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驍說收藏
-
2 # 張博力
古玉鑑定學習之路
中國古代玉器是各器物門類中時間持續最長的,從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興隆窪文化玉器算起,一直都沒有中斷過,想要把這8000年的玉文化知識搞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斷的學習。
1、進入文博專業學習
有機會可以報考高校文博專業,比如文物鑑定,古代玉器方向,接受系統的專業教育,系統的學習玉文化知識,進行科學研究,是最正規的道路,可以避免誤入歧途。在這裡會接觸到古玉研究的學術專家,認真踏實做學問的人,向他們學習古玉鑑定之道,事半功倍。同時會有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探討交流,相互督促進步,求知求真。
2、閱讀古玉鑑定書籍
讀古玉鑑定的書必不可少,可先從系統的書籍入手,選擇知名學術專家的著作和正規出版社版本。對玉文化有系統認知之後,選擇感興趣的點進行重點學習研究,查閱資料,閱讀已有研究的專著和論文,翻看考古報告。
3、參觀博物館實物
理論聯絡實際,古玉鑑定離不開大量實物標本的學習。在大量翻看古玉圖錄的基礎之上,還需要去各地博物館參觀,看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作為標準器進行學習和研究,緊跟考古發掘的步伐,看新展覽,看新器物,查新資料。
4、聽學術講座和會議
在掌握了一定專業知識的同時,多聽和參加古玉相關學術專題講座和學術會議。各大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時常都會有玉器鑑定學術講座和研討會,密切關注,接受最新最前沿的研究發現和觀點,對學習古玉鑑定非常有提升。
-
3 # 手機使用者60669424220
因為玉石的材質都很古遠,因此無法透過材質檢測製造年代,只能根據做工、沁色、皮色等痕跡進行判斷,沒有任何硬指標能夠確鑿證明是否真品。目前作假手段越來越細緻,古玉的數量又是相對稀少,市場上能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仿品,真品萬里挑一,而且誰也沒有絕對把握,結論都是根據經驗與感覺
-
4 # 使用者5823008810
通常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判斷:
首先是玉質,文化期多地方玉,商周以後新疆和田玉。
第二是形制,朝代不同形制不同。
第三是做工,不同時期做工風格存在差異。
第四是沁色,多數古玉是出土的,傳世的不到百分之三,不同地區土質水質不同古玉沁色不同。
-
5 # 驪姐的人類學之眼
古玉的鑑別可以從二個方面入手。一是美學的鑑別方法,二是收藏學的鑑別方法。在鑑別古玉的時候,兩種方法都用上是最保險的
一、美學的鑑別方法,簡單地說,就是透過神韻來判斷是否為真品。
古人的藝術思維和現代人是不一樣的,現代人縱然能夠依葫蘆畫瓢模仿一二,但現代玉工的心思不如古代玉工那麼虔誠靜穆,模仿的工藝也必然失之刻板僵硬。不過,透過神韻來判斷真假,這要求人必須有非常敏銳的審美能力,千萬人當中也未必能有一人達到那種水平。所以,多數人還是按照收藏學的方式來鑑別的。
(海昏侯墓出土玉獸)
二、收藏學的鑑別方法,用收藏界的行話來說就是透過沁、裂、漿、工、型、料來進行判斷。
這六個判斷指標合起來用更具有鑑別力。不過,對於鑑別古玉來說,如果一個指標表明是仿製的,也可以直接PASS。
第一,出土的古玉必有沁。大眾收藏者喜歡買大開門的古玉,往往有沁就是標誌之一。不過,有的古玉即便看起來很新,但在電子顯微鏡之下一看也同樣有沁。古玉埋在地下,就要和地下土壤發生物質交換,土壤裡的物質會透過肉眼看不見的縫隙沁進古玉肌質。有古玉仿製者透過酸蝕、深埋等方式作沁,但仿製出來的玉沁暗淡無光,和玉表面的肌質明顯不一樣,這就是一個判斷的方法。
(婦好墓出土玉鸚鵡)
第二,古玉必有裂,多數古玉可以肉眼看到裂,所有的古玉在電子顯微鏡之下都可以看到裂痕。古玉之裂產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古代工匠製造時出現的裂痕,二是古玉出土之後因為地應力差異原因造成的裂痕。
(徐州博物館藏漢代玉卮)
第三,古玉必有漿,收藏界叫做包漿。所謂包漿,就是土壤裡面的物質和古玉交換之後在它表面上形成的薄膜,很均勻地覆蓋在古玉上面,也有人把它叫做光氣。這是古玉經歷年代的標誌和痕跡,也可以說是古玉的身份證,如果掌握好對光氣的判斷,基本上能鑑別60%以上的古玉。光氣使古玉的光澤看起來溫潤不刺眼,沒有新玉的那種刺眼賊光。有的仿製古玉者會採用細絨布打磨的方式,使其表面看起來有光氣包漿,但很難打磨到古玉的紋飾和穿孔裡,這兩類地方往往容易穿幫。有的仿製古玉者為了掩蓋紋飾的新,會用泥土、汙垢、硃砂等填充紋飾,但這更是欲蓋彌彰。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古玉上的硃砂並不是深紅色,而是粉紅色的,用深紅色的硃砂填充紋飾的,多半是仿品。
(咸陽博物館藏漢代玉辟邪)
第四,每個時代的古玉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比如漢玉的遊絲毛雕,漢八刀工藝,西周的一面坡工藝,紅山玉器的象鼻孔工藝,良渚玉器的刻劃工等等,這也成為鑑別古玉的一個方式。有些低劣的仿製者,搞不清楚每個時代的獨特工藝,張冠李戴地仿製,就很容易露出馬腳。
