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今天聽兒子同學的家長說,我兒子昨天漏了帶語文課本去上學,哭了!但這件事,我都沒聽兒子說過,怎麼樣才能知道兒子在校的全部情況呢?無論好壞都想知道。
22
回覆列表
  • 1 # 浙江新青年製造

    如果孩子想隱瞞,父母很難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學校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被欺負的時候,並不是尋求父母的幫忙。因為他不信任父母了,或者他認為告訴父母后得到的結果比隱瞞事實自己受氣更嚴重,所以他選擇沉默。

    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努力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係,成為孩子的保護傘。如果信任度低,那麼孩子今後遭遇的大多數事情,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他都永遠不會告訴你,即使說了,也隱藏著掩飾的成分。

    來看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次在外面吃飯,對面坐著媽媽和大概4年級的女兒,媽媽問女兒:今天在學校上課有沒有開小差?(這個問題一開始就預設了女兒在學校不認真,如果是我,根本沒有再聊下去的慾望)女兒說:沒有媽媽不相信說:“真的沒有?我會打電話給各個老師問的” 女兒不耐煩,說真沒有。

    從這段對話中,媽媽一開始就用反問的方式,言語中就斷定了女兒上課開小差,等女兒回答了媽媽依然不相信,並用威脅式的口吻再次反問。親子關係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從有變無的。

  • 2 # 肩上陽光

    其實任何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家長的問題。

    放學回家後和孩子聊天很關鍵,可以瞭解孩子一天情況,掌握他的心理,及時反饋給班主任及任課老師。但別以為只是簡單聊天,這裡面有很多門道。

    例如,“今天老師請你回答問題了嗎”“班上哪些同學最調皮(不聽話、被老師批評之類)”“老師怎麼沒表揚你呢”等等,這幾個問題,最好不要和孩子說,會產生一系列“後遺症”和負面影響。因為你在意的東西孩子能敏感的感覺到,媽媽在意的我就是要做好的,我若做不好媽媽就失望,所以就不說了。

    “孩子是很純真、充滿正能量的,家長如果常傳遞負面情緒,會讓孩子變得焦慮、緊張、敏感。”不妨多和孩子聊聊這些話題,引導孩子關注美好事物——

    ●你今天交了哪些新朋友,能不能介紹給我認識?

    ●你覺得班上有哪些優秀的同學?

    ●今天在學校最開心的事是什麼?

    ●有沒有什麼困惑的事需要我幫忙?

    你站在她的立場上,孩子就很樂意和你傾訴任何歡喜和憂愁。把你當知心朋友何愁不和你說心事呢?

    還有一點要提醒家長,如果孩子回家告訴你和某某同學發生了不愉快的事,家長先不要急著替孩子打抱不平,因為孩子通常報喜不報憂,他告訴你這件事是希望獲得你的認同。因此家長在認同了孩子感受後要繼續追問,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才能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同時也找到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

    和孩子做朋友一定要放下姿態哦!

  • 3 # 做老師的二孩兒媽媽

    報喜不報憂,應該是好事啊,尤其是對於男孩子來說,我覺得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孩子情商高,不願意讓家長有什麼負擔,還有一點就是孩子沒有太把遇到的負面情況當回事,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使情況得到改善。所以沒有必要和家長說。

    具體到這位家長描述的情況,孩子因為沒有帶書哭了,可以說明孩子確實是,把這個當了一回事情,也可能是怕自己受到老師的批評,但是他之所以沒有跟家長哦這個事情,那我認為他是已經從中學到了教訓,相信自己以後不會出事,出現類似的情況。

    家長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所有的情況,你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家長到底有沒有必要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要,列入自己的雷達監控之中。只要孩子熱愛學校,喜歡學習就足夠了,至於可能出現的一些小紕漏,小挫折,能過去自然也就過去了,不過是孩子成長之中的必然。如果說家長真的需要掌控著一切,我認為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跟老師溝通,至於其他的家長同學,反映的資訊,不是二手的,也可能還會是三手的,就沒有什麼太大必要的,做不必要的工作。

  • 4 # 愛心輔導媽媽

    謝謝邀請。其實,報喜不報憂的孩子大有人在,孩子年齡雖然小,但他們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再有,哪個孩子不愛聽表揚的話呀?在學校表現得好,就會得到老師的表揚,把老師的表揚帶到家裡,家長聽著高興不?同時也會表揚孩子一翻,孩子是不是特別開心呢?

    如果,孩子在學校裡範了錯誤,老師肯定會批評他,他們把這樣的訊息帶給家長,家長會不高興的,是不是也得數落孩子一頓呢?

