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137693173
-
2 # rainbowzhong75
分離焦慮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啊,每個孩子多少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首先自己不要焦慮,要正確認識孩子的成長階段。
具體做法:
一,家長在該離開孩子的時候,要平靜的和孩子說,媽媽必須要離開一下,等到……時候就會回來(要給孩子一個ta可以感知的時間,比如你吃完午飯,或者太陽落下去的時候等,如果孩子每天有比較固定的做某件事的時間,也可以說等你幹……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孩子當然不會一次就明白你的意思,這時候媽媽要平靜的離開,和孩子說再見。
二,家裡要有其他孩子喜歡和信任的人可以替代媽媽是最好不過的了。這個人要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停留在媽媽離開了這件事上,比如儘快給孩子ta最喜歡的玩具、書等。
三,媽媽要遵守對孩子的承諾,說什麼時間回來,就儘量什麼時間回來,這樣往復幾次,孩子在理解了媽媽只是暫時離開,她會回來這個概念後,就不再會焦慮了。
四,一個小方法:魔法親親。離開孩子時,在孩子的手心裡吻一下,讓ta攥著,告訴孩子,媽媽的愛一直會和你在一起,想媽媽的時候就看看小手,就像媽媽在身邊一樣!
五,預防分離焦慮的一個小遊戲:躲貓貓,透過這個遊戲,教會孩子媽媽只是暫時消失,很快就會回來的的這個概念,在真正分離時,可以引導孩子:這就像躲貓貓一樣,只是這次媽媽躲的久一點,但媽媽是會回來的。
-
3 # 不酷很愛笑的妞
寶寶為什麼會有分離焦慮?
很簡單,因為長大了。出現分離焦慮,是寶寶成長的體現。
寶寶的認知能力提高了,能分清楚親近的人和不那麼親近的人。但是他又無法對與媽媽分開後的事情做出預期,所以會害怕分開。
寶寶的分離焦慮不是隻針對媽媽,而是針對自己的主要看護人。如果老人看得多些,可能就更離不開老人。
分離焦慮,最忌諱這3種處理方式
忌諱一,偷偷走
這個場景很常見,家裡人一邊用玩具、吃的,各種東西吸引寶寶注意力,一邊擠眉弄眼示意媽媽快走。或者乾脆把寶寶帶到另一個房間,不讓他看到媽媽離開。
不辭而別,最不可取。
媽媽剛剛還在,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就不見了,寶寶該多慌張啊。
他會因此更加恐慌,更粘媽媽,即使和媽媽在一起也無法安心,對心理成長有很大影響。
忌諱二,媽媽自己有情緒
媽媽也有分離焦慮,尤其是一直自己帶,分開真的會擔心。
但你的負面情緒會加重寶寶的痛苦,你一皺眉,一掉淚,戀戀不捨依依惜別,寶寶不傷心也變傷心了。
所有,控制住,裝也要裝得開開心心出家門。
忌諱三,批評寶寶
經歷分離焦慮的過程中,寶寶可能會出現很多“反常”的情緒和行為。比如:
之前都能睡整覺了,現在哭著鬧著喝夜奶;
之前睡小床,現在哭著鬧著要跟媽媽睡;
之前自己睡,現在不抱不睡,落地醒,挨床炸;
之前很乖,現在卻變得脾氣暴躁,亂扔東西。
這些“退化”都是正常的。
雖然會給媽媽和家人帶來很多困擾,但別因此過分責怪寶寶,“你怎麼回事啊”,“你再這樣媽媽不回來了”,責備會讓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更加延長,威脅也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平穩度過,可以試試這3種方法
建議一,早做鋪墊
重返職場前,媽媽最好早早選定自己信賴的“接班人”,一起看護寶寶。讓寶寶熟悉和習慣多人看護,對以後順利適應幼兒園也有幫助。
產假後期,媽媽可以經常出門逛逛,短暫離開一段時間。讓寶寶知道媽媽出門很正常,很快就會回來。
總要有人接替你照顧寶寶的,早些開始磨合,也免得之後不放心。
建議二,鄭重其事的告別儀式
前面說不要偷偷走,也不要和寶寶一起抱頭痛哭,那我們該怎樣和寶寶分離呢?
