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任仲平
-
2 # 至簡歷史
“採陰補陽”據說可以強身健體,《黃帝內經》《玉女經》等都這麼說,不知道真假,大家有空可以試試,呵呵~不過這種方法成本挺高,風險也大。
說兩種成本低一點的:第一,練“五禽戲”,五禽戲是中國傳統導引養生的一個重要功法,據說是由神醫華佗所創,效果應該不錯;第二,學張三丰練太極,張三丰活了一百多歲,靠得可不就是太極拳?練太極拳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修身養性,實在是居家旅行,強身健體的上上之選。
再說兩種不用成本的:第一,去田裡勞動,種莊稼,或去山裡砍柴打獵。古人骨骼為什麼那麼大?可不就是這樣練出來的?第二,學習鄭板橋搬磚。據說小鄭同學在某地當官時,每日都要把屋裡的磚塊搬個來回,於是練就了一身強健的體魄。
-
3 # 清風明月話歷史
古代鍛鍊的運動有很多,最著名的有五禽戲、八段錦和太極拳。
一、五禽戲
五禽戲是一套動功保健療法,透過模仿動物的動作和神態,達強身防病的目的。將五禽戲整理總結成一種療法的是中國古代著名醫家華佗。《三國志·華佗傳》記載:“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禽為鳥獸之總稱”由此得名的“五禽戲”。五禽戲能使人動作靈敏、協調平衡,改善關節功能及身體素質,不僅有利於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的
防治,而且對癌症患者的康復有較好的醫療保健作用。
(一)虎戲:手足著地,身軀前縱後退各3次,接著上肢向前下肢向後引腰。然後面部仰天,恢復起始動作,再如虎行般前進後退各7次。鍛鍊法如圖示:做虎戲時,手腳均著地,模仿老虎的形象(圖W-1)身體前後振盪,向前3次,向後3次,即前後、前後、做畢,兩手向前移,伸展腰部,同時抬頭仰臉,面部仰天后,立即縮回,還原。按照以上方法繼續做7遍。
(二)鹿戲:手足著地,頭向兩側後視,左三右二。然後伸左腳3次,伸右腳2次。鍛鍊法如圖示:做鹿戲時,手腳仍著地,伸著脖子往後看,向左後方看3次,向右後方看2次,即左後右後、左後右後、左後 ;繼而腳左右交替伸縮,也是左3次,右2次。
(三)熊戲:仰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右側分別著地各7次。然後蹲地,雙手交替按地。鍛鍊法如圖示:做熊戲時,身體仰臥,兩手抱著小腿 ,抬頭,身體先向左滾著地,再向右側滾著地,左右滾轉各7次。然後屈膝深蹲在地上,兩手在身旁按地,上體晃動,左右各7次。
(四)猿戲:如猿攀物,使雙腳懸空,上下伸縮身體7次,接著以雙腳鉤住物體,使身體倒懸,左右腳交替各7次。然後以手鉤住物體,引體倒懸,頭部向下各7次。鍛鍊法如圖示:做猿戲時,身體直立,兩手攀物(最好是高單槓),把身體懸吊起來,上下伸縮7次,如同“引體向上”。在兩手握槓、兩腳鉤槓的基礎上,做一手握槓、一腳鉤槓,另一手屈肘按摩頭頸的動作,左右
各7次。手腳動作要相互配合協調。
(五)鳥戲:一足立地,另一足翹起,揚眉鼓力,兩臂張開如欲飛狀,兩足交替各7次。然後坐下伸一腳,用手挽另一腳,左右交替各7次,再伸縮兩臂各7次。鍛鍊法如圖示:做鳥戲時,雙手臂向上豎直,一腳翹起,同時伸展兩臂,揚眉鼓勁,模仿鳥的飛翔。坐在地上,伸直兩腿,兩手攀足底,伸展和收縮兩腿與兩臂,各做7遍 。
二、八段錦
“在中國古老的導引術中,八段錦是流傳最廣,對導引術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中國近代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每天下午四時,就一直堅持練習八段錦,且取得了很好的健身效果。八段錦有坐八段錦、立八段錦之分,北八段錦與南八段錦,文八段錦與武八段錦,少林八段錦與太極八段錦之別,在中國深受知識分子和練習者的喜愛。
三、太極拳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
-
4 # 呂志勇看歷史
方法一、叩齒
叩齒,是古代盛行的一種養生術。民諺“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說的就是“叩天鍾”。每天早晨上下牙齒反覆相互咬叩60—360次,不僅能強健牙齒,對身體其它器官也有很好的鍛鍊。中醫認為,腎生骨髓,腎氣實則齒更髮長。經常叩齒,能使經絡暢通、強腎固精。堅持每天叩齒還可以促進面部血液迴圈,增加大腦的血液供應,使皺紋減少,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方法二、卷”千斤腕“
