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馗正一

    這個啊,,,,你記錯了,不是“內事不問張昭、外事不問周瑜”,原文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是在孫策臨終的時候,他囑咐孫權外事處理不了就向周瑜求教,內事處理不了就問張昭,也就是讓孫權要在以後倚重這兩個大臣,後來被世人皆知!

  • 2 # 科普集結號

    (張昭,字子布)

    據說“內事不問周瑜、外事不問張昭”是小霸王孫策在臨終之前給弟弟孫權的治國秘方。意思是:國家內政方面的大事遲疑難下決心,可以多問問張昭;國家外交、對外戰爭等方面的事情,如果一時決心難下,可以多聽聽的周瑜的意見。由此可知,張昭雖然只是一介書生,但是在江東的地位非常之高,即使在曹操集結大軍伐東吳之前,張昭是典型的投降派,孫權還是像父親一樣敬重張昭,這是為什麼呢?

    就讓我們翻開歷史書,來到1700多年前,從南京城的一場人為縱火案開始講起……

    (孫權,字仲謀)

    公元233年,魏明帝青龍元年,在江東的國都,一群人圍在一個官邸前面,其中有幾個人手忙腳亂地堆柴的堆柴,點火的點火,旁邊站立著一箇中年人,滿臉怒氣,一聲令下,官邸門前火光沖天,大火足足燒了半個時辰,由於大門一直被土堆堵著,所以大火也沒燒到大門裡面,過了很久,中年人看見裡面依舊悄無聲息,只好無奈地揮揮手:“滅火!”

    大家或許就要問,哪個人這麼大膽,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縱火燒人家的官邸?被燒的那家也不出來,是就想被活活燒死嗎?

    對,這個放火的人不是別人,就是當今東吳的吳主孫權,被燒的那家就是當今的丞相張昭。

    這兩個人有什麼深仇大恨,氣得孫權要燒張昭家的房子?張昭不是孫權的首席謀士嗎?

    說得沒錯,兩個人是有恩怨,張昭也是為建立東吳立下汗馬功勞的股肱之臣,但要說起這兩個人的恩恩怨怨,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的小霸王孫策年代。

    (孫策,字伯符)

    我們看《三國演義》,就會感覺到,張昭是一個非常奇怪的人,為什麼說他奇怪呢?是因為這個人好像一直站在幕後,跟影子一樣,也沒有貢獻過什麼驚天動地、令人擊節讚歎的宏圖大策,很多次,還屬於東吳裡面的投降派。比如赤壁之戰之前,曹操給孫權下戰書:要與將軍會獵於吳!殺氣騰騰,霸氣十足,東吳的大臣嚇得面無人色,張昭第一個站出來主張投降,最後還是主戰派周瑜和魯肅一起遊說孫權,聯合劉備,這才有了以少勝多、以若勝強、酣暢淋漓、令後人唏噓不已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非常之大,如果這場戰役曹操勝利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永遠不可能發生,因此,諸葛亮分析地非常明白,於是心急火燎地對劉備說道: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諸葛亮那是一個非常穩重的人,都急成這樣,可以想象赤壁之戰絕對是一戰定乾坤的關鍵所在。

    結果,張昭主張投降,孫權還沒把他怎麼樣,依舊對他好的不得了。直到幾十年後,孫權登基稱帝,手下大臣個個歌功頌德進行祝賀,當然也包括張昭。沒想到孫權冷冷地對張昭說道:賢卿,祝賀的事情你就免了吧,孤當年要是聽你的話,早不知在哪裡喝西北風去了。

    (赤壁之戰)

    張昭當時就羞愧得面紅耳赤、無地自容。但是,孫權挖苦歸挖苦,對張昭仍然是敬重加愛撫,最後還讓他當了丞相。看到這裡,大家都會很奇怪:張昭這個傢伙,到底是何方神聖啊?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年輕的時候和王朗、趙昱、陳琳等名士都是好朋友,並且他的隸書書法在三國時代數一數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些北方的名士很多人都不想去往南方,只有張昭毅然離開,投奔了小霸王孫策。結果,北方一混戰,沒走的那些名士基本上被殺了個一乾二淨,只有張昭有先見之明,免於被屠戮。