需要一個不馬虎,不敷衍的告別儀式。
準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可以看寶寶的情況調整,但不要拖得太久。
陪寶寶玩一會兒,用愉快的情緒告訴他,媽媽要上班去啦。
建立你回家的時間標誌,讓寶寶有明確的期待。比如你下午6點下班,寶寶5點左右吃水果,那麼就說“吃完水果,媽媽就回來了”。
出門前再強調一次,媽媽走嘍,你吃完水果就回來哦。然後愉快且果斷地離開。
堅持一段時間,寶寶就會明白,媽媽離開是必須的,但媽媽真的會回來,回來後會陪他玩。
建議三,回家後高質量陪伴
離開,回來,是你和寶寶之間的承諾。“媽媽回來啦!”給寶寶一個大大的暖暖的擁抱。
讓寶寶透過你的言行感受到,上班是高興的,不是可怕的事。
在家這段時間,和寶寶做一些只屬於你們之間的親密行為,比如固定由媽媽來給寶寶洗澡,講故事,哄睡等等。讓你們短暫的相處變得更加特別,也更加值得寶寶用一整個白天來期待。
有些媽媽擔心,交給奶奶帶,孩子會不會跟我不親了?其實,有高質量的陪伴,寶寶怎麼會跟媽媽不親呢?媽媽給予寶寶的,是其他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
4 # 童心童趣
分離焦慮是幼兒時期比較常見的一種情緒上的障礙,而且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反應。比如年齡小的孩子,在面臨分離時會緊緊抱著媽媽不放,會放聲大哭;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會有懼怕的表現,情緒不穩定,又叫又跳,耍賴等。這種情緒障礙對寶寶的身心是有極大影響的,不僅會降低智力活動的效果,甚至會影響以後的創造力和適應力。所以,職場媽媽要在早期儘量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或者找出正確應對的方法,來幫助寶寶緩解分離焦慮。現總結4招幫助職場媽媽解決寶寶的分離焦慮。
1、早早做準備
媽媽上班之前,跟寶寶說好要去上班的這件事,並且約定好下班時間,下班回來後,答應給寶寶一些獎勵。讓寶寶有心理準備。
2、簡短的再見
媽媽在分開時,要當面與寶寶說“再見”,這對寶Bora說是很重要的承諾,也是對媽媽產生信任的基石。但是,和寶寶說再見時,最好不要說上一大串“媽媽會想你,會給你打電話”之類的話,這樣只會加深寶寶的焦慮情緒。當然,可以加上一句下班就回來陪寶寶的承諾。簡單的承諾,會成為寶寶的一種有形期待,有效地緩解分離焦慮。
3、放鬆情緒
媽媽跟寶寶道別後出門前,要給寶寶一個大大地微笑,讓寶寶覺得即使離開媽媽與別人在一起,自己也是安全的。然後媽媽從容地離開,不要回頭,不要做出很留戀地狀態。因為寶寶是可以捕捉媽媽的情緒的,當他知道你也捨不得離開她的時候,他就會更加離不開你,讓分離變的異常艱難。所以,職場媽媽,要狠下心,不要回頭。
4、不要偷偷溜走
很多媽媽為了避免分離時的麻煩,會選擇在孩子睡覺時或者不注意時悄悄溜走。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寶寶醒來後找不到媽媽,不知道媽媽為什麼離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就會對寶寶造成心理創傷,安全感急劇下降。所以,媽媽應該光明正大的和寶寶說再見,讓寶寶親眼看見你離開,而不是神秘的消失,這對寶寶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是很有幫助的。
每個寶寶都有分離焦慮,爸爸媽媽在緩解過程中,一定要多關心寶寶,和寶寶多溝通,千萬不要急躁或者採取生硬的辦法。讓寶寶們在緩和的環境中自然接受。
-
5 # SAERXL
分離焦慮症是兒童時期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而這種不適應行為或情緒,依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例如:越小的孩子,會表現出來緊緊抱著父母不放、害怕、非常愛哭;而較大的孩子,則會有懼怕的表情出現、情緒非常不穩定、又叫又跳的、耍賴、哭躺在底上不起來等等。下面就來告訴你對待寶寶分離焦慮的辦法。
1.降低親子依戀強度
