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聯的類別有哪些?你會寫對聯嗎?
9
回覆列表
  • 1 # 安步53618579

    對聯種類

    1】以功用劃分,可分為:春聯,節日聯,門聯,職業聯,婚聯,壽聯,輓聯,交際聯,名勝聯,堂聯,書畫聯,文藝聯,寺廟聯,慶賀聯,宣傳聯,題贈聯,雜感聯,學術聯,趣巧聯等。

    2】以藝術形式劃分,可分為:迴文聯,疊字聯,頂針聯,嵌字聯,集句聯,聯邊聯,拆字聯,玻璃對,無情對等。

    3】根據對聯的字數多少,可將其分成長聯和短聯。

    4】根據對聯的句子多少及句子間的相互關係,可將其分成單句聯、複句聯和句群聯三種。

    5】根據對聯在對仗方面的格律要求和嚴謹程度,可將其分為寬對、工對、巧對、絕對等。

    6】根據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對應關係,分為正對、反對、流水對。

    7】根據對聯的寫作技巧或修辭手法,也可劃分出嵌字聯、迴文聯、謎語聯、集句聯、隱字聯、押韻聯

  • 2 # 秋高氣爽菊花豔1

    首先感謝眾好友的邀請。今天重點跟大家談談對聯的由來。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作為中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和書法藝術的結合體,不僅在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寶庫中佔據一定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學藝術殿堂上,也放射著奇光異彩。對聯,由來己久。溯其淵源,最早出現的當是春聯,而春聯又是由"桃符"演化而來的,桃符產生於秦代前後。當時的桃符,即在兩塊深紅色的桃木板上,書寫"神茶","鬱壘"二字,或畫出二神影象,意在鎮邪驅鬼,祈福納祥。之後,隨著南北朝駢文的出現和唐代律詩的發展,"桃符"的內容也在更新,產生了題寫兩句對偶的"桃符詩句",這可以說是春聯的最早雛形了。關於最早的春聯產生何時以及何人之手?大約有八,九種說法之多。傳統說法,也是目前楹聯界大多數人的看法,最早的春聯是五代的後蜀孟昶所作。"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兩句"桃符詩",便被認為是最早的。但是最近又有人提出,五代時期除夕題聯己成習俗,最早的對聯,當是早在幾百年前的南朝梁代文學劉孝綽和他的三妹劉令嫻所作的。他的根據是《譚嗣同全集,石菊影廬筆記》記載的一段故事,劉孝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閒門罷慶弔,高臥謝公卿。)其妹劉令嫻作的是(落花掃仍合,從蘭摘復生。)當時己有"四聲""八病"之說,提倡對偶和聲律,形成了"永明體"新詩,促進了對聯的形成。到了宋代,春節時門戶懸"桃符"的習俗仍然沿襲。王安石《元旦》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新桃,就是新題的"桃符詩句"。宋,元時期,官庭,宦門以及寺廟,佛門,己經出現了鐫刻於木柱上的對聯,後人稱楹聯。明朝開國初年,號稱"對聯天子"的朱元璋一道聖旨,春聯遍佈金陵各地,"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此後,尤其到了清代乾隆盛世,對聯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僅內容涉及面廣,口對筆題,俯拾皆是,而且名流雲集,高手不窮。直至今日,對聯這一獨特的傳統藝術,仍然煥發著藝術的青春,受到億萬人民的喜愛。