    孫策對張昭非常敬重,可以說事無鉅細都要和他商量,對他非常信任,很多時候,外邊的名士給小霸王寫信,都要先把張昭大大稱讚一番,弄得張昭給孫策也不是,不給也不是,進退兩難:給吧,沒準孫策看完會對張昭有看法,不給吧,又沒有盡到人臣之責,張昭很難受,結果這些事情被孫策知道了,他哈哈大笑說:“當年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下面的人問齊桓公事情,老齊總會說找管仲吧。齊桓公那是春秋五霸之一,現在,張子布也是賢能之士,我能用他,他的好名聲就是我的好名聲啊!”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這是有典故的,當年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下面的人問齊桓公事情,齊桓公總是說找管仲,每次都這樣,下面的人就笑話齊桓公,說你這個國王當得舒服,啥事也不管,美得不得了,齊桓公說,沒找管仲之前,我天天累得要死,找了管仲這個大能人之後,我才過起了舒服日子的。

    孫策這個人英雄蓋世,但是有一個缺點,脾氣暴躁,老是鞭打下人,並且喜歡打獵,功曹虞翻就告誡他說,白龍魚服,將軍你一定要注意別出意外啊!白龍魚服這個成語來自一則神話故事,說的是白龍私自下凡,到了一條山澗之中,變成了一條魚戲水遊玩,沒想到被漁夫豫且給射瞎了一隻眼睛,白龍向天帝告狀訴苦,天帝就問他,當時你在哪裡啊?白龍說,我在清泠之淵,化身為魚。天帝說,漁夫的本職工作就是打魚,豫且何罪之有?你自己貶身下界,怪得了別人嗎?

    結果孫策不聽勸告,最終被刺客偷襲後深受重傷,不久歸西,享年26歲。

    孫策死之前,就將弟弟孫策託付給了張昭。所以說,張昭那是輔國大臣,他是和孫權的母親吳夫人,一起幫助孫權打天下的。孫策一死,孫權感覺天塌了下來,沒了主心骨,哭了個天昏地暗。張昭一看,說道:“將軍你現在是哭的時候嗎?趕緊起來,上馬,檢閱部隊和群臣,告訴他們,以後你就是江東的主人了!”於是親自扶孫權上馬。張昭對於孫權而言,就和父親差不多,所以孫權對張昭非常敬重,一直到張昭去世,一點沒變。

    孫權繼承了祖上的基因,和他哥哥孫策一樣,喜歡打獵,有很多次,老虎的爪子都搭到了孫權的馬鞍子上,驚險無比,張昭就勸說孫權,孫權這才稍稍收斂了一些。

    三國鼎立之後,孫權天天宴會大臣,每次都喝得爛醉如泥,喝到什麼程度呢?大臣們都給喝爬下了,很多人都鑽了桌子,孫權還叫人拿水來,全部潑醒,接著喝。大臣們可給折騰苦了,強打精神猛往肚子裡面灌酒,邊喝邊唸叨:“喝吧,喝吧,今天喝死拉到,明天就解脫了!”

    張昭看著亂哄哄的場面,面色陰沉,一句話也不說,就一個人跑到外面的車子上面生悶氣去了。孫權叫人把張昭喊回來,對他說道:“今天大家只不過一起樂和樂和而已,張公你為何生氣啊?”張昭氣呼呼地說:“當年商紂王弄了個酒池肉林,也說樂和樂和,更不認為那是亡國前兆!”孫權一聽就不說話了,於是不散的酒席終於散了。

    張昭這個人非常耿直,在上朝說話的時候經常“辭氣壯厲、義形於色”,弄得孫權很難受,於是以後就不讓他上朝了。

    後來,孫權想和軍閥公孫淵套近乎,遣了兩名大臣去出使公孫淵。張昭急了,跑去直諫孫權說,公孫淵那是虎狼,三心二意,兩位大臣肯定活著回不來了!孫權不聽,張昭接著直諫,一來二去較勁到最後,孫權給氣急了,拔出刀來往桌子上一戳,喊道:“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

