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虎
-
2 # 仗劍書生
準確的說,泰戈爾《飛鳥集》迄今已經有二十多個譯本,其中2017年就有三個譯本出版。之所以有這麼多譯本出現,我以為有幾個原因:一是英文簡短,句式簡單,用詞也簡明,要讀懂大概的意思,對英文的要求並不是特別高,因此,譯者裡,非專業譯者佔的比重很大。二是缺乏一個足以服眾的譯本,迄今已經出版的譯本中,以鄭振鐸先生譯本最為經典,流傳最廣,鄭譯本的優點是精準平實,不足之處有二:其一,鄭振鐸先生以散文見長,《飛鳥集》也是散文譯筆,有散文的韻味,但少了一些詩意;其二,現代白話文那時候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隨著白話文的成熟,出現了一些可以最佳化的機會。三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同的人,對詩句的理解有差異。因此,《飛鳥集》的譯本層出不窮。不過遺憾的事,大部分的譯本,並沒有在鄭振鐸先生的基礎上取得太大的突破。
鄭振鐸譯本的優劣已經說過,徐翰林、王廣州等譯本乏善可陳。
馮唐的譯本,過於逞才,有一部分翻譯極佳,有一部分則越過了譯者的界限,發揮得太多了。
朱遐的譯本,採用文言句式較多,字數可能是目前譯文中最少的,有一部分翻譯很好,有一些,犯了和馮唐同樣的毛病,過於逞才,過於刻意的用文言,過於追求精煉,用力過猛,很多原文中的精妙之處反而失去了。
王璽剛先生的譯文品質較好,值得一讀。
憂傷平復於我心,如夜幕消融於幽林。
造物之玄妙,如暗夜之恢宏。
格物之虛幻,如晨霧之縹緲。
杯水透亮,海水幽暗。
小道行文,大道不言。
當我隨著路上擁擠的人潮,
望見你在陽臺上嫣然一笑,
我唱起歌,忘了所有喧囂。
馮唐
印度有13人獲得諾貝爾獎: 5位印度籍,4位獲獎前持有印度籍,2位生於印度者,1位有印度血統者,1位定居於印度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國寶泰戈爾
華人最熟悉的泰戈爾作品是《飛鳥集》。《飛鳥集》短平快,適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
泰戈爾(1861年—1941年),詩人、文學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等非常多,就是豪啊。
泰戈爾天賦極高,13歲即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52歲時,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而不是我們熟知的《飛鳥集》。泰戈爾家境富足,中西交融,更容易被西方文學界接受。
“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傑出代表。”——周恩來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就出自泰戈爾的《飛鳥集》,他的詩優美雋永,富有美感和哲思,在東西方有著巨大的影響。冰心是他的崇拜者和模仿者,呵呵。
對於普通讀者,哪個版本的翻譯不太重要,不過泰戈爾除外。《吉檀迦利》本是史詩,富有宗教意味,冰心譯本我們看到的抒情的心靈雞湯,詩文的深邃哲思消失殆盡,鄭振鐸譯亦如此,而陳獨秀譯本更接近原作。《吉檀迦利》壓根就沒有完整翻譯過來,倒是閹割的《飛鳥集》、《新月集》橫行於世。讀者應注意挑選合適的譯本,以免誤讀。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給泰戈爾的頒獎詞為:“作為充滿信仰和思想的一位神秘主義詩人,泰戈爾以其影響萬物的品質,以其詩行中的精神品質,以其糅合東西方思想的努力,成為出類拔萃的一員。”
在中國,對泰戈爾的價值一直存在貶低的聲音,以郭沫若為代表,對著從日文轉譯過來的譯本吐口水。吃瓜群眾也跟著起鬨,夾雜著某種曖昧的民族主義情緒。甚至有一種論調很盛行——“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並不懂文學”,彷彿瑞典文學院的院士都是靠溜鬚拍馬上位的,泰戈爾是矇混過關的詩人。對此我只能呵呵了。
我聽說,對於看不懂的作品,最好的辦法是否定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