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拾部TV
-
2 # 娛小樂666
我會從三個部分來聊一聊。第一個部分是《天氣之子》本身的客觀和主觀評價,以及電影本身的或被提及或被忽略的點,第二部分是關於新海誠的生涯作品的評述,從《秒五》到《君名》再到《天氣之子》,因為很多很多人要拿《君名》來比較,所以我想說說我的觀點。第三部分是關於新海誠導演個人,我的一點點看法。
第一部分:《天氣之子》
總的評價:如果作為普通觀眾來說,我對天氣之子的評分應該是8,相對比君名則是8.5,如果作為新海誠粉,或者說我喜歡的新海誠來說,是7分,沒錯,甚至比8還低一點。大家不用懷疑,我從很久以前的《秒五》到《言葉之庭》再到《君名》,我不會是個假的新海誠粉,那天氣之子的問題在哪,我為何如此評分,看完這篇影評就可以瞭解。
畫面:《天氣之子》的畫面自然沒有任何問題,新海誠透過這些年的動畫把東京畫了個遍,這也大機率是萌新入坑新海誠的原因,我一直想去日本旅遊,去親眼見見“公園亭子裡是否會有一個年輕女性在喝酒”,“爬上廢墟高樓,站在鳥居旁仰望天空,那時的天空會是怎樣的”,抑或是“在電車上看向隔壁相向而行的電車上,有沒有人也朝你看了一眼”。雖然我一直很清楚這些都是妄想,現實肯定是有很大差距的,但這就是新海誠畫面的魅力,即便在第二秒你會認清現實,但在看到畫面的第一秒,你會相信是真的。
音樂:如果說音樂滿分是100分,我個人可能會打120分,因為主題曲radwimps的《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實在是太好聽了,恐怕對我來說這首歌每天單曲迴圈100遍都不為過。我相信大部分人對好聽的音樂都是無法拒絕的 。
主題and劇情:主題和劇情是天氣之子非常有爭議的方面,但我想說,天氣之子的立意和主題定位的起點是很高的。很多人認為這部一部講述少男少女俗套的愛情片,但它不是,至少不是純愛片,因為劇中太多的劇情和細節不是為了愛情而存在的:大叔侄女的找工作碰壁劇情,大叔在酒館抽菸並說出“如果犧牲陽菜一人而讓東京不在下雨,這我是不會反對的吧”的劇情,以及備受爭議的槍支線和與警察衝突的劇情。這些都跟愛情的聯絡不大,天氣之子只是想透過少男少女愛情的衝動發出“反對這瘋狂的世界”的吶喊,所以《天氣之子》的主題是對“現實”的反抗,對瘋狂世界的反抗。天氣之子很明確的把這句話放進了臺詞中,因為害怕觀眾想不到,但是——這句話太直白,也太蒼白,因為,天氣之子的劇情發揮欠佳,它沒有把“瘋狂世界和世俗現實”表現得很好,這是我對他客觀打分8的原因。會有觀眾無法get到男主到底為什麼與警察對抗,以電影的劇情會被單純的認為想要救回女主,這又理解成了愛情片模式,從開場“男主臉上的膠帶”的細節,影片想要體現出男主被家暴而逃離家庭的背景,而警察抓住男主則會將他遣返回家,這也是男主對抗的理由之一。警察會把女主弟弟和女主分開贍養,這也是男主對抗的理由之一。至於槍是男主反抗成功所需要的道具,但槍是否合適有待考慮。槍支走失的治安問題、東京的風俗店、男主隻身來東京的遭遇、與警察的敵對、大叔侄女找工作碰壁、以及大叔的成年人的冷漠(將他趕出了工作室和不相信男主晴女消失的說辭)等等,這一切都是新海誠想表現的世俗與現實,也是“瘋狂的世界”。很遺憾的是,天氣之子表現得不夠強烈,讓觀眾覺得沒那麼瘋狂,或者說新海誠處理的不夠聚焦,想說的太多,讓觀眾一時難以接受。