用一個木棒,中間鑿一個孔,繩子一根,下邊可以綁注重物,根據自己的力量而定。
練習的時候把胳膊伸直,用力轉動木棒,讓繩子纏在木棒上讓重物上升,連續上升,放下。
這種辦法對握力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可以增強手的持握耐力,但鍛鍊起來相當費力。必須持之以恆,而且每次鍛鍊完以後需要徹底對前臂進行放鬆練習。可以將繩子所繫的重物加重,以提高強度。所吊重物為5公斤時,繩長1.2米,可一口氣卷2個來回,此時右手握力可捏碎普通的茶杯。
方法三、 站樁
站樁姿勢,身體如木樁站立不動。站樁起源於古老的宗教儀式,是由古代攝生術蟬眠法中演變而來。
雙腳兩肩寬內八字,膝蓋略彎,雙臂曲抱於胸前或腹前,雙手距離約十釐米十指相對。
-
5 # 福州禪武
古代中國體育類身體活動從功能上大致可以分為這幾大類;武術活動(服務於軍事或是某種實際格鬥需要),養生術(服務於健康長壽需要)、娛樂性身體活動(主要包括各種球類遊戲,如蹴鞠、馬球、棋類遊戲、風箏、鞦韆等民間傳統娛樂活動)
中國古代雖無“體育”一詞,實際上卻擁有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體育活動獨具民族特色,有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它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體現了多元的民族特色。
古代的體操
在中國古代體育活動中,有一類獨特的運動形式,這就是技巧。中國古代的技巧運動,源於史前人類自身的活動和生產勞動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的進步,至秦漢之際,這一運動形式已成為統一專制大帝國精神文化形態之一的“樂舞百戲”藝術的主要內容。這種技巧運動形式的主要專案有筋斗、倒立、柔術、戲車、戴竿、繩技等等,其中許多專案都需要高度的身體技巧。這些豐富的以展現身體的高度技巧為主的運動形式,經漢代以後,基本上確立了其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百戲”藝術中的地位。
魏晉隋唐五代時期,有關技巧的身體運動專案,基本上是沿襲著漢代已較為完備的形式,但在難度上、方式上都有所發展。宋元明清時期的技巧活動形式,從宮廷到宴樂,從城鎮到鄉間,廣泛流行。尤其是城鎮的演藝場所和鄉村走會表演,都有著多種形式的身體技巧內容。此外,除了動作技巧有所發展外,在專案上也有變化。明人繪《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卷中,就有一部分是表現技巧內容的畫面,其形式有登輪、鑽圈、倒立旋人、柔術以及疊人等。作為一種發揮身體潛能的運動方式,技巧運動為中國古代體育增添了新的內容。
競技類
中國古代
體育的競技性比較弱,特別是唐代以後。射為六藝之一。“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其中“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車。
弓箭的產生成為狩獵和戰爭的銳利武器。射術的練習,是古人重要的體育活動。周代制定了“射禮”,射禮是指禮儀化的射箭比賽,是古代多種場合必然舉行的活動專案,例如祭祀典禮、諸侯朝拜、外交會盟等場合。按等級排列為四種:大射、賓射、燕射、鄉射,使射箭成為一種文化禮儀。
古代出了許多善射的武士,如先秦時的養由基、紀昌、逢蒙,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三國時期的曹操也能“手射飛鳥”。
由於射箭在古代軍事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唐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則天開創選拔軍事人材的武舉制度,就對射術特別重視。直至清末,射術一直是軍事武藝的主要專案。宋元以後,由於現代火器的發明和使用,射箭活動中的軍事、禮儀等意義日漸削弱,其競賽性和娛樂性卻逐漸加強,但仍然屬於武藝的重要內容,直至清末。
武術
