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1大婉兒
-
2 # 中實特種養殖鷓鴣
河南大部分地區都是種植小麥地方,每年的10月中旬就是種植小麥的季節,農民有句俗話: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
3 # 農村淘淘老師
中國小麥分佈地域遼闊,生產上以冬(秋播)麥為主,約佔90%左右,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南岷山以東地區,且普通小麥佔絕對多數,密穗小麥、圓錐小麥、硬粒小麥則只有零星種植。1996年,《中國小麥栽培學》以播性為主區,以地理區域一播性一品種冬春性一熟期(全國範圍內相對的成熟、收穫時間)為亞區,將中國小麥劃分為三大主區,十個亞區。三大主區大致以年極端最低氣溫一24℃為界,高於此限可種植冬小麥,低於此限只能種植春小麥。
1、春(播)麥區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其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及年極端最低氣溫分別為一10℃左右及一30℃上下,秋播小麥均不能安全越冬,故種植春小麥,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
(1)東北春(播)麥區:該區在中國各春麥區中面積最大,總產最高,但單產較低。包括黑龍江、吉林兩省全部,遼寧省除大連、營口兩市和錦州市個別縣以外的大部,內蒙古東北部的呼倫貝爾、興安和哲里木三個盟以及赤峰市。本區西部乾旱多風沙、東部部分地區雨多低窪易澇、北部高寒熱量不足,是生產的不利因素。
(2)北部春(播)麥區:該區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管理粗放,平均單產全國最低。包括大興安嶺以西,長城以北,西至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和巴彥淖爾盟。全區雖日照充足,但水資源貧乏,乾旱十分嚴重,是生產水平低而不穩的主要原因。
(3)西北春(播)麥區:小麥為該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在春麥區中單產最高。包括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青海、新疆的一小部分。該區地處內陸,生育期短、熱量不足、乾旱少雨、多風沙,是制約生產的主要原因。
2、冬(秋播)麥區冬麥區是中國小麥產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大、產量高,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南、岷山以西、大雪山以東。
(1)北部冬(秋播)麥區:該區地勢複雜、冬季嚴寒少雨、春季乾旱多風,以雜糧為主,小麥單產較低。包括河北的長城以南、山西的中部和東南、陝西北部、寧夏和遼寧南部、甘肅隴東及北京、天津。種植制度以兩年三熟為主,旱薄地為一年一熟,小麥使用冬性或強冬性品種。乾旱頻繁是生產中的主要問題。
(2)黃淮冬(秋播)麥區:該區生態條件最適宜小麥生長,是中國小麥主產區,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包括山東省全部、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陝西關中,山西南部、甘肅天水等地。種植制度以一年兩熟為主,旱地實行兩年熟,小麥生產使用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種。該區應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灌溉技術,促進生產發展。
(3)長江中下游冬(秋播)麥、:該、自然條件優越,比較適宜小麥生長,但其水田面積約佔耕地面積的74%"以種植水稻為主。包括浙江、江西及上海全部,河南信陽及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區。種制度為一年熟或一年三熟,小麥使用半冬性和春性品種,溼澇和赤黴病危害是制約該生產區的主要因素。
4)西南冬(秋播)麥區:該區地形複雜,以山地為主,冬季氣候溫和,日照不足。包括貴州全部、四川和雲南大部、陝西南部、甘肅東南及湖南和湖北。該區以種植水稻為主,一年兩熟或三熟,小麥多使用春性品種,日照不足是生產中最不利的自然因素。
(5)華南冬(晚秋播)麥區:該區地形複雜,多為山地丘陵,小麥面積小,產量低而不穩。包括福建、廣東、廣西和臺灣全部以及雲南的一部分。種植制度多為一年三熟,部分地區為稻麥二熟或二年三熟,小麥多使用春性品種。該區雨量充沛,但季節間分佈不均,與小麥需水規律不相協調,給麥田管理帶來了諸多不利。