因為孩子將父母作為自己安全的港灣,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來完成,所以在父母離開時便會產生這種分離焦慮,因而降低親子依戀程度,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獨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
2.積極的引導
在孩子入園之前要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是個有趣的地方,家長可以不斷地跟寶寶說:老師像媽媽一樣地愛你,老師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麼不高興的事,都可以和老師說等等。首先要讓寶寶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師,這樣老師才可以接近寶寶並加以引導。同時放低對老師的排斥心理。有很多小夥伴在一起玩遊戲,老師阿姨還會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可以學本領,也可以玩遊戲,使孩子對幼兒園留下一個好印象,並且產生嚮往與期待。
3.形成新的依戀關係
分離焦慮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戀的人,出現了不安全感。要讓孩子不產生焦慮,適應父母不在場的環境,就要讓孩子與老師建立新的依戀關係。家長平時要對孩子多誇獎老師的和氣、漂亮;告訴孩子老師會講很多故事,會唱歌,會帶你們做遊戲;在送孩子入園和接孩子回家時,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與老師友好的交流,讓孩子覺得老師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每天入園的時候,在家裡就應該說好,媽媽送到教室就會去上班,並且實際上也堅持這樣做,不要表現出不捨,否則聰明的寶寶一看到你的不捨,馬上就會以哭來要挾你。
回到家裡,爸媽要問一問寶寶在幼兒園是怎麼玩的,不要帶任何的暗示,就讓寶寶憑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敘述出來,爸媽再以很誇張和驚訝的表情說:幼兒園這麼好玩,有那麼多小朋友和玩具,還有老師愛你們、和你們做遊戲,媽媽都想上幼兒園了。這樣就可以激發寶寶上幼兒園的興趣。
4.增強幼兒園的吸引力
家長來接孩子時,不要接了孩子馬上就回家。幼兒園一般允許家長陪幼兒在戶外活動場地的活動器械上玩一會兒,但要注意安全。當孩子玩得高興時,家長要表示應該結束了,並答應他明天再來玩。這樣,幼兒可能會“懷念”在幼兒園玩耍的情景,明天有了到幼兒園更強的動力。
5.注意孩子生活技能的培養
焦慮的產生有時還因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兒園需要自己動手的事情不會做。婷婷的哭鬧就與生活技能的缺乏有關係,尤其是在吃飯和睡覺的時候,自然也就想起媽媽了。所以在孩子入園前,家長應該給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導,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飯,不能在吃飯時隨意走動等。指導孩子試著在大小便後自己脫、提褲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覺,認識自己的物品等等。家長在指導時不要心急,因為你越著急,孩子就越緊張,越怕上幼兒園。
-
6 # 創新教育者叢叢
看到“每天上班都是撕心裂肺”的話語,很是心疼孩子和媽媽,因為我也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我是全職照顧孩子近兩年,在寶寶出現焦慮高峰期(1歲~2歲)的時候重回職場上班,本來就擔心孩子習慣了媽媽照顧,在媽媽離開的時候肯定哭鬧的不行。事實上,用對了方法、瞭解孩子的分離焦慮症,來自家長的擔憂都是多餘的。
那麼在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症的時候,家長該怎麼辦比較好呢?
