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文景之治為漢朝創造了強大的國力,為什麼漢武盛世之後漢朝開始走向了衰落,這段歷史有什麼可借鑑之處?
7
回覆列表
  • 1 # 周商論壇

    連年征戰,導致國庫空缺。雖然軍事取得了勝利,但戰爭是一部燒錢機,需要大量的經濟基礎。加之大漢民族的儒家思想,不去掠奪,所以後援跟不上。因此慢慢就衰落了。

  • 2 # 蘭花天香

    文景之治給漢武帝留下了豐厚的家底,一代明君漢武帝,雄才大略,文武兼備,頗有抱負。他大膽任用賢才良將,啟用大將軍衛青、霍去病等人帶兵討伐匈奴,將長期威脅漢朝邊疆的匈奴打得懷疑人生,直至遠逃歐洲亡命天涯。

    漢武盛世的強大武力雖然徹底蕩平了絲綢之路,繁榮了漢朝的經濟文化,但頻繁的戰爭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之漢武帝倡導儒家思想,雖然攻城掠池,開拓疆域,但不搶劫掠奪,這就導致國力空虛。經濟是戰爭的基礎,經濟是國家的根基,當一個國家面臨經濟危機時,各種社會矛盾自然就會激化。這是大漢帝國由盛世繁華走向逐步衰退的根本原因。 【點選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

  • 3 # 西部觀察者

    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對內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為後來的國力強盛打下了基礎。文景之治是漢朝邁向大漢帝國的前奏,正因為有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基礎,漢武帝時期才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所以筆者認為文景之治是“治世”,而漢武帝時代是“盛世”。

    漢武帝年輕有為,胸懷天下,其豐功偉績和在位時的建樹數不勝數,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有兩件事,一是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二是大膽啟用少年大將軍霍去病,將長期威脅國家安全和商貿發展的匈奴人徹底擊敗,從此解除了外患,不僅為國家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而且由此拓寬了疆域。

    但過度的征戰造成了國力下降,加之不重視可持續發展觀,國家缺乏後備人才,因此造成了盛世過後的衰落,

  • 4 # 鑑史明鏡

    漢武盛世,由於漢武帝採取鞏固集權,削弱相權,推崇儒學,確立“察舉制度”,集中兵權,充實中央軍事力量,統一貨幣,官營鹽鐵,均輸制度,重農抑商,加強中央集權等一系列標新立異,行之有效的治國策略,使得西漢帝國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成就成為東方文明的驕傲。

    在這一時期,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在世界文明體系中居於領先地位。

    漢武帝時期,透過軍事手段平定四方,拓寬疆域,打通絲綢之路,驅逐匈奴,造就了一個強大的漢帝國王朝,但由於朝廷過度的軍事征伐,遂造成國家人口下降,財力消耗嚴重。漢武帝晚年,享樂主義開始抬頭,朝廷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修建行宮,加大了政府開支。加之漢武帝晚年相信巫術迷信,統治集團高層派系爭權奪利,造成了大量人才被害,直接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基石。

  • 5 # 錦繡中華一捧土

    要回答漢武盛世是怎麼走向衰落的,必須回答強大漢武帝走向盛世的基礎,漢武盛世的情況,漢武盛世末年的走向。就可以總結出歷史結論。

    一,走向漢武盛世的基礎。

    漢武帝劉徹得益於文景之治給劉徹本人打下的基礎。漢初70年,漢朝的統治者,採用老黃哲學,休養生息,儲養民力,國庫充盈,為漢武帝劉徹推行擴張政策,奠定了可資依靠的堅實基礎。

    二,漢武盛世的情況。

    1,結束漢初一直實行的和親政策。

    漢朝初年,北邊的原始社會的匈奴民風彪悍,神勇威武,依靠強大的遊牧部落軍騎,實施燒殺掠搶政策,以武力掠奪騷擾邊疆、威脅中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自豪,但是漢朝連年征戰,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力量薄弱。為了邊境平安,也出現了捉襟見肘白登山之圍的困局,所以不得已漢初就實行屈辱的和親政策,換得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文景之治就積蓄了國力,為劉徹說硬氣話,辦硬氣事準備了條件。所以結束和親,實施對外戰爭創造條件。