3、冬春麥兼播區該區地勢複雜,氣候多變,差異極大。雨量較少但雪水豐富,冬小麥一般可安全越冬,乾旱發生較少。
(1)新疆冬春(播)麥區:該區包括南疆和北疆,自然條件具有明顯差異,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小麥型別繁多,包括春性、半冬性及冬性品種。北疆溫度偏低,雨量稍多,以春小麥為主,但耕作管理粗放,地力不足,常年發生春旱、凍害及後期乾熱風危害。南疆氣溫稍高,為中國最乾旱地區,以冬小麥為主。
(2)青藏春冬(播)麥區:該區氣溫偏低、無霜期短,熱量嚴重不足,有的地、全年霜凍,降水量分佈不均,一年一熟。該區包括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四川、甘肅西南等地。
-
4 # 陽光男孩1524730
中國小麥分佈地域遼闊,生產上以冬(秋播)麥為主,約佔90%左右,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南岷山以東地區,且普通小麥佔絕對多數,密穗小麥、圓錐小麥、硬粒小麥則只有零星種植。1996年,《中國小麥栽培學》以播性為主區,以地理區域一播性一品種冬春性一熟期(全國範圍內相對的成熟、收穫時間)為亞區,將中國小麥劃分為三大主區,十個亞區。三大主區大致以年極端最低氣溫一24℃為界,高於此限可種植冬小麥,低於此限只能種植春小麥。
1、春(播)麥區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其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及年極端最低氣溫分別為一10℃左右及一30℃上下,秋播小麥均不能安全越冬,故種植春小麥,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

-
5 # 金冀小魏
第二,北部春麥區北部春麥區地處大興安嶺以西長城以北,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和巴顏淖爾盟北定蒙古人民共和國,全球以蒙古自治區為主,幷包括河北,陝西兩省長城以北地區及山西省北部。北務純白區海拔為1000到1400米,土壤以以松鈣土為主。大陸性氣候的特點顯著寒冷少雨,土壤貧瘠自然條件差,最冷平均氣溫在零下17度到零上11度左右絕對最低氣溫在零下38度到零上27度左右,全年降水量309到496mm多多數地區為300mm左右,澆麥生殖器降水量只有94%到168mm,種植制度以一年藝術為主,個別地區有兩年三熟。
第三,西北春麥區西北春麥區以甘肅省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主,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及青海省東部部分地區,麥田面積約佔全國的4%,總產量達5%左右,但傳在全國範圍的已經次於長江中下游冬麥區,而居冬麥區之首地區插間差異大,其中甘肅省河西走廊灌溉區以及寧引引黃。灌區的單產較高。西北村賣區地處內陸海洋g解封,影響微弱,部分地區屬乾旱荒蕪氣候,海拔在1100米到2240米左右,土壤中主要分別為,中鈣土脊灰鈣土結構疏鬆啥話現象嚴重?黃土高原地區溝深坡陡,水上流失嚴重地地力貧瘠最冷月平均氣溫在零下九度到零上七度左右,絕對最低氣溫在零下27度到零上23度左右,光能資源豐富熱量條件較好氣溫日較差的七點多日照長輻射強有利於。與小麥進行光合作用和幹物質積累,但年降水量僅86%到335m。
第四呢是新疆新疆春麥區。新疆春麥其位於新疆維吾爾維吾爾自治區,全區小麥種植面積為約為全國的4.6%,總產量為全國的3.8%左右,其中北疆小麥面積約為全區的57%,以春麥為主單產也高於南江南江,這一冬小麥為主面積約為春小麥的三倍以上。新疆純買區為大陸性氣候,氣候乾燥雨量較少,但有豐富的冰山雪水資源,且地下水資源也比較豐富,晴天多日照廠輻射性強,其中北疆位於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溫度低,最最冷月平均氣溫零下18度到零上11度左右,絕對最低氣溫為零下14度到零上33。路作用,但由於冬季常有積雪覆蓋,故一般年份小麥可賴以安全越冬。
第五是青藏春麥區。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大部,甘肅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和雲南省西北部,全曲以林木為主,小麥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均為全國的0.5%,其中以春小麥為主約佔全區小麥總面積的65.3%7%,70年代初呢,在藏南以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冬小麥發展迅速。其中藏南地區的全年降水量在280%到764mm,通常500mm左右,箱嘜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麥為250到590mm,春小麥為224到510mm,種植季度一年一熟,青藏高原土壤多高三。土層薄有營養成分的少。雅魯藏布江流域兩岸的主要農業區土壤多為石灰性衝擊土,太耽誤盆地則為灰棕色荒漠土為主,冬小麥品種為強東性對光罩反應敏感,興修水利,平整土地晶種吸管,改進灌溉條件以及防止土壤鹽澤華為本區關鍵性增產施肥。