個人的愚見,我覺得應該需要新增描述男女主的家庭背景,因為這也是瘋狂世界的體現,也可以作為男女主“異常”行為的根源,這樣一切看上去顯得更加合理,很可惜天氣之子在這方面敘述甚少。如果能順暢的體會出“反抗現實世俗”這一點,最後的關於“犧牲”的結局也將是呼之欲出,那麼,天氣之子這種非主流價值觀的表達將是成功的。所以我更多的對天氣之子的感嘆是有些遺憾,當然還是有觀眾get到了這一點,不過誠哥顯然想讓更多人get到。他在訪談中說到:“我覺得,這個時代很難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現在社交媒體很發達,但如果向世界發一點自己相信的事,就會經常因此被攻擊和抨擊,自己所渴望的事情與別人所渴望的事情相沖突,我想透過娛樂的電影,透過帆高的內心吶喊,讓現實社會的人能對我對這個世界生存方式的理解產生一點共鳴。”這,也是電影裡帆高發帖問答的一點點縮影吧。
我想其實大家是應該都是喜愛這個主題的吧,“你該考慮結婚的事了”“你該找個穩定的工作了,而不是再浪費時間追求理想”“他是同性戀,他....““怎麼什麼人都說有抑鬱症,還不是矯情”,這些來自家庭與社會的現實,恐怕即便像我這樣25歲的社會人士,被社會所打磨地再成熟,也會有一點自己相信的想法,應該做的事、應該說的話、應該表現得舉止,但除了應該,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相信而又違背現實的事吧。
第二部分:《君名》其實才是新海誠電影的異類
其實在《君名》上映後我就寫過影評,我評價地非常偏激“這很不新海誠”。因為《君名》是過於大眾化的作品,雖然我依然承認它很優秀,高評分,但是它被雕琢的不像新海誠。這就要從《秒五》和《言葉之庭》說起。
天氣之子很不一樣,它涉及了不少現實的問題,它也太想描述與現實的反差感和衝突,所以從個人的喜好上,我只打了7分。《秒五》和《言葉之庭》沒有把現實的衝突展現出來,自始至終只是在敘述兩個人的故事而已。但是天氣之子顯然包含了很多很多,而《君名》卻是那麼純粹,不包含“雜質”,所以如果用《君名》來比較,恐怕違背了誠哥的意願,因為我覺得,新海誠會更喜歡天氣之子,因為他想表達,他想改變,他想反抗,他想對過去的“理想純愛”的設定說再見,他想要表現更大的格局。
如果去除表達世俗現實的元素和內容,單純的描寫男女主的愛情故事,可能大家都會說好吧,一個晴女神話背景下的追尋愛戀的故事,多麼美好,沒有人阻攔,也沒有悽慘的背景,一切都順理成章,但是,這不是天氣之子,只是第二個君名而已,新海誠明確地說了不,他決心做出突破。
第三部分:關於新海誠
我其實非常反感將新海誠與宮崎駿接班人一類詞放在一起,也不喜歡作比較,我相信新海誠一定可以大方的承認自己比宮崎駿差的很多,因為他自始至終都不想做也做不了“宮崎駿式的動畫”。
如果把宮崎駿比作天上的太陽,他可以讓每個人感到溫暖,這就是宮崎駿動畫的“老少皆宜”;那麼新海誠就是夜晚自己家裡點的燭光,一盞燭光很弱,比不了太陽的光芒和熱量,但是這燭光只屬於自己,或者只屬於自己和身邊的她,燭光甚至連別人家都照不亮,但這燭光對於我和她而言,卻是能在夜晚看清對方容顏的存在。這個比喻我想是好理解的,跟我前文所說的新海誠喜歡“關注自己”也是相對應的。
因此,我一直期待著新海誠過去風格的動畫,但是這一次他變了,《天氣之子》是他的“危險”嘗試,他不想做只屬於自己的燭光,而是做引導別人的火把。《天氣之子》對於我,是失落、驚訝和遺憾,失落是我想要看誠哥“關注自己”的動畫,驚訝的是他開始想要對現實說不,遺憾的是《天氣之子》的表現力和引導力不太夠。“反抗瘋狂的世界”這個立意太沉重了,對於16歲少年帆高,對於一直僅僅“關注自己”的誠哥,都有些承擔不住。即便這是個“成年人演的社會派電影”,都會引起巨大爭論與關注,更何況由一個16歲少年為主角的動畫電影去表達。
-
3 # 快樂的胖波
今天剛看完
又一次如同你的名字般的感動
開頭各種問號各種輕視各種抓BUG
然後逼近結尾處...又再次用感性壓倒了我的理性
一直以來新海誠都在做一件事
就是想用光景來感動人...