    2,接受董仲舒建議,“擺出百家,獨尊儒術”宣告黃老哲學作為指導思想的結束,儒家入世思想建功立業漸漸地佔據上風。實施推恩令的分封制,破除了漢朝初年劉漢皇室戰亂不斷的局面。

    3,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深入漠北,征討匈奴。徹底掃除了匈奴對漢朝政府的襲擾,保護了邊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唯北部邊境安寧了幾百年上千年埋下伏筆。時匈奴被迫西遷,一支就是如今的匈牙利國家。

    4,開疆拓土,打通西域道路,建立西域都護府。保障了絲綢之路的安全,開發了西亞地區餓經濟交流了西亞地區經濟技術,開化了西域地區民族文化的交融。

    三,漢武帝劉徹的走向。

    連年征戰,窮兵黷武,耗費了大量的國庫資財。也使加重了漢朝國民的徭役稅負,使人民生活又轉為痛苦。

    少年的劉徹建功立業,中年的劉徹東征西討,晚年的劉徹好大喜功,把國家的注意力吸引到開疆拓土的功名中來。

    繼任者難以為繼,為了加強統治力量,就利用宦官或者利用外戚或者利用政治派別的黨爭,導致漢朝庭內部爭權奪利,相互傾。為以後漢朝庭內部不同政治勢力明爭暗鬥埋下伏筆。

    總結:凡是都有度。開疆拓土是好事情,但是窮兵黷武耗費國力。確立的統治思想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建功立業,但是不可走極端。

  • 6 # 河西走廊戰略研究所

    文景之治給漢武帝留下了殷實的家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內部發展環境,唯獨就是北部邊疆那個掠奪民族——匈奴對漢朝虎視眈眈。漢武帝一登基,馬上任用衛青、霍去病為統帥,對一向彪悍的匈奴人發動殲滅戰,一口氣打得匈奴人逃亡漠北不說,驚魂未定的匈奴人怕被霍去病滅種,夾著尾巴跑到歐洲去禍害今天的西方國家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學了一點大漢文明的匈奴人,將漢文明傳播到了歐洲,歐洲自此開始逐步進步發展。

    強盜打跑了,但殺敵一萬,自損八百,大漢帝國也因此財力耗盡,由漢武盛世走向衰落實屬正常。

  • 7 # 歷史觀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一代雄主。在漢武帝時期,漢朝開疆拓土,征戰四方,打敗了一直欺壓、騷擾漢朝的匈奴,讓周圍各國知道“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在內政方面,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徹底結束了藩國對中央王朝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的主流意識。漢武帝是一個偉大的皇帝,但是漢武帝時期是漢朝的一個分界點,從劉邦到漢武帝漢朝國力處於上升時期,經過漢武帝之後漢朝國力逐漸衰退,這是為什麼呢?

    窮兵黷武,消耗國力

    漢武帝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開疆拓土,大破匈奴,遠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復南越,吞併北韓,漢朝領土四面開花,擴大2倍。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就打了三十餘年,“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自古至今都是這個理。漢武帝在給匈奴巨大打擊的同時也嚴重消耗了漢朝的國力,“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從漢高祖到漢景帝七十多年休養生息的物質積累被漢武帝用光了。到了戰爭後期“賦稅既竭,不足以奉戰士”,漢武帝才不得不休兵,所幸匈奴差不多被打趴下了。

    漢武帝“軍徵三十餘年,地廣萬里,天下之眾亦減半矣”。文景之治時人口增速大概是7%,漢武帝登基時漢朝人口3600萬左右,到漢武帝末年人口只有3200萬。在漢朝最強大的時期,人口非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了足足400萬,要知道當時全國的人口也就3000多萬。可見漢武帝常年的對外戰爭對社會的破壞之大。