-
6 # 60後趙大姐
我們國家小麥分佈地域遼闊,生產上以冬(秋播)麥為主,約佔90%左右,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南岷山以東地區,且普通小麥佔絕對多數,密穗小麥、圓錐小麥、硬粒小麥則只有零星種植。1996年,《中國小麥栽培學》以播性為主區,以地理區域一播性一品種冬春性一熟期(全國範圍內相對的成熟、收穫時間)為亞區,將中國小麥劃分為三大主區,十個亞區。三大主區大致以年極端最低氣溫一24℃為界,高於此限可種植冬小麥,低於此限只能種植春小麥。
1、春(播)麥區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其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及年極端最低氣溫分別為一10℃左右及一30℃上下,秋播小麥均不能安全越冬,故種植春小麥,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
(1)東北春(播)麥區:該區在中國各春麥區中面積最大,總產最高,但單產較低。包括黑龍江、吉林兩省全部,遼寧省除大連、營口兩市和錦州市個別縣以外的大部,內蒙古東北部的呼倫貝爾、興安和哲里木三個盟以及赤峰市。本區西部乾旱多風沙、東部部分地區雨多低窪易澇、北部高寒熱量不足,是生產的不利因素。
(2)北部春(播)麥區:該區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管理粗放,平均單產全國最低。包括大興安嶺以西,長城以北,西至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和巴彥淖爾盟。全區雖日照充足,但水資源貧乏,乾旱十分嚴重,是生產水平低而不穩的主要原因。
(3)西北春(播)麥區:小麥為該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在春麥區中單產最高。包括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青海、新疆的一小部分。該區地處內陸,生育期短、熱量不足、乾旱少雨、多風沙,是制約生產的主要原因。
2、冬(秋播)麥區冬麥區是中國小麥產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大、產量高,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南、岷山以西、大雪山以東。
(1)北部冬(秋播)麥區:該區地勢複雜、冬季嚴寒少雨、春季乾旱多風,以雜糧為主,小麥單產較低。包括河北的長城以南、山西的中部和東南、陝西北部、寧夏和遼寧南部、甘肅隴東及北京、天津。種植制度以兩年三熟為主,旱薄地為一年一熟,小麥使用冬性或強冬性品種。乾旱頻繁是生產中的主要問題。
(2)黃淮冬(秋播)麥區:該區生態條件最適宜小麥生長,是中國小麥主產區,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包括山東省全部、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陝西關中,山西南部、甘肅天水等地。種植制度以一年兩熟為主,旱地實行兩年熟,小麥生產使用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種。該區應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灌溉技術,促進生產發展。
(3)長江中下游冬(秋播)麥、:該、自然條件優越,比較適宜小麥生長,但其水田面積約佔耕地面積的74%"以種植水稻為主。包括浙江、江西及上海全部,河南信陽及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區。種制度為一年熟或一年三熟,小麥使用半冬性和春性品種,溼澇和赤黴病危害是制約該生產區的主要因素。
4)西南冬(秋播)麥區:該區地形複雜,以山地為主,冬季氣候溫和,日照不足。包括貴州全部、四川和雲南大部、陝西南部、甘肅東南及湖南和湖北。該區以種植水稻為主,一年兩熟或三熟,小麥多使用春性品種,日照不足是生產中最不利的自然因素。
