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若在櫻樹下

    強取勝於苦耕 ￿￿￿￿￿￿￿￿￿￿￿￿￿￿￿￿￿￿￿￿￿￿￿￿￿￿￿￿￿￿￿￿￿￿￿￿￿￿￿￿￿￿￿￿￿￿￿￿￿￿￿￿￿￿￿￿￿￿￿￿￿￿￿

  • 2 # 歷史臆想愛好者劉宇

    1騎兵

    這就直接是一座翻不過去的山了,遊牧民族十匹馬,你一匹馬,戰鬥力直接不成比例。雖然有拌馬鎖陷馬坑,但是遊民民族猥瑣發育,搶一把就跑了,你完全沒法追擊。

    2騎射

    騎兵本來就很猥瑣了,騎射就更猥瑣了。同樣是二石弓,遊牧能增加衝擊力不說,你還得隨時注意別讓騎兵近身。面對一波騎射,都不知道該擺什麼陣了。

    3後勤

    遊牧民族,渴了喝馬奶,餓了吃馬肉,只要多帶幾匹馬,能跟你耗到天涯。

    4地理

    遊牧在北,往南打,天氣變熱,可以脫衣服,不影響戰鬥力。農耕在南,往北打,往往凍死。

    5最根本原因-經濟

    遊牧民族四處劫掠,是因為他缺少資源,遇到災年,不出兵就死在家裡。所以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打農耕民族是事關生死存亡的事情。

    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打遊牧民族,即使打贏了,人都跑了,抓不到俘虜,地又種不出糧食,一片荒涼。除了軍工沒有意義。

  • 3 # 追風趕月別留情

    落後戰勝先進,野蠻戰勝文明在中國的土地上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南方政權常常是被北方吞併。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在古代戰爭中,騎兵是強大的兵種。騎兵由於機動性強且可以完全剋制步兵,一直是戰爭的主導力量。內蒙古地區可以輕鬆地馴養出最好的馬匹,而中原養馬可以說非常費勁,官員給農戶一匹馬的任務,由於馬不能耕地,馬常常成為農戶家裡的巨大負擔,養出來的成色也不好。

    還有一個原因是南方多山,不利於大部隊展開;氣候炎熱,讓人們想要享受生活,逐漸失去了尚武精神。多山的環境把人分在一個個小村落裡,彼此不相往來。戰事一起,動員是一個很大的困難。元朝不過百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炎熱的環境下,蒙古親王和士兵不再仔細訓練戰鬥技巧,而是追求生活品質,體質逐年下降,皇室的體質更是跌倒了谷底。

  • 4 # 南朝居士

    戰爭勝敗的原因,不在於文明程度和發達程度,甚至無關於國力和將相軍事能力,

    勝敗因素取決於戰爭成本和戰爭意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時勢。

    遊牧民族戰爭意願強烈,戰爭成本低,

    遊牧民族對外戰爭根本不需要成本,還能賺取戰利品,打仗就是他們生存基礎和生活方式,戰爭就是搶劫其他國家和部落的財富、領地和女人,所以他們非常有動力發動戰爭。

    而中原王朝一般不願意跟遊牧民族發生戰爭,倒不是打不贏,但戰爭成本太高,高到在強大的王朝也負擔不起,而且,你打仗是消耗金錢,又不會賺錢,戰爭意願只有武將的意願強烈,士兵們不願意。

    中原王朝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遊牧民族的戰爭,戰線通常有數百甚至上千公里這麼遠的補給線,一旦糧草遇襲,外面的軍隊就成了孤軍,糧草在運輸途中也會消耗,十萬石到了前線,也就剩3萬石了,

    最最主要的,你根本找不到你的對手在哪裡,遊牧民族在草原,玩的是運動戰,也就是游擊戰,草原沒有參照物,你找不到他們的主力在那裡,等你休息的時候,他們主力就出現了,

    你跟這樣的民族打,通常是佔不到便宜的,即使你打贏了,你什麼收穫都沒有,最多帶回馬匹和奴隸,好像也沒用,沒有城池給你佔據,沒有領土給你佔領,甚至沒有人民給你奴役,你說,打你幹嘛?。

