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空探索號
-
2 # 獵奇動物社
這個問題牽扯到“最小存活種群”的生物學概念。最小存活種群的定義是一個種群能夠在特定時間內健康生存所需要的最小的有效數量。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種群想要生存和延續所需要最少的個體數量,這是種群能否延續的臨界值,低於這個臨界值,種群就會逐漸的滅絕。
那麼,這個臨界值是多少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最小存活種群”的三個關鍵因素從上面我們說的“最小存活種群”的定義能夠看出,它有三個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健康、最小和有效。那麼,這三個關鍵詞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解析一下。
首先是健康。既然是種群的健康,我們就要拋開環境和個體的因素,單獨從基因上來說。通常,群居動物為了更好種群的基因更加的強大,會有一個舉動,那就是驅逐剛剛成年的雄性幼崽。比如獅子、水牛都有這種習性,這種習效能夠極大的減少近親繁殖的機率。也就是說,種群存活的閾值必須是建立在減少近親繁殖的機率上的。
其次是最小。最小很簡單,就是一個物種最少有多少的個體數量能夠保證它們能夠繁衍後代,這一點與第一條健康是相通的。
最後是有效。什麼是有效呢?有效有幾個關鍵的點,第一個就是所有的個體都能參與繁殖;第二個是親一代雌雄個體產生的後代數量是相同的,比如親一代一共有16只動物,它們是雌性比例對等的,各佔8只,8對交配後,都會產下1只以上的健康幼崽;第三個是子一代不會有近親繁殖,也就是說8對各自產生的後代都與其他的後代繼續交配,以此來獲得足夠的雜合子滿足遺傳基因不確定性造成的雜合子缺失。
看完這三個要素,我們發現,這三個要素同時滿足幾乎是不可能的,比如一個種群中,可能會有“一夫多妻”的出現,這樣勢必會造成一些雄性無法參與繁殖,這樣就會造成有效種的減少,增加近親繁殖的機率。因此,“最小存活種群”實際上是偏理想化的,它有著許多的不確定因素。
從現實出發
既然“最小存活種群”偏理想化,那麼,我們就從現實出發,來看一下,現實中,“最小存活種群”的閾值。
早在20世紀以前,在西南亞各地生活著一種兇猛的貓科動物,它就是亞洲獅。但是,隨著人類對其棲息地的破壞以及對它們的捕殺,亞洲獅的數量驟減,到了20世紀初,曾經遍佈西南亞地區的亞洲獅變成了印度獨有,而且印度境內也僅剩下了13頭。為了保護這僅有的物種,印度將這13頭亞洲獅全部放入了吉爾國家森林公園中保護了起來。
在人們的幫助下,亞洲獅滅絕的邊緣被拯救了回來。進入21世紀後,印度每年會對亞洲獅的數量進行全面的統計,統計結果如下:
2005年,吉爾國家森林公園中亞洲獅的數量就達到了359頭
2010年,亞洲獅的數量比5年前增加了52頭,達到了411頭
2015年,亞洲獅的數量持續增加,達到了529頭
2020年,數量未知(尚未公佈)
雖然2020年亞洲獅的數量沒有公佈,但是,從2018年和2019年的亞洲獅死亡資料來看,亞洲獅的現狀不容樂觀,僅僅是在2018年年初到2019年年底,這兩年時間內就有261只亞洲獅死亡,而在這些死亡的亞洲獅中,並不是只有成年獅子,幼崽的死亡率約佔一半,一共有123只幼崽死亡。
在這些死亡的獅子中,大部分死亡原因是自然因素,包括內鬥、生老病死等等,當然也包括犬瘟熱病(由於捕食流浪狗導致的)。
亞洲獅的數量持續的增長是件好事,這表明它們已經離滅絕越來越遠了。雖然,這些亞洲獅都是13頭獅子的後代,對基因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總體來看,還不至於威脅到種群。
因此,我認為,物種“最小存活種群”的極限應該為13只,但是這也不絕對,因為,如果沒有人工的干預(對幼崽的悉心照顧),獅子幼崽的成活率也不會這麼高,如果沒有人工的干預(將不同性別不同“父母”的幼崽放到一起),它們近親繁殖會更加的嚴重。因此,這個13只“最小存活種群”數量適用於人工干預的情況下。
