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容埋藏了眼淚

    拼音: èr bǎi wǔ 簡拼: ebw

    近義詞: 傻頭傻腦 反義詞: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口語罵人

    解釋: 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出處: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謁後語: 半吊子的一半

    另一意義:方半瓶醋

    【來歷傳說】

    一、源於戰國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韓、魏、趙、齊、燕、楚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訊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有好幾種說法:

    二百五的來歷(共6則)

    1、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於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2、蘇秦是戰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3、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4、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5、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有點像我們把硬幣包一包,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以後人們也城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6、從前有一個傻瓜,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盡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隻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八兩金子很多的,笨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 2 # 言勸

    一般罵一個人缺心少肺,常用一個莫名其妙的外號,就是說對方是“二百五”。如同“二桿子”、“半吊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者,傻瓜、笨蛋的代名詞。關於“二百五”的來歷,有種種說法:1.“二桿子”。說的是唐朝時長安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儀仗隊伍龐大。走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杆驅趕行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百姓稱兩個亦為“伍佰”,於是每人就成了“二百五”,因為他們每人手持一長杆,所以又稱他們兩個為“二桿子”。

    2.“分黃金”。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說服韓、魏、趙、齊、燕、楚六國結盟抗秦,受到各國君王的賞識。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時,卻被一個刺客殺害。齊王下令捉拿兇手,但他用的是“引蛇出洞”之計,將蘇秦的頭懸於城門口,並張榜“蘇秦內奸,死有餘辜。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他還下旨重賞義士黃金千兩。此榜一出果然有四人前來領賞。齊王問:“千兩黃金如何分法?”這四個人不知中計,說:“好辦每人都是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3.“二板五”。是與推“牌九”有關係。“牌九”是舊時候的一種賭具,其中的牌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4.兒子的作業。說有個人兩個兒子,分別取名為成事、敗事。一天這人要出門,他就給兩個兒子佈置學習任務,大兒子寫300個家,小兒子寫200個字,結果他大兒少寫了50個字,而小兒子多寫了50字。父親回來檢查完成的情況,母親說“成事不足,販事有餘,兩個二百五”!

    5.“半封”銀子。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二字諧音,所以,後來人們就把瘋瘋癲癲的比做“二百五”。

    6.“半吊子”。古人為了便於數錢、付錢和攜帶方便,就用繩子從孔中把錢串起來,一千板為一貫,後來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稱一吊。一千枚錢稱一吊,五百錢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夠一吊的數,比喻心眼不夠數。“半吊子的一半”就是“二百五”,是指二百五十文大錢。比喻人是半個“半吊子”,還差勁。關於“二百五”的說法和來歷還有很多,如“半瓶子”、“傻瓜賣寶”等。反正“二百五”不是個好話,就是指人“傻”、“笨”、“蠢”,一般不要用此話罵別人。

  • 3 # 迷霧茫茫4

    我看過一個典故是這樣的: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一一秦國,從而受到六國君主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訊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剌客已逃得無影無蹤。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

    他下令把蘇秦的屍體懸掛在城門口,張貼了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令重賞,獎勵黃全千兩,請義士來領賞。此榜一出,果然有四人上了鉤。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幹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後,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每個人二百五十兩。

    齊王一聽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剌客,據說是秦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 4 # 智多星軍師律師

    二百五來原詞:在從前皇宮金鐘被盜,皇帝用反間計說皇宮早就想把這吊鐘拿走可無法。懸賞一千兩黃金找大力士另對皇宮重用,四位江洋大盜聽說有一千兩黃金還有美差。都去皇宮說我們拿走的,皇帝說你們膽孑好大敢偷皇宮的東西,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拿去問斬城牆試重教育後人。百姓看了大盜屍體說瓜娃子,二百五想一千兩黃金。不打自招,不請自來,還不知皇帝下套活該!這二百五罵人流傳名間,你二百五,瓜娃子,腦筋進水了,胎神,豬腦殼,腦子有包,你腦子有尿,你裝豆腐渣,日龍包,文明點含意你是什麼鬼。所以罵人各不同……

  • 5 # 一隻小阿琪

    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 6 # 揮弓探賾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創者,雄才大略,威武不凡。

    早年因為家境貧窮,上不起學,只好要飯做乞丐、當和尚餬口。成年之後,為人好學。在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中,他一有機會就學習、讀書、寫字,向劉伯溫、宋濂等人請教,經常手不釋卷。終於可以自己讀書寫字,甚至還會吟詩作賦了。

