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影映畫
-
2 # 今天道
不能,不是一類電影。
《狼圖騰》改編自姜戎同名暢銷書,由法國導演讓·雅克執導,主演是馮紹峰、竇驍當紅明星,登陸的是春節檔,有完整的電影故事、敘事邏輯,是一部按照賣座大片的方式打造的電影。這部電影當年票房收6.9億。
《重返狼群》與之相比,除了“狼”題材小說改編方面類似,其他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李微漪是書原作者,她和愛人在西部地區若爾蓋草原偶遇小狼,飼養並放歸狼群。這部電影實際上是紀錄片,李微漪為製片人,導演為男朋友亦風,出品公司也為亦風文化及重返狼群公司。
電影呈現上,《重返狼群》大部分素材是李微漪自行拍攝的,亦風的幫助下進行了後期剪輯、加工、配音,讓它呈現了一部紀錄片的故事性。紀錄片並非不能講故事,以國內電影為例《我們誕生在中國》就呈現了豐富的故事敘事。不過,《重返狼群》的故事性有很強的後期加工痕跡,使其更適合傳播和口碑擴散。但同時也有觀眾不太滿意在於,紀錄片有了擺拍的嫌疑。
作為一部電影,《重返狼群》在型別上更像萌寵片:與《愛寵大機密》《一條狗的使命》《九條命》等比較類似,狼在片中完全被寵物化,最後放歸狼群。在宣傳造勢上,片方和發行方找來孫儷等親子明星,讓喜歡萌寵的貓奴狗奴、媽媽們找到這部電影。同時,著眼於狼文化,馮紹峰、姜戎為該片助威;著眼於紀錄片型別,找到《我們誕生在中國》導演陸川發微博,《動物世界》主持人趙忠祥出席釋出會,都有很強的目標性。
這部電影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是,紀錄片如何賣座?《舌尖上的中國》《我們誕生在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都是叫好不叫座,而《重返狼群》的內容本身在口碑傷還有爭議。《重返狼群》在好萊塢大片橫行的週末排片並不高,在意料之中。但是較強的型別讓其能收割自己的目標票倉。作為一部型別特定且群體有限的紀錄片,《重返狼群》的市場表現是合格的。
總之,《重返狼群》和《狼圖騰》只在“狼IP”有一些相似,其他均不同。
以上。
-
3 # 消炎藥兒
之前在銀幕上看到電影狼圖騰,沒有達到期望值,馮紹峰演的好爛。紀錄片重返狼群也沒有達到期望值,但是比起狼圖騰來講,可能真實感勝出一些。
當然,這兩部電影無論從編導演攝都不能比較。狼圖騰在導演和攝影方面相對比較成熟,有許多場景像狼群攻擊奔馬非常具有衝擊力,而紀錄片重返狼群很多時候有點兒像家庭錄影帶,不具備上映的素質。
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敗筆是男女主人公出現的幅度和次數太多,狼應該是絕對主角才對。男女主人公也可以有對白,但對白不能像拍家庭錄影帶這麼隨便。否則,人的大量出鏡和對白給觀眾過於自戀的感覺:重返狼群是為了突出人的善良,而不是反映狼的本能。
第二個敗筆就是剪輯太瑣碎,貌似是以時間段來劃分整個電影的結構,但是每個時間點的出現像是一種流水賬。
重返狼群最動人的地方是狼和人有了感情以後,主動為人考慮所做的反應和行動。一處是女主人公崴了腳,狼主動找到一匹馬並把馬牽來。第二處是冬天找不到食物,狼抓到了野兔,默默的給人留下作為食品。這些場面遠比字幕打出的第一次人養狼重返狼群成功和第一次拍到野生狼群重要。
總結,本片其實是為了建立狼保護區而拼湊的一部專題片。對於養過任何動物的觀眾來講,這部片子能夠打動他們。但對於沒有養過任何動物以及對紀錄片型別缺乏興趣,還有對動物世界、自然題材無感的人來說,重返狼群實在是教育意義比較重。在電影院上映,不如在電視臺播放。
-
4 # 書房記