    張昭眼睛一眨不眨盯著孫權看了好久,說:“我受太后和孫將軍的囑託,輔佐你坐天下,經常是鞠躬盡瘁,毫無怨言。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只因為太后死之前,把我喊到床前進行囑託,太后對我說的話至今猶在耳邊迴響啊!”說完老淚縱橫,孫權手中的刀咣噹一聲就掉在了地上,和張昭兩個人面對面痛哭失聲。

    哭歸哭,孫權還是派遣了兩位大臣去了,張昭從此之後就不再上朝。結果公孫淵果然把兩位東吳的大臣給殺掉了。孫權很後悔,就親自登門去請張昭出來,想給他道歉,結果張昭擺譜,就是不出來,孫權一急:“你現在不出來,以後就再也別想出來。”於是就讓人用土把門給堵了起來,張昭一看:“你堵,我也堵!”就叫人用土從裡面把門也堵了起來。

    碰見這麼個老祖宗,孫權一點轍都沒有,氣急敗壞:“給我燒他的房子!”眾人把柴火堆在門前,一起放火。張昭一看:“你放就放,我自己燒死拉到!”把門一關,不吱聲了。

    孫權無奈的搖搖頭,算了,給老人較什麼勁啊,就讓人把火滅了,耐心地在門外等了很久很久。張昭也覺得做得有點過了,就讓兒孫們把自己扶起來,面見孫權。孫權把自己貶損了一通,一個勁道歉,張昭這才原諒了孫權。

    孫權從此以後對張昭更加敬重了,但是見了他也感覺特別不自在,經常對別人說:“我和張公說話要很小心,輕易不敢胡言亂語啊!”

    大名鼎鼎的東吳影子謀士張昭,在嘉禾五年去世,享年81歲。

  • 3 # 龍之怒2

    因為張昭是足以媲美漢之蕭何的經緯之才!像這種人長於內政而短於軍事。而周瑜是足以媲美孫、吳的大將之才。做為一個明主一個明君,不需要他多麼雄才大略。也不需要他多麼驍勇善戰。也不需要他比他的臣下強。他只須能知人善任,能物盡其才就可以了。

  • 4 # 兜裡有糖qw

    孫策臨死是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代表的是江東本土的世家大族的勢力和利益,周瑜代表的是孫氏從外帶來計程車族勢力。

    自東漢以來地主豪強世家大族勢力崛起,從中央到地方均是由世家大族把持。東吳政權能否穩定持續取決於世家大族的支援與否。孫氏來到江東出現了兩個利益集團,一個是以周瑜為代表的外來勢力,另一個是以張昭為首的顧陸朱張四大家族。

  • 5 # 孟珍

    謝謝邀請,內事問張昭不問周瑜,是因為張昭對內部事務及集團內部的人際關係熟,對大家的意思瞭如知掌,所以張昭的意思就是內部文臣及內部宗族勢力的意思,而內部事務主要是牽扯到這些人的利益。他們的意思才能左右事態的變化,他們的意思才能決定事態的走向。張昭是這些人中的一員,其利益與他們相通,他的意思本身就與他們一至,再加上平時的關係融洽,交流較多,自身的智慧相對又高,所以張昭的意思不但可以集中那些人的意思,而且可以系統的總結併產生出最合理的意見,而這些,周瑜一無所知,根本就做不來,並且周瑜乃一員武將,對文官的心思非常陌生,解決內事就是外行,所以才要內事問張昭不問周瑜。反過來,外事在當時的時局中是以打仗為主,都是以己方的實力為前提來制定策略的,考慮的是雙方或多方的各種態勢,這些是做為大都督的周瑜的分內工作,在東吳他是首屈一指的內行,當之無愧的老一。也只有他的見解可以征服那些武將們的心,而這些外事是要靠武將們的賣命去平息的。在這一點上,張昭則是束手無策的,他甚至還會同武將們的意見相左,壞了大事。孫策做為統軍多年的內行,當然對此非常清楚,他知道弟弟孫權初上位時沒有統御之能力,所以才提前安排下文武兩個主輔,各自負責內外的大事兒,既可在各自的專業上有大的建樹,又能在大事兒上相互制肘,可謂高明之至。事實的發展也證明了這個決策是正確的。