科學家根據遺傳學和種群統計學在不同的物種間做了大量的運算髮現,在野生環境下,種群能否延續的閾值為50只。
總結受環境、習性等因素的影響,每一種動物的生存數量的閾值也有一定的差別。從實際角度出發,如果有人工干預的物種,它的“最小生存種群”數量為13只,而在野生環境下,它們的“最小生存種群”數量為50只。
當然,這兩個數字只是一個基數,低於這個基數物種滅絕的風險就會非常大,而越高自然也越有利於動物種群的繁衍。
因此,保護野生動物並不是說等到它們快要滅絕時才保護,而是從現在開始。
-
3 # Lucifermorningstar
這個問題牽扯到“最小存活種群”的生物學概念。最小存活種群的定義是一個種群能夠在特定時間內健康生存所需要的最小的有效數量。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種群想要生存和延續所需要最少的個體數量,這是種群能否延續的臨界值,低於這個臨界值,種群就會逐漸的滅絕。
那麼,這個臨界值是多少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最小存活種群”的三個關鍵因素
從上面我們說的“最小存活種群”的定義能夠看出,它有三個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健康、最小和有效。那麼,這三個關鍵詞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解析一下。
首先是健康。既然是種群的健康,我們就要拋開環境和個體的因素,單獨從基因上來說。通常,群居動物為了更好種群的基因更加的強大,會有一個舉動,那就是驅逐剛剛成年的雄性幼崽。比如獅子、水牛都有這種習性,這種習效能夠極大地減少近親繁殖的機率。也就是說,種群存活的閾值必須是建立在減少近親繁殖的機率上的。
其次是最小。最小很簡單,就是一個物種最少有多少的個體數量能夠保證它們能夠繁衍後代,這一點與第一條健康是相通的。
最後是有效。什麼是有效呢?有效有幾個關鍵的點,第一個就是所有的個體都能參與繁殖;第二個是親一代雌雄個體產生的後代數量是相同的,比如親一代一共有16只動物,它們是雌性比例對等的,各佔8只,8對交配後,都會產下1只以上的健康幼崽;第三個是子一代不會有近親繁殖,也就是說8對各自產生的後代都與其他的後代繼續交配,以此來獲得足夠的雜合子滿足遺傳基因不確定性造成的雜合子缺失。
看完這三個要素,我們發現,這三個要素同時滿足幾乎是不可能的,比如一個種群中,可能會有“一夫多妻”的出現,這樣勢必會造成一些雄性無法參與繁殖,這樣就會造成有效種的減少,增加近親繁殖的機率。因此,“最小存活種群”實際上是偏理想化的,它有著許多的不確定因素。
從現實出發
既然“最小存活種群”偏理想化,那麼,我們就從現實出發,來看一下,現實中,“最小存活種群”的閾值。
早在20世紀以前,在西南亞各地生活著一種兇猛的貓科動物,它就是亞洲獅。但是,隨著人類對其棲息地的破壞以及對它們的捕殺,亞洲獅的數量驟減,到了20世紀初,曾經遍佈西南亞地區的亞洲獅變成了印度獨有,而且印度境內也僅剩下了13頭。為了保護這僅有的物種,印度將這13頭亞洲獅全部放入了吉爾國家森林公園中保護了起來。
在人們的幫助下,亞洲獅滅絕的邊緣被拯救了回來。進入21世紀後,印度每年會對亞洲獅的數量進行全面的統計,統計結果如下:
2005年,吉爾國家森林公園中亞洲獅的數量就達到了359頭
2010年,亞洲獅的數量比5年前增加了52頭,達到了411頭
2015年,亞洲獅的數量持續增加,達到了529頭
2020年,數量未知(尚未公佈)
雖然2020年亞洲獅的數量沒有公佈,但是,從2018年和2019年的亞洲獅死亡資料來看,亞洲獅的現狀不容樂觀,僅僅是在2018年年初到2019年年底,這兩年時間內就有261只亞洲獅死亡,而在這些死亡的亞洲獅中,並不是只有成年獅子,幼崽的死亡率約佔一半,一共有123只幼崽死亡。
在這些死亡的獅子中,大部分死亡原因是自然因素,包括內鬥、生老病死等等,當然也包括犬瘟熱病(由於捕食流浪狗導致的)。
