面,
總算是把最基本的軍事裝備給置辦齊了。
而《魏書》中高謐本傳卻稱:
“孝昌初北州大亂,詔發眾軍廣開募賞。
以樹生有威略,授以大都督,令率勁勇,鎮捍舊蕃。”
高樹生是誰?是高歡的親爹啊!首先,老爹當了大都督,
高歡竟會窮到買不起馬?
我就問你:這樣的記載,你信嗎?其次《北史》又稱:
“孝昌元年柔玄鎮人杜洛同反於上谷,
神武(高歡)乃與同志從之”。
而如上圖《魏書》所載:同樣在孝昌元年(公元525)
老爹高樹生以大都督的身份統領大軍鎮壓邊民起義。
反觀《北史》及《北齊書》,
兒子高歡卻以窮困潦倒的社會邊緣人的身份,
跑去參加老爹正在率兵鎮壓的起義?
在沒有對這個詭異現象做出任何解釋的情況下,
書看到這裡——你還真就信了?很明顯:
上述幾種史料中,
至少有一種沒說實話~
【三】下面,我們再共同溫習一哈小學課程:一百以內加減法~
按照《魏書》對高謐、高樹生父子生卒年的記載,
高謐死於延興二年九月,即公元472年。
高樹生死於孝昌二年,即公元526年,享年五十五歲。
由此推算,高樹生出是在公元472年。
老爹死亡、兒子出生:發生在同一年。
也就是說,高樹生是高謐最小的兒子甚至可能是遺腹子。
而《魏書》又稱高樹生為高謐長子(如上圖),“樹生弟翻”云云。
高樹生之後怎麼還會有弟弟高翻出生?
莫非是高謐的夫人作風不正派,
導致亡夫成了北魏版喜當爹嗎?
所以這條史料,也是有問題的。
【四】《北齊書》高歡世系中稱其為高湖的後裔,
而名臣高允是高湖的侄子,和高謐是堂兄弟,
按照古人的親族稱謂,高允是高歡的‘從祖’。
如此同宗至親,高歡父子執政後照理應予追封,
這是最起碼的政治倫理學(儒家思想)的要求:
但高允卻自始至終沒有得到任何追封。
歷代對此產生疑問的不乏其人。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就提出:“然則允之祖即歡高祖,允是歡五世內從祖,近親屬也。歡貴,執魏權,以允之名望,無所追崇,恐有亡佚。”
王先生是清代人,思想比較保守,還沒想到史料真偽這一層。
他只覺得納罕,最後推測說——恐有亡佚(細緻翻譯一下就是:可能是高歡父子追贈給高允官職,這件事卻沒被史官如實記錄下來吧)(doge)
【略作解讀】論證至此,告一段落。
歷史的真相已經呼之欲出了——高歡絕非渤海高氏。
他、不、是、漢、人!
既然高歡是個連馬都置辦不起的高純度屌絲,
後來趁勢而起,利用高超的手腕整合六鎮降卒,
以此為基幹力量,北拒柔然騎兵、西伐宇文黑獺,
強勢到把委屈巴巴的孝武帝元修都逼得外出逃亡了,
更曾一度謀劃攻略江淮,與衣冠正統南梁蕭衍爭鋒,
為其次子高洋日後在華夏文明核心區建立北齊打下了堅實基礎。
英雄如此,為什麼會無中生有,刻意去攀附‘渤海高氏’呢?答案很簡單:我們不能忽略當時中國獨特的政治生態——門閥。
除北魏皇族拓跋氏(元氏)及鮮卑‘帝室十姓’、‘功勳八姓’,
漢族‘閥閱’佔據了當時最可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資源。
民諺哀嘆道:“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
翻譯一下就是——
只要你生在閥閱之門哦,
不需要有多大的才學哦,
能夠穩坐在車上不掉下來,
就可以步入官場做著作郎;
能寫信問候一聲‘你近身體怎麼樣啊’,
就可以做秘書郎。
無論南北,當時整個中國都是醬紫嬸兒的。
門閥壟斷仕途竟到了這種令人無語的程度!
PS,著作郎和秘書郎在當時都是被視為‘清貴’的美差。
別說高歡了,比高歡出身好得多的庶族子弟都指望不上。
渤海高氏,正是北朝閥閱的金字塔尖、一等一的頂級豪門。一刀一槍打出來的江山,高歡未必在乎姓氏郡望這些勞什子,
當然,頻繁的軍事鬥爭中,戎馬倥傯之際也可能來不及在乎。
但他事業的繼承者,具體來說就是高洋、高演、高緯這些人,
頭上放著一頂帝王的冕旒,總覺得自己家世太寒微、不體面。
出於面子考慮,就要花一番功夫,
把自家的起源編造得金光燦燦了。
歷史上,統治者透過偽造世系,為自己臉上貼金的現象屢見不鮮。正如陳寅格先生所言:
“此世系改易之歷程,實不限於李唐皇帝一族。
凡多數北朝、隋唐統治階級之家亦莫不如是。”
高歡所處時代正是北朝末期,也是偽造世系的高峰期。
因此,以此世系為依據稱高歡為渤海高氏漢人之說便不足憑信了。
所以呢,順便說一句:
隋文帝自稱是弘農楊氏、
唐高祖自稱是隴西李氏,
都不要輕易相信喔。
【尾聲】那麼問題來了:
北齊神武帝高歡如果不是漢人,
他是鮮卑人嗎?哈哈的答案是:
neither ~
那血統上他究竟是什麼民族啊?
題主既然沒問,我也不便回答~
有緣自會相見,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