  • 6 # 將心向明月

    大致意思是:關於內政的事情無法做出決斷就請教張昭,關於對外的事情無法做出決斷就請教周瑜,突出了周瑜在東吳軍事指揮上的重要性,以及張昭在內政上的較高水平,此外,還突出反映了孫策在識人基礎上的用人之長。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赤壁之戰時,張昭持主降論。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以張昭為軍師。後拜綏遠將軍,封由拳侯。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張昭,先後用孫邵、顧雍。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諡號文 。

    張昭善隸書,其作品無存。唐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按演義說法,事實證明孫伯符知人善任,張昭在赤壁之戰前處理外事力勸孫權投降,周瑜處理內事把孫尚香嫁給劉備

  • 7 # 歷史總探長

    張昭是三國時期孫權手下位高權重的臣子,算不上謀臣,也算不上將領,但是張昭輔佐孫策,輔佐孫權,可以說是東吳的一把手。

    張昭出生在江南地區,因為躲避戰亂,才南渡長江來到東吳盡心輔佐孫策,孫策在位時,張昭的能力和才能孫策很是看好。

    《三國志》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可見孫策對於張昭特別重視也特別相信他。

    但是在三國中,尤其是孫權掌權後為何漸漸疏遠了張昭。

    看過正史我們不難看出,張昭的一生經歷過兩次託孤之事。

    1、孫策去世,一受託孤

    孫策年幼便驍勇善戰,接替父親接管東吳後,江東地區的發展可以說為以後東吳的強盛奠定了基礎。而不幸的是,年僅26歲的孫策因遇刺,不久便去世了。

    而這一切對於年幼的孫權來說,萬萬承擔不起父兄留下的基業。

    孫策是聰明的,他臨終前取而代之的話,不僅僅是為了讓張昭效忠孫權,更重要的是為了測試張昭的忠誠度。

    張昭是聰明人,孫策的這番話,他怎會不明白其中的用意。所以,孫策去世後,他開始輔佐19歲的孫權,一步步的登上帝位。

    2、孫權母親去世,二受託孤

    孫權的母親去世,對於依然年幼的孫權來說一次打擊。

    小時候,父親早早離開。

    不久,掌管江東的長兄孫策又早早去世。

    年幼的他便被早早的推上了政治舞臺。

    而此次託孤,孫權的母親仍然希望張昭繼續輔助孫權,穩固江東的基業。

    但為何後來孫權漸漸疏遠了張昭呢?張昭盡心輔助了他那麼多年,為何孫權又不感激他呢?

    其實,這一切的轉變都源自於孫權稱帝。

    而帝王乃一國之主,年幼的孫權自幼早早登上政治舞臺,自然明白張昭作為兩朝重臣,其地位,其影響力必然深深影響著江東。

    其實,張昭兩次受託孤重任,其實心裡難免狂妄,所以也不難解釋為何張昭在朝堂上屢屢和孫權爭吵。

    對於孫權而言,當上吳王的他羽翼豐滿,難免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

    孫權設立丞相。

    第一次沒有張昭,丞相是孫邵。

    第二次沒有張昭,丞相是顧雍。

    那時候張昭才漸漸開始明白,那個當初他想要輔佐的孫權他長大了,他知道權利的重要性,於是便開始慢慢冷落自己,削弱自己的勢力。作為帝王,作為東吳一國之主的孫權漸漸真正的迴歸整治生涯,有了自己的羽翼,對於年老的張昭而言,他是無能為力的,畢竟他是臣,孫權是君。

  • 8 # 佛心大蘇

    外事不決問張昭,張昭連雞都沒宰過,外事他知道個球球。內事反倒去問周瑜,周瑜一個治兵的二百五,錢糧賦稅怎麼收上來的他都不明白。這樣搞東吳不給完蛋?

    搞反了老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荔枝樹可以像蘋果樹那樣,採用密植籬壁種植模式嗎?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