    倒貼“福”字的傳說,與朱元璋有關。一次,朱元璋用“福”字作記號,準備殺人。為了救人,馬皇后命令全城百姓在天明之前,張貼福字。有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氣急敗壞的朱元璋打算拿這家開刀。馬皇后勸道: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元璋認為有理,便放了這家人。貼倒“福”字成了傳統,一來討個吉利,二來紀念馬皇后。

    從明朝中期開始,中國的通用貨幣由之前的鈔本位向銀本位過渡,白銀成為商業活動中的主要貨幣,而當時每五百兩白銀被稱為一封,那二百五十兩自然就是半封,半封諧音半瘋,也就是傻子。久而久之,“二百五”就變成了傻子的代名詞。此外,當時中國的另一種重要的通用貨幣就是銅錢,而五百枚銅錢稱為一吊,二百五十枚自然就是半吊,因此在中國的很多地方,“二百五”也是半吊子的同義詞,意思是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生命中,總有些人安然而來,靜靜守候,不離不棄;也有些人濃烈如酒,瘋狂似醉,卻是醒來無處覓,來去都如風,夢過無痕。誰也不是誰的誰!我是你的誰?你是我的誰?我們是誰的誰?誰又是誰的誰?光陰若素,歲月留香。

  • 7 # 閒情偶記

    最典型而又通俗的國罵,就是“二百五”。“二百五”是什麼意思,不用解釋。但“二百五”的來歷,就難以講清楚了。

    一、語言學家是這樣說的——

    語言理據學者王艾錄《漢語理據詞典》詞條“二百五”:“不知深淺,做事魯莽的人。”理據:“銀子以五百兩為‘一封’,二百五為‘半封’。‘半封’諧音‘半瘋’。”

    這解釋似乎很“學術”,卻沒有史實。看看明清時期的文人著述就知道了:

    《負曝閒談》:“他跟手把一封銀子打開了,數了數,整整的一百兩。”

    《野叟曝言》:“在懷內摸出一封銀子道:‘這是六十兩紋銀,送與相公盤纏的。’”

    《檮杌閒評》:“旁邊小內侍捧過五十兩一封銀子、四表禮,做畫字禮拜表儀。”

    《儒林外史》:“隨在跟的家人手裡,拿過一封銀子來說道:‘弟卻也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著。’”

    《繡像金瓶梅詞話》:“取出一封銀子,準準三十兩足色松紋,便交付薛姑子與那王姑子。”

    《春柳鶯》:“見一管家,手持一書,還拿了二十兩一封銀子。”

    《儒林外史》:“當下開箱子,取出十兩一封銀子。”

    《照世杯》中,一封銀子指的是八兩。

    《姑妄言》中,一封銀子指的是五兩。

    《初刻拍案驚奇》中,一封銀子指的是三兩。

    《儒林外史》中,又出現一封銀子指的是一兩……

    古人確人“一封銀子”的說法,“一封”是指“一包”,大小不一,不是“法定”的五百兩。

    二、賭徒們是這樣說的——

    賭具“牌九”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是十個點,稱“斃十”。“斃十”在牌九里最小,什麼牌也“吃”不了,也就是輸定了。二板和麼五簡稱“二板五”,諧音就叫“二百五”。

    三、科學家是這樣說的——

    智商IQ是衡量智力的一種指數,最高值為250。25以下者為白痴,90—110為正常,140以上接近極高才能(“天才”)。據說,愛因斯坦的IQ達到180,屬於“超天才”。IQ達到250的人,沒有發現。所謂“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所以250絕對是個“瘋子”!

    四、史學家是這樣說的——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盟對付秦國,從而受到六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蘇秦在齊國時遇上刺客,不治身亡。齊王為了抓到刺客,特貼出告示,聲稱蘇秦為大內奸,刺殺蘇秦者賞金千兩。告示一出,立刻有四個出來領賞。齊王問四個人:“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四人回答:“每人二百五。”齊王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其實這四個人並不刺客,因為財迷心竅而當了“二百五”。

    五、小說家是這樣說的——

    從前有個讀書人,奮鬥了將近一輩子都沒考取功名,連兒子也沒有。到了晚年,竟喜添雙丁。老先生回想一生成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了有意義的名字: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一日老先生出門,吩咐妻子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老先生回家後問老妻兒子們功課如何,老妻回答:“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

    “二百五”一詞,大約出現於晚清民初。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三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製作了由張石川執導的電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丁楚鶴出演主角“二百五”,將這個第一次走進大上海傻氣四溢的農民,演得惟妙惟肖,“二百五”從此不脛而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酸奶、純牛奶、鮮奶到底哪個更營養,各自適合什麼樣的人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