    孩子一點都不傻,這樣看來,孩子報喜不報憂就不足為怪了。

  • 5 # 九鬥學生心理

    孩子回家報喜:是因為他們知道回家之後把老師的表揚、獲得的獎狀等拿給父母看/說給父母聽,他們就能得到獎勵、擁抱、肯定和父母的好脾氣。

    孩子回家不報憂:害怕自己在學校的某些行為舉止(特別是被老師批評這種事),會收到來自父母的“雙打/雙擊”,孩子都會“趨利避害”,所以能不說就不說,能撒謊就撒謊。

    造成這種情況出現難道不是父母和孩子溝透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嗎?

    1.父母過度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各種表現都很好的“好孩子”,不出錯,不犯錯,不惹事。

    2.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表現過度關注,和孩子溝通經常會詢問:今天有沒有聽老師的話?今天有沒有淘氣?這些問題會讓孩子覺得,聽話很重要、不淘氣很重要,如果我不聽話、有一些父母認為的淘氣的行為,我就要受到懲罰。

    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不敢和父母說真話,這多麼可怕!未來非常可能延展為:孩子為了某些目的在父母面前撒謊,到時候再想補救,可能就來不及,有這樣的幾點建議:

    1.父母更關注孩子在學校是否開心和快樂,每天多問問孩子在學校好玩的事情。

    2.父母要分享自己在上學時的一些“醜事”,讓孩子知道原來父母小時候也很“淘氣”。

    3.和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多溝通,透過其他的渠道掌握孩子在學校的一些動態。

    4.父母積極營造更平和溫馨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敢說話、說真話,讓孩子遇到問題能從父母這裡找到答案,這真的很重要。

    家長不必太在意“喜和憂”,哪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犯錯?不被老師批評?成績沒下滑過?

    有問題,家長想著幫孩子解決問題,沒有問題的孩子才更“可怕”!

  • 6 # 60分育兒

    孩子回家報喜不報憂,絕對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從事情陳述可以看出,孩子因為忘了帶語文課本上學,而感到難過傷心。嚴格來說這並不是報喜不報憂,而是他有傷心的事情不想和家長分享。他遇到困難,不會想找家長求助。

    改善和孩子的溝通質量,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有和孩子溝通的三個小技巧。在陳述技巧之前,有一點必須要明確,就是我們是孩子的父母,和孩子溝通,有我們很大的責任,不要等孩子主動來找找我們。當孩子開口時,無論你是心知肚明也好,還是怒火中燒也好,請冷靜下來,等他說完!

    技巧一、詢問細節

    多少次要說細節是魔鬼,這個已經用爛了的說法。其實我們要做的就是詢問孩子,一天日常的細節。從細節入手,就能開啟孩子的話匣子。“今天都上什麼課啦。”“除了語文,數學還有其他什麼課嗎?”“有手工課啊,今天你們都做了什麼呀?”“哦,分組啦,誰和你一組呀。”“啊!麗麗忘帶了手絹,還有誰忘帶的東西呀?”

    技巧二、說別人不說自己

    說其他人,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前面已經講了,從細節入手,其實很多細節上的問題,孩子是不會隱瞞的。那麼你就會從中找到一兩個問句。如提問中的家長,就可以自己詢問出孩子隱瞞他的事情。

    “今天的語文課講了些什麼內容啊?”“麗麗回答了問題,那你呢?”“你回答了什麼問題?說出來給媽媽聽一聽。”

    基本問到這裡,就一定能問出你不知道的事情!

    技巧三、孩子需要支援、不要你時時刻刻的指責他。

    提問中的孩子,已經因為自己沒有帶課本,而哭了。這個時候可以理解為這個孩子已經為自己的小過錯而感到羞愧。沒有必要,去指責他並不是不知道這個錯誤。

    當孩子開口告訴你,他沒有帶課本覺得手足無措的時候。千萬不要,開口就是:“現在知道了吧!沒有帶課本,罰站了吧,不高興了吧,哭了吧。”“天天叫你收拾好東西,總也不長記性,這回好了吧,挨罰了!”這和幸災樂禍沒有任何區別。你這樣跟你的孩子說話,下次他不會再開口告訴你,他遇到了什麼困難。因為他在你這裡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支援。得到的只能是嘲笑,和指責!