首先,弄清楚寶寶為什麼會出現分離焦慮症?這是寶寶成長髮育必經的一個階段。在寶寶很小的時候,他會以為東西只要看不見就是消失了,隨著慢慢長大,他明白了原來東西即使看不見也還是存在的。這是寶寶很重要的認知發展里程碑,叫做“事物永久存在性”。
這也就是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症”的原因--寶寶開始明白:媽媽雖然不見了,但她還是存在的,我不想讓她離開,希望媽媽立刻出現。在沒有達到這種心理需求時就會大哭來表達這樣的情緒。
如果我們能認識到分離焦慮症是寶寶成長髮育過程中,認知進步的表現,可能就不會擔心著急了。
什麼時候會出現分離焦慮症?寶寶第一次分離焦慮症最早出現在6個月左右,大部分寶寶的分離焦慮高峰期出現在10~18個月,在這以後第二個分離焦慮症是上託班和幼兒園時期。很多家長都知道寶寶初入幼兒園時會出現分離焦慮,表現的越大越黏人,越來越習慣透過哭鬧來表達需求。通常來說,反應焦慮、無奈和氣惱的家長是沒有抓住孩子的階段性特點,所以沒有耐心、細心和信心陪伴孩子度過這一時期。
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家長該怎麼辦呢?其實,應對寶寶的分離焦慮,沒有立竿見影的方法,但是家長知道原因後,應該儘量地理解寶寶,多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不要總結為這是寶寶不乖的表現,而是與寶寶建立更多的情感連線,走近寶寶的內心,傾聽他的真實需求。
以下幾個小方法,可以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表現:
1.離開之前,一定要說“再見”
這是我現在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尤其是上班離開家時,都會跟寶寶說,“寶貝,跟媽媽再見嘍,媽媽要去上班,晚上就回來陪你玩了,kiss-bye~~”然後孩子會揮揮手,麼麼啊來個飛吻。每次這樣都感覺好溫馨,再也不是寶寶哭的撕心裂肺,大人想走開又於心不忍要回頭,而另一面家人幫忙照看也是比較困難。
對於真正意義上的“離開”,比如上班、外出辦事,如果總是揹著寶寶、悄悄地離開,時間長了,寶寶會形成“如果我不看著媽媽,她就會離開”的私人邏輯,從而變得越來越黏人,一刻都離不開的那種。這樣也就有了儘管媽媽去上個衛生間,寶寶都能哭的像個淚人、拼命地去找媽媽。
起初幾次寶寶不願意和媽媽說再見而去一定會哭,家長就要把握一個原則:既然一定要離開,就不要出門後不忍心又回去,堅定而和善地告訴寶寶你將去哪裡、大概外出多長時間、去做什麼、回來後可以給他帶來什麼。不需要幾次,家人會發現寶寶似乎長大懂事了,不再為媽媽的離開而哭鬧。
需要提醒的是,家長千萬不要在向寶寶道別時表現的非常難過,因為這種情緒會傳遞給寶寶,讓寶寶加重分離焦慮的情緒。若是去幼兒園,要讓孩子知道與媽媽的暫時分離,他將會在幼兒園裡玩的開心、度過很愉快的時光。
2.透過遊戲幫助寶寶應對分離焦慮
平時在家裡有意識地多和寶寶做一些遊戲,讓他明白“媽媽離開一會兒沒關係的”。比如我們會鼓勵寶寶自己在書房、臥室或者客廳玩一會,家長不著急跟在後面,而是等幾分鐘再去找他,讓他適應短暫的“分開”。另外,“躲貓貓”的遊戲也可以幫助寶寶逐漸適應“分開”的感覺。
每個家長都是最懂自己的寶寶的,所以請不要讓無用的擔憂伸直焦慮阻礙了內在的來自家長本能的智慧。寶寶的分離焦慮是認知進步的表現,願我們都能夠耐心、細心、自信地陪伴寶寶成長。
-
7 # Jean倆寶媽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孩子與熟悉的養育人(一般是母親)分開時所產生的焦慮、不安、緊張、傷心的情緒表現。一般會在兩個階段表現比較明顯,一個是母親休完產假去上班的時候,另一個則是在幼兒入園入托時。
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怎麼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呢?(本答案主要以入園焦慮為例)
一是要提前告知,對於入園的寶寶,告訴他,你已經長大了,要去幼兒園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每天早上媽媽送你去幼兒園,晚上接你回家,讓孩子知道會有分離的事情發生;
二是可以透過繪本故事,或者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熟悉這種分離的場景,知道分離後會發生什麼,他可以怎麼辦。關於入園分離焦慮的繪本我推薦《我愛幼兒園》、《小阿力的大學校》、《湯姆上幼兒園》、《上學一二三》、《我有友情要出租》等等,都很適合讀給將要入園或者已經入園的孩子聽。家長也可以在家裡和小朋友一起玩老師同學的遊戲,把上幼兒園、以及在幼兒園會發生的事情在遊戲中演給孩子看,讓孩子心中有數;
三是充分理解並接納孩子的入園焦慮,和孩子共情,“我看得出來,寶貝現在很難過,是因為寶貝不想和媽媽分開,不想去上幼兒園,我猜你肯定希望永遠永遠都不要上幼兒園就好了”
四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與社交能力,孩子動手能力越強,在幼兒園裡越容易受到老師的肯定,老師會把他作為榜樣,他也會越來越棒;鼓勵孩子主動交朋友,孩子在幼兒園裡朋友多了,也就更樂意去幼兒園玩了。
五是正向引導,每天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多和孩子聊聊在幼兒園發生的有趣的事情,表達自己對孩子上幼兒園的羨慕,讓孩子認為上幼兒園是一件很開心很有趣很自豪的事情,也有助於緩解入園焦慮。
-
8 # 蜜桃姐姐
別擔心,發生這樣的事情很正常,這其實叫做分離焦慮症。孩子可能在1歲之前就經歷早期的分離焦慮期。這種情況在2歲左右也會經常再次出現,尤其是當孩子開始用新的和有所提升的移動性和敏捷性認真地探索這個世界時。孩子正在學習獨立,這讓他很興奮,但爸爸媽媽是他的定心丸,當媽媽去上班的時候你離開他會激怒他。在小蜜桃學步期,我經常會和她說一個咒語:媽媽總是會回來,爸爸總是會回來。然後告訴她什麼時候該和我和先生道別,真的很有效果。具體讓孩子知道什麼呢?