武術,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一類體育運動,它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器械,是傳統武術的基礎,其最初是伴隨著狩獵和戰爭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後來的諸多武術器械,實際上就是源於古代的某些生產工具和兵器。商周時期出現的各類青銅武器,如戈、戟、矛、刀、劍等,可以說是較早的武術器械。秦漢以後,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鐵製武術器械日益多樣化。
拳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主要是徒手的拳腳肢體的運用。魏晉隋唐之際,隨著宗教的興盛,武術中的拳術更流行於寺院教徒和民間之中,及至明清,隨著中華武術內容的日漸豐富,其中的拳術套路技術漸趨成熟,主要表現在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及技術特色的多種流派。
除了徒手的拳腳肢體的運用,利用器械進行技藝演練,也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漢以後,受戰爭中適應近戰決勝負之需要的影響,器械演練產
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宋元以迄明清,由於統治者對講武的提倡、民間練武活動的興盛以及套路技術的新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武術器械演練向多樣化的發展。
騎術
騎術在中國古代是一項重要的體育運動,包括賽馬、
馬戲等。騎術的發明最初當是為了狩獵,後來引用到軍事上。由於騎術在狩獵和軍事中的重要作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並逐漸發展為一種體育活動。
騎術在中國出現較早,最早發明騎術的應該是生活在北部的遊牧民族。在甘肅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區,自古就是氐、羌、突厥、匈奴、鮮卑、回鶻等遊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古代中原地區調教馬匹和馭駕馬車在商、周時期也已出現,這一時期還利用馬拉戰車作戰。騎兵的出現是一場武裝革命,同時對騎馬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騎兵在各國的推廣,騎術成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項重要內容。
春秋時期賽馬已十分盛行,雖然當時的賽馬只是諸侯貴族賭博取樂的活動,但說明當時的人們在駕馭馬匹方面已經有了較高的技術。
馬球是一項與騎術密切相關的運動,稱之為“擊鞠”。馬球運動從漢代一直到整個隋唐都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唐代曾經風行一時。馬球運動對騎術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參賽者必須有著十分嫻熟的騎馬技術。唐代的重馬之風更甚,其軍隊馬術訓練非常嚴格。到了明清,騎術表演除了民間,還作為軍隊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
傳統冰嬉
滑雪運動,早在隋唐時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所掌握。當時,居住在東北的女真族中,曾出現過一種用於馳行的“竹馬”,這種“竹馬”在冰上滑行速度快,也很省力。
宋代,冰雪運動更為興盛。當時,盛行一種以人力牽拉的冰上活動,即在木板上鋪上一些墊褥之類的輕軟暖和的物件,兩三個人坐在上面,讓一個人拉著在冰上滑行,這就是最早的冰床,它是冰上滑行的一種獨特形式。直到明清,一些有錢人家的子弟還在北京的積水潭冰面上玩這種遊戲。
明代的冰雪活動,在北方少數民族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開展。明熹宗五年(1625年)正月,東北建州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曾經在太子河上主持過盛大的冰上運動會。在這次運動會上,先進行了冰球表演,然後又進行了速度滑冰比賽。冠軍賞銀20兩,亞軍10兩,這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冰上運動會。