    所以,即使漢武帝窮兵三十餘年,打殘了匈奴,結果又如何呢?還是回到了和親的道路上去了。

    遊牧民族在強大,也有他的先天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分裂太嚴重,即使短暫統一了,也會分裂,所以,大多數時候,他是不足為患的。

    唐末、宋末、明末,都恰好處在遊牧民族統一的時候,正是他們的強盛的時候,北宋初期,還可以與遼國一戰,北宋末年,與遼國的一支潰退之師都不能一戰,南宋初年,與金國也能一戰。

  • 5 # 泛海一月

    農耕文明的特點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相對規律。而且人們整天打交道的物件是農作物和溫順的圈養牲畜家禽。因為有穩定的收穫和生存基礎,所以農耕文明整體上缺乏危機感和攻擊意識,自然在武力上就相對較弱。而遊牧民族呢?他們居所無定,生活地域覆蓋面廣,騎馬牧放牲畜及彎弓狩獵是他們主要的生存方式,動物就是他們最好的日常作訓物件。這樣的生活特點決定了他們不但驍勇善戰而且體形彪悍。兩種生存方式既然存在如此懸殊的對比,那麼一旦發生“碰撞”其結果可想而知。

  • 6 # 塵海舊史

    謝邀!首先要理解農耕和遊牧的區別,一個是耕,固守一隅來生活;而另外一個是遊牧,必須要靠不斷的東征西獵,甚至是各部落之間互相搶奪才能維持生活,這樣就完全形成兩種不同的文化,農耕和遊牧。農耕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遊牧則是無規律的,一直處於不停的運動中,而且居無定所,還需要與草原上的野獸作鬥爭,需要有良好的作戰能力,尤其是騎馬的技術,所以養成了彪悍的性格,與超高的作戰能力,所以才厲害。而中原所屬的農耕文明建立的王朝,居有定所,而且不需要超高的作戰能力,而且那些如:匈奴、突厥、遼、金、蒙古,後金等,搶劫後就逃,中原軍隊沒有那麼好的機動性,總是幹不過遊牧民族。

  • 7 # 乏善可陳W

    遊牧民族嚴酷的生存環境決定了他們的生存成本相對極高。遊牧得來的生活資料不但無法滿足日常消費,還要分出很大部分來跟別人換取少的可憐的,自己有無法生產的日用材料。所以,掠奪也就成了一種習慣。天長日久,他們就把以掠奪為目的戰爭當做了和遊牧同樣重要的生活常態。而恰恰二者還有很多共同點,為了遊牧和保護牲畜所練就一些本領,在當時同樣是先進的戰爭本領。以掠奪為最終目的又使他們不用考慮物資補給。所以他們就很開心的搶他們看見的一切可以帶走的東西,毀掉一切無法帶走的東西。也就是隻知破壞從不建設,這也就使他們即使打下再大的地盤,也無法長治久安,更別說帶動發展了。即使戰敗,他們可以落荒而逃,真的是落荒而逃,因為背後的茫茫荒原處處都可藏身。也不用去考慮別人,甚至老婆孩子也不用考慮,只要活著在哪個部落混都一樣。

    農耕社會正好相反。自給自足的生活使他們習慣安逸,習慣友好,習慣理教,習慣驕傲。面對無理暴虐的侵襲,憤怒而又手足無措。在當時的條件下,廣闊的領土面前,即使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也仍是疲於應付。發動滅族戰爭是不可能的,遊牧民族的“遊”在當時是無解的。而且,山高路遠,後勤困難,大規模的發兵就意味著需舉全國之兵力、民力、國力。這種戰爭毫無收益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能夠承受住消耗的國家少之又少。所以防守就是大多數時候的唯一選擇。沒有進攻的戰爭就意味著沒有勝利,而漫長的佈防線在一群流賊面前無異千瘡百孔,任何一個集權國家也不會在內部無限制的擴充軍隊。所以,一旦稍有疏忽就是被長驅直入,雞飛狗跳。這可能就是題主所說“農耕打不過遊牧”。

    打個比方吧:你是個自力更生、穩定富足的人,卻有個流氓無賴鄰居。他自己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又不願意像你一樣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有一天他發現可以偷你,搶你,威脅你,敲詐你。而你可以罵他,打他,報警抓他,起訴判他,但你不能殺了他。或者你可以變成他,用同樣的無底線的骯髒手段對付他。可這樣的話,你就必須放棄以前的生活,而且再也無法恢復。你會怎麼選擇?