  • 3 # 優質創作者何主編

    對聯又叫楹聯,從王安石《元日》詩: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詩來看,對聯在中國流傳已有兩千年曆史了。對聯古吋稱楹聯,楹帶木旁,古代人把聯語寫在桃木上,每逢春節,將桃符掛上門上後代,人們透過演變,把桃木改為紅紙書寫,對聯是總稱,對聯可分為:春聯,喜聯,祝壽壽,景物聯,拆字聯等等。對聯,是文學中的精華,必須對仗工整,講究平厭,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現在的春聯,大體上工整就可以的,平仄方面沒有嚴格要求,但是對仗工整不能沒有。現舉一幅春聯:春回大地風光好,福滿人間喜事多。這聯:上聯大地,下聯人間,上聯好,下聯多,詞性都相同。再舉一聯:五風十雨農家樂,萬紫千紅大地春。上聯五風十雨,下聯:萬紫千紅,都是數詞對數詞壓韻很工整。對聯有順對,反對的,形式多樣,不是千篇一律的。現把對仗片語說幾例:山對水,人對神,黑暗對光明,嶺對松,花對腳,腳可對手。十對千,五對萬,富豪對光蛋。好對壞,男對女,甜蜜對辛苦。還有喜聯,生日聯等,因時間有限,不一一介紹了。現寫幾幅對聯:一,大地春回風光好,新村鉅變喜事多。橫披:福滿人間。二,黨繪藍圖為民富,國施新政惠眾生。橫披:銘記黨恩。三,改革開放城鄉好,經濟繁榮百花新。橫披:國泰民安。四,皖山皖水千古秀,人民江山萬年春。橫披:人民幸福。所寫春聯定有不足,盼高手指教。

  • 4 # 聞古知新

    用一例關於春節常用物件的謎語開始:

    兩姐妹,一般長;

    同打扮,各梳妝;

    滿面紅光,年年報吉祥。

    不知您是否有猜出來,謎底就是要講的主題——春聯。春聯俗稱“對子”、“楹聯”,與門神、年畫、窗花、“福”字和爆竹等都是春節的文化符號。

    在沒有紙筆的古代,“桃符”就是我們所講的春聯。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村,其上刻有“神荼”、“鬱壘”二神。說起來或許比較陌生,看看下圖就知道他們離我們並不遠,只是後來人們將其換做了現實中的尉遲恭和秦叔寶。

    圖為“鬱壘”、“神荼”二神。

    圖為尉遲恭和秦叔寶。

    那為什麼是“桃符”,而不是“梨符”或者“榆符”呢?因為古時桃木是被視為仙木的,百鬼所畏。關於桃木的典故有很多,相傳夸父逐日乾渴而死,化為桃林;神荼、鬱壘二神用桃劍擊殺妖魔,以保百姓安寧;商朝雲中子特製桃木劍懸掛朝閣,使狐妖不得接近;三國時的曹操將桃木劍懸掛室內,常年的頭痛之症不治而愈;道家方士們的所用之劍也是桃木劍。

    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幅春聯是五代時西蜀後主孟昶所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但仍稱之為“桃符”,直到明代才將“桃符”改稱為“春聯”。張貼春聯的習俗也曾得到了帝王的提倡,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幅……”。從神荼、鬱壘的神像和姓名再到今天花樣百出的詞句,春聯(桃符)滿含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和憧憬。成雙成對的春聯在內容上也是彼此呼應,密不可分的。若非有一定文學素養的人,要寫春聯絕非易事。

    圖為古代桃符。

    春聯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節的文化符號之一,除了悠遠的歷史,其文學屬性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春聯被譽為“詩中之詩”、“兩行文學”,它在內容、詞性和結構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規則,而現在流於市井的春聯早已失去了這種文化屬性,沒有“詞性一致、平仄相宜”,取而代之的只有“內容喜慶、字數相等”。更有甚者,已然不記得春聯要上聯在右,下聯在左的規則。

    圖為舊時寫春聯。

    舊時代春聯都是由家人去集市買來紅紙,再尋識文斷字的先生思索再三書寫而成的,而時代的變遷讓春聯從慣用的紅紙墨字開始“進化”為紅紙黃字,再到紅紙金字,甚至還有了“浮雕”,商品化的印刷春聯充斥著大街小巷,偶然能看到幾個老人家手寫春聯的小攤兒,卻是門庭冷落……這種形式主義的創新非但未能宣揚春聯的含義,反而遺失了春聯最核心的文化內涵。

    圖為舊時貼春聯。

    為什麼說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事我們都是為了做而做,為什麼放爆竹?為什麼貼春聯?為什麼會有壓歲錢?不知其所以然就不懂其中的含義和樂趣,或許有一天我們的後輩對於過年的解讀就成了一個類似於今天“雙十二”的採購節。

    如果說響聲震天的爆竹過後給我們留下的是蒼白的霧霾天,那麼流於形式的創新留給我們的就是蒼白的精神世界。當“揮筆寫春”亦能蔚然成風,那時的春節必定讓人打心底開心,而那時我們也會有了真正的民族自信!