    當然要說一句公平話,漢匈之戰雖然對社會的破壞很大,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匈奴人對漢朝人燒殺搶掠,若一再放縱反而會讓它得寸進尺,進而侵略整個漢朝。南宋朝廷對蒙古人苟且偷安,雖然獲得了一時的太平,等到蒙古鐵騎主動發起進攻更加是生靈塗炭。

    與民爭利,打擊工商業

    漢朝前期奉行黃老學說,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減輕徭役,降低賦稅。士農工商都各得其所,蓬勃發展。商品自由流通,出現了許多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漢書·食貨志》描繪了漢景帝時期的富裕景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翻譯成白話就是:錢多得用不完,糧食多得吃不完。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增加政府收入,把盈利最豐厚的鹽鐵行業收歸國有,由國家壟斷經營。為了商人巨賈,漢武帝一方面增加賦稅,一方面”出臺“告緡令”:告發隱匿財產的人,就可以獲得對方財產的一半,另一半則由帝國沒收。很多商人因此傾家蕩產,政府的收入卻大增。有錢的商人看到經商之路走不下去,只好轉行去當地主,掀起了漢朝的第一波土地兼併,“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加劇了漢朝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

    晚年生活奢侈,內政混亂

    到了晚年漢武帝開始飄飄然,生活奢侈,大興土木,修建各種宮廷樓閣;好色成性,慾求不滿,到民間搜尋各種美女,漢武帝曾經說過“寧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無女”;迷信方士,遍尋不老之藥;任用酷吏,殺人無度。這些有進一步消耗了漢朝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

  • 8 # 營養健康講師耀雲

    文景之治給漢武帝創造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國家硬實力,也為漢武盛世打下了良好的開端。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有抱負有作為的一代明君,他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平定四方,驅逐匈奴,開拓絲綢之路,讓大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

    征戰需要人力財力,但過度的殺伐會傷國家之本,盛世過後的衰落屬於正常現象。

  • 9 # 書生中泉

    漢武盛世走向衰落是幾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第一,連年征戰,消耗過大。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到大約漠南戰役前後,帝國的府庫中積蓄已經消耗殆盡,而漠北大戰之後,帝國的財政甚至不足以獎勵戰士和付給軍費,“尤不足奉戰士”。對比漢武帝繼位之時司馬遷記述的帝國府庫中串錢幣的線腐爛而不可計數、牛馬遍野的情況,這種消耗是令人驚訝的。

    第二,精英文臣武將消耗殆盡,而後繼者不足。到結束漠北戰役之後,曾經有一段時間對匈奴作戰停歇了,漢書記載的很明白,說“中外名臣殆盡”,意思是說政治集團的精英良才後繼無人,武帝不得不屢屢釋出詔書,招攬賢才。這才有了很有名的武帝招賢的詔書,稱人才不必苛責,要在如何駕馭云云。政治精英大抵隕落,則盛世轉衰就是必然的事情。

    第三,武帝中後期政治腐敗加劇。一則是中後期從武帝到高官都開始熱衷於搞形象工程,浪費嚴重;二則是權力勾結、魚肉百姓的事情屢屢發生;三是國家權力日漸變成高層政治鬥爭的工具,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巫蠱之禍。若干主戰官僚與主和勢力之間針鋒相對,最後主和的太子勢力被徹底清除,帝國高層政治動盪不已。

    第四,為了籌備征戰所需的財政,帝國實行了包括告緡算緡、貨幣改革等財政舉措,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財政,然而沉重打擊了民間商業勢力和大農業,從而根本上動搖了國本。這些措施甚至逼出了百姓大規模的“嘯聚山林”,聚結在山林中打游擊,甚至進攻官府。

    第五,武帝自匈奴遁逃西北之後開始大興土木,在各處營建行宮,營造方士臺;並且多次巡遊北方,造成極大的資源消耗。武帝的本意可能是強化政治統治,強化政府對北部邊境的管轄,威懾匈奴,但大量的物資消耗是真實存在的。漢書稱武帝巡視過後的各級政府財政虧空嚴重,已經不敢再考慮賦稅的問題了。可見事態的嚴峻形勢。