《重返狼群》講述的是80後女畫家李微漪收養了一隻剛出生的草原狼,真實記錄狼的生存智慧:察言觀色、化敵為友、團隊作戰、知恩圖報……一隻半大小狼身上的狼性讓成年人為人性汗顏。這隻草原狼名為格林,在城市生活了幾個月後又帶格林回到草原,歷經生死磨難找到狼群並放歸小狼的真實經歷。
而《狼圖騰》透過一位“知青”的講述,展示知青在蒙古草原的生活圖畫。書中,陳陣從小喜歡觀察狼,到處掏小狼,直到把小狼的狼牙磨掉流血,最終小狼得病死去。書的最後,知青回到額倫草原祭拜草原之神騰格里,祭拜小狼的洞穴,整個過程伴隨著額倫草原生態的日益破壞,那種破壞是漸進的。
剛剛看完電影《重返狼群》,我的內心可以用幾個詞來形容:真實、震撼、感動人心,不誇張地說,這是觀影以來我哭得最慘的一次。
電影出乎意料的好,而且更加印證了我的一個觀點:無論是寫作,還是其他藝術創作,只要真實,一定打動人心。李微漪,一個野生動物的畫家,在聽了牧民講述的故事後,鬼使神差地堅持找到了小狼,並把它帶回了成都家中。在我看來,這樣的故事充滿了傳奇,因為同樣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的想法,和片中導演亦風的一句話完全吻合:城市中的人知道有一匹狼會怎麼樣?可李微漪這樣一個表面柔弱而文藝感十足的女性,卻堅持做了我們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撫養小狼並送它重返狼群。這樣大膽的設想和做法難道不令我們震撼嗎?
而且,這個真實的故事下所展現出的真情更讓人動容。影片一方面展現了小狼格林難以改變的狼性,另一方面展現了格林在與自己的媽媽李微漪接觸的過程中對李微漪的愛的表達。對於從未接觸過狼的我們而言,狼是可怕的,尤其是它會在月黑風高的夜晚,在某個遙遠的地方發出讓我們不寒而慄的叫聲,它尖銳的爪子,和那鋒利的牙齒,所以我們更加親近忠誠、善良、可愛的狗狗。除去這些刻板印象,影片著實展現了格林身上的天性:喜歡吃生肉和骨頭,喜歡追逐和佔有,無法同狐狸友好相處,學習能力極強,可以透過觀看影片學習到狼嚎和捕魚的技能,透過留下自己的糞便從而為自己的同類留下“便條”……這些都是在格林的骨子裡難以改變的天性,也正是由於這些天性,它無法變成一條溫順可愛的小狗,它才可以稱之為狼。
影片很好的處理是:正是在這些天性之外,格林的身上展現出了對人類溫情的愛。看到媽媽受傷,它去山的那一邊不厭其煩地牽來一匹馬;嚴冬時節,它知道媽媽也餓,於是每次都將食物埋在同一個地方,甚至在捕殺到一隻野兔以後安靜地走開:它的意圖是如此明顯,以至於我在影院感動得眼淚直往下掉,誰說狼不懂愛?它多愛自己的媽媽呀!
當然,影片最催淚的地方仍舊是電影中的三次分別:李微漪生病,得了肺水腫,乘車要離開,格林追在車後遲遲不肯離開——這樣的經驗想必很多養寵物的人一定有過吧?第二次分別是在她們在山上好不容易等到了狼群,李微漪和亦風急忙用自己的聲音讓格林發出狼嚎從而留住了即將離去的狼群(錯過可能永無機會),分別就這樣突如其來:“快走,格林”李微漪催促著,矛盾中堅持著,格林的眼裡流下了淚水,隨後轉過頭匯入狼群。
我本以為第二次分別便是永遠的分別,殊不知,十天以後,李微漪放心不下又一次回去看望格林,它們望著已經融入狼群的格林群體合作打獵,一次次想呼喊格林,卻又忍住。在捕狼的人來臨時,他們著急地向著格林呼喊:“格林快跑,格林快跑”——然而,當整個狼群即將走上狼山時,格林向著李微漪奔來,它一次次跳到李微漪的身上,用它的方式來展現著自己的開心,它把頭再一次埋到媽媽的懷裡——李微漪不僅是它的救命恩人,而且曾給它無盡的愛,格林失去了父母,卻得到了李微漪愛的補償——最後,格林重返狼群。
姜戎透過《狼圖騰》中描述的蒙古草原狼的故事,講述出他多年來所憂慮的環境與生態問題,以及他對中國國民性格的反思。可以這樣說,這是一個社會學家對自我精神的一種洗禮。它寫出了一幅畫,更寫出了一種精神!