第五,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器型,各地出土的古玉器型也有差異。不同器型的出現和消失,往往形成了時間和地域的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很容易發現低劣仿製者的破綻。比如商代的片雕玉鸚鵡很多,其他朝代卻不多見。齊家玉器以素器為主,極少見紋飾。有領玉璧在新石器晚期開始出現,在商代較多,往後則極少見。多璜聯璧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後來在齊家文化和陶寺遺址有出土,往後時代則很少見。
(齊家玉器展齊家文化玉琮)
第六,關於玉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商代以前的玉料基本是地方玉料,齊家玉器多采用馬銜山玉料,三星堆金沙玉器採用龍溪玉料,紅山玉器採用岫巖玉玉料等。商代婦好墓中開始出現和田玉,漢代和田玉大量使用。現在有很多仿製者採用俄料和韓料冒充和田玉料,但在電子顯微鏡底下可以發現和田玉料的纖維是交織狀的,而韓料和俄料的纖維要麼是顆粒狀的,要麼是片狀的。
(金沙遺址博物館藏玉琮)
三、古玉的鑑別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一方面要多看古玉鑑定方面的書籍,在這裡特別推薦楊建芳教授領銜主編的系列古玉書,這些書特別放大拍攝了古玉的工藝微痕,便於我們瞭解古玉的工藝。另一方面,最最重要的是,多去博物館看,多琢磨那些真玉,熟能生巧。真玉看多了,自然就能夠判斷假玉了,就像我們看多了美女,一看醜女就會覺得很扎眼,這就是古人把古玉鑑定稱為“眼學”的原因。
-
6 # 愚樂860
商周!不小心,撿了個漏……
1,斷新老:器物的鈣化,沁色過渡自然,並且深入肌理。(短時間作假,絕對不會如此)
2,看包漿:古玉除了被腐蝕外,都會有包漿,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漿應該與外面的包漿一致,並且渾然一體。有的還會有區域性的氧化突起同時存在。
3:盤玩時,有鈣化的地方會慢慢的變回玉的本性,根據鈣化的輕重,時間有長有短;上面的沁色會逐漸變淺,但不會消失。完全變化後,玉器會很潤澤。假貨則絕對不變。
4:把玉器放進80度左右的溫水中,鈣化的,會從裂縫中連續不斷的冒出細小的氣泡(因為鈣化後,改變了內部分子結構,變得疏鬆了)。沒有鈣化部分不會出現此現象。
5:放進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會感到有一種粘粘的感覺。並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盤玩通透。
6:盤玩中的器物,見到汗液或是水後會有一曾灰皮出現。(出灰現象)
7:用PH值試紙測試,基本會成中性。(與當地土壤結構也有關)
8: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紋,這是由於玉器長期在地下,受地熱,地溼等影響,張裂所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十玉九裂”。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個明顯的特性。
9:出土玉器都有陰陽面,因為受地溼地熱礦物質等的影響,陽面變化較陰面變化小,也就是鈣化,沁色,腐蝕等比陰面差。
10:看反光,因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於用力不均,加工面會有很多細小的面組成,所以迎光看時,會有不聽的反光。
-
7 # 古今通曉
在古玩鑑定中,古玉的鑑定方法和瓷器鑑定方法最為接近。都是以形、質、風格神韻、工藝、紋飾、題材等方面入手。
形,即形體特徵。同一題材的玉器如果時代不同,其形體特徵都會有所區別。
質,即玉器的材質。不同產地的玉器,其審美效果及質感亦都會有所不同。如和田玉的特徵溫潤,有油脂感和結構等,青海玉水汪汪,有明顯的線紋,感覺亮、透、硬。而玉材的產地與玉器的年代和所分佈的地區密切相關。
所謂風格神韻,也就是預期的時代特徵。和瓷器一樣,不同時期的產物都帶有其出身時期的時代印記。如商周時期的紋飾簡潔,唯美。這種時代特徵已經和上等的和田白玉結合,那種美感就十分明顯;漢八刀的藝術效果極具感染力。其簡潔,清朗,明快,陽剛等。
所謂工藝,即各時期的玉雕雕工藝。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如早期的“雙陰起凸”,“一面坡”;中晚期因使用工具的變化,玉器的鑽孔,打磨、拋光技術均有所不同,無論是給人的觀感還是審美感受,都有明顯的差異等等。
紋飾和題材,這些方面都受到同時期的文化,風習以及審美風尚的影響。可以說不同時期都有不同審美變化及特徵。而且玉器的紋飾題材和其它藝術品類幾乎相通。如繪畫,瓷器,漆木器,金銀鏨刻,銅器等。一般來說,當時流行什麼或審美時尚咋樣,其紋飾都會在這些藝術品類中體現出來。當然,有些圖案還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流行,也就是說時代跨度比較長。例如福壽康寧之類的題材,自古至今幾乎是永恆的主題。所有這些都是鑑定古玉器的參考要素。若你能將以上諸要素綜合運用,靈活運用再加以科學的頭腦,務實的精神,那麼,恭喜你,你對古代玉器的收藏即將大功告成!