天氣之子的重點就是陽光
光線之美是如此動人...新海誠濾鏡下的場景真是美出一種層次
雨珠的勾勒也是恰如其分,真心覺得他真是選了一個最能表現出自己優點的主題...天空勢必有光影呈現
天空放晴這主題,確實叫人一掃陰霾的清爽
美得不可思議!!
在至美面前,一切都相形見拙
當初看初版預告還以為是奇幻作品...雖然硬要說也算是,但比較偏超現實...也就是還是現實
學術性說法就是魔幻寫實主義
劇情嘛,情感堆疊不錯,節奏掌握妥當,但整體氣氛營造都跟你的名字很雷同,而且許多劇碼都老套矯情(還有女生批為宅宅喜歡的那種套路,大概就是強調那種尷尬的羞澀場面,或是過於強調男性對女體的愛慕)
誠哥甚至在劇中回答了很多觀眾的問題
這些他都知道,但是為了娛樂大眾還是得這麼幹(就是圭介跟帆高說的也是誠哥跟觀眾說的)
一樣是把玩日本傳統梗,還有些老掉牙的日式動漫臺詞跟事件及橋段,可是顯然作者知道怎樣的形式能昇華觀眾的情緒. 悲傷又絕望的處境、平淡卻幸福的日常、賣力又努力的身姿、彷彿能擺脫現實的覺悟、拯救平凡世界! (是否跟你的名字很似曾相識呢? 其實這也是故事有趣的賣點)
然後跟許許多多動漫作品一樣,都有些令少男少女們臉紅心跳的橋段.
他也抓到引人神往的精隨,用音樂配上蒙太奇手法帶過 !!
(有人詬病音樂太多,但迪士尼這麼做好久了)
腳色設定頗有趣,至於意味著什麼,不好說呢
明明未成年卻想獨自生活的主角;未成年卻得揹負大人責任的女主角,言詞早熟的女角弟弟
對比
仍相信都市傳說的夏美小姐;彷彿失意青年的中年男子須賀先生及狀似不良少年的警察
就好比劇末主角認為天氣會如此都是自己任性妄為所致,但明明環境的危害都把持在大人手裡
這部作品主軸是愛情,副標就是世代混亂環境怪誕了吧
每個世代的年輕人都得背付所有大人的責難呢不論實際面還是文化面...
年輕人永遠得被否定到成為掌控權勢的大人為止
尤其男女主角逃亡那一段,被強制賦予或要求的生活,明明那都不是他們想要的...
真想吼一句這房價什麼鬼,這天氣是怎樣...這些垃圾食品怎麼回事
音樂搭著場景,情感都有到位,可以明顯感受到是量身打造的歌詞
配合畫面...會讓人刷一遍又一遍...音樂及影像一搭一唱,相輔相成(不過有人很討厭這一套)
讓舊作腳色來跑一下龍套時有引起劇院一陣騷動,就調引觀眾情緒來說是到位的
還有一些動漫迷或日本人才懂的梗我就不太清楚了
至於龐大的置入行銷...我想...是可預期的(依然會讓人想來一遍聖地巡禮)
還有鏡位的轉換挪移都看得出導演功力,也在在體現出畫面的美感與震撼
順便解釋一下許多人起爭議的幾點
1.男主角的身世不明
許多人補了小說之後會得知是家庭問題
但其實電影已經完整地表現出來了...男主一開始臉上的一堆傷疤或許無法解釋是來自家庭
但...他失蹤多久了他家人才通知警方協尋.光這一點就知道他也是家庭沒溫暖的孩子.
還有很悲情的一點,他來東京身上是有些錢的,雖然不多
從他的家庭條件可能他沒有零用錢這種東西
所以能推敲他可能打過工...或者做了什麼有了錢
而他或許也知道收留他的圭介在壓榨自己...(月薪3000日幣??)所以時不時翹班往女主那跑
2.槍很突兀,男主用槍很中二
看到槍最突兀的就是裡面有子彈...還有沒開關保險這一事(不過動畫我也就不細究了)
槍是連串整部電影的重要腳色...在沒有超能力的現實,槍是唯一可以打破人本身力量限制的器具,男主估計從小都是被大人壓著長大的,槍是他與大人們對等存在的要物.
更重要的是,男主動槍都是在被對方訴諸武力的時候.
