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探秘君
-
2 # 小白讀資治通鑑
歷朝歷代,從大的方面分,戰爭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對內平叛,一種是對外征伐。小白不才,就簡單從這兩個方面講講武則天時期的軍事情況。
對內平叛武則天雖由皇后一步步臨朝稱制,到最後稱帝改國號,但畢竟是一介女流,並非正統,自然會有一批忠於李唐朝廷之士反對武則天,並且還會有一批居心叵測之人以此為名行渾水摸魚之事。在武則天時期,內部叛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一、徐敬業揚州舉兵反武
李顯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武則天還只是皇太后,但因為李顯要命國舅為侍中不得而有怨氣,武則天因此而廢黜李顯,改立李旦為帝,武則天則臨朝稱制,自專朝政。當年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把東都改名為神都,所有旗幟、官服、官職等都予以更改。
為此,徐敬業等人以扶持李顯為名,在揚州舉兵反武,在十幾天內就整合出十萬大軍。
武則天命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領兵三十萬征討叛軍徐敬業。僅一月,徐敬業便兵敗自殺了。
二、李氏諸王起兵
武則天謀奪李唐江山,大肆剪除李氏宗親,這自然讓李姓諸王個個惶恐不安。垂拱四年(688年)八月,琅邪王李衝在博州(今山東聊城)率先舉兵;越王李貞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起兵,與李衝形成呼應之勢。
武則天派丘神勣和魏崇裕分別征討博州、豫州兩路叛軍。只是這二人都沒太大能耐,李衝起兵七天便兵敗而死,一月不到,李貞也兵敗自殺。
這個事件影響極大,本就惶惶不安的李氏宗族如同煉獄,被武則天大規模迫害殘殺,唐朝宗室被殺戮殆盡。
三、李盡忠、孫萬榮舉兵造反
這件事情發生在武則天稱帝以後的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二人均為營州(今遼寧朝陽)官員,李盡忠為松漠都督,而孫萬榮為歸誠州刺史,二人舉兵攻陷營州,斬殺營州都督。
武則天派曹仁節等帥兵平叛,不幸中了契丹的伏擊,全軍覆沒。武則天再派武攸宜等人率軍征伐,大敗而歸。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則天第三次派兵征討,此次三路大軍共二十萬,大舉討伐叛軍,兩個月後,孫萬榮兵敗被斬殺,其他人向突厥投降。
對外征伐由於武則天因稱帝而必不可少的政治鬥爭,大肆迫害群臣,其中不乏能征善戰的名將,再加上均田制等制度的逐漸被架空,使得國家兵量銳減,整個後周王朝的軍事力量大幅削弱,在武則天時期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主要有以下兩項:
一、與吐蕃的西域之爭
李世民曾佔領西域,及至李治到武則天在位期間,吐蕃開始爭奪西域,與唐王朝反覆拉鋸。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朝失去安西四鎮,三年後,又被唐朝收復,至678年,又被吐蕃佔領,679年再次被唐朝收復。
垂拱二年(686年),由於徐敬業揚州叛亂,武則天有意籠絡民心,行休養生息之策,停止征戰,所以下令放棄安西四鎮,這等於是給了吐蕃機會,在689年被吐蕃攻佔。
這段時間,武則天重心在穩定內部局勢,經過三年努力,武則天決定在長壽元年(692年)發兵解決吐蕃外患,命王孝傑等率軍擊破吐蕃,重佔安西四鎮。這一戰,使得唐朝在相當長時期內結束了西域地區的反覆戰亂局面。
二、北伐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曾滅掉東突厥,679年,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兩個部落反唐,680年,裴行儉在黑山大破突厥,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當年抗擊突厥的大將因政治鬥爭被武則天殺死,突厥人為此而感到高興。
武則天稱帝后,被武則天奉為可汗的默啜違背以武延秀並非李氏宗親為由,違背武則天為他求婚默啜女兒的意志,而且將他拘留,並宣稱要以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武則天先是派她的侄兒武重規等率大軍四十五萬征討,但戰爭失利,武則天不得已重立李顯為皇太子,讓他招兵買馬以討伐突厥,而此次出征,實際領兵大將為狄仁傑。唐朝大舉復仇訊息傳至突厥,默啜屠城趙州、定州後,等狄仁傑十萬大軍抵達趙州時,默啜已向北逃竄。所以,狄仁傑沒有獲得一舉殲滅突厥的機會,這給後來留下很大的邊患,突厥反覆侵擾北疆,與唐朝時戰時合。