《重返狼群》的狼是與眾不同的,從小說中我們看到了狼還有溫情的一面,會和人一樣懂得報恩、會為人著想,“狼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人格化了,有人性的善,這也拉近了讀者和作品中狼的距離,狼意象在作品中的顛覆和陌生化的創新性帶給讀者很大的新鮮感,讀者也更願意去了解這樣一個神奇的動物,這對作品、動物、作者和讀者來說都是一個莫大的成功。
《重返狼群》與《狼圖騰》表達的主題不同,可以說,《重返狼群》是《狼圖騰》的延續。
-
5 # 包穀小熊
《狼圖騰》這本書顛覆了我的固有思維,在這之前我沒看到過一本如此讚揚非漢民族的書。對我來說,很震撼!震撼之餘又有惋惜和心痛!為狼心痛,為殺狼狗二郎心痛,也為美麗的自然環境逝去而惋惜。
《狼圖騰》的電影,狼群襲擊馬群和羊群,我覺得很精彩。竇驍在裡面騎馬很帥!
《重返狼群》我還沒看,我看了介紹怕自己哭就沒看。我想應該很不錯的,我自己也養小動物,我特別理解那種分別的感受!最近抽時間還會去看了。
回覆列表
去年在某電影節上看過《重返狼群》,從當時放映的效果來看,電影並不理想。
回到問題來說,《重返狼群》和《狼圖騰》雖然都是根據以狼為主題的小說所改編的電影,但其實二者並沒有可比性,另外,也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狼圖騰》的文學價值毋庸置疑,作者姜戎深厚的文學功底不必說,更加重要的是這本早已超越了小說範疇的文學作品本身的厚重感。
小說《狼圖騰》是根據是一個知青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蒙古插隊時,所目睹的草原由盛轉衰的過程和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衝突。原著依託於一個大時代背景,講述了人與自然共存的生命史詩,借用“狼”這個千百年的民族圖騰象徵,探究的是整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改編版電影由法國大師級導演讓·雅克·貝漢執導,儘管是牧民與狼之間關於生存的鬥爭故事,但其宏大的場面和氣勢恢宏的情感脈絡都是值得稱讚的,此外,電影中對於狼的銀幕形象再現是非常成功的。
儘管電影的改編存在一些客觀上的問題,但仍然是當年一部值得記住的電影。
再說說《重返狼群》,小說的作者李微漪也是電影裡的女主局和製片人。電影根據她本人的小說所改編,基本保留了大部分小說裡的細節,講述了女主角在若爾蓋草原偶然拯救了一隻出生近五天的小狼崽,從此與狼一起生活的酸甜苦辣,最後成功放歸狼的故事。
原著小說本身格局不及《狼圖騰》那樣民族史詩的氣魄,更傾向於生命迴歸自然的純真主題,所以二者在主題上已然沒有可比性。
而另一方面則是電影的質量,《重返狼群》的成片實在太差了。
筆者不知道出品方和導演究竟是怎麼定義紀錄片的,影片雖然是根據真實故事裡的一些影像,經過了後期的剪輯處理,但依然是在根據小說裡的情節來走。
小說中出現了大量女主角對狼的情感上的描畫,這在紀錄片中出現不僅干涉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大量的旁白強行附加在動物身上,試圖讓影片有比較豐沛的情感表達,可惜過於做作。
很顯然的是, 導演對於整個紀錄片的架構和故事細節的刻畫是有著大量的編排與設計的,這種利用真實片段進行拼接的偽紀錄片儼然早已脫離了紀錄片的紀實屬性。
按照當時導演在接受採訪時的表達,如果真如導演所說,這是一種所謂的“真實電影”,那導演和女主角在電影裡的行為已經構成了表演的成分,甚至連旁白配音都很尷尬,嚴重影響了普通觀眾的觀影體驗。
整個故事都很假,演員的表演假,旁白假,後期剪輯的太生硬,強行配樂煽情……
如果有值得稱讚的地方,那就是電影用的是真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