(5)華南冬(晚秋播)麥區:該區地形複雜,多為山地丘陵,小麥面積小,產量低而不穩。包括福建、廣東、廣西和臺灣全部以及雲南的一部分。種植制度多為一年三熟,部分地區為稻麥二熟或二年三熟,小麥多使用春性品種。該區雨量充沛,但季節間分佈不均,與小麥需水規律不相協調,給麥田管理帶來了諸多不利。
3、冬春麥兼播區該區地勢複雜,氣候多變,差異極大。雨量較少但雪水豐富,冬小麥一般可安全越冬,乾旱發生較少。
(1)新疆冬春(播)麥區:該區包括南疆和北疆,自然條件具有明顯差異,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小麥型別繁多,包括春性、半冬性及冬性品種。北疆溫度偏低,雨量稍多,以春小麥為主,但耕作管理粗放,地力不足,常年發生春旱、凍害及後期乾熱風危害。南疆氣溫稍高,為中國最乾旱地區,以冬小麥為主。
(2)青藏春冬(播)麥區:該區氣溫偏低、無霜期短,熱量嚴重不足,有的地、全年霜凍,降水量分佈不均,一年一熟。該區包括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四川、甘肅西南等地。
-
7 # 學士2539
小麥種植應當劃分區域。一般長江以北種植比較合適。年平均氣溫8——16℃,四季比較分明,產量高。小麥分櫱前後對溫度的要求比較高,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產量,長江以南,淮河流域附近的都可以種植。例如東北地區一般都選擇春天播種。
-
8 # 我是香下人
中國小麥栽培遍及全國,主要區域劃分有:
一、按地區分有:西南麥區、長江中下游麥區、黃淮海麥區和西北麥區等。黃淮海麥區的河南、山東、河北、蘇北、皖北、陝西等地;長江中下游麥區包括四川、湖北、河南南部和安徽、江蘇的沿江地區。西南麥區的雲、貴、川、渝四省。
二、按種植季節可劃分為三個區域:
1.春小麥區
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區。這些地區大部分處在高寒或乾冷地帶,冬季嚴寒,冬小麥不能安全越冬,故種植春小麥;因無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絕大部分是一年一熟。中國北方地區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強、適應性廣、豐產性高的春麥良種,已在各地推廣,獲得顯著增產,對改變春小麥低產的作用很大。
2.北方冬小麥區
主要在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小麥集中產區和消費區,小麥播種面積和產量約佔中國2/3左右。一般實行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耕作制度,僅北部長城沿線兩側地帶為冬、春麥混合的過渡地帶。由於冬小麥是越冬作物,種植冬麥與其他糧食作物矛盾較少,可以減少冬閒地面積,擴大夏種面積,增加糧食總產量。因此,1949年以來冬小麥的播種面積不斷擴大。
3.南方冬小麥區
在秦嶺淮河以南、折多山以東,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約佔中國30%左右。由於本區人民多以稻米為主要口糧,因此,小麥的商品率較高,是中國商品小麥重要產區
-
9 # 豫見新疆NR
東北春麥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兩省全部,遼寧省除南部沿海地區以外的大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全區小麥面積 及總產量均接近全國的8%左右,約佔全國春小麥面積和總產量的47%及50%,故為春小麥主要產區,其中以黑龍江省為 主。
東北春麥區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大部分地區海拔為40~500米,西北部的內蒙古部分地區可達600~800米。土壤以 黑鈣土為主,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黑龍江省東部三江平原及北部黑河地區小麥面積比較集中,建有大批國營農場,其小 麥產量佔黑龍江全省春小麥總產量1/2左右。全區屬大陸性氣候,氣溫偏低,熱量不足,冬、夏氣溫相差極大。溫度為自 北向南遞增,冷月平均氣溫-23~10℃,低氣溫-41~27℃,為全國氣溫低地區。年降水量320~870毫米,小麥 生育期降水量130~333毫米,但東部多雨,西部乾旱。東部的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後期常因雨水偏多而形成溼澇災害,並 影響收穫。而西部吉林省白城與遼寧省朝陽等地區,則又多因春旱、多風而造成乾旱和風沙為害。本區小麥品種屬春性, 對光照反應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病害以根腐病、鏽病、赤黴病為主,叢矮病和全蝕病也有發生。種植制度一 年一熟,4月中旬播種,7月20日前後成熟。全區除對各類病害及時防治外,東部排澇防溼;北部防除雜草;西部興修水利 ,採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風固沙和減少蒸發的耕作技術,均為小麥增產的主要措施。根據溫度和降水量的 分佈,又可將本區分為北部高寒、東部溼潤和西部乾旱3個副區。