以上,就是武則天時期唐朝主要的軍事事件。
-
3 # 老張讀史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稱帝,廢除唐國號,改為周。改元為天授,大赦天下,稱聖神皇帝。
武則天時期,最重要的幾次戰爭如下:
長壽元年(公元693年),武則天派武威軍總管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率軍出征西北,冬十月,王孝傑大破吐蕃,復龜茲鎮、于闐鎮、疏勒鎮、碎葉鎮。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鞏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管轄。
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營州城傍契丹首領松漠都督李盡忠與其大舅子歸誠州刺史孫萬榮合謀殺死營州都督趙文翽,舉兵謀反,叛軍攻陷營州,李盡忠自封為可汗。(這幾個人在神探狄仁傑裡出現過,哈哈)。武則天命鷹揚將軍曹仁師、右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右武威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員大將出征討伐李盡忠。並下令改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八月,張玄遇、曹仁師、麻仁節率軍與李盡滅在西硤石黃獐谷交戰,最終官軍被李盡滅打敗,張玄遇、麻仁節被俘虜。後李盡滅去世,孫萬斬代替李盡滅統領所有叛軍。之後,孫萬斬接連攻陷冀州、瀛州屬縣。萬歲通天二年二月,王孝傑、蘇宏暉等率兵十八萬與孫萬斬戰於硤石谷,官軍再次失敗,王孝傑死於陣前,蘇宏暉率敗軍而逃。五月,武則天又命右金吾大將軍、河內王懿宗為大總管,右肅政御史大夫婁師德為副大總管,右武威衛大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率兵二十萬討伐孫萬斬。六月,孫萬斬被其家奴所殺,餘黨大潰。
神功元年(697年),突厥默啜率軍隊進攻媯州、檀州等地。武則天命司屬卿高平王重規、右武威衛大將軍沙吒忠義、幽州都督張仁亶、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等率兵二十萬還擊。但是並沒有阻止默啜大軍的前進步伐。之後,默啜攻陷定州,定州刺史孫彥高身死,默啜焚燒百姓廬舍,遇害者數千人。後來,默啜把掠來的趙州、定州的百姓萬餘人,從五回道返回突厥。
回覆列表
1、契丹戰線公元695年5月,契丹叛亂。公元695年8月,唐軍討伐契丹,被打得大敗。公元695年10月,唐軍再次出兵,重創契丹。公元696年3月,唐軍出擊契丹,被打得大敗。公元697年5月,唐軍繼續出擊契丹,終於討平契丹叛亂。在契丹叛亂的這兩年裡,唐軍一波波出擊,終於磨死了契丹。
2、安西四鎮戰線公元686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鎮。公元692年,唐軍收復安西四鎮。從此唐軍在安西四鎮長期駐紮職業兵,才把戰線穩定了下來。
3、突厥戰線公元682年,突厥再次叛亂。隨後突厥連年侵擾唐朝,雙方各有勝負。公元695年,突厥投降唐朝,併為討平契丹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698年,突厥叛亂,並回到漠北,突厥再次獨立。
4、渤海戰線公元698年,震國獨立。唐軍進討震國,被擊敗。隨後契丹餘眾投靠突厥,通往震國的道路被切斷,震國也和突厥結盟。
5、壓軸戲:吐蕃戰線公元689年,唐軍出擊吐蕃,未戰。公元690年,唐軍出擊吐蕃,又未戰。公元691年,唐軍出擊吐蕃,吐蕃軍退去。公元692年,唐軍大破吐蕃,奪回安西四鎮。公元694年,唐軍擊敗吐蕃、突厥聯軍。公元695年,吐蕃入侵,被唐軍擊敗。公元696年,吐蕃入侵,唐軍大敗。公元699年,吐蕃入侵,被唐軍擊敗。公元700年,唐軍出擊吐蕃,擊敗吐蕃軍。
最後小編總結:武則天時期,奪回安西四鎮是很大功績的。對吐蕃的戰爭也是勝負相當,穩定了戰線。但討平契丹叛亂卻費盡周折,幾次大敗,耗時兩年。而公元698年之後,突厥、震國獨立,唐軍未能征討。唐太宗時期的唐軍擁有壓倒性的質量優勢,但唐太宗死後,第一代唐軍也老去了,唐高宗時期唐軍“富二代”們就馬馬虎虎了,而武則天時期的唐軍“富三代”顯得比較差勁,幸虧國力依舊強大,幾線開戰,還能靠車輪戰術一波波地去消耗敵人。
參考文獻:《舊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