  • 5 # 揚州燙乾絲

    對聯的由來是什麼?很不好意思,本人不甚明瞭,沒細考過,不敢妄言。就來說說一點心得體會吧!一一對子,對聯,楹聯等該是在門框,廊柱,廳堂等處懸掛,古人對此十分講究,現代較為寬泛。平仄,音韻,功仗,對偶等很重要。必須有寓意,生動,具體,自然。要有情趣,巧妙

  • 6 # 繼往開來huangniu

    (一)

    對聯很早便存在於古人的詩文之中。例如:

    “滿招損,謙受盈。”《尚書·大禹謨》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詩經·采薇》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老子·道德經》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公冶長》

    “朝飲木蘭之墜露,夕啜秋菊之落英”《楚辭·離騷》

    以上這些文句比較簡短,又都是存在於古文或詩詞之中,所以人們將其稱之為“對句”或”偶句。這時還沒有“對聯”這個名稱,但有了“對聯”的雛形。

    (二)

    把“偶句”或“對句”從文章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文字形式的是春聯。

    是誰第一個書寫了春聯,並掛在門前以代替原來的桃符?歷來大家公認的說法,是早在宋代以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國的小皇帝孟昶。據《宋史·蜀世家》載:“孟昶每歲除(即除夕),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命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後蜀的領地在四川,孟昶在位的時間是公元年。按照這個記載,是孟昶第一個在春節期間將春聯寫貼在了門前。

    但據清朝譚嗣同的考證,認為在更早的南北朝時期,梁人劉孝綽便在門前寫過“閉門罷吊慶,高臥謝公卿”這兩句話。

    還有現代人經過考古發現,唐初李道宗也在武昌題寫過一幅十七字聯。

    以上考證和考古即使屬實,但劉、李二人書寫的也不是春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春節期間書寫並張貼門聯的人是孟昶,第一個在門聯上書寫慶祝春節語句的人也是孟昶。因此,公平地說,我們還是應該把孟昶推為春聯之祖。

    (三)

    不論是誰第一個創造了春聯,他的功績是不朽的。春聯的誕生,使對聯走出了文人的書齋,來到了普通百姓中間,實現了對聯從單純文學性到實用性的轉變。春聯將高雅的對聯文學,同古老的生活習俗結合起來,運用精妙的書法藝術,創造性地誕生出一種嶄新的文字形式和節日喜慶形式。

    春聯代替了桃符以後,同時也把驅邪避鬼的迷信,變成了歡慶新春的內容。

    春聯的普遍興盛,應該歸功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末清初的文人陳雲瞻在他的《簪樓雜話》中寫道:“春聯之設,自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門前需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傳說中朱元璋微服走到一家閹豬人的門前,發現此人門上沒有春聯,立命取來文房四寶,揮筆寫成一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此聯不但內容切題,對仗工整,而且也頗像朱元璋的口氣。朱元璋喜歡寫對聯,是有史可查的。他曾寫給明代開國功臣徐達一聯: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

    出將入相,才兼文武無雙。“

    上面有了皇帝的提倡,下面自然是群起效尤。春聯之風,從此大盛。

    春聯的發展歷程,如果用幾句來概括,那就是:源於詩歌,起於桃符,興於五代,行於宋元,盛於明清,廣於現代。

    用春聯來裝點春節,構思是巧妙的,效果是輝煌的。紅紙綠墨,形象直觀;駢言妙語,情景交融;歡慶主題,畫龍點睛;節日場景,熱烈亮麗。諸般意境,盡在其中。

    時代發展到了今天,喜愛春聯的人越來越多;題寫的內容越來越廣;適用的範圍也越來越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將會更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表達思想意趣的重要工具,社會交往的重要紐帶,家庭和公眾場合不可缺少的壯美景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混合油性面板到底適合用粉底液還是粉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