早上準備好的時候,讓孩子提前知道會發生什麼。比如說“我們一起吃早飯,這不是很有趣嗎?然後我必須去上班,但是我整天都會想你,想你在託兒所玩的開心。”
給孩子留一張爸爸媽媽的照片,這樣他隨時都可以看。
最好總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在白天有多麼想念他,特別期待下班後看到他。蹣跚學步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這可以幫助孩子知道即使爸爸媽媽不在他身邊,他還是很重要。
當要和孩子說再見的時候,爸爸媽媽試著不要猶豫不決或徘徊不定。雖然可能是出於好的意圖,認為需要在他難過時,安慰他。但這樣的延長只會使孩子更加緊張。這樣做,反而是傳達了爸爸媽媽對離開孩子一天會有的焦慮,這使孩子緊張。
進進出出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孩子更舒服地說再見是很好的。雖然媽媽可能會想在孩子不注意的時刻偷偷溜走。但是最好還是建立信任,即使會讓孩子難過,也最好給他一個機會說再見。給他一個擁抱,簡短就好,讓他知道什麼時候爸爸媽媽會回來。這些都可以提升孩子的安全感,減少不安。
-
9 # 育學園
“害怕孤單”的寶寶體現在對媽媽的依戀和害怕分離上,這兩種情感在寶寶7、8個月時就可能會有比較明顯的表現,大約要到寶寶2歲左右才能慢慢減弱或消失,也有部分寶寶到4歲時仍有這種情況。寶寶在這段時間會比較喜歡粘人,而且很不願意和爸爸媽媽等家人分離。
總是放任寶寶無止境地依戀家人或害怕分離,對他並沒有什麼好處。或許讓寶寶和兄弟姐妹或其他小夥伴玩,可能會沖淡他的孤單感覺,但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爸爸媽媽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幫助寶寶學會面對和家人的分離。
給予更多的安全感
真正能使寶寶獲得安慰的方法,就是讓他充分的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從而產生足夠的安全感。平時應該儘量的多陪伴寶寶,給他更多的關注與呵護,當他感覺足夠安全,才更有勇氣去面對分離的場景。
要理解但不要妥協
分離焦慮和依戀都是寶寶的正常表現,家長應該寬容而耐心的對待他,不要因為覺得煩躁就訓斥他的哭鬧。家長也不能一味的覺得寶寶很可憐,而總是對寶寶妥協,這隻能讓寶寶更難和你分離。當你確實需要離開寶寶一陣子時,可以溫柔的和寶寶告別,然後堅定的離開,不能半路返回。
從短暫分離開始練習
從短暫分離開始鍛鍊寶寶適應這類情景,但不要悄悄地離開寶寶,以免他誤會你拋棄了他。設定一個“媽媽離開”的程式,讓寶寶逐漸瞭解媽媽要消失一段時間,然後還會再回到自己身邊。記住在答應回來的時間內回來,這也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
10 # 沈姑娘在遼寧
我女兒現在四歲半就是特別黏我,從出生到現在一直是我一個人照看,寶爸會偶爾搭把手。兩歲之前根本不跟別人抱,農忙時候都是爸爸幹活我來抱,然後我做飯爸爸抱。很多人不理解我們這樣帶孩子說太縱容孩子,其中的心酸也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孩子的分離焦慮主要還是缺乏安全感,在她小小的意識裡有她的安全範圍,要尋循漸進的讓孩子適應,如果任由孩子哭喊分離,也許過會她會好下次會讓她更害怕。現在我們就已經好多了,雖然也黏我不喜歡和我分開,但是每次要離開時我告訴清楚我去做什麼,多久回來,給她建議等我時間裡做點什麼每次都會欣然答應的。
還有一種是去幼兒園時候寶貝不想媽媽走要媽媽陪的,我們剛入園一段時間都是這樣,寶寶自己也矛盾想去幼兒園還不想與媽媽分開,這時就需要家長給予老師足夠的信賴,寶貝剛和家長分開會哭一會,但是會在老師陪伴下好起來。
總結我自身發現孩子的分離焦慮多半也來自家長,是不是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情緒表現太過緊張讓寶貝沒了安全感。當然這都源自我們對孩子的愛,但愛也要適當放手,不要把自己的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