    其實在這個時候,孩子開口的時候。尤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理解孩子當時的感受。強調一下是感受。孩子那手足無措的感覺,難道你不心疼嗎?這個時候的正確表達:“哎呀,你一定難受極了。同學都帶了,只有你沒有帶,你一定覺得很慌張吧。”“老師已經懲罰過你了,你問你的錯誤付出了代價,這節語文課是不是落下啦?”“你已經找同學把筆記都補好了嗎?很不錯。”“下次我們出門之前,應該按照課表,把課本都檢查一遍,對不對?”“我們說好每個學期你有一次忘帶課本的機會,媽媽會給你送過去。”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支援她的情感,教導孩子做事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認同孩子的情緒,教到他做事的方法,這是最終的解決之道。和孩子溝通有個過程,時間不需要很久,因為你們之間本身就有深厚的感情基礎。你就能聽到孩子放學扔下書包,大聲的跟你說,“媽媽今天在學校我……”

  • 7 # 閒居齋主人

    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喜憂也是交替更次。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有喜有憂是學習生活的常態,而人對喜的東西願意分享,對憂的東西願意獨享,本是天性使然,孩子也不例外,但孩子樂於給家長報喜,過度規避報憂,作為家長應該反思,並引導孩子對喜憂正確對待,這是家長的責任,也是對孩子負責。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孩子在學校學習生活,回家與家長談談學校發生的事情,家長可以耐心地聽孩子傾訴。對“喜”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分享孩子的快樂,讓他們充分體驗快樂的感受。對“憂”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分擔孩子的憂愁,讓孩子體驗憂愁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因為有了喜憂,人生才豐富多彩,並充滿活力。

    如果當孩子回家對只是報喜,那可能是因為家長對喜過度喜歡,孩子覺得報喜能得到家長的“賞識”或“獎勵”,孩子就會樂於表現給家長,甚至不惜代價討好家長,天長日久,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對孩子成長不利。

    如果當孩子回家對憂避而不談,那可能是因為家長在第一次,第二次聽到孩子報憂時責備孩子,批評教育孩子,甚至打罵孩子,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而然關閉了與父母的溝通。本來孩子遇到的這些“憂”在家長的引導下可以得到解決,或者與家長傾訴後孩子會得到釋然,然而由於家長對待“憂”的態度,讓孩子不能很好的學會解決問題,最終形成可能形成“問題”孩子。

    孩子報喜不報憂,關鍵在家長, 不在孩子,孩子的成長就是家長要鼓勵他們面對問題即“憂”,學會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積聚在心,獨自承擔;家長也要鼓勵孩子與人分享快樂,會獲得更多的快樂。

  • 8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首先,要弄清楚他報喜不報憂的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其實不接納“憂”、不喜歡聽“憂”,如果家長對“憂”的反應是對孩子不利的,那麼孩子有了這方面的經驗後,就不會再報“憂”,比如,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家長聽說後的反應是:“你為什麼會被老師批評了,肯定是你又淘氣了吧?不好好聽講了吧?……”等等,孩子被老師批評已經很不開心了,他想跟你說是想要得到你的安慰,結果你還要再批評一通,他何苦要告訴你呢?再比如,如果孩子考得好,家長肯定會很高興,少不了一頓誇獎或許還有物質獎勵。如果考得不好呢?家長會高興嗎?

    所以孩子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報喜不報憂,讓自己免受家長批評。

    其次,家長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看淡得失、寵辱不驚。

    家長不要過份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考得好時要為他的努力而高興,你獎勵的是他努力的行為,而不是“成績好”這個結果;當他考得不好的時候也不要責罰孩子,而是泰然處之,跟孩子說,媽媽上學的時候成績也一貫很好,但是也有考得不好的時候,考試成績有好有壞很正常,分析一下考得不好的原因迎頭趕上就可以了。讓孩子也接納自己有考得不好的時候。

    家長要接納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而不是越俎代庖,替他做出決定。

    經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兩個孩子打架了,家長不是勸架、勸和,而是上去幫腔,結果兩個孩子早已重歸於好、高高興興地玩在一起了,結果家長還打得不可開交。

    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大人的感受跟孩子不一樣,如果大人隨意混淆和侵入孩子的邊界,孩子會更加不開心、迷茫而不跟家長說。

    如果孩子不開心,他在跟你傾訴的時候,你要保持清醒、冷靜,不批評、不指責、不評價,讓他傾訴,讓他表達他的感受,如果能適當共情就更好了,比如:“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你是不是有些不開心?”問問他希望你為他做些什麼他的感受就會好些?

    這個時候,也許他會開心地說:“媽媽,你什麼都不用為我做,我只是說出來,就好多啦!”

    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問題的專家,只要允許他做自己,他一定會綻放生命的精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健身難道不需要練習肩部嗎?當然不是,女生如何練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