  • 8 # 奧格工作室

    並不是打不過 而是遊牧民族沒有相對固定的政治中心人口中心,無法給予堅定性的一擊,無法從本質上擊潰遊牧民族。 從地理地貌上,遊牧民族侵掠農耕民族,是由高緯度向低緯度縱深發展,越推進氣候越好,地貌也相對平緩,適合遊牧騎兵的戰鬥特點 。遊牧民族的食物大部分以小體積高熱量的肉質和乳製品為主, 農耕民族以大體積低熱量的穀物為主,這就使雙方的軍需供應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以蒙古騎兵為例,一個人可以攜帶的食物(肉乾奶粉)可以確保30~50天的單兵需求,並且不需要供給。 而農耕民族確保這個基礎需要五個人不間斷供應,由內地長途供應。 供應損耗巨大。 還有一點,農耕民族是拿錢打仗,有軍餉的。 那點錢想讓人拼命基本不可能。 遊牧民族靠掠奪,不拼命就沒有收益,想不讓拼命都不可能。這是致命的區別。 沒有保護的國企怎麼可能打過私企呢。 至於有回答說是遊牧民族從小戰爭教育戰爭意識野蠻,農耕民族文明,等等之類的,權且一笑。 戰爭藝術永遠是農耕文明的優勢。 一群放羊的懂什麼戰爭。 東周西周幾百年什麼時候列國讓遊牧民族佔過便宜? 因為基本列國基本全民皆兵,想向兩宋時期老百姓手無寸鐵被肆意屠殺掠奪的情況也不可能發生。遊牧民族也不敢。不是打不過而是打不完,所以中國早期的方式就是防禦,至於出擊,毫無意義,這是法則。 唯一破壞這個法則的只有岳飛,武夫一枚,什麼也不懂,白白葬送了幾十萬人(對方3萬人) 沒有可靠的供應線,一味的突入縱深,糧草一斷,全軍覆沒。

  • 9 # 星下靜思

    人們透過生產,結成了以豐衣足食為目標的生產關係,努力提高種稙水平來滿足生活需求,一般不會離開家鄉土地另行謀生,因而很難形成掠奪的風氣。

    而遊牧民族剛不同,以放牧牛羊等為生。他們要根據季節,追逐肥美的水草,才能保證牛羊等牲畜成長,人們生活才有保障。但肥美的水草資源有限,這就會引起爭奪,久而久之形成了好戰的本性。

    遊牧民族的不定居性,也會影響到農耕部落,與他們爭奪自然資源以圖生存,也經常在天災年掠奪農耕部落的糧食等生活必須品。

    是生存,讓農耕文明守在土地上;也是為了生存,讓遊牧民族走了出來,弱肉強食的文化造就了戰鬥民族。在戰爭中,食肉騎馬、民風強悍的遊牧民族經常是佔優勢的。

  • 10 # 淡藍色榮譽02

    人類是有共同祖先的。共同祖先根據分子人類學是在15萬年前。所以最重要的一點,選擇什麼樣的生產方式,是農耕還是遊牧,主要是根據地理環境來決定的。人是一樣的人,是遊牧還是農耕看的是地理自然環境。

