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有元宵節這一說法
7
回覆列表
  • 1 # 求之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

    元宵節的來歷: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另一種說法是:元宵節是為漢文帝時紀念“平呂”而設。

  • 2 # 簡帆趣坊

    元宵節:

    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大權在握,並和上將軍呂祿共謀奪取劉氏江山。此事最終由齊王劉囊徹底平定,平亂之後,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鬧元宵”。

    而元宵節的起源在民間有幾個版本

    元宵節起源之神話: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於是一位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於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喜慶。

    元宵節起源之火把節:

    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傳統節日。

    元宵節起源之三元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活動與習俗眾多,各地都會舉行不同的活動,如佛山的——“行通濟 無閉翳”

    就是一個當下元宵節極流行的項活動!

  • 3 # 笑侃江湖

    元宵,原意為“ 上元節的晚上”,因 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 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在下也挺好奇,之前一直過元宵節,卻還真的一直沒問過為什麼,因此將網上找到的所有說法在這裡彙總一下,想了解的朋友不要錯過哦:

    1、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 後之子劉盈登基為 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 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2、“三元說”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3、明帝敬佛

    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 《社會風俗三百題》中:“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在佛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經典中反覆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為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佛教傳說中,於正月十五張燈有關係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蹟。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後,元宵燈便蔚然成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為佛教只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4、民間神話傳說:

    傳說一: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 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 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 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 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 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 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 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說二: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瞭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裡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裡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週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元宵節吃元宵的習慣。

  • 4 # 偶來三徑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夜,元夕。起於西漢,盛於唐宋,傳於明清。

    據說,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一度篡權。呂后死後,一心保漢的周勃,陳平等人,協力掃除諸呂,擁劉恆為主,即漢文帝。文帝博採群臣建議,廣施仁政,救災濟民,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又處於了強盛。因為掃除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另有一說,此語源出於道教的“三元”。宋人吳自牧《夢梁錄》卷一“元宵”:“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中古以後,中國有元宵張燈觀賞的風俗。放燈,是歡度元宵的主要專案,所以元宵節又稱“燈節”。而賞燈觀燈的“燈節”節期三到十日不等。據記載,漢朝時,元宵節張燈祭神一夜,唐玄宗時放燈三夜,到了宋朝,元宵節放燈五夜。放燈通常到十七至。

    觀燈之俗,唐宋最盛,比過年還要熱鬧。華官御苑,殿堂佛寺,大街小巷莫不張燈結綵。在燈樓,燈山,燈輪下,逛燈者身不由己,足不點地,隨人流而動,夫婦,母子貪看花燈而失散者,不計其數。《紅樓夢》中就有甄士隱五歲的愛女英蓮在元宵節被人拐走的故事。

    在古代,女子終年深鎖閨門,不得單獨與男子會面,唯獨元宵節例外。於是,元宵節又成了古代少男少女們殷切盼望尋覓和幽會意中人的佳期良時。因此,元宵節又被今人戲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就連皇帝和皇后,也“微服過市,放官女數千人看燈”。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開封)元宵節的情況時說:“正月十五月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南宋元宵節更是盛況空前,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記載,首都臨安(杭州)到處搭建燈山,又有數十個舞隊在燈市上游行表演,由官府支給賞錢。士女觀者如雲,往往通宵達旦。

    而元宵節吃湯圓(古代又叫湯糰)的傳統習俗約始於宋代。南宋初,宋人周必大的《平原續稿》中就提到了正月十五煮食“浮圓子”之事。南北宋之交的女詩人朱淑真有首《米圓子》詩:“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寫的就是湯圓。因湯圓是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所以後來又把湯圓叫作“元宵”,即使是現在,北方普遍叫元宵,而南方還大多叫湯圓。

    其外,元宵節還有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猜燈謎等諸多的傳統習俗。

    這些傳統習俗也一直流傳並保留了至今。

  • 5 # 為你踮起腳尖

    據說元宵節始於漢代,其起源說法很多,最為人公認的,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后外戚專權、鞏固劉漢統治而設。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貨車司機和家用轎車司機駕駛習慣有什麼區別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