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在金庸小說中,少林和尚和武當道士,乃是江湖上的兩大至尊門派。天下一流武林高手,不是出自少林,便是來自武當。看金庸小說多了,人很容易陷入一種迷思,覺得凡是和尚與道士,都身懷絕技而深藏不露。

    實際上,中國佛、道兩家弟子,大都追求的是個人長生,而不是武林霸主。不過,嚴格說起來,和尚與道士追求的長生又是不一樣的。和尚練神,追求精神永恆不滅;道士練形,追求身體長生不老。對和尚來說,身體只是一個皮囊,沒什麼實質性意義,內在的“神”才是真正的自我;對於道士來說,神隨形滅,沒有身體,精神有什麼意義?麻姑、彭祖、西王母、太上老君才是他們模仿的榜樣。

    和尚為什麼不重視身體?因為它認為人生痛苦根源於各種執念,也就是太在乎生老病死、七情六慾,擺脫痛苦的根本之道,是破除各種執念,認識到萬事萬物,包括自己所依託的這個皮囊,本來就是偶然的存在,它們偶然地來,也偶然地去,自然沒有必要太在乎。只有蘊含在身體中的“神”不生不滅,才是可以永恆的。

    道士不喜歡“好高騖遠”,它完全順從華人“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人生觀念,把生命看得比天還高,把身體看得比山還重。想盡一切辦法保住生命,而且最好長生不老,乃是道教最高的人生追求。找長生不老藥,煉長生不老丹,打長生不老拳,都是他們的核心修行活動。

    當然,要說中國的佛、道兩家完全不同,也不太準確。事實上,在敦煌文獻中,就有佛家的講經文,強調他們的彌勒比麻姑、彭祖、老君長壽多了。這說明當時的底層佛家信徒也看重長壽。而金庸反覆描寫的宋代全真弟子,也借鑑佛家的追求,強調基於清心寡慾的修身養性。佛、道兩家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確實又有所融合。

  • 2 # 好空無法

    說長生,都是捨棄肉身,靈魂界的事情,想肉身不壞不爛掉,也就是木乃伊,其它都是騙人的,什麼幾百歲的那都是騙人的,我都見過三百六十多最後還是騙人的,就八九十歲,就有一個臨居老太一百多,跟袁大頭同歲,76年也走了,千萬別信無論誰也就一百一二十歲,就很高了,

  • 3 # 穿行世界的cici澄呀

    首先佛教不注重“長生” 而是“常生”

    佛教著重於精神世界的常生,希望透過戒定慧的修學最終達到精神的不生不滅!

    而對於身體認為是虛假不實之物,所以有身體如衣服的說法。

    道教注重身體上的“長生” ,精神上的“常生”!

    仙道貴生

    道教認為人生難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必須呵護。

    在還沒成仙前,還需要藉助假的虛殼來修真正的永恆大道

    所以在沒成道前,要精神與身體同步修煉

    身體得到長生(儘可能延長壽命)而精神最終達到常生永恆 。

  • 4 # 梁興揚

    對於我們的肉體,佛曰臭皮囊,道稱香口袋。

    佛教認為眾生皆苦,道教認為重在今生。

    其實,苦也罷,甜也罷,哪怕我們卑微,也是宇宙間獨一無二的我們,今生寫意,快快樂樂,就是大逍遙、大自在。

    前世今生,酸也罷,辣也罷,哪怕我們不曾記憶,都要做個圓滿的自我;記得又如何,都不妨礙我們做最真實的自我。

    你認為今生苦,下輩子更苦,你認為今生甜,下輩子更甜。

    心態決定一切,也決定修行的路,這是我的香口袋,千生萬世都是香口袋。

    我沒那麼賤,認為自己生來有罪,認為自己人生皆苦,我們都是祖師爺眷顧的孩子,我們都是繼承祖師爺理念的後生,我們最美,我們最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關於考研勵志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