    生產力是存在從落後到進步的逐步發展的。農耕文化是從野果採集、刀耕火種逐步發展到定居為基礎的農業的。而遊牧文化也是存在從遊獵到牧業到畜業的發展程序的。

    雖然農耕和遊牧都在逐漸發展,雖然選擇遊牧還是農耕是根據地理自然環境。但不同的自然環境,人們會有不同的選擇。當生產力達到有史以來的水平,也就是有冬衣可以禦寒。那麼四季分明的溫帶(尤其是溫帶大平原)就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所以,中國古代長期佔據著華北平原關中平原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就是因為這裡很適宜人類生存。(至今山東、河南兩省都是全國相連兩省人口最多的)

    當農耕文化當摒棄了刀耕火種之後,就已經進入完全定居的時期。而這一時期的農耕水平,決定了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可以擺脫農業,從事其他行業。可以發展商業,或者初級工業——手工業。而遊牧文化在沒有現代工業作為添補無法產生畜業(規模性圈養為基礎的養殖業)的時期,則就是遊獵和放牧。這種居無定所,根據羊群牛群的遷徙而遷徙的早期遊牧業,是很難發展手工業的。到是征服馬匹和駱駝之後更容易促進商業。只不過商業也是工業為基礎的,遊牧民族更多的處於商業中的流通環節。而且和農耕文化不同,同樣的土地面積,一百畝草場養活的羊,再養活的人口,恐怕只有農耕民族的百分之一。但遊牧民族全民從事遊獵,戰鬥能力更強,每一個牧民都可以是一個戰士。

    而農耕民族需要大量人口從事農業,常年的農業勞作並不能提供戰鬥力,所以農耕民族需要一定數量的常備軍隊來保持軍事實力。但農耕民族因為總人口的巨大優勢,所以軍隊數量一般情況下也遠遠高於遊牧民族。但是如果發生某些內亂,比如西晉八王之亂。則會極大的削弱常備軍隊的軍事實力。而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漢人政權被迫遷離中原地區(華北平原+關中平原)。

    再者,不僅僅因為人口的巨大優勢。手工業在定居的基礎上比遊牧民族優秀太多。決定了很多軍事裝備,都是農耕民族比遊牧民族更先進。比如,馬鐙,火藥,火炮,地雷,水雷,火槍。這都是漢人的發明。而遊牧民族獲得了這些技術突破之後,才有可能有超強的戰爭能力。比如蒙元就沒少用漢人發明的火藥和火炮。火藥火炮火槍就是因為蒙元西征歐洲才傳入歐洲的。(郭侃破阿拉伯+十字軍二三百城,而蒙元滅南宋用了這麼久,也可以側面反應武器裝備的重要性)

    再者,漢族並不是原生的農耕民族。漢人的祖先遷入中國之後,是沿著黃河逐步遷徙到黃河中下游的,必然經過河套這樣的優秀牧區(良馬產地),所以中國自炎黃開始的戰爭,就沒有缺少戰馬的記載。只是黃河中下游沒有中上游更適合養馬。但中國強盛的時代,比如漢唐。控制了河套河西這些的養馬之地,那我們的騎兵依然是很優秀很強悍的。

    所以,一般來說是遊牧民族打不過農耕民族。沒有更多的人口沒有更好的技術(或者相當數量的軍隊,相當水平的裝備)遊牧民族根本不可能取勝。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絕大多數政權都是漢人政權的原因。而不管是北朝還是元清。有一大共同點,也是大量啟用漢人。完全排斥漢人的遊牧民族,完全不用漢人技術的遊牧民族,是不可能打敗農耕民族的。

    但是。在古代還是農耕+遊牧。或者準確說,先進裝備加諸多良馬,才是產生巨大戰鬥力的時期。漢 唐 元 明 清都是。

  • 11 # 書房記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種地的怎麼能打過放牧的,種地的只求飽暖,踏踏實實,安居樂業,放牧的是四處遊走,闖蕩江湖多年,什麼世面沒見過,真是吃過的肉都比你們走的路都多。種地經驗在打鬥裡是不管用的。

    遊牧民族騎馬射箭玩刀樣樣精通,這全是打仗需要的,農民此時的鋤頭和割麥自然就退卻了,直至抗戰時,騎兵都是軍隊很重要的殺手鐧,在平原作戰,騎馬的速度及戰術都無懈可擊,這還是槍炮盛行。那時都是冷兵器就更不用說,遊牧民族相當於一個長滿刺的鐵疙瘩,所到之處皆夷為平地。