亞洲獅的數量持續的增長是件好事,這表明它們已經離滅絕越來越遠了。雖然,這些亞洲獅都是13頭獅子的後代,對基因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總體來看,還不至於威脅到種群。
因此,我認為,物種“最小存活種群”的極限應該為13只,但是這也不絕對,因為,如果沒有人工的干預(對幼崽的悉心照顧),獅子幼崽的成活率也不會這麼高,如果沒有人工的干預(將不同性別不同“父母”的幼崽放到一起),它們近親繁殖會更加的嚴重。因此,這個13只“最小存活種群”數量適用於人工干預的情況下。
科學家根據遺傳學和種群統計學在不同的物種間做了大量的運算髮現,在野生環境下,種群能否延續的閾值為50只。
總結
受環境、習性等因素的影響,每一種動物的生存數量的閾值也有一定的差別。從實際角度出發,如果有人工干預的物種,它的“最小生存種群”數量為13只,而在野生環境下,它們的“最小生存種群”數量為50只。
當然,這兩個數字只是一個基數,低於這個基數物種滅絕的風險就會非常大,而越高自然也越有利於動物種群的繁衍。
因此,保護野生動物並不是說等到它們快要滅絕時才保護,而是從現在開始。
-
4 # 真理再現人間
《宇宙與人類真實歷史》
我們這個宇宙實際是多時空的物體,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生命體,是宇外大智慧造就。同時同地有許多空間同時存在,每個空間都有山水動植物,龍鳳麒麟等等其實就是其他空間生命。
高層空間的人,我們稱其為神佛仙道等等。低層空間則是鬼類古人叫陰間,我們人生存的三維空間叫陽間。研究懂了都是科學不是迷信,所以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當今科學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提出多維空間理論,特別量子學更是發現宇宙是有思維的,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所以提出平行宇宙理論。
哪個民族都講神用泥土造人。其實是高層空間的泥土,在高空間造就然後放到地球表面三維空間中,在給我們加上這個肉身,同時怕人類太聰明瞭做惡,所以把人大腦封閉百分之八十多,眾多本能特異功能也封閉,只有修練提高道德才給開啟大腦與本能。
人類的靈魂多是犯天條被打下來的,給人一個機會讓人修練提高道德再返回家園才是人生目地。所有正的宗教都同理。也就是高層空間不同種族的神類仿照自己形象造就地球上自己的種族人體形象,而元神靈魂多是各層空間犯罪的神類生命。
所以人類才是地球之主,一切動植物都是給人類造就,吃用欣賞玩的。大陸板塊是運動的,天災人禍沉入海底,所以海底有城市遺址,新陸地高層生命再給造就新物種。那個進化論能把人騙死。什麼都是不解之迷。
地球也是給人造就的,把高層空間垃圾塞進地球裡做為人類的能源,煤礦就是高層空間樹木,石油是高層空間的動物屍體。這也是科學不解之迷,因為地球上根本沒那麼多動植物與形成的條件,必須把眾多動植物突然聚在一起,塞進地下高壓高溫才可,否則爛掉。…
中國古體字實際是高階生命傳給人類,目地講清宇宙,使人提高道德返回去。那麼豐富語言只能講清一點,因為人類思維必須有時空概念,而宇宙到一定境界無時空,比如宇宙之外就如此,中國文化卻知道,比如混沌、太虛空無等等。刪改漢字那是最大破壞文化。
許多人問為何看不見外星人?它飛碟早突破空間的飛行,比如它進入一個無時間的空間,去哪裡一瞬間,快的無法想象,所以才能星際旅行。人家走的是封閉高速,你走的泥路,當然看不見人家了。許多磚家講飛碟什麼空氣動力學等等,聽了可笑。
回覆列表
從宏觀的角度上來說,種群發展的先覺條件是生殖繁衍。對於無性生殖雌雄同體的生物來說,單個個體就能夠維持生物種群的發展。而對於磁性異體的生物來說則需要兩個不同性別的個體才能夠維持種群的發展。但是微觀角度上來說,生命的起源本不需要任何個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就能夠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