滿人入主中原後,將他們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冰嬉也帶入內地,其內容豐富多彩,呈一代之盛。當時皇家每年冬天都要從各地挑選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宮訓練,於冬至至“三九”在太液池上(現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
從隋唐開始興盛的冰雪運動的另一種形式—滑雪,也一直流行於北方的少數民族中間。
練力與舉重
練力與舉重的活動形式在中國古代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一是舉生活用具,二是舉木鐵製
的舉重器,三是舉石制的舉重器。由於舉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稱也有差異,如翹關、扛鼎、舉石鎖等,都是古代練力舉重物活動的稱謂。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史籍上就有了“翹關”和“扛鼎”的記載了。
戰國時舉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國,秦國用封宮的辦法招來了許多大力士。漢代仍以扛鼎為練舉重之法,且練力方式更為擴大了。漢代練力的形式雖然仍舊利用生活工具,但其用於社會娛樂表演的方式增多了。隋唐五代時的舉重除了作為軍事訓練的武舉考試之外,還是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宋代以後,石制的舉重器具開始進一步普及,對廣泛開展舉重運動有許多好處。從木鐵製的舉重器到石制的舉重器,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普遍開展舉重運動的一個標誌。明清兩代承續唐代的武舉制度,將原來考試內容中的翹關的舉重方法改變為“掇石”,當時的民間都盛行舉石鎖、石擔等活動。
角抵、相撲與摔跤
角抵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類活動形式,屬於徒手搏鬥的範圍,是人類最初的自衛手段的發展和提高。據古文獻記載,角抵最早始於古冀州的“蚩尤戲”,流行於中國古代北方,是為了紀念與黃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禁止民間私藏兵器,作為徒手相搏的角抵因此興盛起來。漢代,民間出現了一種由“蚩尤戲”發展而成的由兩個人在公開場合表演的競技活動,具有後來摔跤的特徵。晉代伊始,角抵又出現了另一名稱—-相撲。到了唐代,相撲、角抵二名稱並行,其特點還是賽力性的競技,且多在軍中進行。相撲在民間盛行是在宋代以後。那時的相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的比賽;另一類則是在瓦舍等場所進行的表演性相撲,其競爭性不像前者那樣激烈。在當時的百戲演出中,相撲表演無疑是最能引起觀眾興趣的內容。相撲者的服裝與現在日本的相撲手極為相似。
明代以後相撲多盛行摔跤這一名稱。尤其是滿人入主中原之後,摔跤也自然而然地被帶入中原。
從許多出土的陵墓可以看出古人的骨架之類的比較大,而且古人尚武,練習武術強身健體是很常見的現象,但是練武這件事在現在這個社會就少了很多,所以古人有什麼強身健體的辦法是現代人已經沒有再去練習的呢?
回覆列表
《孔子:特種兵之王》——儘管“全民健身”是現代人的發明,咱們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身體力行了。孔聖人的父親叔梁紇,力大無比,一人能托起懸下來的城門。至今在曲阜一帶,還把他尊稱為舉重之祖。
受基因遺傳的影響,孔子身長九尺六寸,愛武善劍,精通射等多種技能,其力量和奔跑速度均超過常人。孔子門下弟子三千,他要求學生必須學會射箭、駕車等技能,相當於現在的“鐵人三項”。孔夫子帶著一幫“特種兵”的學生,周遊列國自然不會害怕打家劫舍。
在戰國時期,民間流行舉鼎。鼎有大小之分,大鼎重逾千斤,中小型重數斤至數百斤不等。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編制了一套“為五禽戲”,跟現在的健美操、廣播體操差不多。唐朝時,將舉重正式列入武舉考試製度,要求站在原地舉城門5次。清乾隆年間,“北京冬運會”在結著厚冰的什剎海、護城河上演,主要專案就是冰上蹴鞠,全城出動,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