    再者心理上在沒戰時已經戰勝了,遊牧民族見慣了殺生,對牛羊的宰殺是日常之事,農耕文化多吃五穀雜糧,肉對他們來說只是節日的美食,一年也就那麼兩三回,對殺生也心有餘悸,戰爭就是打鬥流血,心理上就接受不了。

    身體方面更是不行,種地鍛煉出的身體是軟弱的,騎馬射箭鍛煉出的身體是結實有力,那種爆發力是帶有速度性的,無所不能無所不至,農民不過是軟綿綿的結實,難以抵擋。

  • 12 # 玄谷真人

    華夏文明至少發展到春秋戰國_秦漢,從經濟形態上說已經是農工文明,而不能簡單稱為農耕文明。

    其實,給中華文明定性是個什麼文明,實際上是很複雜的事情,可以有很多觀察角度,並做出不同概括。如從地理位置上說,中國在亞歐大陸東方,這個東方從易學角度說可是有意義的,因為東方先受日光,為陽,亞歐大陸西半部後受日光,就為陰。所以,咱們這個東方適中緯度的文明就為東方文明正脈,仁之道出焉。再從全球角度說,中華在地球最大大陸與最大海洋交匯處又緯度適中,所以,中華就是地球的中心,就是人類文明的空間樞軸,就是中央文明,故重中道,以中央中道而發華,從這個角度說就只可叫中華文明。從文化形態上說,中華文明以易為根源,諸多方面的學問學科也以易為基本思維方法為核心,所以,中華文明是易文化文明。從終極表達和終極追求方式說,中華以天道為終極,以修道德為追求終止方式,所以,中華文明就是天道文明,或說道德文明。這就象西方自稱是基督教文明一樣。從地理特點的背依大陸面向海洋,以及文明歷史發展的陸海兩條線索和漢唐明開闢發展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說,中華文明是陸海合一的文明,是包括海洋文明的。只有從技術經濟形態角度說,才可以論是農耕為主,並生髮出百工的農工一體的文明,可稱農工文明。

    可是,這樣評論的問題在於,首先與北方草原比,漢朝雖然前期比較被動,但從漢武帝反擊匈奴到宣帝時令匈奴稱臣,再到東漢竇憲燕然勒石逐北匈奴遁逃,匈奴這個草原遊牧民族是徹底失敗了的。那漢朝是用農耕打敗了匈奴嗎?當然不是,中國春秋戰國已有百工之說,漢朝的戰車長戟勁弩堅甲對於匈奴的技術水平而言那是有科技水平的文明本質差異的。我想,就象我們後來說洋人船堅炮利類似的差別。那麼,這個巨大文明差別是農業與遊牧的差別嗎?很明顯,農業生產糧食,遊牧生產馬羊,農業是不生產鋼鐵的,是不生產兵車弩箭這種機械的。而漢朝已經在世界上最早有了百鍊鋼和炒鋼技術,所以,漢朝可以用鋼鐵的兵器打敗匈奴這個做箭還要骨質箭頭的所謂遊牧民族。這個漢匈戰爭其實才是真正典型的漢人農工文明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因為,這時的漢朝是從春秋戰國的文化與科技發展中內生出來的文明形態,是《考工記》為代表的技術支援的帝國,而匈奴是還未學到多少漢文明技術的真正的遊牧民族。而漢人打敗了匈奴,從漢武帝開始到東漢的漢匈兩百多年戰爭,匈奴連真正反手的機會都沒有。

    晉與南北朝時,好似北方遊牧民族猖狂一時,可是,請注意呀,這時的五胡並不是匈奴一樣漢人政權之外的遊牧民族啊,而是被中央王朝安置或加封的漢人統治下的胡人在晉朝皇帝大腦不正常之下產生的胡亂,可稱五胡之亂。那他們是學到了漢文明不少東西的。可是,他們也未取得全國政權,只是在北方做亂一時。