2、北部春麥區
北部春麥區地處大興安嶺以西,長城以北,西至內蒙古自治區的伊克昭盟和巴彥淖爾盟,北鄰蒙古人民共和國。全區 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主,幷包括河北、陝西兩省長城以北地區及山西省北部。全區小麥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分別佔全國的3% 和1%左右,約為全區糧食作物面積的20%。小麥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在全國各麥區中為低,且發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 灌區的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等地的產量水平較高,向河北省的張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陝西省的榆林等地區均為低產區 。
全區海拔l000~1400米,土壤以慄鈣土為主。大陸性氣候的特點顯著,寒冷少雨,土壤貧瘠,自然條件差。冷月平 均氣溫-17~11℃,低氣溫-38~27℃。全年降水量309~496毫米,多數地區為300毫米左右,小麥生育期降水量只 有94~168毫米。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個別地區有兩年三熟。本區小麥品種屬春性,對光照反應敏感,生育期90~ 120天。播種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在7月上旬前後,晚可至8月底。全區病害主要有葉鏽病、稈鏽病和黃矮病, 叢矮病;蟲害以麥稈蠅及粘蟲為主。早春乾旱,後期高溫逼熟及乾熱風為害以及河套灌區的土壤鹽漬化,均屬小麥生產中 的主要問題。在增產措施上應實行休閒輪作等種植制度,以培肥地力;灌區提倡溝、畦灌,作好渠系配套,改進灌溉制度 ,防止土壤鹽漬化。依據全區南、北降水量的不同,可分為北部乾旱和南部半乾旱兩個副區。
3、西北春麥區
西北春麥區以甘肅省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主,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及青海省東部部分地區。麥田面積約佔全國的 4%,總產量達5%左右。單產在全國範圍內僅次於長江中下游冬麥區,而居各春麥區之首;地區間差異大,其中甘肅省河 西走廊灌區及寧銀引黃灌區的單產較高。
西北春麥區地處內陸,海洋季風影響微弱,部分地區屬乾旱荒漠氣候。海拔1100~2240米,土壤主要為棕鈣土及灰鈣 土,結構疏鬆,易風蝕沙化。黃土高原地區溝深坡陡,水上流失嚴重,地力貧瘠。冷月平均氣溫-9.3~7.5℃, 低氣溫-27~23℃。光能資源豐富,熱量條件較好,氣溫日較差大;晴天多,日照長,輻射強,有利於小麥進行光合作用 和幹物質積累。但年降水量僅86~335毫米,小麥生育期降水量52~18l毫米,為中國降水量少的地區之一,且蒸發量大 。小麥生長主要靠黃河河水及祁連山雪水灌溉。後期常有乾熱風為害,小麥鏽病、黑穗病以及吸漿蟲均為本區小麥主要病 蟲害。全區種植制度為一年一熟。小麥品種屬春性,生育期120~130天。3月上旬播種,7月中旬至8月上旬前後成熟。依 據地形、降水等情況,全區可分為荒漠乾旱、寧銀灌區、隴西丘陵以及河西走廊4個副區。
回覆列表
中國幅員遼闊,小麥宜種植範圍十分廣泛,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東臨三江匯合處、西到帕米爾高原,包括新疆北部、西藏南部、臺灣北部均有小麥播種。目前,中國已形成了黃淮海、長江中下游和大興安嶺沿麓三大優質專用小麥產區。其中,黃淮海麥區是中國最大的中強筋小麥生產基地,主要包括河北、山東、河南大部、江蘇和安徽北部、陝西關中、山西中南部等,這些地區非常適合小麥蛋白質和麵筋的形成和積累;長江中下游主要包括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區,氣候溼潤,熱量條件良好,有利於小麥低蛋白和弱麵筋的形成,是中國優質弱筋小麥生產的重點區域;大興安嶺沿麓是中國優質硬紅春小麥主產區,所產硬紅春小麥品質優良,商品效能穩定,對進口硬麥替代性強,目前商品率保持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