-
11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對職場媽媽來說,每天睜開眼最煩惱的事不是“天怎麼這麼快就亮了”或者“哎,我不想上班哎!”,而是:今天上班前我該如何“順利大逃亡”呢?
因為家裡有個沒上幼兒園的娃呀!通常情況下,當你從床上小心翼翼坐起來的那一刻,寶寶的身上好像裝了感測器,神同步地也坐起來……然後,媽媽和寶寶之間的”離別大戰“即將上演:
1、倒垃圾型
當空氣中飄蕩著離別的味道時,媽媽雲淡風輕地來了句:“寶寶,媽媽去倒一下垃圾就上來!”
單純的孩子信以為真,懂事地點點頭,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數秒後,媽媽一路小跑衝下樓,內心暗爽:哇,今天沒有哭呢!
2、儀式感太強型
有的媽媽太感性,喜歡把“離別時光”弄得很有儀式感,對著寶寶又抱又親的,享受著上班前溫馨的親子時光,畫風不要太美……
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媽媽開門的那一刻,寶寶變開啟狂哭模式,媽媽又不得不來來回回安撫幾次,才能心事重重地去上班!
3、偷偷開溜型
面對孩子無休止的拷問,媽媽也表示招架不住啊!於是有很多媽媽趁著寶寶不注意偷偷走開,等寶寶反應過來時發現媽媽不在了……
幼小的寶寶內心受到了一萬點傷害,瞬間崩潰,剛剛下樓的媽媽沒準還能聽見娃的慘叫,心碎了一地!
4、講道理型
“欺騙”和“突然消失”的“作案”手法終究無法長期執行,於是很多媽媽開始嘗試著給寶寶講道理。
雖然孩子還小,但是很多道理他們已經能理解了,效果雖然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多說幾次後還是有效果的!
對寶Bora說,媽媽實話實說也是一種真誠的態度,相信寶寶慢慢也會理解媽媽的。
很多時候,以上場景是混合出現的,面對哭個不停的孩子,媽媽也是很難淡定啊。當然也有情緒非常穩定的孩子,媽媽離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感覺。但對大多數幼小的孩子來說,捨不得媽媽的心情再正常不過了,這就是家長和寶寶會經歷的分離焦慮期。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與照看者,特別是和爸爸媽媽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期:一個從7月齡左右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跡象,通常到18個月時會達到最高峰;另一個則是3歲剛上幼兒園的這段時間。
一般來說,跟媽媽分開後的孩子發生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 反抗階段——號啕大哭,又踢又鬧。
● 失望階段——仍然斷續哭泣,動作、吵鬧減少,不理他人,表情遲鈍。
●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但是想起媽媽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或者哭泣。
其實分離焦慮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現象,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是他們有個體意識,能夠獨立運動,身體可以離開媽媽,但精神上卻沒有做好分離準備的一種體現。
媽媽不在家時,如何讓寶寶在主要照顧者(老人或保姆)的陪伴下不感到太無聊,這才是“離別反擊戰”的關鍵。
媽媽們可以提前為寶寶準備一些好玩的玩具,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藉此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當寶寶能愉快地度過沒有媽媽在身邊的時光,久而久之也會適應媽媽的暫時離開。
聰明的媽媽們,你們在上班前是如何和寶寶溝通的,快來獻出你的錦囊妙計吧,大家一起溝通一起分享!