整部動畫,新海誠沿用了你名的民俗神秘學為線索,起點則是壓榨童工的超自然雜誌社
這或許是一部,新海誠挑戰觀眾的電影...動畫世界獨有的煽情橋段他也知道這樣有的人不喜,但無疑這也眾多人喜愛,對於理想主義魔人也會受困於結尾的選擇中,世界還是愛情
但其實都不是,新海誠又以兩種說法來回應這種討論,東京只是回到本來面貌;小鬼頭別自以為是
而他整部片帶來的東西很簡單,灰暗生活中的一縷陽光,將使你的陰雨氣候豁然開朗
整部作為動畫依然是上乘之作
畫面近神
國外的動畫永遠表現不出這種詩意
即使畫面能做到如此但沒有這種意境之美 !!
許多人忘記了...電影是很重視畫面的
劇情??? 算了吧
你想在兩小時內體會到的峰迴路轉都是急煞車罷了
反思???得了吧
電影始終是一種娛樂,你要怎麼思考就自行腦補吧,人的一舉一動都能引發反思的
那些只評劇情的影評,還是去看小說吧...雖說文學家更著重文字本身的藝術性
說實話這部看完後
我久久不能自己...我已經不知道電影該是什麼形式了該著重在哪了
怎麼能光靠畫面就讓人感動得一蹋糊塗呢...
新海誠連兩作都強調了日式美學的物哀之美及其正義相對性
你的名字:在東京看來美麗的彗星卻毀了一座鄉村小鎮
天氣之子:眾人為放晴後的颯爽而開心時,卻有人因為放晴而失去生命
前者是天象不可逆
後者新海誠讓他非天象乃人為的可逆
小說有補充很多設定,還有行為動機,畢竟這一點在電影上不好解釋,對於推理能力不好的人更難從一閃而過的畫面去得揣測,後記中作者有提到,他就是想作一款直線衝刺到最後的作品
看來他做到了.
回覆列表
新海誠在2019年的動畫電影新作《天氣之子》,在日本正式上映之後,成為了日本電影市場年度票房冠軍,不過當這部動畫電影來到國內院線之後,國內有相當一部分的動畫觀眾是不買賬的,雖然背景美術和後期攝影特效依然十分精緻,但男主角的設定和劇情的發展引發了爭議。
豆瓣上《天氣之子》目前7.1的評分,就是國內動畫觀眾們對新海誠這部作品所表明的態度,不過拾部君在想,新海誠的這種商業動畫電影模式在日本還十分吃香,所以看新海誠接下來怎麼選擇了,如果還是繼續這種模式的話,可能新海誠的下一部動畫電影還會像《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那樣。
拾部君覺得《天氣之子》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主角的心理發展不夠有說服力,男主角完全可以選擇叛逆中二的道路走下去,無視即將被淹沒的東京,只為了拯救最在意的女孩,而對男主角之所以這麼做的動機描寫,拾部君覺得鋪陳得還不夠深入,拾部君既沒有很明顯地感受到家庭因素對這個男孩的沉重影響,也沒有感受到歌舞伎町的各種現實面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拾部君這麼說可不算,那就給各位看看相關的資料吧:
《你的名字。》在歐美地區上映之後,在全球著名電影評分網站爛番茄中,這部動畫電影在一般觀眾中的好評率為94%,而在專業影評人的評價中,好評率甚至高達98%。這些歐美觀眾都在驚歎於精緻美麗的畫面,以及動人的青春戀愛故事。
而《天氣之子》在爛番茄中的評價,也是類似的情形,一般觀眾的好評率為93%,專業影評人士的好評率為94%。
可能會有人發現,其實現在爛番茄中對《天氣之子》進行評價的一般觀眾和影評人都並不多,所以會對參考性提出質疑,拾部君也覺得目前的評價還不能夠說明什麼問題,不過,《天氣之子》在北美地區上映之後,票房成績可就實打實地擺在這裡了:
根據著名票房統計網站The Box Office Mojo所給出的資料,在1月15日,也就是星期三的時候,《天氣之子》勇奪當天美國電影票房的第二位,僅僅落後於近期名氣十分大的電影《1917》。
所以有時間的話,拾部君真的要好好琢磨一下為什麼歐美那邊的動畫觀眾會如此喜歡新海誠的動畫電影。
關注【拾部次元】,一個由漫畫家撰寫,有態度的動漫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