    到唐朝,北方又有了新戎狄,就是突厥。從西漢到唐朝已經是七百年左右嘍,技術傳播也應該傳播到北方遊牧民族了。可是,突厥人還是不行,在唐朝打擊下很快就失敗了。

    唐朝滅亡,北方遊牧民族已經是經過漢朝掃蕩唐朝設都護府管轄的有漢文明千年薰陶洗禮的新品種了,他們開始學文化,照貓畫虎創造文字,自然鋼鐵以及機械技術也傳播開來。所以,這時的契丹遼,女真金,党項夏,和最後縱橫亞歐大陸的蒙古元,哪裡還是原來的真正遊牧民族?他們已經是被漢文明薰陶進化的漢文明亞文化圈,是新遊牧民族。有金哀宗話語記錄為證哦,“北兵所以常取勝金者,恃北方之馬力,就中國之技巧耳。”本來金人也算北兵,但此時的金人已經漢化,也把自己視為中國,金人也傳播了漢人技巧,可是,自己政權已經有垂暮之氣了。

    蒙古人既有馬力之便,又學了中國技巧,宋朝政權也三百多年了,年邁衰朽,故蒙元一時得手。可是,不會管理天下,很快又失去了政權,被大明驅逐,明朝復奪國柄,並在捕魚海全殲北元皇室。後來滿清乘明朝內亂,明已亡於農民起義軍大順政權的情況下,入山海關奪取了政權,而且,滿清入關前也不是遊牧民族,而是半狩獵半農耕的生產狀態。

    北人在兩千年曆史中就得了這麼兩次機會,還是漢文明廣泛傳播後的,這是農耕民族打不過遊牧民族嗎?縱觀歷史,是農工的漢人文明首先打敗了遊牧民族和狩獵民族,而且,用文化與文明化育了北方草原人和東北漁獵人。這就是有易道根基的文化與有科技農工發展的文明對北方戎狄的文明戰勝史和文化化育史。

  • 13 # 歷史咖啡

    對這個問題,人們長期以來都有誤解。遊牧是一種先進的文明,比農耕要先進很多,至少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如此,需要結合著考古來看。具體說:

    一,早期農耕和畜牧

    人類早期都是「遊徙」的,經濟供應一般是採集、漁獵和少量種植,以及少量的畜牧。這種經濟供應往往不可持久,所以居無定所。直到種植上了一定規模,才告別了遊徙狀態,但很長時間裡,人口和文明也無從產生,直到家豬飼養也上了規模。

    河南賈湖遺址充分證明了這個情況。當家豬的肉量供應達到臨界值,定居生活才稍微可觀。賈湖的家豬肉量供應占比到了26%,從而形成技術和人口爆發,人們才開始過上不錯的田園生活。這就是早期的農耕文明,它不僅是種地,還包括成熟的家庭畜牧,否則營養會不良。

    二,遊牧文明

    遊牧,則比這種早期農耕文明要高階很多。它是緯度靠北一些的農耕部落出現畜牧技術爆發,才產生的。即,他們馴服了Mustang。時間大約在5000年前的哈薩克北部草原。當地的馴馬坑相當豪華,顯示出了掌握馬匹力量的人群的那種優越感。隨著車輪技術出現,馬的力量得到完全發揮,這時候遊牧文明才產生了。其他地方不知道,歐亞東陸大概是出現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

    這種能夠使用馬力車輛的文明,機動性很強,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做大範圍移動。同時,馬車又是天然的武器,在衝鋒時對農耕人口的震懾力極大。所以,遊牧文明剛出現時,是一種高階文明。

    另外,遊牧民因為活動範圍大,接受的資訊也就非常廣泛。它們在幾千年裡都充當了文明傳播的中轉者角色。一般來講,定居文明只有發展到相當程度,才可能對遊牧文明形成均衡,要有築城術、冶金等,然後發揮組織優勢和人口優勢,才可能保護自己。

    這種自衛體系的成本特別高,一般來說經不住遊牧民的連番打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5S支援遙控空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