-
12 # 蜜桃姐姐
一旦寶寶意識到爸爸或媽媽要離開,就會害怕起來,緊緊地抱住家長。這樣的場景讓我們很痛苦,但專家認為,分離焦慮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健康關係的標誌。簡而言之,一個對父母依戀有加的孩子會在他們離開時想念他們。聽到這個訊息讓人很欣慰,但是當哭聲開始時該怎麼辦呢?當父母不得不離開,把寶寶交給其他人照看時,又該怎麼辦呢?
安撫陌生人的恐懼
如果孩子不想被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抱著,或者不太瞭解的人抱著,那麼就會產生一些對陌生人的焦慮。這適用於孩子以前從未見過的人,以及那些他可能很少花時間在一起的人,比如住在另一個地方的祖父母。這種現象通常與分離焦慮同時發生,也是智力發展的結果。這意味著孩子能夠區分自己親近的人和不認識的人。試試下面這些緩解恐懼的方法。
實踐可預測性。
給孩子一個有規律的日常安排,包括洗澡時間、吃飯時間和他能指望的就寢時間。它會培養一種安全感,一個安全的孩子能夠適應與父母分離。
把它當成一個遊戲。
玩躲貓貓和類似的遊戲,家長短暫地消失,然後回來。這會幫助孩子明白,當家長離開後,總是會回來的。
尋找陪伴。
為了讓孩子在分離中獲得更多的安慰,讓他和他認識和信任的人呆一小段時間——半小時到一小時。一旦他看到你總是回來(而且其他照顧者也很有趣和有愛心),那就找個保姆試試。
提前見面會。
當為孩子選擇一個保姆時,至少讓她過來一次,在把孩子留給她之前和她一起玩三人行。如果孩子看到家長和保姆在一起很舒服,他也會有這種感覺。
堅定告別。
無論是送孩子去日託所,還是週六晚上的約會,在孩子身邊安慰他的時間越長,他就會哭得越傷心。進行一個簡短的告別儀式,並且每次都使用它。一旦離開了,就不要回去了,那樣可能會激起更多的眼淚。
避免偷偷溜出去。
這隻會增加孩子的焦慮。家長需要和孩子說再見,告訴他們要去哪裡,告訴他們什麼時候回來。
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也不要過度擔心。在某個時候,孩子的分離焦慮會消失。
回覆列表
以下是幾個基本方針:
1. 儘量提早尋求專業協助。就如大多數的行為障礙一樣,你越早介入,麻煩的行為就越不會被強化。比方說,學校恐怖症在沒有對策的情況之下,情況經過時間的推移就可能變得更頑固。
2. 尋求全面的心理評估。分離焦慮症可能和其它心理或遺傳問題有關聯,所以尋求徹底的評估,以測出抑鬱症、焦慮症和潛在的家庭不和,對整體的治療非常重要。
3. 認知行為治療是治療分離焦慮症最有效的方法。認知行為治療,讓父母和孩子學習分離時的新應對方法,也讓他們以更正面的角度看待分離。它也能讓孩子培養自立和自信,也讓孩子漸進地面對分離的情況,以讓他們最終能更舒適地忍受分離。
4. 和孩子生命中的其他人協調。和教師和保姆協調,非常重要。同樣地,和參與分離的祖父母和其他受信任的成人協調,會讓大家有共識,也為大家提供了讓小孩平靜下來的一致的方法。
5. 藥物有時會有幫助。在某些病例中,抗焦慮藥物能制止孩子的恐慌,也讓認知和行為技術比較容易學會。焦慮太多,出了名地對學習新的行為不利。
分離焦慮症最嚴重的情況(可能令父母和孩子無法忍受,但是它也易於治療。有了一致、勤奮與謹慎的方法,莎拉的指甲將會復原,不久之後,就能有自信地踏入學校。