    實際上,武帝盛世的衰落,就如同一個人必然會從壯年走向晚年、老年一樣,武帝繼位的時候,漢廷積累了巨量的財富,然而無處施展,財富無法轉化為力量。有賴於武帝,有賴於武帝的卓越將領衛青、霍去病等,有賴於帝國的一大批卓越政治精英,這種財富力量迅速轉化為強大的戰略戰爭實力,在東西南北四面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連續征伐。最後,征伐成功了,漢帝國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帝國,而財富也消耗的差不多了。締造輝煌的那些歷史人物,也耗盡了一生的精力,由此,整個帝國從鼎盛走向衰落也就是自然的歷程了。

    然而,對漢帝國而言,同時也是對整個中國而言,非常幸運的是,武帝之後的繼位者昭帝、宣帝,同樣是極富政治戰略智慧的偉大統帥。在長達半個世紀中,漢帝國不僅復興了武帝盛世的輝煌,而且在文治武功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也正是如此,漢才成為後來中國的政治根基。

  • 10 # 社會生活博覽

    漢武帝前期的社會局面完全稱得上是盛世局面,因為已經歷經了幾十年的文景之治,漢朝政治清明,經濟發達,社會穩定,科技發展,軍事強盛,在當時的世界上無與倫比,那麼如果說漢武盛世是怎麼走向衰落的?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將漢朝的國力轉化成了軍事的力量,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就是漢武帝將漢武盛世轉化成了漢武雄風。

    眾所周知,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北方地區就一直遭受來自北方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的侵略騷擾,所以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秦朝時期也是如此,所以秦始皇派蒙恬率大軍北擊匈奴,使之15年中不敢南下牧馬,士卒不敢彎弓而抱怨,為了更好的防禦匈奴人的侵略,秦始皇還下令修築了萬里長城這一巨大的防禦工程,但是到了漢朝初年,來自北方的威脅卻越來越大,漢高祖就差點兒被匈奴人包餃子消滅掉,所以漢初的統治者採用和親的政策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到了漢武帝的時期,國家已經足夠強大了,所以漢武帝傾全國之力打造雄壯威武的騎兵集團,在衛青,霍去病等人的帶領下,對匈奴進行了反擊,經過漠南,漠北、河西等幾次大的會戰,終於將匈奴人徹底打垮,使之漠南無王庭,再也無法形成對大漢王朝的有效威脅。

    然而對匈奴人的戰爭,也極大的消耗了漢朝的國力,因為每一次大的戰爭都要勞師動眾,參與人口都在百萬以上,而且都是青壯年勞動力,並且要徵用全國的馬匹,所以這不可避免的在農業,牧業、手工業方面造成負面影響,而且漢武帝為了防止匈奴人東山再起,可以說在幾十年中,不斷的對匈奴人進行打擊,比如後來的李廣利等人,雖然很多次勞師遠征,但是卻沒有大的成果,白白消耗了漢朝的國力,導致漢朝的社會經濟不斷下降,所以在漢武帝晚年的時候,漢武盛世局面不在。

    但是從國家戰略和民族發展方面來看,漢武帝所做的事卻是值得的,匈奴與中原民族的數百年征戰都是匈奴人主動,但在漢武帝時期形勢逆轉,並且匈奴人被打得一蹶不振,這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文景之治,我們就沒有強盛的國力,沒有漢武雄風,我們就不能打敗匈奴人,反過來我們就有可能被他們統治,那麼我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產方面則會更加落後,就好像後來元朝蒙古人統治中國一樣,在很多方面都開起歷史的倒車,如果漢朝不反擊匈奴,那麼這樣的歷史會早出現一千多年,我們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就會大打折扣。

    漢武帝晚年的時候也注意到自己用兵過度,認為自己有點窮兵黷武,所以向全國百姓釋出了一份《罪己詔》,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皇帝對全國百姓的自我檢討書,之後他使國家重新回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正規渠道上來,為後面的昭宣盛世又打下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頭公牛和母牛可以散養嗎?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