此外,沁色不是關鍵的問題。他只是區別玉器是否出土或傳世的。還有,從沁色可以分析玉器的“身世”“,及它的流傳經歷等。
-
8 # 玉見三石
這個問題太籠統了,每個熱愛古玉的學習方法都不太相同,大方向還是有的,簡單的說幾點,基本上還要結合博物館的實物對比學習還是比較快的,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心高人指點。
光氣
古玉的光氣受玉質、打磨工藝、埋藏環境等影響,所表現出來的光氣會有所不同,還真不太好用文字來表達,只能用感官去評斷,但可以確定的是高古玉的光氣一定不是賊光,也不是有光無氣,一定是精光內斂。玉質較好、打磨精細的一般光氣較好,如戰漢時候的玻璃光。玉質較差、打磨粗糙、沁蝕嚴重的光氣稍微弱點。所謂光氣其實就是反射光,而影響反射光的是玉器原有質地反光、打磨工藝造成的折射點、坑口環境等造成的皮殼反光,可以朝著這幾個方向去考究。
沁
所謂沁我認為是就是染。受玉質和埋藏環境的影響,所形成的沁種也十分複雜。粗暴點就是靠啥染啥,比如玉器在埋藏環境裡面靠著銅器,那一般會形成銅沁,比如南越王墓玉角杯出土時的綠沁,出土時候都是與青銅器放在一起的。靠著鐵器會染成鐵沁,我們經常看到出土鐵劍上面的玉劍具。沾著硃砂那麼形成硃砂沁,或者坑內器物和泥中各種混合體組團染成的沁。玉器受沁程度還跟玉質有關係,俗話說好玉不受沁,同一埋藏環境中玉質好的肯定受沁程度小。既然定義為染,那麼與仿品唯一的區別就是自然環境染色,還是人為刻意去染色。所以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評判標準是沁色自然與不自然。大自然幾千年染色過程肯定與現代加速染色有很大區別的,就如藥催雞和散養雞。自然與不自然也需要多看實物去培養感官的。直到目前我們還有一些未知沁的形成原因,比如是什麼染成這個顏色或者是不是玉內什麼丟失了,就如木頭失水變成黑色。
工
我覺得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仿的。用什麼工具就會造成什麼的工痕。決定這個的,一是工具,二是技法。當時的科技水平決定了用什麼工具,工具同時也會決定技法,比如鐵器的出現。我們經常討論的什麼漢八刀、遊絲毛雕、西周坡刀、商周雙勾碾法、勾撤法、拉絲、單雙打孔、開片等等工藝都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來演變的。從根本上要搞定高古玉的工痕,不管是砣碾還是刻、還是敲,就要了解當時的加工手段。這些具體書本、網上已經有好多介紹了,在此不做多的敘述。值得肯定是高古玉的工肯定是人工,不是機器工。一定犀利,再粗糙也不拖泥帶水。但要注意的是鑑別高古玉不能光從工上來判斷,就算是人工,那也未必對,仿品全用古法人工砣行麼?要從整體上來看判斷。
型與紋飾
每個時代的文化環境,必然會造就一個時代的特徵,文化的變遷也是玉器的一個演變過程,比如從高古玉的神玉、王玉到中古到現代的民玉。
熟度與質變
回覆列表
聽大師講秘訣沒用,有的人自己講的也是雲裡霧裡,因為他們自己都糊塗。要自己搞明白玉文化和古玉工藝,這需要從學術角度入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學習古玉理論,看大量論文專著,把古玉鑑定當做一個課題,就好比上大學做實驗寫論文一樣。學習鑑定古玉,對於文化水平較低的人來說,就很困難了。只有查閱了大量文獻,看博物館藏品和圖錄,再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看實物,才能瞭解古玉的工藝,各地區各時代的差異,才能夠知道真品是什麼樣子。拜大師看秘訣,就算講得都對都好,自己不下功夫也是不行的。最後,鑑定古玉也需要一定的悟性,多數人努力一輩子也不會鑑定,但都自以為很厲害,然後買一堆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